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火花塞。
背景技術:
以往,火花塞被應用于內燃機中。火花塞具有形成間隙的電極。作為電極,例如提出了一種接地電極,其具有耐氧化性優異的包覆材料和導熱性比包覆材料優異且封入在包覆材料內部的芯材。若采用這種接地電極,則通過降低接地電極的溫度,能夠提升耐氧化性。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284013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然而,在接地電極接合于主體金屬殼體的情況下,存在接合強度較低的情況。例如,存在包覆材料和主體金屬殼體之間的接合強度較低的情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能夠提升接地電極和主體金屬殼體之間的接合強度的技術。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本發明例如公開了以下的應用例。
[應用例1]
一種火花塞,該火花塞包括:
中心電極;
絕緣體,其保持所述中心電極;
主體金屬殼體,其配置在所述絕緣體的徑向的周圍;以及
接地電極,其具有與所述主體金屬殼體的頂端部相接合的基端部,并且在該接地電極與所述中心電極之間形成間隙,其中,
所述接地電極包含:
外層,其形成所述接地電極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與所述主體金屬殼體相接合,并且該外層由含有鎳作為主要成分、含有大于0wt%且為2.5wt%以下的鋁的材料形成;以及
芯部,其配置在所述外層的內周側,
所述外層的表面上的氧量大于0wt%且為8wt%以下,
所述芯部包含由銅或者含有銅作為主要成分的材料形成的第1層,
在包含所述火花塞的中心軸線和所述接地電極的中心軸線在內的截面的、所述接地電極的所述基端部中,表示所述外層和所述芯部之間的分界的兩條分界線中的至少一者包含傾斜線,該傾斜線從所述分界線的靠所述主體金屬殼體側的端部相對于所述接地電極的所述中心軸線傾斜地朝向所述外層的外周側延伸。
采用該結構,由于外層的表面、即接地電極的表面上的氧量為8wt%以下,因此,與氧量大于8wt%的情況相比,能夠提升外層和主體金屬殼體之間的接合強度。此外,在截面中表示外層和芯部之間的分界的兩條分界線中的至少一者包含從主體金屬殼體側的端部傾斜地朝向外周側延伸的傾斜線,因此,能夠增大外層和主體金屬殼體之間的接合面積。其結果,能夠提升接地電極和主體金屬殼體之間的接合強度。
[應用例2]
根據應用例1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所述外層的所述表面上的所述氧量大于0wt%且為5wt%以下,
在所述截面的所述接地電極的所述基端部,
將所述傾斜線的靠所述主體金屬殼體側的端部設為分界端,
將表示所述外層的外周面的兩條外周線各自的靠所述主體金屬殼體側 的端部即兩個外周端之間的、在與所述接地電極的所述中心軸線垂直的方向上的距離設為總距離W2,
關于包含所述傾斜線的1個或兩個所述分界線,將經過所述分界端且與所述接地電極的所述中心軸線平行的直線、和經過從所述分界端觀察時位于所述傾斜線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外周端且與所述接地電極的所述中心軸線平行的直線之間的距離的合計距離設為接合距離W1,
將所述接合距離W1相對于所述總距離W2的比例設為比例t,
此時,所述比例t大于0%且為80%以下。
采用該結構,由于外層的表面上的氧量為5wt%以下,因此,能夠進一步提升外層和主體金屬殼體之間的接合強度。此外,由于接合距離W1相對于總距離W2的比例t大于0%且為80%以下,因此,能夠進一步提升接地電極和主體金屬殼體之間的接合強度。
[應用例3]
根據應用例1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所述芯部還包含第2層,該第2層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1層的內周側,并且該第2層由以比所述外層大的含有比率(重量%)含有鎳的材料形成,且與所述外層相比該第2層的導熱系數較高,
在所述截面的所述接地電極的所述基端部,
將所述傾斜線的靠所述主體金屬殼體側的端部設為分界端,
將表示所述外層的外周面的兩條外周線各自的靠所述主體金屬殼體側的端部即兩個外周端之間的、在與所述接地電極的所述中心軸線垂直的方向上的距離設為總距離W2,
關于包含所述傾斜線的1個或兩個所述分界線,將經過所述分界端且與所述接地電極的所述中心軸線平行的直線、和經過從所述分界端觀察時位于所述傾斜線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外周端且與所述接地電極的所述中心軸線平行的直線之間的距離的合計距離設為接合距離W1,
將所述接合距離W1相對于所述總距離W2的比例設為比例t,
此時,所述比例t大于0%且為20%以下。
采用該結構,由于接合距離W1相對于總距離W2的比例t大于0%且為20%以下,因此,能夠進一步提升接地電極和主體金屬殼體之間的接合強度。
[應用例4]
根據應用例3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在所述截面中,所述主體金屬殼體與所述第1層分離開,并且與所述外層和所述第2層相接合。
采用該結構,由于主體金屬殼體與第1層之間分離開,并且與外層和第2層相接合,因此,能夠進一步提升接地電極和主體金屬殼體之間的接合強度。
[應用例5]
根據應用例1~4中任一項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表示所述外層和所述芯部之間的所述分界的所述兩條分界線這兩者均包含傾斜線,該傾斜線從所述分界線的靠所述主體金屬殼體側的端部相對于所述接地電極的所述中心軸線傾斜地朝向所述外層中的形成所述分界線的部分的外周側延伸。
采用該結構,與僅是兩條分界線中的一者包含傾斜線的情況相比,能夠增大外層和主體金屬殼體之間的接合面積,因此,能夠提升接地電極和主體金屬殼體之間的接合強度。
另外,本說明書所公開的技術能夠以各種形式來實現,例如能夠以火花塞、搭載火花塞的內燃機、火花塞的制造方法等形式來實現。
附圖說明
圖1是第1實施方式的火花塞的一個例子的剖視圖。
圖2是從前端側觀察火花塞100所得到的概略圖。
圖3是接地電極30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接合部分的剖面圖。
圖4是表示接合處理的一個例子的概略圖。
