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顯示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oled觸控顯示面板、觸控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amoled(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display,,有源矩陣驅動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裝置)具有低制造成本、高應答速度、省電、可用于便攜式設備的直流驅動、工作溫度范圍大等等優點而可望成為取代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顯示器)的下一代新型平面顯示器。特別是柔性amoled,因其具有輕薄、可彎曲或折疊、能任意改變形狀等優點,正越來越受到市場重視。
對于amoled中通常需要設置封裝蓋板,以達到阻隔水氧的作用。上述封裝蓋板可以為玻璃蓋板工藝或者薄膜封裝(thinfilmencapsulation,tfe)工藝。當采用薄膜封裝工藝時,現有技術通常在薄膜封裝結構上設置有多層薄膜外嵌式(mutilayeroncell)的觸控結構,例如三星公司型號為galaxys6的手機即采用上述方案。然而,上述多層薄膜外嵌式觸控結構復雜,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oled觸控顯示面板、觸控顯示裝置,無需采用多層薄膜外嵌式觸控結構,以簡化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結構。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實施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實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種oled觸控顯示面板,包括tft背板以及設置于所述tft背板上的陰極層;所述陰極層包括多個相互絕緣的觸控引線以及多個相互絕緣且呈矩陣形式排列的自電容電極;所述觸控引線延伸至所述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非顯示區;其中,每一條觸控引線與一個自電容電極相連接,且與同一行所述自電容電極相連接的多條觸控引線的電阻值均一致。
優選的,所述oled觸控顯示面板左半部分從左至右,與第一列和第二列自電容電極相連接的觸控引線的寬度、長度分別相同;且除了第一列自電容電極以外,與其余列所述自電容電極相連接的觸控引線長度和寬度依次增加;所述oled觸控顯示面板左右半部分從右至左,與第一列和第二列自電容電極相連接的觸控引線的寬度、長度分別相同;且除了第一列自電容電極以外,與其余列所述自電容電極相連接的觸控引線長度和寬度依次增加。
優選的,所述自電容電極為矩形;所述oled觸控顯示面板左半部分從左至右,所述自電容電極的面積逐漸增大;所述oled觸控顯示面板右半部分從右至左,所述自電容電極的面積逐漸增大。
優選的,所述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左半部分或右半部分中的任意一部分中,與同一行的自電容電極相連接的觸控引線的寬度之和小于或等于該行中面積最大的自電容電極寬度的10%;其中,所述觸控引線的寬度方向和所述自電容電極寬度方向均與所述觸控引線的延伸方向垂直。
優選的,所述oled觸控顯示面板左半部分從左至右,與第一列和第二列自電容電極相連接的觸控引線的寬度與所述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一個亞像素的寬度相同;和/或,所述oled觸控顯示面板左右半部分從右至左,與第一列和第二列自電容電極相連接的觸控引線的寬度與所述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一個亞像素的寬度相同。
優選的,還包括設置于所述tft背板上的多個l型擋墻以及多個與所述l型擋墻的水平邊平行的條狀擋墻;所述oled觸控顯示面板左半部分從左至右,或者右邊部分從右至左,多個l型擋墻的尺寸依次增大;相鄰的兩個l型擋墻的豎直邊分別與一個條狀擋墻的兩端相連接;所述相鄰的兩個l型擋墻的豎直邊和一所述條狀擋墻限定出一個觸控區,所述相鄰的兩個l型擋墻的水平邊限定出與該觸控區相連接的引線區;其中,所述l型擋墻和所述條狀擋墻用于將所述陰極層分隔出位于所述觸控區內的所述自電容電極以及位于所述引線區內的所述觸控引線。
優選的,所述oled觸控顯示面板左半部分從左至右,或者右邊部分從右至左,用于限定第一列觸控區的相鄰兩個l型擋墻的開口方向相對設置;其余列的相鄰兩個l型擋墻的開口方向相同;除了第一行觸控區以外,用于限定上一行觸控區的l型擋墻的水平邊與用于限定下一行觸控區的條狀擋墻共用。
優選的,還包括設置于所述tft背板上的像素定義層,所述像素定義層包括橫縱交叉的像素分隔物,以及由所述像素分隔物圍設的開口;所述l型擋墻和所述條狀擋墻位于所述像素分隔物背離所述tft背板的一側。
