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有關于一種觸控技術,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觸控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觸控技術的發展,觸控裝置(例如:觸控面板)已被應用至各式的電子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或其他可攜式電子裝置。
在現有技術中,觸控裝置上配置有許多導線以傳輸不同的信號。然而,當這些導線被腐蝕,觸控裝置的功能將被破壞。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內容提出一種觸控裝置,藉以解決現有技術所述及的問題。
本發明內容的一實施方式關于一種觸控裝置。觸控裝置包含一基板、一觸控電極層、一第一導線以及至少一第二導線。基板包含一觸控區與一周邊區。周邊區環繞觸控區。觸控電極層設置于觸控區。第一導線設置于周邊區且用以接收一觸控驅動信號。該至少一第二導線設置于周邊區且用以接收相應于觸控驅動信號的一同步信號。第一導線位于周邊區與該至少一第二導線之間。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的觸控裝置中,藉由第一導線接收觸控驅動信號,且藉由相鄰于第一導線的第二導線接收相應于觸控驅動信號的同步信號,以提高第一導線的可靠度。
附圖說明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的說明如下:
圖1A是依照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種觸控裝置的示意圖;
圖1B是圖1A的觸控裝置的多個信號的時序圖;
圖2是依照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種觸控裝置的示意圖;
圖3是依照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種觸控裝置的示意圖;
圖4是依照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開關單元、導線、接地端與控制單元之間連接的示意圖;
圖5是依照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種觸控裝置的示意圖;以及
圖6是依照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種觸控裝置的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
100、200、300、500、600:觸控裝置
110:基板
112:觸控區
114:周邊區
120:觸控電極層
130:控制單元
140:電路板
150:開關單元
W10、W11、W12、W13、W14、W15、W16、W20、W21、W22、W30、W31、W32、W33、W34、W35、W36、W40:導線
TX0、TX1、TX2、TX3:觸控驅動信號
PX、P0、P1、P2、P3:致能期間
S1:同步信號
X、Y:方向
d1、d2:距離
F1、F2、F3、F4、F120:期間
T:時間
GND:接地端
SW1、SW2:開關
L1、L2:連接位置
具體實施方式
下文舉實施例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但所提供的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所涵蓋的范圍,而結構運作的描述非用以限制其執行的順序,任何由元件重新組合的結構,所產生具有均等功效的裝置,皆為本發明所涵蓋的范圍。另外,圖式僅以說明為目的,并未依照原尺寸作圖。為使便于理解,下述說明中相同元件或相似元件將以相同的符號標示來說明。
在全篇說明書與申請專利范圍所使用的用詞(terms),除有特別注明外,通常具有每個用詞使用在此領域中、在此發明的內容中與特殊內容中的平常意義。
關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等,并非特別指稱次序或順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其僅僅是為了區別以相同技術用語描述的元件或操作而已。