圖5是第2實施方式的火花塞的一個例子的剖面圖。
圖6是變形例的火花塞的一個例子的剖面圖。
圖7是變形例的火花塞的一個例子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A.第1實施方式:
A-1.火花塞的結構:
圖1是第1實施方式的火花塞的一個例子的剖視圖。圖示的線CL表示火花塞100的中心軸線。圖示的截面是包含中心軸線CL的截面。以下,將中心軸線CL也稱作“軸線CL”,將與中心軸線CL平行的方向也稱作“軸線方向”。將以中心軸線CL為中心的圓的徑向也簡稱作“徑向”,將以中心軸線CL為中心的圓的圓周方向也簡稱作“周向”。將與中心軸線CL平行的方向中的、圖1的上方稱作前端方向D1,將與中心軸線CL平行的方向中的、圖1的下方稱作后端方向D1r。前端方向D1是從后述的端子金屬件40朝向電極20、30的方向。此外,將圖1的前端方向D1側稱作火花塞100的前端側,將圖1的后端方向D1r側稱作火花塞100的后端側。
火花塞100包括絕緣體10(以下也稱作“絕緣電瓷10”)、中心電極20、接地電極30、端子金屬件40、主體金屬殼體50、電阻體70、前端側密封件8、滑石9、第1后端側密封件6、第2后端側密封件7、導電性的第1密封部60以及導電性的第2密封部80。
絕緣體10是具有沿著中心軸線CL延伸且貫通絕緣體10的貫通孔12(以下也稱作“軸孔12”)的大致圓筒狀的構件。絕緣體10是通過焙燒氧化鋁而形成的(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絕緣材料)。絕緣體10具有從前端側朝向后端方向D1r依次排列的腿部13、第1縮外徑部15、前端側主體部17、凸緣部19、第2縮外徑部11以及后端側主體部18。第1縮外徑部15的外徑隨著從后端側朝向前端側去而逐漸變小。在絕緣體10的第1縮外徑部15的附近(在圖1的例子中 是前端側主體部17)形成有縮內徑部16,該縮內徑部16隨著從后端側朝向前端側去而內徑逐漸變小。第2縮外徑部11的外徑隨著從前端側朝向后端側去而逐漸變小。
在絕緣體10的軸孔12的前端側插入有沿著中心軸線CL延伸的棒狀的中心電極20。中心電極20具有從前端側朝向后端方向D1r依次排列的腿部25、凸緣部24以及頭部23。腿部25的前端側的部分在絕緣體10的前端側露出到軸孔12之外。凸緣部24的前端方向D1側的面被絕緣體10的縮內徑部16所支承。此外,中心電極20具有外層21和芯部22。芯部22的后端部自外層21露出,形成中心電極20的后端部。芯部22的其他部分被外層21所包覆。但是,也可以是芯部22整體被外層21所覆蓋。
外層21是使用耐氧化性比芯部22優異的材料、即在內燃機的燃燒室內暴露于燃燒氣體時的消耗較少的材料形成的。外層21的材料例如可以采用鎳(Ni)或者含有鎳作為主要成分的合金(例如是因科鎳合金(“INCONEL”是注冊商標))。在此,“主要成分”是指含有比率最高的成分的意思(以下同樣)。含有比率采用以重量百分比(wt%)表示的值。芯部22由導熱系數比外層21高的材料、例如含有銅的材料(例如是純銅或者將銅作為主要成分的合金)形成。
在絕緣體10的軸孔12的后端側插入有端子金屬件40。端子金屬件40是使用導電材料(例如低碳鋼等金屬)形成的。在絕緣體10的軸孔12內,在端子金屬件40和中心電極20之間配置有用于抑制電噪聲的、圓柱狀的電阻體70。在電阻體70和中心電極20之間配置有導電性的第1密封部60,在電阻體70和端子金屬件40之間配置有導電性的第2密封部80。中心電極20和端子金屬件40借助電阻體70和密封部60、80電連接。
主體金屬殼體50是具有沿著中心軸線CL延伸且貫通主體金屬殼體50的貫通孔59的大致圓筒狀的構件(在本實施方式中,主體金屬殼體50的中心軸線與火花塞100的中心軸線CL一致)。主體金屬殼體50是使用低碳鋼材形成的(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導電材料(例如金屬材料))。在主體金屬殼體50的貫通 孔59中插入有絕緣體10。主體金屬殼體50固定在絕緣體10的外周。在主體金屬殼體50的前端側,絕緣體10的前端(在本實施方式中是腿部13的前端側的部分)露出到貫通孔59之外。在主體金屬殼體50的后端側,絕緣體10的后端(在本實施方式中是后端側主體部18的后端側的部分)露出到貫通孔59之外。
主體金屬殼體50具有從前端側朝向后端側依次排列的主體部55、座部54、變形部58、工具卡合部51以及彎邊部53。座部54是凸緣狀的部分。在主體部55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與內燃機(例如是汽油發動機)的安裝孔螺紋結合的螺紋部52。在座部54和螺紋部52之間嵌入有通過將金屬板彎折而形成的環狀的墊圈5。
主體金屬殼體50具有縮內徑部56,該縮內徑部56配置在比變形部58靠前端方向D1側的位置。縮內徑部56的內徑隨著從后端側朝向前端側去而逐漸變小。在主體金屬殼體50的縮內徑部56和絕緣體10的第1縮外徑部15之間夾有前端側密封件8。前端側密封件8是鐵制且呈字母O形的環(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材料(例如是銅等金屬材料))。
工具卡合部51的形狀是能夠供火花塞扳手卡合的形狀(例如是六棱柱)。在工具卡合部51的后端側設有彎邊部53。彎邊部53配置在比絕緣體10的第2縮外徑部11靠后端側的位置,形成主體金屬殼體50的后端(即后端方向D1r側的端部)。彎邊部53朝向徑向的內側彎曲。在彎邊部53的前端方向D1側且是在主體金屬殼體50的內周面和絕緣體10的外周面之間,朝向前端方向D1依次配置有第1后端側密封件6、滑石9以及第2后端側密封件7。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后端側密封件6、7是鐵制且呈字母C形的環(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材料)。
在制造火花塞100時,將彎邊部53以向內側彎折的方式彎邊。然后,將彎邊部53向前端方向D1側按壓。由此,變形部58變形,借助密封件6、7和滑石9,絕緣體10在主體金屬殼體50內被朝向前端側按壓。前端側密封件8在第1縮外徑部15和縮內徑部56之間被按壓,然后將主體金屬殼體50和絕緣體10 之間密封。利用以上操作,將主體金屬殼體50固定在絕緣體10上。
接地電極30在本實施方式中是具有大致矩形截面的棒狀的電極。接地電極30的一個端部30x的端面37與主體金屬殼體50的前端方向D1側的端部50x的端面57接合。以下,將接地電極30的端部30x稱作“基端部30x”,將基端部30x的端面37稱作“基端面37”。此外,將主體金屬殼體50的端部50x稱作“頂端部50x”,將頂端部50x的端面57稱作“頂端面57”。在本實施方式中,基端面37和頂端面57均與主體金屬殼體50的中心軸線CL大體垂直。
