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連接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電連接器和電連接器的安裝裝置。
背景技術:
大電流連接器中,通常使用到的一種電連接器是由接觸銅片和內筒套構成的,在相同尺寸結構的條件下,接觸銅彈片與內筒套之間的接觸面積更大,可以使得該電連接器結構的載流能力更強,即發熱功率會越大,從而在電流一定的情況下,電連接器結構的尺寸可以做得更小。
美國專利US4657335公開了一種電連接器,參閱圖15所示為該種電連接器的接觸銅彈片,接觸銅彈片的厚度為t,柵欄的筋的寬度為d1,相鄰的兩個筋之間的鏤空的寬度d2,柵欄一共有n個筋,料寬為D,料長為C,設定C、D、t、d1為固定值,(d2越小,n越多,將來做成的扭簧母端子和公端子直接接觸的面積越大,連接器的接觸電阻越小)。但是由于沖壓工藝的限制,d2必須大于等于1.2t,例如在0.6毫米厚的銅料帶,下料寬度最低為0.8毫米,柵欄上的銅肋條寬度為0.8毫米。有50%的銅帶得面積被下料去掉了,只保留了一半的面積可以作為功能面接觸面,所以目前工藝限制了接觸筋的數量和接觸面積,此為一個技術瓶頸。
也就是說現有技術使用有上述接觸銅彈片該類電連接器由于其結構設計的局限性,至少存在以下缺點:一、需要進行沖壓工序,筋與筋之間的材料會 被沖壓掉形成廢料,造成材料浪費大;二、結構尺寸固定的情況下,有效的電連接接觸面積無法進一步增加;三、發熱功率固定的情況下,結構尺寸無法進一步設計得更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連接器和電連接器的安裝裝置,旨在解決現有技術的電連接器制造時材料浪費大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電連接器,包括內筒套、接觸端子、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接觸端子的長度大于所述內筒套的長度,所述接觸端子包括若干根平行排列成桶狀的導電線,各所述導電線穿過所述內筒套且各所述導電線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別露出至所述內筒套的第一端外和第二端外;各所述導電線的第一端朝向所述內筒套的外壁彎折并通過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在所述內筒套的外壁上;各所述導電線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內筒套的外壁彎折并通過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在所述內筒套的外壁上。
優選地,各所述導電線沿所述內筒套的圓周方向傾斜與所述內筒套的中軸線形成0°<α≤30°的夾角。
優選地,各所述導電線的中部朝向所述內筒套的中軸線凹設成弧形狀。
優選地,所述第一固定件為第一外筒套,所述第一外筒套沿所述內筒套的第一端套設于所述內筒套外并壓緊各所述導電線的第一端抵接于所述內筒套的外壁上。
優選地,所述第二固定件為第二外筒套,所述第二外筒套沿所述內筒套的第二端套設于所述內筒套外并壓緊各所述導電線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內筒套 的外壁上。
優選地,所述第一外筒套的長度大于所述導電線的第一端抵接于所述內筒套外壁部分的長度;所述第二外筒套的長度大于所述導電線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內筒套外壁部分的長度。
優選地,所述導電線的截面呈多邊形狀、圓形狀或者橢圓形狀。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其接觸端子由若干根平行排列成桶狀的導電線組成,相鄰的導電線之間不需要進行沖壓,避免因為沖壓而造成浪費材料,從而可以節省制造成本;且相鄰的導電線之間的排列可以設計的更加緊密,理論上能夠把相鄰的導電線之間的間距降低到零距離,從而能夠增加整個接觸端子有效的電接觸面積,接觸端子在載流過程中會出現發熱,從而可以改變接觸端子的發熱功率,進而可以降低接觸端子的體積依然能夠保證其發熱功率,那么使用該接觸端子組裝成的電連接器的結構也可以設計得更小。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技術方案是:電連接器的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用于組裝如上述的電連接器,所述電連接器的安裝裝置包括插入軸和與所述插入軸連接且用于將各所述導電線定位形成桶狀結構的定位件。
優選地,所述定位件包括至少一個套接于所述插入軸外側面的環形卡盤,所述環形卡盤上開設有若干個環形分布且與所述插入軸的中軸線平行的的卡槽。
優選地,所述環形卡盤有兩個,兩個所述環形卡盤間隔設置。
