本實用新型涉及電連接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彈片。
背景技術:
現有的彈片產品一般為單通路結構,彈片上的接觸部與電子元器件接觸,彈片上的焊接部與PCB板焊接,電子元器件下壓接觸彈片時通過彈片使電子元器件與PCB板導通形成通路傳遞信號及電氣性能。
如申請號為201610216926.3的中國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彈片,包括板狀基部、自所述板狀基部一端反向折彎形成的拉緊部、自所述拉緊部末端延伸形成的彈性臂、形成于所述彈性臂上的接觸部、自所述彈性臂末端朝向所述板狀基部折彎并向所述拉緊部方向傾斜延伸形成的支撐臂、自所述支撐臂末端向上折彎形成的支撐部,所述支撐臂鄰近所述支撐部一端朝向所述彈性臂方向折彎形成內折部,所述內折部使所述支撐臂在下壓的過程中始終與所述板狀基部處于懸空狀態。該彈片上只設有一個接觸部,電子元器件只能通過彈片頂端的接觸部與PCB板進行電路導通,無法根據實際的電子產品的結構,靈活的設置電子元器件的位置,導致彈片的應用受到限制。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多通路的彈片,可根據產品的需要靈活設置電子元器件的位置。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彈片,包括焊接部、第一接觸部、第二接觸部、豎直部、第一彈性臂和第二彈性臂,所述焊接部的一端向上彎折延伸形成所述豎直部,所述豎直部的末端朝向遠離所述焊接部的方向彎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彈性臂,所述第一接觸部設置在所述第一彈性臂的末端,豎直部朝向遠離第一彈性臂的方向彎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彈性臂,所述第二接觸部設置在所述第二彈性臂的末端。
進一步地,還包括第三接觸部和第三彈性臂,所述豎直部朝向遠離所述第一彈性臂的方向彎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三彈性臂,所述第三接觸部設置在所述第三彈性臂的末端。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彈性臂和第三彈性臂分別設置在豎直部的兩側且對應設置,第二彈性臂和第三彈性臂的結構相同。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彈性臂呈波浪形。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彈性臂包括第一圓弧段、第一直線段、第二圓弧段、第二直線段、第三圓弧段、第三直線段、第四圓弧段和第四直線段,所述第一圓弧段、第一直線段、第二圓弧段、第二直線段、第三圓弧段、第三直線段、第四圓弧段和第四直線段依次連接,第一圓弧段遠離第一直線段的一端設置在所述豎直部上。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彈性臂包括垂直段、第一連接部、第一傾斜部、第二連接部和第二傾斜部,所述垂直段垂直所述豎直部設置,所述垂直段、第一連接部、第一傾斜部、第二連接部和第二傾斜部依次連接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傾斜部與第二傾斜部平行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焊接部朝向遠離豎直部的方向彎折延伸有固定部。
進一步地,所述固定部的數量為兩個,兩個的所述固定部分別設置在所述焊接部的兩側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彈片包括第一接觸部、第二接觸部以及與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分別對應的第一彈性臂和第二彈性臂,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可與PCB板形成兩條導通電路,實際使用時,可根據產品的需要靈活設置電子元器件的位置,以方便彈片和電子元器件的放置,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也可根據需要同時與不同的電子元器件接觸,同時工作傳遞信號或電氣性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彈片的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彈片與PCB板的連接結構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彈片與元器件連接時的俯視圖。
標號說明:
1、焊接部;2、第一接觸部;3、第二接觸部;4、第三接觸部;5、豎直部;6、第一彈性臂;61、第一圓弧段;62、第一直線段;63、第二圓弧段;64、第二直線段;65、第三圓弧段;66、第三直線段,67、第四圓弧段;68、第四直線段;7、第二彈性臂;71、垂直段;72、第一連接部;73、第一傾斜部;74、第二連接部;75、第二傾斜部;8、第三彈性臂;9、固定部;10、PCB板;11、元器件。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
本實用新型最關鍵的構思在于:彈片包括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形成多通路,可匹配電子元器件的不同位置放置。
請參閱圖1至圖3,一種彈片,包括焊接部1、第一接觸部2、第二接觸部3、豎直部5、第一彈性臂6和第二彈性臂7,所述焊接部1的一端向上彎折延伸形成所述豎直部5,所述豎直部5的末端朝向遠離所述焊接部1的方向彎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彈性臂6,所述第一接觸部2設置在所述第一彈性臂6的末端,豎直部5朝向遠離第一彈性臂6的方向彎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彈性臂7,所述第二接觸部3設置在所述第二彈性臂7的末端。