接地電極30從主體金屬殼體50的頂端面57朝向前端方向D1延伸,然后朝向中心軸線CL彎曲,直到頂端部31。在頂端部31與中心電極20的頂端面29(前端方向D1側的表面29)之間形成間隙g。接地電極30具有形成接地電極30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層35和埋設在外層35內的芯部36。另外,接地電極30的基端部30x是接地電極30中的比彎曲的部分38靠主體金屬殼體50側的部分。
圖2是從前端側觀察火花塞100所得到的概略圖。像圖示那樣,中心電極20、絕緣體10以及主體金屬殼體50配置在以中心軸線CL為中心的同一軸線上。在主體金屬殼體50的頂端面57接合有接地電極30。在接地電極30的基端面37和主體金屬殼體50的頂端面57之間的接合部分形成有在焊接時寬度變寬的寬幅部350。寬幅部350利用接地電極30和主體金屬殼體50中的至少一者的、熔融和變形中的至少一種方式來形成。
圖3是接地電極30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接合部分的剖面圖。該剖面圖是包含主體金屬殼體50的中心軸線CL(圖2)和接地電極30的中心軸線CLx的平面P1處的截面。以下,將包含兩個中心軸線CL、CLx的截面稱作“基準截面”。圖中的右方向Di是朝向徑向內側的方向(以下稱作“內方向Di”),左方向Do是朝向徑向外側的方向(以下稱作“外方向Do”)。
接地電極30的中心軸線CLx是接地電極30的棒形狀的中心軸線。如圖3所示,中心軸線CLx表示的不是接地電極30中的彎曲的部分38的中心軸線,而是基端部30x(特別是在焊接時不變形而維持原來形狀的部分30s(以下稱 作“維持部分30s”))的中心軸線。如圖2所示,在從主體金屬殼體50的中心軸線CL觀察時,中心軸線CLx位于將從接地電極30(特別是維持部分30s)的周向上的一端301到另一端302的角度范圍AR二等分而得到的中央方向上的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中心軸線CLx與主體金屬殼體50的中心軸線CL大體平行。另外,圖2中的第1寬度Wa表示接地電極30的截面的大致矩形中的第1邊Sa的長度,第2寬度Wb表示接地電極30的截面的大致矩形中的與第1邊Sa正交的第2邊Sb的長度。第1邊Sa與平面P1大致垂直,被平面P1二等分。
如圖3所示,接地電極30包含外層35和芯部36。外層35形成接地電極30的表面,與主體金屬殼體50接合。外層35由耐氧化性比芯部36優異的材料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外層35由含有鉻、鋁和作為主要成分的鎳的材料、具體地講是添加了鋁的鎳鉻合金形成。通過這樣向鎳鉻合金中添加鋁,能夠提升耐氧化性。芯部36配置在外層35的內周側,與主體金屬殼體50接合。芯部36由導熱系數比外層35高的材料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芯部36是使用純銅形成的。
圖中的兩條分界線L10、L20表示外層35和芯部36之間的分界。第1分界線L10表示內方向Di側的分界線,第2分界線L20表示外方向Do側的分界線。第1分界端P11是第1分界線L10的靠主體金屬殼體50側的端部。第2分界端P21是第2分界線L20的靠主體金屬殼體50側的端部。此外,圖中的兩條外周線L30、L40表示外層35的外周面。第1外周線L30表示內方向Di側的外周線,第2外周線L40表示外方向Do側的外周線。第1外周端P32是第1外周線L30的靠主體金屬殼體50側的端部。第2外周端P42是第2外周線L40的靠主體金屬殼體50側的端部。
像圖示那樣,兩條分界線L10、L20在維持部分30s處與中心軸線CLx大體平行。在寬幅部350,第2分界線L20以越接近主體金屬殼體50則越遠離中心軸線CLx的方式彎曲,直到第2分界端P21。形成這樣的第2分界線L20的理由見后述。
第1分界線L10在寬幅部350中的接近維持部分30s的部分處與第2分界線 L20同樣地彎曲。但是,在寬幅部350中的接近主體金屬殼體50的部分處,第1分界線L10以越接近主體金屬殼體50則越接近中心軸線CLx的方式彎曲,直到第1分界端P11。換言之,第1分界線L10包含傾斜部分L11,該傾斜部分L11從第1分界端P11相對于接地電極30的中心軸線CLx傾斜地朝向外層35中的形成第1分界線L10的部分的外周側延伸。這樣,在接地電極30的內方向Di側,外層35沿著主體金屬殼體50的頂端面57朝向中心軸線CLx擴展。因而,外層35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接合面積增大。
這樣,外層35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接合面積增大,從而能夠提升接地電極30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焊接強度。其理由如下。一般來講,銅的導熱系數高于鎳合金的導熱系數。即,與鎳合金相比,銅易于散熱。因而,在對接地電極30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進行焊接時,在接合面上,與鎳合金(即外層35)的溫度相比,銅(即芯部36)的溫度易于降低。其結果,與外層35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接合強度相比,芯部36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之間的接合強度會降低。因而,在接合面上的外層35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接合面積的比例較大的情況下,與其比例較小的情況相比,能夠提升接地電極30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接合強度。
作為形成圖3那樣的接合部分的方法,可采用各種方法。圖4是表示接合處理的一個例子的概略圖。接合處理按照圖4的(A)~圖4的(F)的順序進行。在圖中示出了接地電極30的一部分(與主體金屬殼體50接合的部分)和主體金屬殼體50的一部分(與接地電極30接合的部分)。此外,在圖中示出了與圖3同樣的基準截面(平面P1處的截面)。