優選的,所述l型擋墻和所述條狀擋墻的縱截面形狀為倒梯形;所述縱截面垂直于所述tft背板。
優選的,還包括設置于所述tft背板上,且位于所述觸控區內的隔墊物,所述l型擋墻和所述條狀擋墻與所述隔墊物同層同材料;且構成所述l型擋墻和所述條狀擋墻的材料為負性光刻膠。
優選的,所述隔墊物包括多個第一子隔墊物和多個第二子隔墊物;所述多個第一子隔墊物呈矩陣形式排列;所述第二子隔墊物位于相鄰兩行和相鄰兩列第一子隔墊物之間;其中,所述第一子隔墊物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二子隔墊物的延伸方向垂直。
優選的,還包括有機材料功能層;所述有機材料功能層包括依次位于所述tft背板靠近所述陰極層一側的空穴注入層、空穴傳輸層、襯墊層、緩沖層、有機發光層以及電子傳輸層;其中,所述空穴注入層、所述空穴傳輸層、所述緩沖層以及所述電子傳輸層完全覆蓋所述tft背板的顯示區;所述有機發光層和所述襯墊層與所述開口的位置相對應。
優選的,還包括有機材料功能層;所述有機材料功能層包括依次位于所述tft背板靠近所述陰極層一側,且與所述開口的位置相對應的空穴注入層、空穴傳輸層、襯墊層、緩沖層、有機發光層以及電子傳輸層。
優選的,構成所述陰極層的材料為金屬鎂和金屬銀中的至少一種。
本發明實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種oled觸控顯示面板。
本發明提供一種oled觸控顯示面板、觸控顯示裝置。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包括tft背板以及設置于tft背板上的陰極層。陰極層包括多個相互絕緣的觸控引線以及多個相互絕緣且呈矩陣形式排列的自電容電極。觸控引線延伸至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非顯示區。其中,每一條觸控引線與一個自電容電極相連接,且與同一行所述自電容電極相連接的多條觸控引線的電阻值均一致。
由上述可知,一方面,由于陰極層包括多個相互絕緣且呈矩陣形式排列的自電容電極,因此陰極層可以與自電容電極復用。即在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處于顯示階段時,對陰極層施加電壓,以使得陰極層與上述tft背板上的陽極形成電場,從而激發位于陰極層和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中的陽極之間的有機發光層進行發光。當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處于觸控階段時,每一個上述自電容電極通過與其相連接的觸控引線可以與位于非顯示區的金屬薄膜層電連接。而該金屬薄膜層又連接接地端或者低電壓端,從而可以使得上述自電容電極與接地端或者第電壓端構成自電容。且當上述多個自電容電極呈矩陣形式排列時,可以對n行和m列的自電容電極進行掃描,以根據電容值發生變化的自電容所在的坐標確定出觸控位置。這樣一來,通過將陰極層與自電容電極復用可以實現結構簡單的內嵌式觸控結構。從而無需采用在封裝蓋板外側設置多層薄膜觸控結構的方案,因此簡化了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結構。另一方面,金屬薄膜層除了連接非顯示區的接地端或者第電壓端以外,還與位于上述非顯示區的設置于fpc上的觸控芯片相連接,用于將觸控引線采集到的信號輸出至觸控芯片。在此情況下,由于與同一行自電容電極相連接的多條觸控引線的電阻值均一致,因此與同一行自電容電極相連接的多條觸控引線自身的電阻值對各個觸控引線向與其各自連接的自電容電極輸入的信號,以及向觸控芯片輸出的采集信號的影響效果相同,從而通過對觸控引線進行等電阻設計,可以減小由于引線電阻差異導致的ir壓降現象對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顯示及觸控性能的影響。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陰極層與自電容電極的復用結構示意圖;
圖3a為圖2所示的觸控引線在非顯示區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3b為圖3a中所示的金屬薄膜層與觸控引線在非顯示區的具體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4為現有技術提供的一種外嵌式觸控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中的自電容電極與觸控引線的排布結構示意圖;
圖6為設置有l型擋墻的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6中的l型擋墻以及條形擋墻限定出多個觸控區的示意圖;
圖8為圖7中第一列觸控區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7中除了第一列以外的其他列觸控區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采用圖7所示的l型擋墻以及條形擋墻分割成的自電容電極和觸控引線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在圖10所示的l型擋墻以及條形擋墻限定出的觸控區內設置隔墊物的示意圖;
