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彎道盲區車輛提醒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山區彎道盲區內車輛信息監測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彎道盲區車輛提醒系統。
【背景技術】
[0002]我國國土遼闊,山地、丘陵地區面積大,尤其是我國北方和西南地區地形特點最為顯著,道路交通多見傍山彎道,此類彎道盲區區域大,道路遠山側多見山谷、河床等極端地形,道路相對較窄,危險系數極大,是交通事故的頻發區,因此對于這類彎道的監控與提醒顯得尤為重要。司機師傅駕車經過盲區彎道,基本上通過觀察彎道凸面鏡或鳴笛警示判斷對面是否有車,這種方式局限性大,不能判斷對方車輛的位置或速度,一旦一方鳴笛延緩,造成的錯誤判斷極有可能引發交通事故。資料顯示,我國每年交通事故死亡約10萬人,我國汽車保有量占世界2%,交通事故死亡占世界20%,側方向撞擊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根據國家公布的10大高危路段,有5處的交通事故主要類型為側方向撞擊。側方向撞擊的高發區便是盲區彎道路口處。
[0003]國內的道路車輛監控系統還不發達,主要監控手段分為四類:攝像機跟隨成像、應變片壓力檢測、便攜超聲波測速和雷達跟蹤。攝像機跟蹤成像造價適中,但多用于視野開闊的平坦大路,用于檢測超速的車輛,此技術優點在于可隨時記錄車輛信號,表現形式明了,可作為事故糾紛的憑證,在交通燈處、高速路口、直路等地點應用較為廣泛。一些城市設置交通管理中心,對所有攝像機進行統一控制與監控。
[0004]應變片壓力檢測主要用于道路車速檢測,一般安裝于交通線路上,通過感應單位距離內,兩個應變片承受壓力的時間間隔,來確定車輛的速度。此檢測裝置靈敏度高,但造價昂貴,在生活中并不常見。雷達跟蹤系統是根據雷達成像原理研發而成,有靜態雷達和動態雷達之分,近些年還發展出了紅外雷達裝置。此系統可以顯示出檢測區域內的所有交通情況,配合電子計算機技術可以提供完備的監控方案,但是造價成本很高,不適用于民用交通,所以沒有被廣泛利用。便攜超聲波測速大量被交通警察使用,在路邊對路上車輛的速度進行檢測,工作原理常見通過檢測移動物體對超聲波的反射,判斷車輛是否超速。此設備簡單便攜、操作方便,但局限性是測得信號需要人為處理,不能實現完全的自動化。
[0005]國外一些道路上安裝了大量的監控攝像頭,并接入網絡系統,在交通指揮中心使用大量的顯示器直接顯示多個道路及彎道處攝像頭所拍攝到的車輛信號,系統根據各個路面的情況調派人力資源,達到控制道路的目的。這種監控系統多依賴于網絡傳輸和計算機的處理,發展方向主要是對系統的優化和對各種數據的處理方式的研究,然而對于彎道車輛的提醒并沒有實現提前預告和提醒。國外現有的車輛監控系統,多安裝在十字路口等交通樞紐處,主要工作是識別車輛信號,并且對車輛狀態作出判斷。這類監控系統分為隨車組件和固定組件,推廣難度大,同時處理系統復雜,必須借助計算機系統計算,造價昂貴,并不適用于遠離市區的彎道交通。
[0006]綜上所述,目前彎道交通問題明顯,但沒有一個適合民用的合理的解決方案,對于彎道交通方面存在很大隱患,亟待解決。
【發明內容】
[0007]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準確地檢測到彎道盲區內車輛的情況并及時發送到彎道另一側進行顯示的彎道盲區車輛提醒系統。
[0008]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彎道盲區車輛提醒系統,其包括一級檢測機構、二級檢測機構和執行機構;所述一級檢測機構包括第一車輛檢測傳感器組、第一速度檢測單元、第一譯碼單元、第一控制單元和第一無線發射單元;所述二級檢測機構包括第二車輛檢測傳感器組、第二速度檢測單元、第二會車檢測單元、第二譯碼單元、第二控制單元和第二無線發射單元;所述執行機構包括顯示單元、顯示控制單元和無線接收單元;