首先,如圖4的(A)、圖4的(B)所示,通過切斷接地電極30的一端,從而形成基端面37。圖中的分界線L10u、L20u分別與接合前的分界線L10、L20(圖3)相對應,外周線L30u、L40u分別與接合前的外周線L30、L40相對應。各線L10u、L20u、L30u、L40u均與中心軸線CLx平行。
通過使切斷刀具920相對于支承在支承工具910上的接地電極30向與中心軸線CLx垂直的方向移動,從而將接地電極30剪切。切斷刀具920從接地電 極30的內方向Di側朝向外方向Do移動。利用該切斷形成的切截面與基端面37相對應。
圖4的(C)表示切斷后的接地電極30。在基端面37的附近,接地電極30的各要素(在此是外層35和芯部36)因與向外方向Do移動的切斷刀具920的接觸而以朝向外方向Do彎曲的方式變形。例如,第1分界線L10u在基端面37的附近以越接近基端面37則越接近中心軸線CLx的方式變形。
接著,如圖4的(D)所示,將接地電極30配置在主體金屬殼體50的頂端面57上。接地電極30的基端面37與主體金屬殼體50的頂端面57上的規定部分接觸。然后,利用電阻焊接將接地電極30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接合。此時,對接地電極30和主體金屬殼體50施加與中心軸線CLx平行的力。具體地講,對接地電極30施加朝向主體金屬殼體50的方向(后端方向D1r)的力,對主體金屬殼體50施加朝向前端方向D1的力。
圖4的(E)表示焊接后的剖面圖的一個例子。像圖示那樣,主體金屬殼體50的頂端部50x沿著接地電極30的基端面37向與中心軸線CLx垂直的方向擴展。同樣,接地電極30的基端部30x沿著主體金屬殼體50的頂端面57向與中心軸線CLx垂直的方向擴展。基端部30x和頂端部50x在焊接時被施加的力的作用下能夠像圖4的(E)那樣變形。
芯部36在焊接時被按壓于主體金屬殼體50的頂端面57,因此以沿著頂端面57向遠離中心軸線CLx的方向擴展的方式變形。其結果,在焊接后,第2分界線L20能夠形成為越接近頂端面57則越遠離中心軸線CLx。另一方面,第1分界線L10像以下那樣。像利用圖4的(C)說明的那樣,焊接前的分界線L10u在基端面37的附近形成為越接近基端面37則越接近中心軸線CLx。其結果,在焊接時,在第1分界線L10u的附近,芯部36難以擴展,而外層35能朝向中心軸線CLx擴展。其結果,第1分界線L10的第1分界端P11能夠形成在與第2分界線L20的第2分界端P21相比接近中心軸線CLx的位置。
在焊接后,去除在接合部分產生的多余的部分,于是接合完成。圖4的(F)表示接合完成的狀態,與圖3的剖面圖相同。在圖4的(E)、圖4的(F) 的例子中,去除比第1基準面Si靠內方向Di側的部分35i、50i。第1基準面Si與將主體金屬殼體50的內周面(頂端面57附近的焊接前的內周面)向前端方向D1延長而得到的面大體相同。此外,去除比第2基準面So靠外方向Do側的部分35o、50o。第2基準面So與將主體金屬殼體50的外周面(頂端面57附近的焊接前的外周面)向前端方向D1延長而得到的面大體相同。
另外,接地電極30的制造方法也可以采用各種方法。例如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準備由外層35的材料形成的杯狀的外構件,向該外構件中插入由芯部36的材料形成的內構件。通過在插入了內構件的狀態下成形外構件的外形,從而形成具有內構件和覆蓋內構件的外構件的棒狀的構件、即彎曲之前的接地電極。按照利用圖4進行了說明的步驟將得到的棒狀的接地電極接合于主體金屬殼體50。然后,以形成適當的間隙g的方式彎曲接地電極,從而形成接地電極30。另外,為了使接地電極30易于彎曲,也可以將彎曲之前的棒狀的接地電極退火。
此外,接地電極30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接合可以在火花塞100的制造過程中的各種階段執行。例如,也可以在主體金屬殼體50固定于對中心電極20和端子金屬件40進行保持的絕緣體10之后,將彎曲之前的棒狀的接地電極與主體金屬殼體50接合。而且,也可以在該接合之后以形成適當的間隙g的方式彎曲接地電極。取而代之,也可以在將彎曲之前的棒狀的接地電極與主體金屬殼體50接合之后,將主體金屬殼體50固定于對中心電極20和端子金屬件40進行保持的絕緣體10。
A-2.評價試驗:
在評價試驗中,使用具有第1實施方式的接地電極30和主體金屬殼體50的構件的樣品來評價接合強度。以下的表1示出了表面氧量、比例t以及強度的評價結果之間的關系。
[表1]
“表面氧量”是焊接前的接地電極30的外層35的表面上的、氧的含有比率(單位是重量百分比)。表面氧量的測量方法像以下那樣。利用電子探針顯微分析(Electron Probe Micro Analysis:EPMA)對焊接前的接地電極30中的、與在焊接時發生熔融或變形的部分不同的部分的外層35表面上的元素的種類和量進行分析。進行分析的區域是500μm×500μm的正方形的區域。然后,計算氧元素的量相對于氧元素和構成外層35的元素的總量的比例,作為表面氧量。在該分析中使用了SEM/EDS(掃描型電子顯微鏡/能量分散型X射線分析裝置)(具體地講是日本電子株式會社制的JSM-6490LA)。在此,將加速電壓設定為20kV。
接地電極30的表面的元素能被圍繞接地電極30的環境氣體(例如是空氣)所含有的氧所氧化。特別是在外層35含有鋁的情況下,外層35的表面、即接地電極30的表面易于被氧化。此外,在進行上述退火的情況下,表面的氧化物的量會增大。該氧化物會導致焊接缺陷。因而,在表面的氧量較多的情況下,存在焊接強度下降的可能性。
在表1所示的評價試驗中,作為表面氧量,試驗了1、2、4、5、8、9、10(wt%)這7個值。由于“1wt%”和“2wt%”的強度的評價結果相同,因此,在表1中統一表示。此外,由于“4wt%”和“5wt%”的強度的評價結果相同,因此,在表1中統一表示。通過調整退火的溫度和退火的時間來調整表面氧量。另外,控制表面氧量的方法并不限定于調整退火的溫度和時間的方法,可以采用各種方法。例如,也可以調整進行退火時的環境氣體中的氧濃度。此外,為了減小表面氧量,也可以在利用真空泵進行排氣后的容器中進行退火。
表1中的“比例t”是圖3所示的接合距離W1相對于總距離W2的比例(單位是%)。總距離W2在圖3所示的基準截面中是兩條外周線L30、L40各自的靠主體金屬殼體50側的外周端P32、P42之間的、與接地電極30的中心軸線CLx垂直的方向上的距離。接合距離W1是直線LP1和直線LP3之間的距離,該直線LP1經過傾斜部分L11的靠主體金屬殼體50側的分界端P11且與接地電極30的中心軸線CLx平行,該直線LP3經過從分界端P11觀察時位于傾斜部分L11的延伸方向上的外周端P32且與接地電極30的中心軸線CLx平行。該接合距離W1是與接地電極30的中心軸線CLx垂直的方向上的距離。