圖12為圖11中隔墊物的分布示意圖;
圖13為本申請提供的制作有機材料功能層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14為本申請提供的制作有機材料功能層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0--tft背板;20-陰極層;201-自電容電極;202-觸控引線;11-l型擋墻;11’-條形擋墻;101-觸控區;102-引線區;110a-第一子隔墊物;110b-第二子隔墊物;110-隔墊物;13-金屬薄膜層;14-觸控芯片;15-封裝蓋板;16-多層薄膜觸控結構;17-顯示驅動芯片;a-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顯示區;b-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非顯示區;30-像素定義層;301-像素分隔物;302-開口;401-空穴注入層;402-空穴傳輸層;403-有機發光層;404-電子傳輸層;405-襯墊層;406-緩沖層;407-覆蓋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oled觸控顯示面板,如圖1所示,包括tft背板10以及設置于tft背板10上的陰極層20。
如圖2所示陰極層20包括多個相互絕緣的觸控引線202以及多個相互絕緣且呈矩陣形式排列的自電容電極201。該觸控引線202延伸至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非顯示區b。
其中,每一條觸控引線202與一個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且與同一行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多條觸控引線202的電阻值均一致。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與同一行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多條觸控引線202的電阻值均一致”中的“一致”是指在設計和制作公差允許的范圍內,與同一行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多條觸控引線202的電阻值相同或近似相同。
此外,為了節省布線空間且簡化布線工藝,優選的與同一行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多條觸控引線202相互平行設置。在此情況下,上述一行自電容電極201中“行(r)”的延伸方向和與該行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多條觸控引線202的延伸方向相同。
由上述可知,一方面,由于陰極層20包括多個相互絕緣且呈矩陣形式排列的自電容電極201,因此陰極層20可以與自電容電極201復用。即在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處于顯示階段時,對陰極層20施加電壓,以使得陰極層20與上述tft背板10上的陽極形成電場,從而激發位于陰極層20和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中的陽極之間的有機發光層進行發光。當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處于觸控階段時,每一個上述自電容電極201通過與其相連接的觸控引線202可以與位于非顯示區b的如圖3a所示的金屬薄膜層13電連接,具體的,如圖3b所示,觸控引線202通過透明導電薄膜層(例如ito)與金屬薄膜層13電連接。而該金屬薄膜層13又連接接地端(gnd)或者低電壓端(vss),從而可以使得上述自電容電極201與接地端或者第電壓端構成自電容。且當上述多個自電容電極201呈矩陣形式排列時,可以對n行和m列的自電容電極201進行掃描(即進行n+m次掃描),以根據電容值發生變化的自電容所在的坐標確定出觸控位置。這樣一來,通過將陰極層20與自電容電極201復用可以實現如圖3a所示的,結構簡單的內嵌式觸控(incelltouch)結構。從而無需采用如圖4所示的在封裝蓋板15外側設置多層薄膜觸控結構16的方案,因此簡化了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結構。其中,上述n和m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數。
