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動售貨機領域,具體是一種基于齒輪傳動的自動售貨機低成本模塊化取貨裝置。
背景技術:
自動售貨機是能根據投入的錢幣自動付貨的機器;自動售貨機是一種全新的商業零售形式,20世紀70年代自日本和歐美發展起來;自動售貨機能分為三種:飲料自動售貨機、食品自動售貨機、綜合自動售貨機;自動售貨機是商業自動化的常用設備,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能節省人力、方便交易;又被稱為24小時營業的微型超市;自動售貨機產業正在走向信息化并進一步實現合理化。
目前國內的類似技術和裝備還處于起步狀態,絕大部分自動售貨機還使用的彈簧出貨、皮帶出貨等落后技術,偶有類似的取貨裝置但也存在結構不夠緊湊,運行不穩定,成本高昂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齒輪傳動的自動售貨機低成本模塊化取貨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基于齒輪傳動的自動售貨機低成本模塊化取貨裝置,包括基于齒輪傳動的自動售貨機低成本模塊化取貨裝置本體;所述基于齒輪傳動的自動售貨機低成本模塊化取貨裝置本體是由DC電機A、傳感器、傳動機構、DC電機B、驅動板、攝像頭、殼體組成;其中殼體是一個密封的箱體;攝像頭設置在殼體頂端;所述DC電機A、傳感器、傳動機構、DC電機B和驅動板設置殼體內部;DC電機A設置在殼體的左下角,傳感器設置在殼體的右下角,傳感器與驅動板電性連接;驅動板底部設有DC電機B,驅動板與DC電機A和DC電機B電性連接;所述傳動機構設置在DC電機A和DC電機B之間。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傳動機構是由翻斗輪、接觸輪、主驅動輪、減速輪組成;減速輪和接觸輪與主驅動輪相連,用于帶動主驅動輪轉動,翻斗輪與主驅動輪相連。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DC電機A和DC電機B轉軸上設有螺桿,并與減速輪相連。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傳感器是由三個組成。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驅動板通過導線與外部電源相連。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翻斗輪與五組取貨裝置相連。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內部只有2個DC電機,通過一系列精密的齒輪傳動,完成了取貨出貨所需的5組不同機械運動,自動售貨機貨架上貨道不需要有額外的動力源,動力全部集成在了取貨裝置上的2個電機,大大降低了自動售貨機的成本,增強了可維護性,有了更大的商品兼容度。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基于齒輪傳動的自動售貨機低成本模塊化取貨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DC電機A1、傳感器2、翻斗輪3、接觸輪4、主驅動輪5、減速輪6、DC電機B7、驅動板8、攝像頭9。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基于齒輪傳動的自動售貨機低成本模塊化取貨裝置,包括基于齒輪傳動的自動售貨機低成本模塊化取貨裝置本體;所述基于齒輪傳動的自動售貨機低成本模塊化取貨裝置本體是由DC電機A1、傳感器2、傳動機構、DC電機B7、驅動板8、攝像頭9、殼體組成;其中殼體是一個密封的箱體;攝像頭9設置在殼體頂端,監測確認商品的抓取出貨過程;所述DC電機A1、傳感器2、傳動機構、DC電機B7和驅動板8設置殼體內部;DC電機A1設置在殼體的左下角,傳感器2設置在殼體的右下角,傳感器2與驅動板8電性連接;驅動板8底部設有DC電機B7,驅動板8與DC電機A1和DC電機B7電性連接;所述傳動機構設置在DC電機A1和DC電機B7之間。
所述傳動機構是由翻斗輪3、接觸輪4、主驅動輪5、減速輪6組成;減速輪6和接觸輪4與主驅動輪5相連,用于帶動主驅動輪5轉動,翻斗輪3與主驅動輪5相連,翻斗輪3用于將貨物翻轉出來。
所述DC電機A1和DC電機B7轉軸上設有螺桿,并與減速輪6相連。
所述傳感器2是由三個組成。
所述驅動板8通過導線與外部電源相連。
所述翻斗輪3與五組取貨裝置相連。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