第2分界線L20不包含從第2分界線L20的分界端P21相對于接地電極30的中心軸線CLx傾斜地朝向外層35中的形成第2分界線L20的部分的外周側延伸的傾斜部分。因而,第2分界線L20的分界端P21和第2外周線L40的第2外周端P42之間的距離不包含在接合距離W1中。
在表1的評價試驗中,作為比例t,試驗了0、5、10、30、50、80、90(%)這7個值。針對各表面氧量逐個評價了這7個值。即,在本評價試驗中,評價了7個表面氧量和7個比例t之間的49個組合各自的樣品。另外,主要通過調整切斷刀具920(圖4的(A))的刀尖角、焊接時施加的載荷以及焊接電流來調整比例t。刀尖角越大,則越能夠增大比例t。載荷越大,則越能夠增大比例t。焊接電流越小,則越能夠增大比例t。
表1中的強度的評價結果像以下那樣決定。即,進行將接地電極30和主 體金屬殼體50向使這兩者彼此分離且與中心軸線CLx平行的方向拉伸的拉伸試驗,測量拉伸強度(即樣品所能承受的最大拉伸載荷)。A評價表示拉伸強度為450N/mm2以上,B評價表示拉伸強度為350N/mm2以上、且拉伸強度小于450N/mm2,C評價表示拉伸強度小于350N/mm2。另外,拉伸試驗使用株式會社島津制作所制的AG-5000B來進行。
另外,比例t的測量和拉伸試驗采用在相同的條件下制成的多個樣品來進行。作為拉伸試驗所采用的樣品的比例t,采用將在相同的條件下制成的樣品以基準截面切斷從而進行測量所得到的比例t。在相同的條件下制成的多個樣品之間,比例t大體相同。
在49種樣品之間,除表面氧量和比例t之外的結構是相同的。例如,以下的結構在49種樣品中是相同的。
如表1所示,在表面氧量為9wt%或10wt%的情況下,無論比例t如何,強度的評價結果都是C評價。另一方面,在表面氧量為8wt%以下的情況下,能夠實現更好的評價結果(A評價或B評價)。這樣,通過將表面氧量抑制在8wt%以下,能夠提升焊接強度。另外,可以推斷為表面氧量越小則越能夠提升焊接強度,但在現實中難以將表面氧量設為0。因而,表面氧量可以采用比0wt%大的各種值。
另外,能夠實現良好的評價結果的表面氧量為1、2、4、5、8(wt%)。可以將這些值中的任意的值用作表面氧量的優選范圍(下限以上、上限以下)的上限。例如,表面氧量可以采用8wt%以下的值。此外,可以將這些值中的上限以下的任意的值用作表面氧量的優選范圍的下限。例如,表面氧量可以采用1wt%以上的值。
此外,在表面氧量為5wt%以下的情況下,能夠實現特別好的A評價。另外,能夠實現A評價的表面氧量為1、2、4、5(wt%)。因而,特別優選從這4個值中選擇表面氧量的優選范圍的上限和下限。此外,在這4個表面氧量各自的情況下,得到A評價的比例t為5、10、30、50、80(%)。可以將這些值中的任意的值用作比例t的優選范圍的上限。例如,比例t可以采用80%以下的值。另外,可以推斷為與比例t為0%的情況相比,在比例t大于0%的情況下能夠提升焊接強度。因而,比例t可以采用比0%大的各種值。此外,也可以從得到A評價的比例t(5、10、30、50、80(%))中選擇比例t的下限。例如,比例t也可以采用5%以上的值。
B.第2實施方式:
B-1.火花塞的結構:
圖5是第2實施方式的火花塞的一個例子的剖面圖。在圖中與圖3同樣地示出了接地電極30b的基端部30bx和主體金屬殼體50的頂端部50x之間的接合部分的剖面圖。與圖3所示的第1實施方式的差異點僅在于接地電極30b的芯部36b包含第1層34a和配置在第1層34a的內周側的第2層34b。接地電極30b的結構中的、除芯部36b之外的結構與圖3所示的接地電極30的結構相同。以下,對第2實施方式的接地電極30b的要素中的、與圖3的接地電極30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說明。此外,第2實施方式的火花塞100b的結構中的除接地電極30b之外的結構與圖1所示的火花塞100的結構相同。以下,對第2實施方式的火花塞100b的要素中的、與圖1的火花塞100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說明。
第1層34a與圖3的芯部36同樣由導熱系數比外層35高的材料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層34a是使用純銅形成的。第2層34b的一部分配置在第1層34a的內周側。第2層34b由以比外層35大的含有比率(wt%)含有鎳的材料形成。即,第2層34b的鎳的含有比率高于外層35的鎳的含有比率。此外,第2層34b的導熱系數高于外層35的導熱系數。在本實施方式中,第2層34b是使用純鎳形成的。
如圖5所示,接地電極30b的內部結構在包含基端面37的一部分是外層35和第2層34b的2層結構,在其他的部分是外層35、第1層34a以及第2層34b的3層結構。第1層34a不與主體金屬殼體50接合,第2層34b與主體金屬殼體50接合。另外,雖然省略圖示,接地電極30b的頂端部(與圖1的頂端部31相對應的部分)的內部結構也是外層35和第2層34b的2層結構。但是,第1層34a也可以延伸到接地電極30b的頂端部。
圖中的分界線L10b、L20b分別與圖3的分界線L10、L20同樣表示外層35和芯部36b之間的分界。分界端P11b、P21b分別與圖3的分界端P11、P21同樣是分界線L10b、L20b的靠主體金屬殼體50側的端部。像圖示那樣,分界線L10b與圖3的第1分界線L10同樣,包含從第1分界端P11b相對于接地電極30b的中心軸線CLx傾斜地朝向外層35中的形成第1分界線L10b的部分的外周側延伸的傾斜部分L11b。因而,外層35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接合面積增大,因此,與不形成傾斜部分L11b而將第1層34a與主體金屬殼體50接合的情況相比,能夠提升接地電極30b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焊接強度。
此外,像上述那樣,與銅相比,鎳的焊接強度較強。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含有銅的第1層34a與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分離開。而且,含有鎳的外層35和第2層34b與主體金屬殼體50接合。因而,與第1層34a與主體金屬殼體50接合的情況相比,能夠提升接地電極30b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焊接強度。