另一方面,圖3a中的金屬薄膜層13除了連接非顯示區b的接地端或者第電壓端以外,還與位于上述非顯示區b的設置于fpc上的觸控芯片14(touchic)相連接,用于將觸控引線202采集到的信號輸出至觸控芯片14。在此情況下,由于與同一行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多條觸控引線202的電阻值均一致,因此與同一行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多條觸控引線202自身的電阻值對各個觸控引線202向與其各自連接的自電容電極201輸入的信號,以及向觸控芯片14輸出的采集信號的影響效果相同,從而通過對觸控引線202進行等電阻設計,可以減小由于引線電阻差異導致的ir壓降(ir-drop)現象對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顯示及觸控性能的影響。
又一方面,當構成上述陰極層20的材料為金屬材料,例如金屬鎂(mg)和金屬銀(ag)中的至少一種時,由于金屬具有較好的延展性,因此,當上述oled觸控顯示面板應用于柔性顯示領域時,能夠得到較好的彎折(bending)效果,從而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在采用多層薄膜外嵌式的觸控結構的情況下,由于該觸控結構中的電極由透明導電材料構成而導致無法滿足彎折要求的缺陷。
基于此,為了實現上述與同一行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多條觸控引線202的電阻值均一致,以下對自電容電極201以及觸控引線202的設置方式進行說明。
具體的,如圖5所示,為了使得與同一行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多條觸控引線202具有足夠的布線空間。優選的,將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顯示區a分為左半屏和右半屏。其中,左半屏中與同一行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多條觸控引線202延伸至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左半部分的非顯示區b;右半屏中與同一行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多條觸控引線202延伸至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右半部分的非顯示區b。
需要說明的是,本申請中,“左”和“右”等方位術語是相對于附圖中的oled觸控顯示面板示意置放的方位來定義的,應當理解到,這些方向性術語是相對的概念,它們用于相對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據oled觸控顯示面板所放置的方位的變化而相應地發生變化。
基于此,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左半部分從左至右,與第一列c1和第二列c2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觸控引線202的寬度w長度l別相同。此外,除了第一列c1自電容電極201以外,與其余列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觸控引線202長度l和寬度w依次增加。
此外,上述oled觸控顯示面板左右半部分從右至左,與第一列c1’和第二列c2’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觸控引線202的寬度w、長度l分別相同。此外,除了第一列c1’自電容電極201以外,與其余列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觸控引線202長度l和寬度w依次增加。
由上述可知,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左半部分從左至右或者,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左右半部分從右至左,與第一列c1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觸控引線202的寬度w1和與第二列c2的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觸控引線202的寬度w2相同。其中,上述觸控引線202的寬度為該觸控引線202的線寬。并且,與第一列c1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觸控引線202的長度l1和與第二列c2的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觸控引線202的長度l2相同。其中,上述觸控引線202的長度與該行自電容電極201的延伸方向相同。
此外,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左半部分從左至右或者,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左右半部分從右至左,除了第一列c1自電容電極201以外,與其余列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觸控引線202長度l和寬度w依次增加。