請參考圖1A。圖1A是依照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種觸控裝置100的示意圖。觸控裝置100例如是觸控面板或觸控顯示面板。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裝置100包含基板110、觸控電極層120、導線W10以及導線W20。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裝置100更包含導線W11、導線W12以及導線W13。
基板110包含觸控區112以及周邊區114。觸控區112用以提供使用者進行觸控操作。周邊區114用以供走線、邊框包覆或者用以呈現各種裝飾圖案。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區112為一矩形或其他形狀的區域。周邊區114環繞觸控區112。觸控電極層120設置于觸控區112。雖然圖1A中的觸控區112為矩形,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觸控區112的形狀可依實際需求進行設計。
觸控電極層120包含多個電極。該些電極包含驅動電極以及感應電極。以圖1A示例而言,沿方向X延伸的電極為驅動電極,而沿方向Y延伸的電極為感應電極。在一些實施例中,方向X為水平方向,且方向Y為垂直方向。在一些實施例中,方向X與方向Y為彼此正交。但本發明不以上述為限。該些驅動電極與該些感應電極交錯排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該些電極為長條形,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各種形狀的電極皆在本發明的范圍內,例如:菱形、三角形或梳形。該些電極的材料包含金屬、金屬氧化物或其他各種具有導電特性的材料。金屬例如銀、銅或其他金屬材料。金屬氧化物例如氧化銦錫(ITO)、氧化銦鋅(IZO)、氧化鋅(ZnO)或氧化鋅鋁(AZO)。該些電極的材料可依實際需求進行挑選。
另外,觸控電極層120可利用自容式、互容式或其他各種感應方式完成觸控感應操作。
在一些實施例中,觸控裝置100更包含控制單元130以及電路板140。控制單元130設置于電路板140上。控制單元130例如是控制電路或控制晶片。控制單元130用以輸出各種信號以對觸控裝置100進行控制。電路板140例如是印刷電路板或軟性電路板。
以下針對周邊區114的導線的配置進行詳細說明。以圖1A示例而言,由于周邊區114的左側部分與右側部分具有相似的內容。故以下僅針對周邊區114的左側部分進行說明。
以周邊區114的左側部分為例,導線W10、導線W11、導線W12以及導線W13的一端連接至控制單元130。導線W11、導線W12以及導線W13的另一端連接至觸控電極層120的驅動電極。導線W20的一端連接至控制單元130。導線W20的另一端為浮接(floating)。
以圖1A示例而言,導線W20、導線W10、導線W11、導線W12以及導線W13依序由外側向內側設置于周邊區114。相較于“內側”,“外側”較遠離觸控區112。相較于“外側”,“內側”較靠近觸控區112。換句話說,在上述該些導線中,導線W20朝向Y方向延伸的部分與觸控區112之間的距離d1為最長。導線W13朝向Y方向延伸的部分與觸控區112之間的距離d2為最短。
導線W10鄰近于導線W20。詳細來說,在上述所有連接至觸控電極層120的導線(W10、W11、W12以及W13)中,導線W10與導線W20的距離d1較導線W13與導線W20的距離d2來得大。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該些導線是以金屬材料實現,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另外,連接至觸控電極層120的導線數量亦不以圖1A中所繪示的數量為限。
控制單元130通過導線W10、導線W11、導線W12以及導線W13輸出觸控驅動信號給觸控電極層120中的驅動電極。當觸控事件發生時,位于觸控位置的感應電極會產生相應于觸控驅動信號的耦合信號。接著,控制單元130通過相應的感應電極以及相應的導線接收耦合信號。接著,控制單元130依據耦合信號判斷出觸控事件發生的位置。
請同時參考圖1A以及圖1B。圖1B是圖1A的觸控裝置100的多個信號的時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該些信號為電壓信號。各該些信號具有邏輯電平VGH(例如:高邏輯電平)以及邏輯電平VGL(例如:低邏輯電平)。