作為形成圖5那樣的接合部分的方法,可以采用與利用圖4的(A)~圖4的(F)說明的方法同樣的方法。在此,作為使第1層34a與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分離開的方法,可以采用各種方法。例如,作為切斷前的接地電極30b,制造包括具有外層35、第1層34a以及第2層34b的3層結構的部分、和具有外層35和第2層34b的2層結構的部分的構件。接著,與圖4的(A)、圖4的(B)同樣地切斷2層結構的部分。接著,與圖4的(D)、圖4的(E)同樣地將基端面37b和主體金屬殼體50的頂端面57焊接在一起。然后,與圖4的(E)、圖4的(F)同樣地去除自基準面Si、So(圖4的(E))超出的部分,從而完成 接合處理。
另外,作為接地電極30b的制造方法,可以采用與第1實施方式的接地電極30的制造方法同樣的方法。此外,作為火花塞100b的制造方法,可以采用與第1實施方式的火花塞100的制造方法同樣的方法。
B-2.評價試驗:
在評價試驗中,采用具有第2實施方式的接地電極30b和主體金屬殼體50的構件的樣品來評價接合強度。以下的表2示出了比例t、100-t以及強度的評價結果之間的關系。
[表2]
比例t是圖5所示的接合距離W1相對于總距離W2的比例(單位是%)。在圖5的實施方式中,總距離W2與圖3的實施方式的總距離W2相同。接合距離W1是兩條直線LP1b、LP3之間的距離。直線LP3與圖3的直線LP3相同。直線LP1b是經過傾斜部分L11b的靠主體金屬殼體50側的分界端P11b且與接地電極30b的中心軸線CLx平行的直線。
第2分界線L20b不包含從第2分界線L20b的分界端P21b相對于接地電極30b的中心軸線CLx傾斜地朝向外層35中的形成第2分界線L20b的部分的外周側延伸的傾斜部分。因而,第2分界線L20b的第2分界端P21b和第2外周線L40的第2外周端P42之間的距離不包含在接合距離W1中。
在表2的評價試驗中,作為比例t,評價了0、5、10、20、30、50、80、90(%)這8個值。即,在本評價試驗中,評價了8種樣品。
“100-t(%)”是自100減去比例t而得到的值。該值越大,則外層35 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接合面積越小,而且第2層34b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接合面積越大。
表2的強度的評價方法與上述的表1的強度的評價方法相同。但是,評價的閾值不同。即,A評價表示拉伸強度為550N/mm2以上,B評價表示拉伸強度為450N/mm2以上、且拉伸強度小于550N/mm2,C評價表示拉伸強度小于450N/mm2。
另外,在8種樣品之間,除比例t(即100-t)之外的結構是相同的。例如,以下的結構在8種樣品中是相同的。
如表2所示,與比例t較大的情況相比,在比例t較小的情況下,存在強度的評價結果較好的傾向。可以推斷其理由如下。在焊接含有鎳作為主要成分的材料的情況下,該材料中的除鎳之外的成分會導致焊接缺陷。因而,存在鎳的含有比率(wt%)越高則焊接強度越強的傾向。于是,在圖5的實施方式中,比例t越小,則鎳的含有比率比外層35高的第2層34b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接合面積越大。因而,可以推斷為比例t越小則焊接強度越高。另外,在比例t為0%的情況下,強度的評價結果不是A評價而是B評價。可以認為其理由在于,可能在與測量比例t的基準截面不同的截面中第1層34a與主體金屬殼體50接合。
另外,能夠實現A評價的比例t為5、10、20(%)。因而,可以將這些值中的任意的值用作比例t的優選范圍的上限。例如,比例t可以采用20%以下的值。另外,可以推斷為,與比例t為0%的情況相比,在比例t大于0%的情況 下,在焊接時通過外層35朝向中心軸線CLx擴展來抑制第1層34a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接合,因此能夠提升焊接強度。因而,比例t可以采用比0%大的各種值。此外,也可以從得到A評價的比例t(5、10、20(%))中選擇比例t的下限。例如,比例t也可以采用5%以上的值。
此外,像上述那樣,表面氧量越小,則越能夠提升焊接強度。因而,比例t的上述的優選范圍可以應用于5wt%以下的各種表面氧量。
另外,在圖5的實施方式中,主體金屬殼體50與第1層34a之間分離開,并且與外層35和第2層34b接合。取而代之,主體金屬殼體50也可以與外層35、第1層34a以及第2層34b都接合。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推斷為,能夠通過使比例t較小來增大第2層34b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接合面積,因此,能夠提升接合強度。因而,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推斷為能夠應用比例t的上述的優選范圍。
C.變形例:
(1)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第1分界線L10、L10b(圖3、圖5)包含傾斜部分L11、L11b。一般來講,優選為基準截面中的外層35和芯部36、36b之間的兩條分界線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傾斜部分。采用該結構,與兩條分界線這兩者都不具有傾斜部分的情況相比,能夠增大外層35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接合面積,因此,能夠提升接地電極30、30b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接合強度。
例如,也可以是,兩條分界線這兩者都含有傾斜部分。在將該結構應用于圖3、圖5的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第2分界線L20、L20b包含從第2分界端P21、P21b朝向外方向Do傾斜地延伸的傾斜部分。在這種情況下,接合距離W1采用第1分界端P11、P11b和第1外周端P32之間的第1距離(圖3、圖5的接合距離W1)與第2分界端P21、P21b和第2外周端P42之間的第2距離的合計值。第2距離是經過第2分界端P21、P21b且與中心軸線CLx平行的直線LP2、LP2b和經過第2外周端P42且與中心軸線CLx平行的直線LP4之間的距離。此外,也可以是內方向Di側的第1分界線L10、L10b不包含傾斜部分,外方向Do側 的第2分界線L20、L20b包含傾斜部分。