通過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的安裝裝置組裝上述的電連接器,通過定位件對每條導電線進行定位,使得各導電線形成環形的桶狀結構,然后再通過插入 軸插入到內筒套內,完成對各導電線的初步安裝,這樣能夠確保各導電線在內筒套排列有序,不出現凌亂,對各導電線的兩端的固定也更加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連接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連接器的剖切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連接器的導電線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連接器的導電線安裝于電連接器的安裝裝置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連接器的接觸端子安裝于電連接器的安裝裝置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連接器的接觸端子通過電連接器的安裝裝置的作用下穿過內筒套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連接器的接觸端子的第一端通過圓錐形治具驅使其彎折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連接器的接觸端子的第一端完成彎折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連接器的接觸端子的第一端通過第一固定件固定于內筒套外壁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連接器的接觸端子的第二端通過電連接器的安裝裝置驅使其旋轉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連接器的接觸端子的第二端通過圓錐 形治具驅使其彎折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連接器的接觸端子的第二端完成彎折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連接器與公針連接時的剖切圖。
圖1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連接器的安裝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15為現有技術的接觸銅彈片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包括:
10—內筒套 20—接觸端子 21—導電線
30—第一固定件 40—第二固定件 50—電連接器的安裝裝置
51—插入軸 52—環形卡盤 60—圓錐形治具
70—公針 521—卡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1~14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長度”、“寬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如圖1至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連接器,包括內筒套10、接觸端子20、第一固定件30和第二固定件40,所述接觸端子20的長度大于所述內筒套10的長度,所述接觸端子20包括若干根平行排列成桶狀的導電線21,各所述導電線21穿過所述內筒套10且各所述導電線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別露出至所述內筒套10的第一端外和第二端外;各所述導電線21的第一端朝向所述內筒套10的外壁彎折并通過所述第一固定件30固定在所述內筒套10的外壁上;各所述導電線21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內筒套10的外壁彎折并通過所述第二固定件40固定在所述內筒套10的外壁上。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電連接器,其接觸端子20由若干根平行排列成桶狀的導電線21組成,相鄰的導電線21之間不需要進行沖壓,避免因為沖壓而造成浪費材料,從而可以節省制造成本;且相鄰的導電線21之間的排列可以設計的更加緊密,理論上能夠把相鄰的導電線21之間的間距降低到零距離,從而能夠增加整個接觸端子20有 效的電接觸面積,接觸端子20在載流過程中會出現發熱,從而可以改變接觸端子20的發熱功率,進而可以降低接觸端子20的體積依然能夠保證其發熱功率,那么使用該接觸端子20組裝成的電連接器的結構也可以設計得更小。
