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池箱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散熱減震效果好的新能源電池箱。
背景技術:
隨著國家對傳統燃油汽車排放及油耗的限制要求越來越高,綜合考慮現整車成本、整車降油耗先進技術的成熟度,輕度混合動力電動汽車技術將成為未來汽車發展主要趨勢之一;在輕度混合動力電動汽車開發過程中,動力新型電池作為整車的輔助動力源,整車啟停和助力時,需動力新型電池提供瞬時大功率能量。
因此用于存放新能源電池的電池箱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目前的新能源電池箱的內部的散熱效果不好,夏天容易因為內部溫度過高造成新能源電池的使用壽命縮短,而在冬天的時候可能會因為溫度過低造成電池的活性較低使電池不能正常使用;并且現如今的新能源電池的減震效果不好,容易因為晃動使新能源電池碰撞損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散熱減震效果好的新能源電池箱,具備的散熱效果好優點,解決了現如今的新能源電池的減震效果不好,容易因為晃動使新能源電池碰撞損壞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散熱減震效果好的新能源電池箱,包括外機箱和內機箱,所述外機箱的頂部設置有旋轉箱蓋,且外機箱內壁的頂部從左到右依次設置有第一散熱扇、揚聲器、加熱器和第二散熱扇,所述外機箱的底部設置有減震彈簧,所述減震彈簧的頂部設置有內機箱,所述內機箱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開設有固定槽,且固定板的頂部設置有溫度傳感器,所述內機箱的頂部固定連接有頂板,所述頂板的上表面設置有微處理器,所述內機箱的兩側對稱設置有擰緊螺栓,所述擰緊螺栓的底端固定連接有卡板,所述內機箱的頂部設置有單開門,且在單開門兩側頂板的表面均開設有散熱孔,所述溫度傳感器的輸出端與微處理器的輸入端電連接,所述微處理器的輸出端分別與第一散熱扇、第二扇熱扇、加熱器和揚聲器的輸入端電連接。
優選的,所述減震彈簧的數量為兩個,且兩個減震彈簧之間設置有減震柱。
優選的,所述第一散熱扇和第二散熱扇的扇葉均為六葉扇。
優選的,所述固定板為銅板。
優選的,所述旋轉箱蓋的內部設置有隔熱層。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外機箱的頂部設置有第一散熱扇和第二散熱扇并且在頂板的表面設置有散熱孔,達到了散熱效果好的效果。
2、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內機箱上設置有擰緊螺栓和卡板能夠使新能源電池起到很好的固定效果,通過在內機箱的底部設置有減震彈簧能夠有效避免新能源電池減震效果不好出現晃動使新能源電池碰撞損壞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控制系統圖。
圖中:1第一散熱扇、2揚聲器、3散熱孔、4單開門、5加熱器、6旋轉箱蓋、7第二散熱扇、8卡板、9內機箱、10固定板、11減震柱、12微處理器、13減震彈簧、14外機箱、15擰緊螺栓、16固定槽、17溫度傳感器、18頂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散熱減震效果好的新能源電池箱,包括外機箱14和內機箱9,外機箱14的頂部設置有旋轉箱蓋6,旋轉箱蓋6的內部設置有隔熱層,這樣能夠起到很好的熱量交換,且外機箱14內壁的頂部從左到右依次設置有第一散熱扇1、揚聲器2、加熱器5和第二散熱扇7,第一散熱扇1和第二散熱扇7的扇葉均為六葉扇,這樣可以增大風力有利于散熱,外機箱14的底部設置有減震彈簧13,減震彈簧13的數量為兩個,且兩個減震彈簧13之間設置有減震柱11,通過減震柱11可以起到很好的減震效果,減震彈簧13的頂部設置有內機箱9,內機箱9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固定板10,固定板10為銅板有利于熱量的傳遞,固定板10的上表面開設有固定槽16,且固定板10的頂部設置有溫度傳感器17,內機箱9的頂部固定連接有頂板18,頂板18的上表面設置有微處理器12,內機箱9的兩側對稱設置有擰緊螺栓15,擰緊螺栓15的底端固定連接有卡板8,內機箱9的頂部設置有單開門4,且在單開門4兩側頂板18的表面均開設有散熱孔3,溫度傳感器17的輸出端與微處理器12的輸入端電連接,微處理器12的輸出端分別與第一散熱扇1、第二扇熱扇7、加熱器5和揚聲器2的輸入端電連接。
工作原理:當新能源電池箱內部的溫度過高時,此時溫度傳感器17將會把信號發送到微處理器12上,微處理器再對第一散熱扇1和第二散熱扇7發出信號,使其對新能源電池進行降溫處理,并且當第一散熱扇1和第二散熱扇7不能正常工作時,微處理器12將就對揚聲器2做出指令,使揚聲器2自動報警,并且減震彈簧13和減震柱11可以對新能源電池起到很好的減震效果。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