控制單元130用以輸出觸控驅動信號TX0、觸控驅動信號TX1、觸控驅動信號TX2、觸控驅動信號TX3。
導線W10用以將觸控驅動信號TX0傳輸至觸控電極層120中的第一驅動電極。導線W11用以將觸控驅動信號TX1傳輸至觸控電極層120中的第二驅動電極。導線W12用以將觸控驅動信號TX2傳輸至觸控電極層120中的第三驅動電極。導線W13用以將觸控驅動信號TX3傳輸至觸控電極層120中的第四驅動電極。
控制單元130用以輸出同步信號S1至導線W20。以圖2示例而言,同步信號S1與觸控驅動信號TX0于時序上為同步。在一些實施例中,同步信號S1的電壓波形與觸控驅動信號TX0的電壓波形實質上相同。
由于同步信號S1與觸控驅動信號TX0于時序上為同步且兩者的電壓波形實質上相同,因此導線W20與導線W10之間的電壓差接近于零。如此,可減緩導線W10因為長時間處于過大壓差的環境下而發生腐蝕問題,進而提高觸控裝置100的可靠度。當觸控裝置100的可靠度被提升,觸控裝置100在高溫度或高濕度的環境下的可靠度(reliability)就愈高。
以圖1B示例而言,在同一幀(frame)的期間中,該些觸控驅動信號的致能期間于時序上為相異。舉例來說,在第一幀的期間F1,觸控驅動信號TX0的致能期間P0早于觸控驅動信號TX1的致能期間P1。觸控驅動信號TX1的致能期間P1早于觸控驅動信號TX2的致能期間P2。觸控驅動信號TX2的致能期間P2早于觸控驅動信號TX3的致能期間P3。換句話說,觸控電極層120的該些觸控電極為循序驅動。
在一些實施例中,由于同步信號S1與觸控驅動信號TX0于時序上為同步,因此同步信號S1的致能期間PX相同于觸控驅動信號TX0的致能期間P0。
在一些其他的實施例中,該些驅動信號的致能時間為相同。舉例來說,驅動信號TX1的致能期間為P0而非P1。驅動信號TX2的致能期間為P0而非P2。驅動信號TX3的致能期間為P0而非P3。換言之,在第一幀的期間F1,所有的驅動信號皆于致能期間為P0為致能狀態,而在第一幀的期間F1內的其他期間,所有驅動信號皆為禁能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各個驅動信號的致能期間內包含多個脈沖而非如圖1B只有單一脈沖。通過將其中一個驅動信號的該些脈沖相異于另一個驅動信號的該些脈沖,可達到避免觸控位置被誤判的功效。
圖2是依照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種觸控裝置200的示意圖。為易于理解的目的,于圖2中的類似元件將與圖1A指定相同標號。
觸控裝置200與圖1A的觸控裝置100的不同在于,在觸控裝置200中,每一條驅動電極(沿方向X延伸的電極)皆連接兩條導線。舉例來說,由上至下,第一驅動電極的左側端連接導線W10,其右側端連接導線W30。第二驅動電極的左側端連接導線W11,其右側端連接導線W31。第三驅動電極的左側端連接導線W12,其右側端連接導線W32。第四驅動電極的左側端連接導線W13,其右側端連接導線W33。以此類推。
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至相同驅動電極的兩條導線接收相同的驅動信號。舉例來說,導線W10與導線W30皆接收圖1B中的驅動信號TX0,導線W11與導線W31皆接收圖1B中的驅動信號TX1,以此類推。換言之,每個驅動電極被兩個相同的驅動信號所驅動。由于每條驅動電極皆可被兩條導線所驅動,因此當該兩條導線中的其中一條導線被腐蝕時,另一條導線仍可用以驅動該驅動電極。相較于觸控裝置100,觸控裝置200具有更佳的可靠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線W20以及導線W40接收相同的同步信號。舉例來說,控制單元130輸出同步信號S1至導線W20以及導線W40。如此,導線W20與導線W10之間的電壓差接近于零,且導線W40與導線W30之間的電壓差接近于零。藉由這種配置,可減緩導線W10以及導線W30因為長時間處于過大壓差的環境下而發生腐蝕問題,進而提高觸控裝置200的可靠度。
請參考圖3。圖3是依照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種觸控裝置300的示意圖。為易于理解的目的,于圖3中的類似元件將與圖1A指定相同標號。