本實施例中,內筒套10優選采用銅質材料制成,導電線21優選為銅絲線,銅質材料制成的內筒套10和導電線21導電效果更佳。
具體的,第一固定件30和第二固定件40的作用分別是將彎折的各導電線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在內筒套10的外壁上,這樣確保各導電線21在使用時的穩定性。
結合圖13所示,本實施例的電連接器一般作為母端使用,當有公針70插入到內筒套10內時,公針70與接觸端子20電性連接,也即是公針70與各導電線21電性連接,導電線21之間的間距越小,與公針70的有效接觸面積就越大,形成的載流能力就更強,在接觸端子20面積固定的前停下,可以有效提升載流能力;如果發熱功能的要求固定,那么可以將接觸端子20的面積設計得更小,整個電連接器的體積也就更小。
本實施例中,一般用溫升衡量,在電流大小相同條件下,根據P=I2*R可知(其中,P表示功率、I表示電流、R表示電阻。),R越大,發熱功率越大,而R與電接觸面積成反比關系,現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接觸端子20由于可以將相鄰的導電線21之間的間距設計得趨于零,相當于在單位面積內的接觸端子20增大了電接觸面積,提升接觸端子20的載流能力,使R變小,從而可以改變接觸端子20的發熱功率。
結合圖2和圖13所示,本實施例中,各所述導電線21沿所述內筒套10的圓周方向傾斜與所述內筒套10的中軸線形成0°<α≤30°的夾角。具體的, 該角度范圍值的設計,可以確保各導電線21并排形成更加均勻的桶狀結構,形狀規則勻稱,使用時與公針70的電性接觸更好,避免出現接觸不良現象。
結合圖2和圖13所示,本實施例中,各所述導電線21的中部朝向所述內筒套10的中軸線凹設成弧形狀。具體的,該種結構設計可以確保形成桶狀結構各導電線21的中部向內筒套10的中軸線凹陷形成一個收腰的結構,那么當公針70插入內筒套10時,能夠有效地確保該凹陷的收腰結構能夠與公針70接觸,從而確保電性接觸的良好性,能夠進一步避免電性接觸不良的現象出現。
結合圖2和圖13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件30為第一外筒套,所述第一外筒套沿所述內筒套10的第一端套設于所述內筒套10外并壓緊各所述導電線21的第一端抵接于所述內筒套10的外壁上。具體的,第一外筒套直接從內筒套10的第一端朝向內筒套10的第二端方向套,將彎折抵接在內筒套10的外壁的各導電線21的第一端固定在內筒套10的外壁上,從而完成對各導電線21的第一端的固定安裝,通過第一內筒套10的壓緊作用,對各導電線21的第一端的固定穩定性非常好。
結合圖2和圖13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件40為第二外筒套,所述第二外筒套沿所述內筒套10的第二端套設于所述內筒套10外并壓緊各所述導電線21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內筒套10的外壁上。同理的,第二外筒套直接從內筒套10的第二端朝向內筒套10的第一端方向套,將彎折抵接在內筒套10的外壁的各導電線21的第二端固定在內筒套10的外壁上,從而完成對各導電線21的第二端的固定安裝,通過第二內筒套10的壓緊作用,對各導電線21的第二端的固定穩定性非常好。
本實施例中,第一外筒套和第二外筒套優選采用銅質材料制成,銅質材料 制成的第一外筒套和第二外筒套導電效果更佳。
結合圖2和圖13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外筒套的長度大于所述導電線21的第一端抵接于所述內筒套10外壁部分的長度;所述第二外筒套的長度大于所述導電線21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內筒套10外壁部分的長度。具體的,該種結構設計可以確保第一外筒套和第二外筒套能夠完全封蓋住抵接在內筒套10外壁上的各導電線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確保將該電連接器安裝在電器產品上時,避免各導電線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與其他元器件產生接觸,從而避免其他元器件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電連接器的工作造成影響。
本實施例中,所述導電線21的截面呈多邊形狀、圓形狀或者橢圓形狀。具體的,根據設計的需要可以選用截面呈多邊形狀、圓形狀或者橢圓形狀的導電線21組成形成接觸端子20,這樣可以使得產品多樣化。
結合圖4~12和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電連接器的安裝裝置50,其用于組裝如上述本實施例中的電連接器,所述電連接器的安裝裝置50包括插入軸51和與所述插入軸連接且用于將各所述導電線定位形成桶狀結構的定位件(圖未示)。
