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容器,特別涉及一種新型電容器。
背景技術:
電容器,顧名思義,是“裝電的容器”,是一種容納電荷的器件,通常簡稱其容納電荷的本領為電容,按結構主要分為固定電容器、可變電容器和微調電容器,電容器是由兩個電極及其間的介電材料構成的,介電材料是一種電介質,當被置于兩塊帶有等量異性電荷的平行極板間的電場中時,由于極化而在介質表面產生極化電荷,遂使束縛在極板上的電荷相應增加,維持極板間的電位差不變,這就是電容器具有電容特征的原因,電容器是電子設備中大量使用的電子元件之一,廣泛應用于電路中的隔直通交、耦合、旁路、濾波、調諧回路、能量轉換以及控制等方面,電容器的基本功能是充電和放電,所謂充電就是使電容器帶電(儲存電荷和電能)的過程,而放電就是使充電后的電容器失去電荷(釋放電荷和電能)的過程,在直流電路中,電容器是相當于斷路的,它有“通直流,阻交流”的性質,是一種能夠儲藏電荷的元件,也是最常用的電子元件之一。
電容器在使用時容易發生外殼鼓起的現象,其主要原因是電容器在使用過程中,溫度過高,使電容器內部的氣壓升高,造成外殼鼓起甚至爆炸,給操作者帶來傷害,而傳統電容器雖然設置有防爆裝置,但性能差,通常不能及時啟動防爆裝置,而且傳統的電容器防震性能很差,被摔后通常不能正常工作,給操作員帶來很多麻煩。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新型電容器。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電容器,包括外殼,所述外殼的內部設置有第一電容芯體,所述第一電容芯體的一側設置有擋板,所述擋板的一側設置有第二電容芯體,所述外殼的一側設置有循環層,所述循環層的一側設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一側設置有散熱層,所述散熱層的一側設置有減震層,所述減震層的一側設置有內殼,所述隔板的一側設置有第一透氣孔,所述第一電容芯體和第二電容芯體的外側均設置有固定支腳,所述固定支腳的底部設置有內殼底板。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外殼的頂部設置有頂蓋,所述頂蓋的頂部設置有正極引腳,所述正極引腳的一側設置有凹狀薄膜,所述凹狀薄膜的一側設置有負極引腳,所述正極引腳和負極引腳的一側均設置有引腳支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隔板的底部設置有風扇外殼,所述風扇外殼的頂端設置有轉軸,所述轉軸的一側設置有扇葉,所述轉軸的頂部設置有散熱網。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風扇外殼的底部設置有馬達,所述馬達的底部設置有正極導線和負極導線,所述擋板和內殼均由絕緣材料制成。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正極引腳通過第一導線與第一電容芯體連接,所述負極引腳通過第二導線與第二電容芯體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外殼的底部設置有外殼底板,所述外殼底板的頂部設置有第二透氣孔。
本實用新型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循環層和散熱層在風扇的帶動下可以將電容工作時產生的熱量快速散出,凹狀薄膜凸起緩解電容內部的氣壓,避免電容因溫度升高而爆炸,對操作員產生傷害,減震層和擋板可以減少外部的撞擊以及電容芯體之間的碰撞,避免電容器因碰撞而不能正常工作。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1、外殼;2、第一電容芯體;3、擋板;4、第二電容芯體;5、循環層;6、隔板;7、散熱層;8、減震層;9、內殼;10、第一透氣孔;11、固定支腳;12、內殼底板;13、頂蓋;14、正極引腳;15、凹狀薄膜;16、負極引腳;17、引腳支座;18、風扇外殼;19、轉軸;20、扇葉;21、散熱網;22、馬達;23、正極導線;24、負極導線;25、第一導線;26、第二導線;27、外殼底板;28、第二透氣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電容器,包括外殼1,外殼1的內部設置有第一電容芯體2,第一電容芯體2的一側設置有擋板3,擋板3的一側設置有第二電容芯體4,外殼1的一側設置有循環層5,循環層5的一側設置有隔板6,隔板6的一側設置有散熱層7,散熱層7的一側設置有減震層8,減震層8的一側設置有內殼9,隔板6的一側設置有第一透氣孔10,第一電容芯體2和第二電容芯體4的外側均設置有固定支腳11,固定支腳11的底部設置有內殼底板12。
外殼1的頂部設置有頂蓋13,頂蓋13的頂部設置有正極引腳14,正極引腳14的一側設置有凹狀薄膜15,凹狀薄膜15的一側設置有負極引腳16,正極引腳14和負極引腳16的一側均設置有引腳支座17,正極引腳14和負極引腳16在使用時分別接電源的正負極,凹狀薄膜15在電容器內部氣壓過高時膨起緩解氣壓,引腳支座17用于固定正極引腳14和負極引腳16。
隔板6的底部設置有風扇外殼18,風扇外殼18的頂端設置有轉軸19,轉軸19的一側設置有扇葉20,轉軸19的頂部設置有散熱網21,扇葉20從散熱網21處將電容器工作散出的熱量吸出并從風扇外殼18處吹出。
風扇外殼17的底部設置有馬達22,馬達22的底部設置有正極導線23和負極導線24,擋板3和內殼9均由絕緣材料制成,正極導線23和負極導線24分別接正極引腳14和負極引腳16使馬達22接通電源,帶動扇葉20轉動。
正極引腳14通過第一導線25與第一電容芯體2連接,負極引腳16通過第二導線26與第二電容芯體4連接,第一導線25使第一電容芯體2與正極引腳14連接,第二導線26使第二電容芯體4與負極引腳16連接。
外殼1的底部設置有外殼底板27,外殼底板27的頂部設置有第二透氣孔28,第二透氣孔28將電容器散出的熱量帶出外殼1并將外部空氣吸進循環層5中循環。
具體的,電容器的正極引腳14和負極引腳16接通電源后,第一導線25和第二導線26使第一電容芯體2和第二電容芯體4接通電源,電容器處于正常工作狀態,電容器工作產生的熱量進入散熱層7中,正極導線23和負極導線24分別與正極引腳14和負極引腳16接通,使馬達22工作帶動轉軸19轉動,使扇葉20轉動將散熱層7中的熱量吸出,使熱量從外殼底板27上的第二透氣孔28吹出,外殼1內部的氣壓將外部的冷空氣帶進循環層5中,冷空氣從隔板6上的第一透氣孔10進入到散熱層7使氣流形成循環式不斷的散熱,使電容器內的溫度加速散出,頂蓋13上的凹狀薄膜15凸起緩解內部的氣壓,輔助散熱,避免氣壓過高發生爆炸,而擋板3和固定支腳11可以避免在取放電容器時第一電容芯體2和第二電容芯體4之間的碰撞,減震層8減少外部的撞擊對內殼9中的電容芯體造成的損壞,以免因此影響電容器的正常工作。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