具體的,以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左半部分中位于第一行的相鄰三個自電容電極tx1、tx2以及tx3為例,與tx1、tx2以及tx3分別相連接的三條觸控引線202的寬度w1、w2以及w3之間的關系為:w1=w2=m×w3;其中,0<m<1,m為正數,例如m可以為0.5。
此外,與tx1、tx2以及tx3分別相連接的三條觸控引線202的長度l1、l2以及l3之間的關系為:l1=l=m×l3。
在此情況下,由于觸控引線202的電阻值與其寬度w成正比,長度l成反比。因此,當與電容電極tx1、tx2以及tx3分別相連的三條觸控引線202的長度l和寬度w均以此遞增時,上述三條觸控引線202的阻值可以保持相同或近似相同,從而實現等電阻設計。這樣一來,能夠降低由引線電阻差異導致的ir壓降(ir-drop)現象對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顯示及觸控性能的影響。
當然,上述舉例說明僅僅是針對自電容電極tx1、tx2以及tx3的長度和寬度的設置方式進行的舉例說明。當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左半部分或右半部分包括三列以上的自電容電極201時,與同一行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觸控引線202的長度和寬度,隨著自電容電極201在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左半部分或右半部分所在列數的增加而增加。優選的,對于左半屏或右半屏中的任意半屏而言,與同一行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多條觸控引線202的長度和寬度以等差數列的形式逐漸增加,從而易于實現上述等電阻設計。
在此情況下,當與同一行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所有觸控引線202的寬度之和太大時,在觸控的過程中,手指的按壓位置會與多條觸控引線202的位置相對應,而不是與某一個自電容電極201的位置基本對應。這樣一來,將無法判斷出觸控位置與哪個自電容電極201的位置相對應,從而產生觸控盲區,降低用戶體體驗。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優選的,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左半部分或右半部分中的任意一部分中,與同一行的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觸控引線202的寬度之和小于或等于該行中面積最大的自電容電極201寬度的10%。
其中,上述觸控引線202的寬度方向和自電容電極201寬度方向均與觸控引線202的延伸方向垂直。
這樣一來,可以有效的控制,當與同一行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所有觸控引線202的寬度之和,使得觸控過程中任意按壓位置均能夠與某一個自電容電極201的位置基本對應,從而有利于減小觸控盲區,提高觸控精度。
在此基礎上,為了進一步提高顯示亮度的均一性,優選的,上述自電容電極201為矩形,例如正方形。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左半部分從左至右,上述自電容電極201的面積逐漸增大。此外,oled觸控顯示面板右半部分從右至左,上述自電容電極201的面積逐漸增大。這樣一來,通過將oled觸控顯示面板左半屏和右半屏的自電容電極201的面積進行漸進式遞增,從而在顯示過程中,當上述多個自電容電極201作為陰極層20進行充電時,充入電量的大小也會漸進式遞增。在此情況下,人眼不會發現相鄰兩個自電容電極201之間存在的細微電量差異,從而使得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顯示亮度能夠保持均一。并且申請人在多次對oled觸控顯示面板進行點燈效果測試的過程中,發現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顯示畫面(例如條紋畫面)時的亮度均一性良好。
需要說明的是,本申請對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分辨率不做限定,當分辨率增加后,自電容電極201以及觸控引線202仍然可以采用上述設置方式。基于此,當分辨率增加后,為了在降低ir壓降(ir-drop)現象的同時,可以增加oled觸控顯示面板左半屏或右半屏中,與靠近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中心位置的部分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觸控引線202的布線空間。優選的,oled觸控顯示面板左半屏或右半屏中,與上述第一列c1(或c1’)和第二列c2(或c2’)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觸控引線202的寬度要盡可能的小。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oled觸控顯示面板左半部分從左至右,與第一列c1和第二列c2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觸控引線202的寬度與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一個亞像素的寬度相同。
