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觸控面板,尤其涉及一種帶遮蔽結構的觸控面板。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信息設備不斷地推陳出新,例如手機、平板計算機、超輕薄筆電、及衛星導航等。除了一般以鍵盤或鼠標輸入或操控之外,利用觸控式技術來操控信息設備是一種相當直覺且受歡迎的操控方式。其中,觸控顯示設備具有人性化及直覺化的輸入操作接口,使得任何年齡層的使用者都可直接以手指或觸控筆選取或操控信息設備,因此也愈來愈受市場所喜愛。
[0003]觸控顯示設備具有可視區與可視區以外的非可視區,非可視區俗稱邊框,其設置有油墨層,可遮蔽觸控顯示設備內部的一些電子組件,使觸控顯示設備較為美觀。雖然目前觸控顯示設備的邊框多以黑色油墨為主,但由于白色向來給人簡單、純潔的質感而深受大眾喜愛,因此部分業者已將觸控顯示面板的邊框設計為白色。
[0004]當邊框使用淺色的油墨(如白色)為主色時,由于淺色油墨的遮光性較差,通常是印制多層堆棧的油墨以提高遮光性,但是多層堆棧的油墨之間因印刷公差的讓位,外觀上將會呈現色差,視覺上較不美觀。
【發明內容】
[0005]依據本發明的一種觸控面板包括一基板以及一遮蔽結構。基板具有一可視區及一相鄰于可視區的非可視區。遮蔽結構設置于基板上的非可視區。遮蔽結構包括一第一遮蔽層、一第二遮蔽層及一第一補印遮蔽層。第一遮蔽層設置于基板上。第二遮蔽層遠離可視區地設置于第一遮蔽層上。第二遮蔽層的面積小于第一遮蔽層的面積。第一補印遮蔽層與第二遮蔽層共平面地設置于第一遮蔽層上。第一補印遮蔽層上遠離基板的表面與第二遮蔽層上遠離基板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0006]在一實施例中,第一補印遮蔽層可位于第一遮蔽層上未設置第二遮蔽層處。
[0007]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遮蔽層、第二遮蔽層、及第一補印遮蔽層的材料可為相同。
[0008]在一實施例中,遮蔽結構的顏色可為白色。
[0009]在一實施例中,遮蔽結構可更包括一第三遮蔽層及一第二補印遮蔽層。第三遮蔽層遠離可視區地設置于第二遮蔽層上。第三遮蔽層的面積小于第二遮蔽層的面積。第二補印遮蔽層上遠離基板的表面與第三遮蔽層上遠離基板的表面可位于同一平面。
[0010]在一實施例中,第二補印遮蔽層覆蓋于第一補印遮蔽層上及第二遮蔽層上未設置第三遮蔽層處。
[0011]在一實施例中,第一補印遮蔽層與第二補印遮蔽層可為一體成型的單一結構。
[0012]在一實施例中,觸控面板可更包括一導電層,其設置于基板上的可視區。
[0013]在一實施例中,導電層可更延伸設置于非可視區上,并穿設于遮蔽結構。
[0014]承上所述,本發明的觸控面板藉由第一補印遮蔽層設置于第一遮蔽層上未設置第二遮蔽層處,使遮蔽結構整體的厚度及遮光性大致相同,外觀呈現整齊且一致的顏色,而不致有習知的遮蔽結構讓位明顯產生色差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15]圖1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觸控面板的上視圖。
[0016]圖1B為圖1A所TJK線段A-A的首I]面圖。
[0017]圖2為凹版印刷設備的側視示意圖。
[0018]圖3為圖1A所示線段A-A的另一態樣的剖面圖。
[0019]圖4A為另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剖面圖。
[0020]圖4B為又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另一態樣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依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觸控面板,其中相同的組件將以相同的參照符號加以說明。
[0022]圖1A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觸控面板的上視圖,而圖1B為圖1A所示線段A-A的剖面圖。請參照圖1A及圖1B所示,觸控面板I可應用于觸控裝置或觸控顯示設備,例如是智能型手機、平板計算機、個人數字助理、筆記本電腦、或穿戴式裝置。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I包括一基板11以及一遮蔽結構12。另外,由于本實施例主要是用來說明遮蔽結構12的設計,因此有關觸控面板I的其他相關部件,例如導電層、導線層等,本實施例就不加以繪制及描述。
