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毫米波連接器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快插式測試用毫米波連接器裝置。
背景技術:
國際標準的毫米波連接器界面采用螺紋連接的方式,具有使用頻率高,連接可靠等優點。但是,在日常測試過程中,由于測試的連接器需要與其適配的連接器進行反復的對插、分離;特別是,對于螺紋式連接器,需要反復的進行螺紋連接與拆卸,工作效率低、勞動強度高,尤其是對于空間位置狹小的測試系統中,幾乎沒有任何空間位置可用于手動擰緊螺紋或扳手連接螺紋,因此,將螺紋連接結構更改為對插的結構,方便操作,具有工作效率高、勞動強度低等優點。但是,目前現有的快插式測試連接器通過在包裹絕緣介質的外導體上設置銑槽的方式實現連接器的對插。眾所周知,由于趨膚效應,信號的傳輸時集中在外導體的內表面,而外導體上設置銑槽后,在銑槽的位置導致信號的泄露,對于使用頻率較高毫米波連接器,信號泄露尤為嚴重,在頻率過高時,導致信號失真,無法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快插式測試用毫米波連接器,通過在接觸頭上設置劈槽,避免了信號泄漏的問題,并且通過快插結構實現了連接器的快速插入,提高了連接速度。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這種快插式測試用毫米波連接器,包括連接器主體,連接器主體的一端為快插結構,快插結構包括第一外殼,第一外殼內部設置有插針,插針外圍設置有絕緣支撐介質;第一外殼壓裝在第二外殼內,第一外殼與第二外殼之間設置有接觸頭;接觸頭與第一外殼之間設置有間隙,接觸頭上還設置有劈槽。
更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的特點還在于:
其中接觸頭上設置有壓配結構,壓配結構位于接觸頭與第一外殼的接觸部位。
其中插針插入第二外殼內部的空氣介質中。
其中接觸頭的端面與第一外殼的端面平齊。
其中接觸頭與第一外殼的端面處為絕緣支撐介質的安裝位置。
其中連接器主體的另一端為轉接器接口或快插結構。
其中轉接器接口為1.0型、1.85型、2.4型、2.92型或3.5型的轉接器接口。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插針和第一外殼外部增加接觸頭的方式對原有的結構進行改變,接觸頭與插針屬于兩體的結構,接觸頭上設置有劈槽,接觸頭端面處的內孔與第一外殼端面處的外徑之間設置有間隙,接觸頭在與另一端的連接器接觸對插時,可以向中間留有的間隙位置收縮,以達到插入的目的,同時,由于外導體上沒有設置劈槽,避免了高頻信號的泄漏,以滿足毫米波連接器對插測試使用。外導體之間的連接通過接觸頭接觸間接連接,平衡性好,覆蓋毫米波頻段在30-110GHz之間。
更進一步的,插針位于第二外殼內,周圍有空氣介質,使信號的傳遞效果更好。
更進一步的,絕緣支撐介質安裝在接觸頭和第一外殼齊平的端面上,能夠更好的接觸,防止信號泄漏。
更進一步的,通過設計不同的轉接器接口,能夠匹配更多類型的毫米波轉接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圖1中A處的放大圖。
其中:1為接觸頭;2為插針;3為第一外殼;4為壓配結構;5為絕緣支撐介質;6為第二外殼,7為空氣介質;8為間隙。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描述: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快插式測試用毫米波連接器,如圖1所示,包括連接器主體,連接器主體的一端設置為快插結構,快插結構包括第一外殼3,第一外殼3內設置有插針2,插針2的外圍設置有絕緣支撐介質5,絕緣支撐介質5將插針支撐在第一外殼3的中心部位,使插針2與第一外殼3不接觸;第一外殼3壓裝在第二外殼6內,且第一外殼3與第二外殼6之間設置有接觸頭1,接觸頭1上設置有若干劈槽;接觸頭1與第一外殼3之間設置有間隙8;插針2插入到第二外殼6內部的空氣介質7中,空氣介質7為第二外殼6與第一外殼3之間形成的充滿空氣的空間;接觸頭1的端面與第一外殼3的端面平齊,且絕緣支撐介質5安裝在該位置處。連接器主體的另一端可設置為普通的轉接器接口,也可以設置有上述的快插結構;其中連接器主體的另一端為轉接器接口時,該轉接器接口為1.0型、1.85型、2.4型、2.92型或3.5型的轉接器接口。
如圖2所示,接觸頭1和第一外殼3接觸的部位為壓配結構4,接觸頭1與第一外殼3之間還設置有間隙8。壓配結構4用于將第一外殼3壓裝在第二外殼6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