通過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的安裝裝置50組裝上述的電連接器,通過定位件對每條導電線21進行定位,使得各導電線21形成環形的桶狀結構,然后再通過插入軸51插入到內筒套10內,完成對各導電線21的初步安裝,這樣能夠確保各導電線21在內筒套10排列有序,不出現凌亂,對各導電線21的兩端的固定也更加方便。
本實施例中,所述定位件包括至少一個套接于所述插入軸51外側面的環形卡盤52,所述環形卡盤52上開設有若干個環形分布且與所述插入軸51的中 軸線平行的的卡槽521。具體的,環形卡盤52為圓形狀,這樣在其外側面開設環形分布的卡槽521,能夠很好地將各導電線21卡接形成環形桶狀結構,當將插入軸51插入到內筒套10內時,各導電線21即形成與內筒套21的內壁適配的環形桶狀結構。
優選地,所述環形卡盤52有兩個,兩個所述環形卡盤52間隔設置。具體的,這樣能夠定位對各導電線21靠近其兩端的位置,從而確保對導電線21的定位效果更佳。
結合圖1~14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對電連接器的安裝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S1、提供一接觸端子20,所述接觸端子20包括若干根平行排列成桶狀的導電線21,結合圖3~5所示;
S2、提供一內筒套10,將平行排列成桶狀的各所述導電線21穿過所述內筒套10,且各所述導電線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別露出至所述內筒套10的第一端外和第二端外,結合圖6所示;
S3、提供一第一固定件30,朝向靠近所述內筒套10第一端的外壁彎折各所述導電線21的第一端,并通過所述第一固定件30將彎折的各所述導電線21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內筒套10的外壁上,結合圖9所示;
S4、提供一第二固定件40,朝向靠近所述內筒套10第二端的外壁彎折各所述導電線21的第二端,并通過所述第二固定件40將彎折的各所述導電線21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內筒套10的外壁上,結合圖1所示。
通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制成的電連接器,由于其接觸端子20采用若干根平行排列成桶狀的導電線21組成,一方面接觸端子20 的導電線21之間無需進行沖壓工序,可以減少因為沖壓而帶來的材料浪費;另一方面,可以將相鄰的導電線21之間的間距設計得趨于零,從而能夠增加整個接觸端子20有效的電接觸面積,接觸端子20在載流過程中會出現發熱,從而可以改變接觸端子20的發熱功率,進而可以降低接觸端子20的體積依然能夠保證其發熱功率,那么制造出使用有該接觸端子20的電連接器的結構會更小。
進一步地,結合圖10所示,在所述步驟S3之后、所述步驟S4之前,還包括步驟S3.1、沿所述內筒套10的圓周方向扭轉各所述導電線21的第二端,使得各所述導電線21的中部朝向所述內筒套10的中軸線凹設成弧形狀。具體的,通過該步驟可以將形成桶狀結構的各導電線21的中部向內凹設形成收腰結構,這樣可以確保與插入內筒套10內的公針70形成有效的電性接觸,避免電性接觸不良的現象出現。
進一步地,結合圖3~5所示,所述步驟S2中,提供一電連接器的安裝裝置50,所述電連接器的安裝裝置50包括插入軸51和套接于所述插入軸51上且間隔分布的組成定位件的兩個環形卡盤52,各所述環形卡盤52開設有若干個環形分布的卡槽521,各所述導電線21分別對應卡接于兩位置對應的所述卡槽521上;將卡接有各所述導電線21的電連接器的安裝裝置50穿過所述內筒套10。具體的,通過該每條導電線21逐條卡接在對應的兩個環形卡盤52的卡槽521上,各導電線21在環形卡盤52上形成平行排列成桶狀的結構,這樣將若干導電線21穿插過內筒套10,能夠確保各導電線21在內筒套10排列有序,不出現凌亂,對各導電線21的第一端的固定也更加方便。
其中,結合圖5所示,扭轉各導電線21的工具即可以采用上述的電連接 器的安裝裝置50,通過扭轉電連接器的安裝裝置50的插入軸51來帶動環形卡盤52轉動,環形卡盤52再帶動各導電線21扭轉。
本實施例中,結合圖7~8和圖11~12所示,對于各導電線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彎折,可以采用圓錐形治具60伸入到各導電線21形成的桶狀結構內,然后隨著圓錐形治具60的持續伸入,可以抵壓各導電線21使得其彎折,最后再通過第一固定件30和第二固定件40將各導電線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在內筒套10的外壁上,從而完成對各導電線21的固定安裝。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