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掃碼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生產線的自動掃描裝置。
背景技術:
在一些電子產品的生產過程中,通常都需要進行半成品測試及成品測試等多道測試工序,在進行半成品測試前要進行掃碼,以便記錄生產線上的各產品的信息,以達到為產品寫藍牙地址或產品追溯的目的。
目前,車間內使用的掃碼設備均是手持式掃槍,該手持式掃槍具有體積較大,無法通過程序控制等缺陷,掃描效率較低,隨著生產線的自動化發展,對產品的測試均采用自動測試工裝來完成,此種手持式掃槍無法跟自動測試工裝進行配合,不能滿足生產線的自動化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以上缺陷,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自動掃描裝置,此自動掃描裝置能夠通過上位機程序控制自動進行掃碼,可與生產線上的自動測試工裝進行配合,且體積小巧,安裝便捷,成本低廉。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自動掃描裝置,包括外殼,所述外殼內安裝有掃描鏡頭和解碼板,所述掃描鏡頭與所述解碼板電連接;所述外殼上對應所述掃描鏡頭的位置設有掃描窗口;所述解碼板上設有通訊接口。
其中,所述掃描窗口處設有防護板,所述防護板的材質為透明材質。
其中,所述外殼包括結合在一起的盒體和蓋體,所述掃描窗口設置在所述盒體上。
其中,所述掃描窗口設置在所述盒體與所述蓋體相結合的一側邊緣位置,位于所述掃描窗口周邊的所述盒體上設有向所述掃描窗口開口的安裝槽,所述防護板插裝在所述安裝槽內;所述蓋體上對應所述防護板的位置設有防護板卡槽。
其中,所述盒體的材質為金屬材質,所述盒體的內側設有塑膠支撐柱,所述解碼板固定在所述支撐柱上。
其中,所述蓋體的內側設有兩個凸起的定位塊,兩所述定位塊相對設置,所述掃描鏡頭的下側定位在兩所述定位塊上。
其中,兩所述定位塊均為直角結構,所述掃描鏡頭下側的兩個角部分別定位在兩所述定位塊上。
其中,所述蓋體的內側對應所述解碼板的FPC的位置設有FPC卡槽,所述FPC卡槽位于兩所述定位塊之間。
其中,所述盒體上對應所述通訊接口的位置設有通訊避讓孔,所述通訊接口上插接有通訊接頭,所述通訊接頭卡在所述通訊避讓孔內。
其中,所述通訊接口為USB接口,所述通訊接頭為直角USB接頭。
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實用新型自動掃描裝置包括外殼,外殼內安裝有掃描鏡頭和解碼板,掃描鏡頭與解碼板電連接;外殼上對應掃描鏡頭的位置設有掃描窗口;解碼板上設有通訊接口。本實用新型自動掃描裝置可通過解碼上的通訊接口與上位機進行通訊連接,上位機能夠通過程序指令控制自動掃描裝置進行掃碼動作,當產品從掃描窗口前通過時,自動掃描裝置在上位機的程序控制下能夠自動進行掃碼,掃描效率高,從而實現與自動測試工裝的有效配合,滿足了生產線的自動化需求。同時,本實用新型自動掃描裝置體積小巧,可直接安裝到自動測試工裝上,也可以通過支架安裝在生產線的上方或下方,安裝便捷,且成本較為低廉,可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
由于掃描窗口處設有由透明材質制成的防護板,透明的防護板能夠滿足掃描鏡頭對光線的要求,同時還能夠起到防護的作用,對掃描鏡頭起到了保護作用,能夠提高掃描裝置的使用壽命。
由于盒體的材質為金屬,盒體的內側設有塑膠支撐柱,解碼板固定在支撐柱上。金屬的殼體能夠更好的起到保護作用,同時散熱功能好;通過塑膠支撐柱來固定解碼板可有效的防止解碼板與盒體之間短路,從而提高了自動掃描裝置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
由于蓋體的內側設有兩個凸起的定位塊,兩定位塊相對設置,掃描鏡頭的下側定位在兩定位塊上,定位塊能夠對掃描鏡頭起到更好的固定作用,防止掃描鏡頭發生偏斜,保證了掃描的準確性。