和/或,
oled觸控顯示面板左右半部分從右至左,與第一列c1’和第二列c2’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觸控引線202的寬度與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一個亞像素的寬度相同。
基于此,為了形成上述能夠與陰極層20復用的多個自電容電極201以及與各個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觸控引線202。優選的,上述oled觸控顯示面板還包括設置于如圖6所示的tft背板10上的多個如圖7所示的l型擋墻以及多個與上述l型擋墻11的水平邊平行的條狀擋墻11’。此外,oled觸控顯示面板左半部分從左至右,或者右邊部分從右至左,多個l型擋墻11的尺寸依次增大。
具體的,相鄰的兩個l型擋墻11的豎直邊分別與一個條狀擋墻11’的兩端相連接。相鄰的兩個l型擋墻11的豎直邊和一條狀擋墻11’限定出一個觸控區101。此外,相鄰的兩個l型擋墻的水平邊限定出與該觸控區101相連接的引線區102。
基于此,優選的,上述oled觸控顯示面板左半部分從左至右,或者右邊部分從右至左,用于限定第一列c1(或c1’)觸控區101的相鄰兩個l型擋墻11的開口方向相對設置。圖8為圖7中位于第一列c1(或c1’)的觸控區101的形狀放大示意圖。此外,其余列的相鄰兩個l型擋墻11的開口方向相同,圖9為圖7中位于第二列c2(或c2’)以及該第二列c2(或c2’)之后的觸控區101的形狀放大示意圖。
在此基礎上,除了第一行c1(或c1’)觸控區以外,用于限定上一行觸控區101的l型擋墻11的水平邊與用于限定下一行觸控區101的條狀擋墻11’共用。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l型擋墻11的水平邊與上述觸控引線202的延伸方向相同,此外,l型擋墻11的豎直邊與上述觸控引線202的延伸方向垂直。
在此情況下,上述l型擋墻11和條狀擋墻11’用于將陰極層20,如圖10所示,分隔出位于上述觸控區101內的自電容電極201以及位于引線區102內的觸控引線202。
綜上所述,一方面,oled觸控顯示面板左半部分從左至右,或者右邊部分從右至左,通過將多個l型擋墻11的尺寸依次增大,且將用于限定第一列c1(或c1’)觸控區101的相鄰兩個l型擋墻11的開口方向相對設置,其余列的相鄰兩個l型擋墻11的開口方向相同,可以使得采用上述l型擋墻11和條狀擋墻11’對陰極層20進行分割形成的多個自電容電極201中,除了第一列c1自電容電極201以外,與其余列自電容電極201相連接的觸控引線202長度l和寬度w依次增加,且oled觸控顯示面板左半屏和右半屏的自電容電極201的面積進行漸進式遞增,從而有利于實現上述觸控引線的等電阻設計,并提高顯示亮度的均一性。
此外,另一方面,上述擋墻還可以對oled觸控顯示面板中的封裝蓋板進行支撐,以使得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表面平整。
在此基礎上,為了避免對顯示效果造成影響,優選的,上述oled觸控顯示面板還包括如圖7所示的設置于tft背板10上的像素定義層30。該像素定義層30包括橫縱交叉的像素分隔物301,以及由像素分隔物301圍設的開口302。
上述l型擋墻11和條狀擋墻11’(圖6中未示出)位于該像素分隔物301背離tft背板10的一側。
這樣一來,由于開口位置302對應每個亞像素的有效顯示區,而像素分隔物301位于非顯示區,因此當將上述擋墻11設置于像素分隔物301背離tft背板10的一側時,可以避免擋墻11對上述有效顯示區的遮擋,從而能夠降低對顯示效果的影響。
在此基礎上,為了實現通過上述l型擋墻11和條狀擋墻11’對陰極層20進行切割,優選的上述l型擋墻11和條狀擋墻11’的縱截面形狀為如圖6所示倒梯形。其中,上述縱截面垂直于該tft背板10。這樣一來,當在形成有上述l型擋墻11和條狀擋墻11’的基板上形成陰極層20,例如采用蒸鍍工藝形成mgag合金薄膜層時,在上述l型擋墻11和條狀擋墻11’長邊與側邊之間的夾角的切割作用下,可以將陰極層20斷開,以在l型擋墻11和條狀擋墻11’限定的觸控區101內形成上述自電容電極201,在相鄰兩個l型擋墻11的水平邊限定出的引線區102內形成上述觸控引線202。
需要說明的是,本申請提供的oled觸控顯示面板中的封裝蓋板15可以為蓋板玻璃或者為封裝薄膜層。在此基礎上,為了提高對封裝蓋板15的制成效果,進一步提升oled觸控顯示面板表面的平整度。優選的,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還包括如圖11所示的,位于上述觸控區101內形成多個隔墊物110。當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包括上述像素定義層30時。該隔墊物110可以位于該像素定義層30的像素分隔物301背離tft背板10的一側。