圖6是變形例的火花塞的一個例子的剖視圖。該變形例的火花塞100c是將兩條分界線這兩者都包含傾斜部分這樣的結構應用于圖3的實施方式而得到的火花塞的例子。在圖中與圖3同樣地示出了接地電極30c的基端部30cx和主體金屬殼體50的頂端部50x之間的接合部分的剖面圖。與圖3所示的第1實施方式的差異點僅在于,接地電極30c的外層35c和芯部36c之間的兩條分界線L10、L20c中的外方向Do側的第2分界線L20c包含傾斜部分L21c。在圖6的變形例中,接地電極30c的接合部分中的比中心軸線CLx靠內方向Di側的部分的結構與圖3的接合部分中的比中心軸線CLx靠內方向Di側的部分的結構相同。此外,在圖6的變形例中,接地電極30c的接合部分中的比中心軸線CLx靠外方向Do側的部分的結構與對比中心軸線CLx靠內方向Di側的部分的結構進行以中心軸線CLx為對稱軸的鏡像變換而得到的結構大體相同。
接地電極30c的其他部分的結構與圖3所示的接地電極30的結構大體相同。例如,外層35c和芯部36c的結構除了基端部30cx處的第2分界線L20c的形狀之外,分別與圖3的外層35和芯部36的結構大體相同。此外,變形例的火花塞100c的結構中的除接地電極30c之外的結構與圖1所示的火花塞100的結構相同。以下,對變形例的火花塞100c的要素中的、與圖1、圖3的火花塞100和接地電極30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說明。
第1分界線L10的傾斜部分L11從第1分界端P11相對于中心軸線CLx傾斜地朝向外層35c中的形成第1分界線L10的部分的外周側(在此是內方向Di側)延伸。此外,圖中的第2分界端P21c是第2分界線L20c的靠主體金屬殼體50側的端部。傾斜部分L21c是從第2分界端P21c相對于接地電極30c的中心軸線CLx傾斜地朝向外層35c中的形成第2分界線L20c的部分的外周側(在此是外方向Do側)延伸。在接地電極30c的外方向Do側的部分和內方向Di側的部分這兩者中,外層35c沿著主體金屬殼體50的頂端面57朝向中心軸線CLx擴展。這樣,由于兩條分界線L10、L20c這兩者包含傾斜部分L11、L21c,因此,與僅是兩條分界線L10、L20c中的一者包含傾斜部分的情況相比,能夠增大外 層35c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接合面積。其結果,能夠提升接地電極30c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接合強度。
作為形成圖6那樣的接合部分的方法,可以采用任意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即:準備圖4的(A)的切斷刀具920這樣的第1切斷刀具和第2切斷刀具,利用兩個切斷刀具夾住接地電極并將其切斷。第1切斷刀具從接地電極的內方向Di側朝向中心軸線CLx移動,第2切斷刀具從接地電極的外方向Do側朝向中心軸線CLx移動。由此,與在圖4的(B)中朝向主體金屬殼體50延伸的第1分界線L10u以在端面37的附近靠近中心軸線CLx的方式傾斜的形態同樣,與圖6的分界線L10、L20c相對應的兩條分界線以在接地電極30c的基端面37c的附近靠近中心軸線CLx的方式傾斜。因而,能夠利用與圖4的(D)同樣的焊接,形成圖6的傾斜部分L11、L21c。
在圖6的變形例中,也優選的是,表面氧量在參照表1進行了說明的表面氧量的優選范圍內。可以推斷為,采用該結構能夠實現良好的接合強度。例如,表面氧量優選為8wt%以下,特別優選為5wt%以下。此外,圖6中的第2距離W12是經過第2分界端P21c且與中心軸線CLx平行的直線LP2c和經過第2外周端P42且與中心軸線CLx平行的直線LP4之間的距離。接合距離W1采用第1分界端P11和第1外周端P32之間的第1距離W11(與圖3的距離W1相同)與第2分界端P21c和第2外周端P42之間的第2距離W12的合計值。優選的是,根據該接合距離W1(=W11+W12)計算出的比例t(=W1/W2)在參照表1進行了說明的比例t的優選范圍內。可以推斷為,采用該結構能夠實現更良好的接合強度。例如,優選的是,比例t大于0%、且為80%以下。
圖7是另一個變形例的火花塞的一個例子的剖面圖。該變形例的火花塞100d是將兩條分界線這兩者都包含傾斜部分這樣的結構應用于圖5的實施方式而得到的火花塞的例子。在圖中與圖5同樣地示出了接地電極30d的基端部30dx和主體金屬殼體50的頂端部50x之間的接合部分的剖面圖。與圖5所示的第2實施方式的差異點僅在于,接地電極30d的外層35d和芯部36d之間的兩條分界線L10b、L20d中的外方向Do側的第2分界線L20d包含傾斜部分L21d。在 圖7的變形例中,接地電極30d的接合部分中的比中心軸線CLx靠內方向Di側的部分的結構與圖5的接合部分中的比中心軸線CLx靠內方向Di側的部分的結構相同。此外,在圖7的變形例中,接地電極30d的接合部分中的比中心軸線CLx靠外方向Do側的部分的結構與對比中心軸線CLx靠內方向Di側的部分的結構進行以中心軸線CLx為對稱軸的鏡像變換而得到的結構大體相同。
接地電極30d的其他部分的結構與圖5所示的接地電極30b的結構大體相同。例如,外層35d、以及芯部36d的第1層34c和第2層34d的結構除了基端部30dx處的第2分界線L20d的形狀之外,分別與圖5的外層35、以及芯部36b的第1層34a和第2層34b的結構大體相同。此外,變形例的火花塞100d的結構中的除接地電極30d之外的結構與圖1所示的火花塞100的結構相同。以下,對變形例的火花塞100d的要素中的、與圖1、圖5的火花塞100和接地電極30b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說明。
第1分界線L10b的傾斜部分L11b從第1分界端P11b相對于中心軸線CLx傾斜地朝向外層35d中的形成第1分界線L10b的部分的外周側(在此是內方向Di側)延伸。此外,圖中的第2分界端P21d是第2分界線L20d的靠主體金屬殼體50側的端部。傾斜部分L21d從第2分界端P21d相對于接地電極30d的中心軸線CLx傾斜地朝向外層35d中的形成第2分界線L20d的部分的外周側(在此是外方向Do側)延伸。在接地電極30d的外方向Do側的部分和內方向Di側的部分這兩者中,外層35d沿著主體金屬殼體50的頂端面57朝向中心軸線CLx擴展。這樣,由于兩條分界線L10b、L20d這兩者包含傾斜部分L11b、L21d,因此,與僅是兩條分界線L10b、L20d中的一者包含傾斜部分的情況相比,能夠增大外層35d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接合面積。其結果,能夠提升接地電極30d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的接合強度。
