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無線監測領域,尤其是一種基于多端融合的養老平安監察系統。
背景技術:
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報告稱:人類三分之一的疾病通過預防保健是可以避免的,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平安養老計劃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傳統上的養老計劃不外乎是定期到醫院檢查或者偶爾去社區聯誼,但這種方式缺乏時效性和突發處理性。然而在現今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大數據時代中,身體狀態檢測硬件的面世解決了傳統方式里不足的地方,可提高病患自身或者是家人對病患身體健康的掌控,從而形成一個綠色和諧健康的社會和增加促進經濟發展的本錢。總的來說,無論從宏觀還是從微觀來看,為了人類身體的健康發展,開發其知識產權尤為重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設計合理、界面簡潔清晰、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基于多端融合的養老平安監察系統。
為實現上述目的,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本發明所述系統由監測設備、智能手機和數據服務端三部分組成;
所述監測設備可內置于智能手機中或外置于佩戴者身上;
所述監測設備通過無線技術與智能手機中的智能軟件APP進行通信連接;
所述智能手機與數據服務端通過無線通信技術進行數據交互式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監測設備包括但不限于心率測量模塊、GPS定位模塊、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所述監測設備可為獨立式佩戴產品,也可內置于智能手機中。
進一步的,所述智能軟件基于MVC設計模式設計程序架構,以RxAndroid + Rxjava框架為基礎進行編碼,使用各種layout的疊加套用配合自定義view進行界面的編碼;使用BlueToothKit搭建APP與監測設備之間的通信橋梁,實現對所有藍牙設備通信的監控;并使用zkybandSDK完成操作設備模塊。
進一步的,所述數據服務端為其他智能手機或計算機。
進一步的,所述智能手機申請獨立的公網靜態IP地址,智能手機、公網平臺通過TCP或UDP協議與監測設備、數據服務端進行信息交互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監測及時、報警迅速、數據準確、設計合理、界面簡潔、操控方便、安全性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系統結構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的本發明的系統結構框圖中,本發明所述系統由監測設備、智能手機和數據服務端三部分組成;
所述監測設備可內置于智能手機中或外置于佩戴者身上;所述監測設備包括但不限于心率測量模塊、GPS定位模塊、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所述監測設備可為獨立式佩戴產品,也可內置于智能手機中。監測設備所具備的數據:1.設備名;2.MAC地址;3.電量;4.鏈接與通信狀態;5.設備狀態:模式、頻率、加速度、陀螺儀、部位;6.步數和時間。
所述監測設備通過無線技術與智能手機中的智能軟件APP進行通信連接;
所述智能手機申請獨立的公網靜態IP地址,智能手機、公網平臺通過TCP或UDP協議與監測設備、數據服務端進行信息交互連接。數據服務端為其他智能手機或計算機。
所述APP智能軟件基于MVC設計模式設計程序架構,提高了靈活性、重用性和擴展性;以RxAndroid + Rxjava框架為基礎進行編碼,可以快速實現非主線程與主線程中代碼的執行的切換,減少了代碼的沉余、也提高了可看性,便捷后續的修改與查詢;使用各種layout的疊加套用配合自定義view進行界面的編碼;通過藍牙搜索功能搜索設備,點擊對應設備進行綁定,綁定成功后就可以進行數據的操作與顯示。使用BlueToothKit搭建APP與設備之間的通信橋梁,降低了手機藍牙的功耗、攔截并Hook系統層藍牙Binder,實現對所有藍牙設備通信的監控,當同時連接設備數過多時會自動斷掉活躍度最低的設備,屏蔽了接口異步回調可能持有調用端Activity引用導致的內存泄露;使用zkybandSDK完成操作設備模塊,使APP可以實時操作設備;建立設備硬件、APP、后臺管理系統三端的數據共享與處理,實行多方面數據監測。另外,APP智能軟件還包括使用自定義view編寫出缺圓環形狀的進度條顯示界面、利用service時刻監測數據變化及提醒功能、彈出窗口的藍白色搭配簡潔界面設計、內部線程的處理邏輯、函數的獨立命名方式、與服務端的接口名稱設計。當監測設備監測到設備使用者的跌倒狀態更新指示,就會發送一個通知到手機APP上,提醒觸發跌倒狀態,限定時間內不接觸即自動撥通幫助熱線請求外界支援。手機接收到監測設備傳來的數據的時候,就會把數據上傳到數據服務端進行一個記錄,發送成功即返回一個成功信號。
所述系統可進行的相關操作:
1、連接設備和通信開啟,這是綁定設備之后必須做的第一步,就像與設備搭建交流的橋梁,成功連接便能進行之后的一系列操作;
2、關機;
3、重啟;
4、擦重,擦除數據并重啟;
5、數據同步和配置信息顯示,就是把相關的數據在APP上顯示出來;
6、數據采集的開始與結束。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明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