從上述描述可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彈片包括第一接觸部、第二接觸部以及與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分別對應的第一彈性臂和第二彈性臂,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可與PCB板形成兩條導通電路,實際使用時,可根據產品的需要靈活設置電子元器件的位置,以方便彈片和電子元器件的放置,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也可根據需要同時與不同的電子元器件接觸,同時工作傳遞信號或電氣性能。
進一步地,還包括第三接觸部4和第三彈性臂8,所述豎直部5朝向遠離所述第一彈性臂6的方向彎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三彈性臂8,所述第三接觸部4設置在所述第三彈性臂8的末端。
由上述描述可知,設置第三接觸部,使彈片可形成第三個方位的導通線路,以匹配電子元器件更多方位的安置。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彈性臂7和第三彈性臂8分別設置在豎直部5的兩側且對應設置,第二彈性臂7和第三彈性臂8的結構相同。
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二彈性臂和第三彈性臂分別設置在豎直部的兩側且對應設置,可使彈片的結構對稱,使彈片更穩定。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彈性臂6呈波浪形。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彈性臂6包括第一圓弧段61、第一直線段62、第二圓弧段63、第二直線段64、第三圓弧段65、第三直線段66、第四圓弧段67和第四直線段68,所述第一圓弧段61、第一直線段62、第二圓弧段63、第二直線段64、第三圓弧段65、第三直線段66、第四圓弧段67和第四直線段68依次連接,第一圓弧段61遠離第一直線段62的一端設置在所述豎直部5上。
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彈性臂呈波浪形,且包括上述結構,使第一彈性臂具有較好的彈性,方便彈片的使用。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彈性臂7包括垂直段71、第一連接部72、第一傾斜部73、第二連接部74和第二傾斜部75,所述垂直段71垂直所述豎直部5設置,所述垂直段71、第一連接部72、第一傾斜部73、第二連接部74和第二傾斜部75依次連接設置。
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二彈性臂包括第一傾斜部和第二傾斜部,按壓第二接觸部,使第二傾斜部變形時,第一傾斜部可對第二傾斜部進行限位,防止第二傾斜部因形變過大而損壞。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傾斜部73與第二傾斜部75平行設置。
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傾斜部與第二傾斜部平行設置,可方便第一傾斜部對第二傾斜部的限位,防止出現過壓等情況。
進一步地,所述焊接部1朝向遠離豎直部5的方向彎折延伸有固定部9。
由上述描述可知,焊接部焊接在PCB板上時,通過固定部插接在PCB板上,可使彈片與PCB板連接牢固。
進一步地,所述固定部9的數量為兩個,兩個的所述固定部9分別設置在所述焊接部1的兩側邊。
由上述描述可知,在焊接部上設置兩個固定部,可進一步加強彈片與PCB板的連接強度。
請參照圖1至圖3,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為:
一種彈片,包括焊接部1、第一接觸部2、第二接觸部3、第三接觸部4、豎直部5、第一彈性臂6、第二彈性臂7和第三彈性臂8,焊接部1為一平面結構,所述焊接部1的一端向上彎折延伸形成豎直部5,所述豎直部5的末端朝向遠離所述焊接部1的方向彎折延伸形成第一彈性臂6,所述第一接觸部2設置在所述第一彈性臂6的末端,第一接觸部2平行豎直部5設置。豎直部5的右側朝向遠離第一彈性臂6的方向彎折延伸形成第二彈性臂7,所述第二接觸部3設置在所述第二彈性臂7的末端。豎直部5的左側朝向遠離第一彈性臂6的方向彎折延伸形成第三彈性臂8,第三接觸部4設置在第三彈性臂8的末端。第二彈性臂7和第三彈性臂8對應設置且結構相同。彈片通過焊接部1焊接在PCB板10上后,第一接觸部2與PCB板10形成第一導通線路,第二接觸部3與PCB板10形成第二導通線路,第三接觸部4與PCB板10形成第三導通線路。第一接觸部2、第二接觸部3和第四接觸部4分別與元器件11接觸,使元器件11與PCB板10導通。
所述第一彈性臂6呈波浪形。第一彈性臂6包括第一圓弧段61、第一直線段62、第二圓弧段63、第二直線段64、第三圓弧段65、第三直線段66、第四圓弧段67和第四直線段68,所述第一圓弧段61、第一直線段62、第二圓弧段63、第二直線段64、第三圓弧段65、第三直線段66、第四圓弧段67和第四直線段68依次連接,第一圓弧段61遠離第一直線段62的一端設置在所述豎直部5上。
所述第二彈性臂7包括垂直段71、第一連接部72、第一傾斜部73、第二連接部74和第二傾斜部75,所述垂直段71垂直所述豎直部5設置,所述垂直段71、第一連接部72、第一傾斜部73、第二連接部74和第二傾斜部75依次連接設置。第一連接部72和第二連接部74分別為圓弧形。第一傾斜部73與第二傾斜部75平行設置。第二接觸部3垂直第二傾斜部75設置。
所述焊接部1朝向遠離豎直部5的方向彎折延伸有固定部9。所述固定部9的數量為兩個,兩個的所述固定部9分別設置在所述焊接部1的兩側邊。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彈片,可形成多通路,實際使用時,可根據產品的需要靈活設置電子元器件的位置。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同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