圖3的觸控裝置300與圖1A的觸控裝置100之間的不同在于,觸控裝置300更包含導線W21以及導線W22。相似于導線W20,導線W21的一端連接至控制單元130,導線W21的另一端為浮接。相似于導線W20,導線W22的一端連接至控制單元130,導線W22的另一端為浮接。導線W20、導線W21以及導線W22皆用以接收圖2中的同步信號S1。換句話說,導線W20、導線W21以及導線W22所接收的信號與觸控驅動信號TX0于時序上皆為同步。
由于同步信號S1與觸控驅動信號TX0于時序上為同步且兩者的電壓波形實質上相同,因此導線W20、導線W21以及導線W22的任一者與導線W10之間的電壓差接近于零。如此,可減緩導線W10因為長時間處于過大壓差的環境下而發生腐蝕問題,進而提高觸控裝置300的可靠度。另外,當上述該些導線(導線W20、導線W21以及導線W22)的其中一條被腐蝕時,其他條導線仍可用以接收同步信號S1以減緩導線W10的腐蝕問題,進而延長觸控裝置300的使用壽命時間。
請參考圖4。為圖面簡潔的目的,圖4僅繪示出觸控裝置100中的部分元件。圖4是依照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開關單元150、導線W20、接地端GND與控制單元130之間連接的示意圖。為易于理解的目的,于圖4中的類似元件將與圖1A指定相同標號。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線W20連接至開關單元150。開關單元150用以使導線W20從連接至控制單元130切換成連接至接地端GND,或者使導線W20從連接至接地端GND切換成連接至控制單元130。
在一些實施例中,開關單元150包含開關SW1以及開關SW2。本發明內容不限制開關SW1以及開關SW2的型式。各種得以實現上述該些開關的晶體管或元件皆在本發明內容的考量范圍內。舉例而言,該些晶體管或元件例如為雙載子接面晶體管(BJ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晶體管(MOSFET)或絕緣柵雙極晶體管(IGBT)。
當開關SW1被導通時,開關SW2被關斷。在一些實施例中,開關SW1以及開關SW2可由同一型的開關(皆是P型或者皆是N型)實現。在這種情況下,開關SW1的控制端以及開關SW2的控制端接收反相的控制信號。在一些其他的實施例中,開關SW1以及開關SW2是以不同型的開關(一者是P型而另一者是N型)實現。在這種情況下,開關SW1的控制端以及開關SW2的控制端接收同相的控制信號。
當開關SW1被導通時,導線W20與控制單元130之間通過開關SW1而導通。如此,來自控制單元130的同步信號S1可通過開關SW1被傳輸至導線W20。
當開關SW2被導通時,導線W20與接地端GND之間通過開關SW2而導通。因此,導線W20上的靜電電流可通過開關SW2流至接地端GND。換句話說,當開關SW2被導通時,導線W20、開關SW2以及接地端GND可共同形成一靜電放電(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防護路徑。這可避免觸控裝置100因為靜電放電而損害。
請參考圖5。圖5是依照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種觸控裝置500的示意圖。為易于理解的目的,于圖5中的類似元件將與圖1A指定相同標號。
圖5的觸控裝置500與圖1A的觸控裝置100之間的不同在于,導線W20連接導線W10。以圖5示例而言,導線W20與導線W10于周邊區114連接。換言之,導線W20與導線W10的連接位置L1位于周邊區114。
在這些實施例中,導線W20并非接收來自控制單元130的同步信號S1。取而代之地,導線W20接收來自導線W10的信號。換句話說,導線W20與導線W10皆接收觸控驅動信號TX0。
由于導線W20與導線W10接收相同的信號(觸控驅動信號TX0),導線W20與導線W10之間的電壓差接近于零。如此,可減緩導線W10因為長時間處于過大壓差的環境下而發生腐蝕問題,進而提高觸控裝置500的可靠度。
請參考圖6。圖6是依照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繪示的一種觸控裝置600的示意圖。為易于理解的目的,于圖6中的類似元件將與圖5指定相同標號。
圖6的觸控裝置600與圖5的觸控裝置500之間的不同在于,導線W20與導線W10于電路板140上連接。換言之,導線W20與導線W10的連接位置L2位于電路板140上。
