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bim應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bim模型元件的校核方法。
背景技術: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信息數據作為模型的基礎,進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過數字信息仿真模擬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實信息。基于bim的工程設計過程中,通過輸入模型元件的尺寸、形狀、空間坐標、材料、屬性等參數,就能生成具有對應的三維模型。
在現有的建筑設計過程中,首先,需要通過計算軟件計算得到模型元件的尺寸、材料等屬性參數;其次,將根據這些屬性參數,在bim中繪制相應的bim模型元件;然后,從該bim模型元件中提取出尺寸、材料等屬性參數,再將這些屬性參數輸入第三方軟件進行驗算,以校核該bim模型元件的屬性參數是否滿足設計要求。由于目前建筑設計中繪圖和校核兩個設計過程相對獨立,需要通過人工錄入的方式將bim模型元件的屬性參數傳遞到校核環節中,當bim模型元件數量較多時,易出現參數遺漏或錄入出現差錯,同時,由于采用人工錄入的方式輸入bim模型元件的屬性參數會耗費較多的錄入時間,使得bim模型元件的校核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的一種bim模型元件的校核方法,能夠直接獲取bim模型元件的屬性參數,并利用屬性參數進行自動校核,能避免出現參數遺漏,同時,還可以有效提高校核效率。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一種bim模型元件的校核方法,包括步驟:
創建bim模型元件;
根據所述bim模型元件的設計標準,構建校核公式組群;
通過所述校核公式組群讀取所述bim模型元件的屬性參數,并根據所述屬性參數計算所述bim模型元件的待校核參數;通過所述校核公式組群判斷所述待校核參數是否符合預設的校核條件;
若是,則顯示校核通過標識;否則,顯示校核不通過標識。
與相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bim模型元件的校核方法首先創建bim模型元件,并根據bim模型元件的設計標注,構建校核公式組群,使得通過該校核公式組群可直接獲取bim模型元件的屬性參數,并根據屬性參數自動計算該bim模型元件的待校核參數,并且該校核公式組群還可以驗算該待校核參數是否符合預設的校核條件。本發明無需將bim模型元件的屬性參數傳遞到第三方軟件進行驗算,避免因采用人工錄入方式將bim模型元件的屬性參數傳遞到第三方校核軟件而導致易出現參數遺漏或錄入出現差錯的問題,同時,由于bim模型元件的屬性參數的獲取以及bim模型元件的驗算均是自動進行,可有效提高bim模型元件的校核效率,還將工程設計中繪圖和校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提高工程設計的效率。
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根據所述bim模型元件的設計標準,構建校核公式組群,包括步驟:
設定所述bim模型元件的屬性標識;其中,所述屬性標識用于獲取所述bim模型的屬性參數,所述屬性參數包括所述bim模型元件的尺寸信息、材料信息或預設系數;
根據所述bim模型元件的設計標準,采用所述屬性標識構建所述bim模型元件的校核公式群組,以使所述校核公式群組通過所述屬性標識與所述bim模型元件的屬性參數進行關聯。
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所述校核公式組群獲取所述bim模型元件的屬性參數,并根據所述屬性參數計算所述bim模型元件的待校核參數,包括步驟:
獲取所述bim模型元件的所述尺寸信息、所述材料信息或所述預設系數;
根據所述尺寸信息、所述材料信息或所述預設系數,計算所述bim模型的待校核參數。
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所述待校核參數包括:所述bim模型的配筋面積、裂縫寬度和截面受壓承載力。
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所述預設的校核條件包括:所述配筋面積不小于預設配筋面積,所述裂縫寬度位于預設裂縫寬度范圍,且所述截面受壓承載力大于預設的軸向壓力設計值。
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所述校核公式組群驗算所述待校核參數是否符合預設的校核條件之后,還包括步驟:
將所述待校核參數和所述預設的校核條件以數據列表的形式輸出。
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所述校核通過標識和所述校核不通過標識顯示在所述bim模型元件的原位。
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所述在創建bim模型元件之后,還包括步驟:
根據可見參數分別控制所述校核通過標識和所述校核不通過標識顯示不同顏色;其中,所述可見參數用于標識不同顏色。
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通過以下步驟顯示校核通過標識:
若所述待校核參數符合預設的校核條件,則在所述bim模型元件的輪廓上顯示綠色線條。
