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D-SUB連接器組件,尤其涉及一種具有支撐件的D-SUB連接器組件。
背景技術:
目前,在通信領域內,隨著信號傳輸速率的不斷提高,對電連接器的設計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傳統D-Sub接口的線纜接頭端將線纜內的芯線與D-Sub接頭的焊接部焊接后,在接頭下方注塑內膜,以防止連接線斷開或移動造成接觸不良,影響信號的傳輸。然而由于該線纜中傳輸的RGB信號線采用微同軸結構,在焊接制程中,焊接時必須理順芯線,在對應焊盤上進行焊接;對焊錫工提出焊接要求不允許存在芯線對扭,因為易造成RGB信號線斷裂或潛在的質量風險;在成型內模前,插頭放入擋板和模腔中,都易造成RGB信號線焊接處的芯線斷裂;成型內模中芯線對扭易造成RGB信號線焊接處的芯線沖斷。
所以,有必要設計出一種新型的D-SUB連接器組件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導電端子與芯線連接穩定的D-SUB連接器組件。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D-SUB連接器組件,其包括矩形絕緣本體、固定在絕緣本體內的導電端子及線纜,導電端子包括接觸部及焊接部,線纜連接于導電端子的焊接部,其中D-SUB連接器組件進一步設置有支撐件,該支撐件設置有分線槽,導電端子的焊接部及線纜的一端共同容納在分線槽內,達成固定焊接,所述接觸部凸伸出絕緣本體的前端面,所述焊接部凸伸出絕緣本體的后端面。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有益效果如下:D-SUB連接器組件通過支撐件使導電端子與線纜內的芯線在分線槽中固定焊接,無論采用人工焊接或者自動機器焊接,都可使芯線與導電端子達到良好的電訊通導的D-SUB連接器組件。所述接觸部凸伸出絕緣本體的前端面,所述焊接部凸伸出絕緣本體的后端面,從而導電端子安裝更加方便。
本發明進一步的改進如下:
進一步地,所述支撐件獨立于絕緣本體成型,且固定在絕緣本體上。
進一步地,所述支撐件由間隔肋形成上述分線槽,其中個別相鄰間隔肋之間形成有圓孔狀的分線孔,所述分線孔與分線槽相貫通。
進一步地,所述焊接部未延伸超過分線孔的前端。
進一步地,所述支撐件固定在導電端子的第一排與第二排之間,第一排一側的三個導電端子分別用于傳輸R、G、B信號,該用于傳輸R、G、B信號的芯線分別穿過對應分線孔,與導電端子的焊接部連接。
進一步地,D-SUB連接器組件進一步設置有金屬殼體,所述金屬殼體抽引形成,包括平板部及框狀部,該平板部模制在絕緣本體的前端面,框狀部圍繞導電端子的接觸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D-SUB連接器組件的立體圖。
圖2是圖1所述D-SUB連接器組件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圖2去除線纜的立體組合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明D-SUB連接器組件100的前端為具有導電端子2的對接口101,后端則連接有線纜102。
如圖1至圖2所示,D-SUB連接器組件100包括矩形的絕緣本體1。若干導電端子2固定在絕緣本體1內,其包括凸伸出絕緣本體1前端面11的接觸部21及凸伸出絕緣本體1后端面12的焊接部22。一個金屬殼體3抽引形成,其包括平板部31及“D”形框狀部32,該平板部31模制在絕緣本體1的前端面11,框狀部32圍繞導電端子的接觸部21而形成上述對接口101。
該導電端子2排列成三排,第一排一側的三個導電端子2a分別用于傳輸R、G、B信號。焊接部22呈長方形。
所述D-SUB連接器組件100進一步設置有支撐件4,該支撐件4具有相對的上表面40、下表面,上、下表面設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跟焊接部22對應的由間隔肋42間隔開的若干分線槽41。支撐件4固定在導電端子2的第一排與第二排之間。參閱圖3,支撐件獨立于絕緣本體成型,且該支撐件4自后向前固定在絕緣本體的后端面12上,導電端子的焊接部22恰好收容在分線槽41內,焊接部22大致位于每一分線槽的鄰近中間位置,并沒有延伸至支撐件4的后端面45,在焊接部與后端面之間預留一定空間411。然后,線纜102設置在上述分線槽的空間411內,最后將線纜102的芯線103與焊接部相焊接。該分線槽結構除了支撐兩者焊接的功能外,有利于線纜的理線。
所述支撐件4位于上表面40的間隔肋42在鄰近后端面12處進一步向上延伸,從而使得間隔肋42之間形成圓孔狀的分線孔44,且該分線孔44與分線槽41相貫通。由于R、G、B信號線采用微同軸結構,該三個分線孔44恰好適用傳輸R、G、B信號的同軸線纜102a,其他線纜直徑相對同軸線纜小,而無需在分線槽的后端形成分線孔44。焊接部22的末端恰好抵接在分線孔的前側,未延伸超過分線孔的前端。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發明D-SUB連接器組件100通過支撐件4使導電端子2與線纜內的芯線103在分線槽41中固定焊接,達到良好導通,尤其在支撐件4上增加圓孔狀的分線孔44,使用于傳輸R、G、B信號的芯線分別穿過對應分線孔44,與導電端子2的焊接部22連接,無論采用人工焊接或者自動機器焊接,都可使芯線103與導電端子2達到良好的電訊通導的電連接器。
本發明不局限于上述具體的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從上述構思出發,不經過創造性的勞動,所作出的種種變換,均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