其中,由于上述隔墊物110設置于觸控區101內,因此隔墊物110與擋墻11的位置不重疊。
基于此,為了簡化制作工藝,并形成上述縱截面為倒梯形的l型擋墻11和條狀擋墻11’。優選的l型擋墻11和條狀擋墻11’與隔墊物110同層同材料。此外且構成所述l型擋墻11和條狀擋墻11’的材料為負性光刻膠。在此情況下,通過一次掩膜曝光(mask)工藝形成的隔墊物110、l型擋墻11以及條狀擋墻11’的縱向截面的形狀均為上述倒梯形。
此外,當在形成有上述隔墊物110、l型擋墻11以及條狀擋墻11’的基板上形成陰極層20,例如采用蒸鍍工藝形成mgag合金薄膜層時,在隔墊物110、l型擋墻11以及條狀擋墻11’長邊與側邊之間的夾角的切割作用下,可以將陰極層20斷開,此時隔墊物110l型擋墻11以及條狀擋墻11’的表面具有懸浮(floating)的薄膜層,由于該薄膜層呈孤島狀,因此對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影響較小。
在此基礎上,為了進一步減小自電容電極201與tft背板10上其他電極之間產生的寄生電容,可以在上述觸控區101內增加隔墊物110的設置數量,并優化該隔墊物110的排布方式。
具體的,上述隔墊物110,如圖12所示,包括多個第一子隔墊物110a和多個第二子隔墊物110b。
多個第一子隔墊物110a呈矩陣形式排列。第二子隔墊物110b位于相鄰兩行和相鄰兩列第一子隔墊物110a之間。其中,第一子隔墊物110a的延伸方向與第二子隔墊物110b的延伸方向垂直。這樣一來,可以進一步增加觸控區101內處于浮空狀態的的薄膜層,使得自電容電極202的面積進一步減小。
基于oled觸控顯示面板制作工藝流程,當位于像素定義層30的像素分隔物301上的隔墊物110和、l型擋墻11以及條狀擋墻11’制作完成后,在制作陰極層20之前,該oled觸控顯示面板的制作方法還包括至少在像素定義層30的開口內形成有機材料功能層。
以下對上述有機材料功能層的具體結構進行舉例說明。
例如,如圖13所示,有機材料功能層包括依次位于tft背板10靠近陰極層20一側的空穴注入層401(hi)、空穴傳輸層402(ht)、用于調節微腔高度的襯墊層405、用于提高空穴的傳輸效率得緩沖層406(hteb)、有機發光層有機發光層403(eml)以及電子傳輸層電子傳輸層404(et)。
其中,空穴注入層401、空穴傳輸層402、緩沖層406以及電子傳輸層404完全覆蓋tft背板10的顯示。有機發光層403和襯墊層405與開口302的位置相對應。
具體的,空穴注入層401和空穴傳輸層402的厚度分別為
該構成該有機發光層403的材料不同時,在陽極和陰極層20的形成的電場激發作用下,可以發出不同的光線,例如紅光(r)、綠光(g)以及藍光(b)。其中,紅色(r)有機發光層403和綠色(g)有機發光層40以及藍色(b)有機發光層403的厚度分別為
此外,圖4是以分別對紅色(r)有機發光層403和綠色(g)有機發光層40所在的微腔高度進行調節為例進行的說明。當需要對藍色(b)有機發光層403所在的微腔高度進行調節時,也可以在藍色(b)有機發光層403所在的微腔對應的開口位置形成上述襯墊層405。具體的,對紅色(r)有機發光層403和綠色(g)有機發光層40所在的微腔高度進行調節襯墊層405的厚度分別為
由上述可知,對于具有上述結構的有機材料功能層而言,只有有機發光層403和襯墊層405與開口302的位置相對應,其余薄膜層均完全覆蓋tft背板10的顯示區。因此可以采用精細化掩膜板(fmm)制作有機發光層403和襯墊層405。其余薄膜層采用普通掩膜版即可。從而可以減少采用fmm的數量,降低制作成本。
或者,在制作成本允許的情況下上述有機材料功能層的結構,如圖14所示,包括依次位于tft背板10靠近陰極層20一側,且與開口302的位置相對應的空穴注入層401、空穴傳輸層402、襯墊層405、緩沖層406、有機發光層403以及電子傳輸層404。
綜上所述,由于本申請中,如圖10所示,觸控引線202與自電容電極201為同層結構,所以無論每個oled器件的自身結構是否獨立,上述觸控引線202均可以向自電容電極201傳輸信號,從而使得各個oled器件能夠正常工作。因此上述圖13與圖14提供的兩種有機材料功能層的結構對于本方案均適用。當然,為了簡化制作工藝和節省成本,優選圖13所示的制作方法。
在此基礎上,當上述有機材料功能層制作完后,可以制作上述陰極層20,其中,陰極層20的厚度可以為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如上所述的oled觸控顯示面板,具有與前述實施例提供的oled觸控顯示面板相同的有益效果。
此外,如圖3a所示,該觸控顯示裝置還包括設置于oled觸控顯示面板非顯示區的fpc、觸控芯片14和以及顯示驅動芯片17等驅動部件或驅動電路。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申請中,觸控顯示裝置可以為電視、數碼相框、手機或平板電腦等任何具有顯示功能的產品或者部件。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