所述第一車輛檢測傳感器組的輸出端接所述第一譯碼單元的相應輸入端;所述第一速度檢測單元的輸入端接所述第一譯碼單元的相應輸出端;所述第一控制單元的輸入端接所述第一速度檢測單元的相應輸出端;所述第一譯碼單元與所述第一控制單元的相應端口雙向連接;所述第一控制單元的輸出端接所述第一無線發射單元的相應輸入端;
所述第二車輛檢測傳感器組的輸出端接所述第二譯碼單元的相應輸入端;所述第二速度檢測單元和第二會車檢測單元的輸入端分別接所述第二譯碼單元的相應輸出端;所述第二控制單元與所述第二譯碼單元的相應端口雙向連接;所述第二速度檢測單元的輸出端接所述第二控制單元的相應輸入端;所述第二會車檢測單元與所述第二控制單元的相應端口雙向連接;所述第二控制單元的輸出端接所述第二無線發射單元的相應輸入端;
所述第一無線發射單元和第二無線發射單元分別與所述無線接收單元的相應端口無線連接;所述無線接收單元的輸出端經所述顯示控制單元接所述顯示單元的相應輸入端。
[0009]所述第一控制單元包括單片機Ul ;所述第一譯碼單元包括譯碼器U2 ;所述第一無線發射單元包括無線模塊Pl ;所述第一車輛檢測傳感器組包括第一激光對射傳感器SEl至第三激光對射傳感器SE3 ;所述速度檢測單元包括觸發器U3、與門集成塊U4、與門集成塊U5、三極管Q1~Q5、電阻R3~R13和電容C4 ;
所述第一激光對射傳感器SEl的接收端經所述電阻R7接所述三極管Q3的基極;所述三極管Q3的集電極接所述譯碼器U2的I腳;所述三極管Q3的發射極接地;所述電阻R8接在所述三極管Q3的集電極與+5V直流電源VCC之間;
所述第二激光對射傳感器SE2的接收端經所述電阻R9接所述三極管Q4的基極;所述三極管Q4的集電極接所述譯碼器U2的3腳;所述三極管Q4的發射極接地;所述電阻RlO接在所述三極管Q4的集電極與+5V直流電源VCC之間;
所述第三激光對射傳感器SE3的接收端經所述電阻Rll接所述三極管Q5的基極;所述三極管Q5的集電極接所述譯碼器U2的5腳;所述三極管Q5的發射極接地;所述電阻R12接在所述三極管Q5的集電極與+5V直流電源VCC之間;
所述單片機Ul的16腳分別接所述譯碼器U2的16腳和與門集成塊U5的12腳;所述單片機Ul的15腳接所述譯碼器U2的4腳;所述單片機Ul的27腳接所述譯碼器U2的7腳;所述單片機Ul的26腳接所述譯碼器U2的9腳;所述單片機Ul的25腳接所述譯碼器U2的11腳;所述單片機Ul的24腳接所述觸發器U3的5腳;所述單片機Ul的23腳接所述觸發器U3的9腳;所述單片機Ul的19腳分別接所述譯碼器U2的8腳、與門集成塊U4的2腳和與門集成塊U5的I腳;
所述譯碼器U2的6腳分兩條支路,其中一條支路經所述電阻R5接所述三極管Q2的基極,另一條支路接所述與門集成塊U4的I腳;所述譯碼器U2的10腳接所述與門集成塊U4的5腳;所述譯碼器U2的12腳分兩條支路,其中一條支路經所述電阻R4接所述三極管Ql的基極,另一條支路接所述與門集成塊U5的2腳;所述譯碼器U2的13腳分別接所述與門集成塊U4的9腳和與門集成塊U5的9腳;所述譯碼器U2的14腳依次經所述電阻R13、電容C4后分別接所述與門集成塊U4的12腳和與門集成塊U5的5腳;
所述與門集成塊U4的8腳接所述觸發器U3的I腳;所述與門集成塊U4的3腳接4腳;所述與門集成塊U4的10腳接11腳;所述與門集成塊U4的6腳接13腳;
所述與門集成塊U5的8腳接所述觸發器U3的13腳;所述與門集成塊U5的3腳接4腳;所述與門集成塊U5的10腳接11腳;所述與門集成塊U5的6腳接13腳;
所述觸發器U3的2腳接6腳;所述觸發器U3的8腳接12腳;所述觸發器U3的4腳、10腳和14腳分別接+5V直流電源VCC ;所述觸發器U3的3腳接所述三極管Ql的集電極;所述觸發器U3的11腳接所述三極管Q2的集電極;
所述電阻R3接在所述三極管Ql的集電極與+5V直流電源VCC之間;所述三極管Ql的發射極接地;
所述電阻R6接在所述三極管Q2的集電極與+5V直流電源VCC之間;所述三極管Q2的發射極接地;
所述無線模塊Pl的3腳接所述單片機Ul的I腳;所述無線模塊Pl的5腳接所述單片機Ul的2腳;所述無線模塊Pl的7腳接所述單片機Ul的13腳;所述無線模塊Pl的4腳接所述單片機Ul的8腳;所述無線模塊Pl的6腳接所述單片機Ul的9腳;所述無線模塊Pl的8腳接所述單片機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