在這些實施例中,導線W20并非接收來自控制單元130的同步信號S1。取而代之地,在這些實施例中,導線W20接收來自導線W10的信號。換句話說,導線W20與導線W10皆接收觸控驅動信號TX0。
藉由上述作法,導線W20與導線W10之間的電壓差接近于零。如此,可減緩導線W10因為長時間處于過大壓差的環境下而發生腐蝕問題,進而提高觸控裝置600的可靠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同步信號S1的可靠度評估數值與觸控驅動信號TX0的可靠度評估數值相等。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信號的可靠度評估數值相關于該信號的電壓振幅、該信號于一幀內的一致能期間的時間長度以及該信號的致能頻率。在一些實施例中,一信號的可靠度評估數值正比于該信號的電壓振幅、該信號于一幀內的一致能期間的時間長度以及該信號的致能頻率。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靠度評估數值從以下公式(1)取得:
K=v×p×f…(1)
K代表信號的可靠度評估數值,其單位為伏特。v代表信號的電壓振幅,其單位為伏特。p代表信號于一幀內的致能期間的時間長度,其單位為秒。f代表信號的致能頻率,其單位為(次/秒)。
請再次參考圖2。以圖2示例而言,同步信號S1的電壓波形與觸控驅動信號TX0的電壓波形實質上相同。因此,同步信號S1的電壓振幅與觸控驅動信號TX0的電壓振幅實質上相同。以圖2示例而言,信號的電壓振幅為邏輯電平VGH與邏輯電平VGL之間的差值。在一些實施例,此電壓振幅介于5伏特至10伏特之間,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此電壓振幅可依據實際需求進行調整。
另外,由于同步信號S1與觸控驅動信號TX0于時序上為同步,同步信號S1的致能期間PX的長度與觸控驅動信號TX0的致能期間P0的長度實質上相同。在一些實施例,致能期間P0的長度介于0.70毫秒(millisecond)至1.60毫秒之間,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致能期間P0的長度可依據實際需求進行調整。
另外,由于同步信號S1的電壓波形與觸控驅動信號TX0的電壓波形實質上相同,同步信號S1的致能頻率與觸控驅動信號TX0的致能頻率實質上相同。在一些實施例中,致能頻率介于90次/秒至170次/秒。以圖2示例而言,假設同步信號S1的致能頻率為120次/秒且假設時間T為1秒,代表同步信號S1在時間T內被致能了120次。每一次致能對應于一幀。因此,時間T對應于120個幀。為了圖面簡潔的目的,圖2僅繪示了第1幀的期間F1、第2幀的期間F2、第3幀的期間F3、第4幀的期間F4以及第120幀的期間F120。
同步信號S1的電壓振幅與觸控驅動信號TX0的電壓振幅實質上相同,致能期間PX的長度與致能期間P0的長度實質上相同,且同步信號S1的致能頻率與觸控驅動信號TX0的致能頻率實質上相同。因此,同步信號S1的可靠度數值與觸控驅動信號TX0的可靠度數值將會相同。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的可靠度數值可由控制單元130或其他計算電路計算出來。在一些實施例中,控制單元130將同步信號S1的可靠度數值與一預設值進行比較。此預設值例如是0.8伏特。預設值可被儲存在暫存電路中。在一些實施例中,暫存電路與控制單元130整合成單一個元件。
當可靠度數值大于預設值時,代表觸控裝置100的導線W10將會非常容易被腐蝕。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當可靠度數值大于預設值時,控制單元130將會調整觸控驅動信號TX0的振幅、觸控驅動信號TX0的致能期間P0的長度或觸控驅動信號TX0的致能頻率,使得觸控驅動信號TX0的可靠度數值低于該預設值。在一些實施例中,控制單元130會依據調整后的觸控驅動信號TX0相應地調整同步信號S1,以確保觸控裝置100的可靠度。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的觸控裝置中,藉由第一導線接收觸控驅動信號,且藉由相鄰于第一導線的第二導線接收相應于觸控驅動信號的同步信號,以提高第一導線的可靠度。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當視后附的申請專利范圍所界定者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