[0023]基板11具有一可視區111及一非可視區112,其中非可視區112相鄰于可視區111,例如是環繞可視區111,或是位于可視區111的至少一側,本實施例是以非可視區112環繞可視區111為例進行說明,本發明并不加以限制。基板11可為玻璃基板、塑料基板、藍寶石基板、或偏光片,于此是以玻璃基板為例進行說明。可視區111為觸控面板I與一顯示面板配合應用時呈現畫面的區域。非可視區112為設置遮蔽結構12的區域,以遮蔽觸控面板I的導線、電路板、或其他電子組件而具有美觀的功能。
[0024]遮蔽結構12設置于基板11上的非可視區112。在本實施例中,遮蔽結構12包括一第一遮蔽層121、一第二遮蔽層122及一第一補印遮蔽層123。第一遮蔽層121設置于基板11上,第二遮蔽層122設置于第一遮蔽層121上相對于基板11的另一側,也就是第一遮蔽層121介于基板11與第二遮蔽層122之間。其中,因制程公差的因素,使得第二遮蔽層122的面積相對小于第一遮蔽層121的面積,并且在設計上為了避免制程因素影響可視區111的外觀,第二遮蔽層122是遠離可視區111地設置于第一遮蔽層121上。如此一來,第一遮蔽層121上靠近可視區111的部分便會因第二遮蔽層122的讓位因素而形成段差。
[0025]第一補印遮蔽層123與第二遮蔽層122共平面地設置于第一遮蔽層121上,且第一補印遮蔽層123上遠離基板11的表面與第二遮蔽層122上遠離基板11的表面實質上位于同一平面。換句話說,第一補印遮蔽層123與第二遮蔽層122的厚度相同。如此一來,藉由設置與第二遮蔽層122相同厚度的第一補印遮蔽層123于第一遮蔽層121上,使得第一補印遮蔽層123可消除上述段差。如此一來,遮蔽結構12整體的厚度及遮光性大致相同,外觀呈現整齊且一致的顏色,而不致有習知的遮蔽結構讓位明顯產生色差的問題。
[0026]具體而言,第一補印遮蔽層123的設置可藉由凹版印刷(gravure)技術來實現。請參照圖1B及圖2所示,圖2為凹版印刷設備的側視示意圖,用來說明凹版印刷的制程流程。凹版印刷設備2可包括一轉印模塊21及一供應模塊22。轉印模塊21可為滾筒,而供應模塊22提供遮蔽材料M至轉印模塊21。在本實施例中,供應模塊22為具有凹刻圖案的滾筒(gravure cylinder),其中凹刻圖案是以蝕刻或電鍛等方式,根據欲印制的第一補印遮蔽層123的厚度或范圍而形成于滾筒表面上。而在其他實施例中,供應模塊22可為具有凹刻圖案的平板(gravure plate)。此外,本實施例的凹版印刷設備2更包括一承載臺23,其承載已形成有第一遮蔽層121及第二遮蔽層122的基板11以進行印刷制程。
[0027]在進行凹版印刷時,先將遮蔽材料M均勻地覆墨在供應模塊22的凹刻圖案內,使得凹刻圖案的凹槽221里填滿遮蔽材料M,然后將凹刻圖案以外多余的遮蔽材料M刮除,此時僅有凹刻圖案的凹槽221內填有遮蔽材料M。接著,轉印模塊21與供應模塊22藉由彼此相對運動而接觸,本實施例是以轉印模塊21進行順時針轉動,而供應模塊22進行逆時針轉動的相對運動方式來將遮蔽材料M自凹槽221黏附至轉印模塊21上。再者,轉印模塊21與基板11藉由彼此相對運動而接觸,于此是以轉印模塊21繼續進行順時針轉動,而基板11藉由承載臺23的平移輸送而往轉印模塊21方向平移的相對運動方式來轉印遮蔽材料M至基板11上欲設置的位置。如此一來,本實施例藉由凹版印刷技術而將遮蔽材料M印刷于第一遮蔽層121上以形成圖1B所不的第一補印遮蔽層123。
[0028]此外,為將第一補印遮蔽層123精準地設置于第一遮蔽層121上未設置第二遮蔽層122處,凹版印刷設備2可配置有CCD (Charge-coupled Device)對位系統(圖未示),以實現精準對位。另外,第一補印遮蔽層123的厚度可藉由調整凹槽221的深度而改變,例如較深的凹槽221即形成較厚的第一補印遮蔽層123。
[0029]此外,遮蔽結構12的材料可為淺色的油墨或光阻,例如為白色,而第一遮蔽層121、第二遮蔽層122及第一補印遮蔽層123的材料可為相同或相近。
[0030]請繼續參照圖1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補印遮蔽層123可位于第一遮蔽層121上未設置第二遮蔽層122處。于此,本實施例的第一補印遮蔽層123與第二遮蔽層122的總面積大致等于第一遮蔽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