作為形成圖7那樣的接合部分的方法,可以采用任意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與在圖6的變形例中說明的方法同樣使用兩個切斷刀具的方法。
在圖7的變形例中,也優選的是,表面氧量在上述的優選范圍內。可以推斷為,采用該結構能夠實現良好的接合強度。例如,表面氧量優選為8wt% 以下,特別優選為5wt%以下。此外,圖7中的第2距離W12d是經過第2分界端P21d且與中心軸線CLx平行的直線LP2d和經過第2外周端P42且與中心軸線CLx平行的直線LP4之間的距離。接合距離W1采用第1分界端P11b和第1外周端P32之間的第1距離W11d(與圖5的距離W1相同)與第2分界端P21d和第2外周端P42之間的第2距離W12d的合計值。優選的是,根據該接合距離W1(=W11d+W12d)計算出的比例t(=W1/W2)在參照表2進行了說明的比例t的優選范圍內。可以推斷為,采用該結構能夠實現更良好的接合強度。例如,優選的是,比例t大于0%、其為20%以下。
(2)在利用焊接接合兩個構件時,有時會在這兩個構件之間形成熔融部。熔融部是由在焊接時熔融的接合對象的構件形成的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兩個構件也能夠接合。例如,也可以在接地電極30、30b、30c、30d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形成熔融部。在此,在外層35、35c、35d和主體金屬殼體50借助熔融部接合起來的情況下,外層35、35c、35d能夠與主體金屬殼體50接合在一起。在第1層34a、34c與熔融部之間分離開的情況下,主體金屬殼體50能夠與第1層34a、34c之間分離開。在第1層34a、34c和主體金屬殼體50借助熔融部接合起來的情況下,主體金屬殼體50能夠與第1層34a、34c接合在一起,而與第1層34a、34c之間不分離。
(3)在接地電極30、30b、30c、30d和主體金屬殼體50之間形成有熔融部的情況下,分界端采用基準截面中的外層35、35c、35d和芯部36、36b、36c、36d之間的分界線的靠主體金屬殼體50側的端部即可。在這種情況下,分界端可以配置在熔融部的輪廓上。外周端也同樣采用基準截面中的表示外層35、35c、35d的外周面的外周線的靠主體金屬殼體50側的端部即可。在這種情況下,外周端可以配置在熔融部的輪廓上。在任一種情況下,在兩個分界端和兩個外周端這4個端部各自在與中心軸線CLx平行的方向上的位置可以互不相同。
(4)可以認為,由與接地電極相關的參數即比例t和表面氧量引起實施方式的火花塞100的接地電極和主體金屬殼體之間的接合強度的提高。因而, 除了這些參數之外的要素能夠進行各種變更。
例如,作為外層35、35c、35d的材料,優選采用含有鎳作為主要成分、而且還含有鉻和鋁的材料。即,優選采用至少添加了鋁的鎳鉻合金。另外,鋁的含有比率并不限定于1.4wt%,可以采用各種值,例如可以采用大于0wt%、且為2.5wt%以下的值。采用該范圍內的值,能夠提升外層35的耐氧化性。鉻的含有比率也可以采用各種值,例如可以采用10wt%以上、且30wt%以下的范圍的值。
第2層34b、35d(圖5、圖7)的材料并不限定于純鎳,可以采用與外層35、35d相比含有較多鎳的各種材料。例如可以采用鎳鉻合金等鎳合金。
圖3的芯部36、圖5的第1層34a、圖6的芯部36c以及圖7的第1層34c的材料并不限定于純銅,可以采用導熱系數比外層35、35c、35d高的各種材料。例如可以采用含有銅作為主要成分的材料。含有銅作為主要成分的材料例如可以采用銅鎳合金等銅合金。銅的含有比率可以采用100%以下的各種值。在此,為了實現良好的導熱系數,銅的含有比率優選為80wt%以上,特別優選為95wt%以上。
主體金屬殼體50的材料并不限定于低碳鋼材,可以采用能夠與接地電極30焊接的各種導電性材料。例如也可以采用鎳鉻合金。
接地電極30的寬度Wa、Wb并不限定于上述樣品的寬度Wa、Wb,可以采用各種值。
(5)火花塞的結構并不限定于利用圖1說明的結構,可以采用各種結構。例如也可以在接地電極30、30b、30c、30d中的形成間隙g的部分設置貴金屬電極頭。貴金屬電極頭的材料可以采用含有銥、鉑等各種貴金屬的材料。同樣,也可以在中心電極20中的形成間隙g的部分設置貴金屬電極頭。
以上,根據實施方式、變形例說明了本發明,上述發明的實施方式用于使本發明容易被理解,并不限定本發明。本發明能夠在不脫離其主旨和權利要求范圍的情況下進行變更、改良,并且在本發明中包含其等同發明。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能夠適宜地應用于內燃機等所使用的火花塞。
附圖標記說明
5、墊圈;6、第1后端側密封件;7、第2后端側密封件;8、前端側密封件;9、滑石;10、絕緣體(絕緣電瓷);11、第2縮外徑部;12、貫通孔;12、軸孔;13、腿部;15、第1縮外徑部;16、縮內徑部;17、前端側主體部;18、后端側主體部;19、凸緣部;20、中心電極;21、外層;22、芯部;23、頭部;24、凸緣部;25、腿部;29、頂端面;30、30b、30c、30d、接地電極;30s、維持部分;30x、30bx、30cx、30dx、基端部;31、頂端部;34a、34c、第1層;34b、34d、第2層;35、35c、35d、外層;36、36b、36c、36d、芯部;37、37b、37c、基端面;38、彎曲部分;40、端子金屬件;50、主體金屬殼體;50x、頂端部;51、工具卡合部;52、螺紋部;53、彎邊部;54、座部;55、主體部;56、縮內徑部;57、頂端面;58、變形部;59、貫通孔;60、第1密封部;70、電阻體;80、第2密封部;100、100b、100c、100d、火花塞;350、寬幅部;910、支承工具;920、切斷刀具;L10、L10u、L10b、第1分界線;L20、L20u、L20b、L20c、L20d、第2分界線;L30、L30u、第1外周線;L40、L40u、第2外周線;P11、P11b、第1分界端;P21、P21b、P21c、P21d、第2分界端;P32、第1外周端;P42、第2外周端;L11、L11b、L21c、L21d、傾斜部分;CL、CLx、中心軸線(軸線);P1、平面;D1、前端方向;D1r、后端方向;Do、外方向;Di、內方向;LP1、LP1b、LP2、LP2b、LP2c、LP2d、LP3、LP4、直線;W1、接合距離;W2、總距離;W11、W11d、第1距離;W12、W12d、第2距離;AR、角度范圍;Wa、第1寬度;Wb、第2寬度;Sa、第1邊;Sb、第2邊;g、間隙;Si、第1基準面;So、第2基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