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電氣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電線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在建筑電氣的線路鋪設過程中,常需要將不同的電線連接在一起,目前大多數時候人們只是將不同的線路擰在一起,然后再用絕緣膠帶纏繞數圈,該連接方式雖然較為方便,但其連接強度難以保證。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電線連接結構,以用于不同電線間的連接,并可保證連接強度。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電線連接結構,其包括形成有凹槽的殼體,在所述殼體的兩個相對端設有與所述凹槽連通的進線口,還包括設于所述凹槽中的將由所述進線口插入的電線擠壓于凹槽底端面上的壓緊機構,靠近于所述壓緊機構的兩端分別設置的第一繞線柱,以及扣合于所述殼體上、以對凹槽的開口進行封閉的蓋板。
進一步的,在所述凹槽內靠近于兩側端的進線口設置有第二繞線柱。
進一步的,所述壓緊機構包括設于所述凹槽內的并排布置的兩個定位塊,在兩個定位塊的兩個相對的端面上對應設有卡槽,還包括嵌裝在兩個定位塊之間的壓緊塊,在所述壓緊塊的兩個相對端面上設有與所述卡槽卡接配合的卡頭。
進一步的,在所述壓緊塊正對于凹槽底端面的端面上形成有圓弧槽。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勢: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電線連接結構通過壓緊機構將由兩側進線口插入的電線擠壓在凹槽中,從而可實現不同電線之間的連接,而通過第一繞線柱的設置,可將由各側進線口插入的電線先在第一繞線柱上纏繞一下,而后再由壓緊機構壓緊,由此通過第一繞線柱與壓緊機構的配合作用,可使電線被穩定的固定在凹槽內,以能夠保證電線連接的強度。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電線連接結構部分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壓緊塊與定位塊的配合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殼體,2-凹槽,3-進線口,4-定位塊,5-壓緊塊,6-卡槽,7-卡頭,8-圓弧槽,9-第一繞線柱,10-第二繞線柱。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本實施例涉及一種電線連接結構,由圖1結合圖2所示,其包括形成有凹槽2的殼體1,在殼體1的兩個相對端設置有與凹槽2連通的進線口3,還包括設置在凹槽2中的可將由進線口3插入的電線擠壓于凹槽2的底端面上的壓緊機構,且靠近于壓緊機構的兩端也分別設置有第一繞線柱9,在殼體1上也扣合有可對凹槽2的開口進行封閉圖中未示出的蓋板。
本實施例中如圖1中所示,在凹槽2內靠近于兩側端的進線口3處還設置有第二繞線柱10。而前述的壓緊機構則包括設置在凹槽2內的并排布置的兩個定位塊4,在兩個定位塊4的兩個相對的端面上對應設有卡槽6,壓緊機構還包括嵌裝在兩個定位塊4之間的壓緊塊5,在壓緊塊5的兩個相對端面上則設置有可與定位塊4上的卡槽6卡接配合的卡頭7。此外,如圖2中所示,本實施例中在壓緊塊5正對于凹槽2底端面的端面上也進一步形成有圓弧槽8。
本實施例的電線連接結構在使用時,電線由兩側端的進線口3插入凹槽2內,電線先在第二繞線柱10上纏繞一圈,以進行第一次定位,然后再將電線置于兩定位塊4之間,并在第一繞線柱9上纏繞一圈,以進行第二次定位,最后將由兩側端進線口3插入的電線纏繞一下置于兩側的定位塊4之間,并將壓緊塊5卡置在兩側定位塊4中即可。其中,為便于電線在第一繞線柱9及第二繞線柱10上的定位,本實施例中也在第一繞線柱9和第二繞線柱10的外周面上設置有內凹的繞線槽。
本實施例的電線連接結構通過壓緊機構將由兩側進線口3插入的電線擠壓在凹槽2中,可實現不同電線之間的連接,而通過第一繞線柱9和第二繞線柱10的設置,可將由各側進線口3插入的電線先在第一繞線柱9及第二繞線柱10上纏繞一下,而后再由壓緊機構壓緊,由此通過第一繞線柱9、第二繞線柱10與壓緊機構的配合作用,可使電線被穩定的固定在凹槽2內,從而可保證電線連接的強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