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通過以下步驟顯示校核不通過標識:
若所述待校核參數不符合預設的校核條件,則在所述bim模型元件的輪廓上顯示紅色線條。
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通過以下步驟顯示校核通過標識:若所述待校核參數符合預設的校核條件,則在所述bim模型元件的輪廓上顯示實線線條。
作為上述方案的改進,通過以下步驟顯示校核不通過標識:若所述待校核參數不符合預設的校核條件,則在所述bim模型元件的輪廓上顯示虛線線條。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1的一種bim模型元件的校核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1中步驟s2的流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1中校核標記的顯示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1中通過列表形式輸出校核結果的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2中一種bim模型元件的校核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2中步驟s12的流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2中步驟s13的流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發明。但是本發明能夠以很多不同于此描述的其他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發明內涵的情況下做類似推廣,因此本發明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一種bim模型元件的校核方法,包括步驟:
s1、創建bim模型元件;
s2、根據所述bim模型元件的設計標準,構建具有模型校核功能的公式組群;
其中,如圖2所示,步驟s2包括:
s21、設定bim模型元件的屬性標識;其中,屬性標識用于獲取bim模型的屬性參數;
s22、根據bim模型元件的設計標準,采用屬性標識構建bim模型元件的校核公式群組,以使校核公式群組通過屬性標識與bim模型元件的屬性參數進行關聯。
s3、通過校核公式組群獲取bim模型元件的屬性參數,并根據屬性參數計算bim模型元件的待校核參數;
例如,通過校核公式組群獲取bim模型元件的元件長度、元件寬度、元件高度、材料密度和預設系數;
根據所述元件寬度、所述元件高度、所述元件密度和所述元件長度,計算所述bim模型的配筋面積、裂縫寬度和截面受壓承載力。
其中,為了全面了解bim模型元件的性能,校核公式組群還包括bim模型元件的彎矩公式、剪力公式、應力公式和撓度公式;通過校核公式群組獲取bim模型元件的屬性參數之后,還可以通過構建于校核公式群組中的以下公式來分別計算bim模型元件的彎矩、剪力、混泥土應力、普通鋼筋應力和撓度:
彎矩m=(bhρg+q施工)*l2/12;
剪力v=(bhρg+q施工)*l/4;
其中,b為元件寬度,h為元件高度,ρ為元件的密度,l為元件的長度;
混凝土應力
其中,fc為混凝土軸心抗壓設計值,εc為混凝土應變值,ε0為峰值應力對應應變值,n為系數;
普通鋼筋應力
其中,es為鋼筋彈性模量,εcu為混凝土極限壓應變,β1為系數,h0i為鋼筋截面重心至截面受壓區邊緣;
bim模型元件的撓度
其中,q為均布荷載,e混凝土彈性模量,i為截面慣性矩。
s4、通過校核公式組群判斷待校核參數是否符合預設的校核條件;
若是,則顯示校核通過標識;否則,顯示校核不通過標識。
例如,預設的校核條件可以包括:配筋面積不小于預設配筋面積,裂縫寬度位于預設裂縫寬度范圍,且截面受壓承載力大于預設的軸向壓力設計值。
其中,校核通過標識和校核不通過標識顯示在所述bim模型元件的原位。
與相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bim模型元件的校核方法首先創建bim模型元件,并根據bim模型元件的設計標注,構建校核公式組群,使得通過該校核公式組群可直接獲取bim模型元件的屬性參數,并根據屬性參數自動計算該bim模型元件的待校核參數,并且該校核公式組群還可以驗算該待校核參數是否符合預設的校核條件。本發明無需將bim模型元件的屬性參數傳遞到第三方軟件進行驗算,避免因采用人工錄入方式將bim模型元件的屬性參數傳遞到第三方校核軟件而導致易出現參數遺漏或錄入出現差錯的問題,同時,由于bim模型元件的屬性參數的獲取以及bim模型元件的驗算均是自動進行,可有效提高bim模型元件的校核效率,還將工程設計中繪圖和校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提高工程設計的效率。
其中,在實施例1中,為了使得校核效果更加直觀,便于提示用戶校核是否通過,在創建bim模型元件之后,還包括步驟:
根據可見參數分別控制校核通過標識和校核不通過標識顯示不同顏色;其中,可見參數用于標識不同顏色。例如:若待校核參數符合預設的校核條件,則通過調節可見參數使得在bim模型元件的輪廓上顯示綠色線條;否則,在bim模型元件的輪廓上顯示紅色線條。
進一步地,還可以退通過以下步驟來顯示校核通過標識和校核不通過標識:若待校核參數符合預設的校核條件,在bim模型元件的輪廓上顯示實線線條;否則不顯示bim模型元件僅在bim模型元件的輪廓上顯示虛線線條。其中,該顯示校核通過標識和校核不通過標識具體如圖3所示。
另外,如圖4所示,為了使用戶實時了解通過校核公式組群計算的bim模型元件的待校核參數與對應的預設參數之間的差異,校核公式組群驗算待校核參數是否符合預設的參數閾值之后,還包括步驟:將配筋面積、預設配筋面積、裂縫寬度、預設裂縫寬度范圍、截面受壓承載力和預設的軸向壓力設計值以數據列表的形式輸出。
實施例2
以某地鐵車站基坑項目為例,該基坑的混泥土支撐、冠梁、腰梁等模型元件均采用本發明的bim模型元件的校核方法進行校驗,現以基坑的支撐為例進行詳細說明。如圖5所示,該基坑的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的校核方法包括:
s11、創建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
s12、根據混泥土支撐設計標準,構建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的校核公式組群;其中,該公式組群包括混泥土支撐的配筋面積驗算公式、裂縫寬度驗算公式和截面承載力驗算公式;
其中,如圖6所示,步驟s12包括:
s121、設定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的屬性標識;其中,屬性標識用于獲取bim模型的屬性參數,屬性參數包括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的尺寸信息、材料信息或預設系數;
s122、根據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的設計標準,采用屬性標識構建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的校核公式群組,以使校核公式群組通過屬性標識與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的屬性參數進行關聯。
s13、通過校核公式組群獲取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的屬性參數,并根據屬性參數計算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的配筋面積、裂縫寬度和截面承載力;其中,屬性參數包括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的長度、寬度、高度、材料密度和預設系數;
如圖7所示,在步驟s13中,以校核公式群組根據屬性參數計算裂縫寬度為例來說明計算過程:
步驟s131、通過校核公式組群獲取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的長度、寬度、高度、材料密度和預設的施工荷載;
步驟s132、根據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的長度、寬度、高度、材料密度和預設的施工荷載,計算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的彎矩,其具體公式如下:
m=(bhρg+q施工)*l2/12;
其中,m為彎矩,b為元件寬度,h為元件高度,ρ為元件的密度,q施工為預設的施工荷載,l為元件的長度。
步驟s133、根據彎矩、預設的鋼筋截面面積和預設的長度系數,計算裂縫截面鋼筋應力,其具體公式如下:
其中,m為彎矩,as為預設的鋼筋截面面積,0.87h0為預設的長度系數。
步驟s134、根據裂縫截面鋼筋應力和預設的系數αcr、ψ、deq、pte等為系數、cs混泥土的保護層厚度,計算最大裂縫寬度ωmax;具體公式如下:
s14、通過校核公式組群判斷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的配筋面積、裂縫寬度和截面承載力參數是否符合預設的校核條件;其中,預設的校核條件包括: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的配筋面積不小于預設配筋面積,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的裂縫寬度位于預設裂縫寬度范圍,且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的截面受壓承載力大于預設的軸向壓力設計值;
s15、若是,則在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的原位顯示校核通過標識;否則,在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的原位顯示校核不通過標識。
具體地,通過以下步驟顯示校核通過標識和校核不通過標識:
若待校核參數驗算通過,則在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的輪廓上顯示綠色線條;
若待校核參數驗算不通過,則在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的輪廓上顯示紅色線條。
或者,若待校核參數驗算通過,則顯示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實體并在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的輪廓上顯示實線線條;否則不顯示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實體僅在混泥土支撐bim模型元件實體的輪廓上顯示虛線線條。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