由于盒體上設有通訊避讓孔,通訊接口上插接有通訊接頭,通訊接頭卡在通訊避讓孔內,通訊避讓孔對通訊接頭起到了限位和固定作用,能夠防止通訊接頭發生松動,降低了通訊接口損壞的風險,進一步的提高了自動掃描裝置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自動掃描裝置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生產線掃碼設備不能滿足自動化需求等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自動掃描裝置能夠通過上位機程序控制自動進行掃碼,可與生產線上的自動測試工裝進行配合,且體積小巧,安裝便捷,成本低廉,同時可靠性高,使用壽命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自動掃描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去掉盒體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盒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的A向視圖;
圖5是圖1中蓋體的內側結構示意圖;
圖中:10、盒體,12、安裝槽,14、通訊避讓孔,16、支撐柱,18、第一裝配孔,20、蓋體,22、防護板卡槽,24、FPC卡槽,26、定位塊,28、第二裝配孔,32、掃描鏡頭,34、解碼板,340、安裝孔,342、通訊接口,40、通訊接頭,50、防護板,60、掃描窗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本說明書中涉及到的方位上指盒體上設有掃描窗口的一側,相對的一側為方位下。
如圖1、圖2、圖3和圖5共同所示,一種自動掃描裝置,包括外殼,外殼包括結合在一起的盒體10和蓋體20,盒體10為一側開口的盒狀結構,蓋體20為板狀結構,蓋體20結合在盒體10的開口側。盒體10和蓋體20圍成的空間內安裝有掃描鏡頭32和解碼板34,掃描鏡頭32電連接在解碼板34靠近蓋體20的一側。盒體10上對應掃描鏡頭32的掃描端的位置開有掃描窗口60,掃描窗口60設置在盒體10的開口側,即盒體10與蓋體20相結合的一側邊緣位置,掃描窗口60為開在盒體10的上側邊緣位置的U形缺口,位于掃描窗口60周邊的盒體10上設有安裝槽12,安裝槽12的開口均朝向掃描窗口60,即安裝槽12的開口為水平方向。掃描窗口60處設置有一塊防護板50,防護板50的三側邊緣插裝在安裝槽12內,防護板50的材質為透明材質,如玻璃、樹脂等,本實施方式中優選防護板50的材質為1mm厚的有機玻璃,進一步優選為納米有機玻璃。
如圖1、圖3和圖5共同所示,本實施方式優選防護板50未插裝到安裝槽12內的一側凸出盒體10,蓋體20的內側對應防護板50的位置設有防護板卡槽22,當蓋體20與盒體10結合時,防護板50凸出于盒體10的一側邊緣卡在防護板卡槽22內,即防護板50的四側邊緣部位均得到了很好的固定,可提高掃描窗口60處的密封性,有效的防止了灰塵從防護板50的邊緣位置進入到自動掃描裝置的內部。
如圖1和圖2共同所示,解碼板34遠離蓋板20的一側的邊緣位置設有通訊接口342,通訊接口342上插接有通訊接頭40,通訊接頭40連接有通訊線纜,通訊線纜的另一端連接上位機,實現自動掃描裝置與上位機之間的通訊連接。本實施方式中優選通訊接口342為Micro USB接口,通訊接頭40為Micro USB接頭,可通過USB模式或虛擬串口與上位機進行通訊。上位機可通過程序指令控制自動掃描裝置進行掃碼動作,通過指令設置自動掃描裝置的觸發保持時間,控制產品掃碼及停止觸發等操作,還可以手動使用串口調試工具進行手動驗證。采用USB通訊模式僅是本實施方式的優選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還可以采用其它的通訊模式,如RS-485、RS-232或無線通訊等模式。
如圖1、圖2和圖5共同所示,本實施方式優選通訊接頭40為直角USB接頭,盒體10上對應通訊接口342的位置設有通訊避讓孔14,通訊避讓孔14的尺寸與通訊接頭40的尺寸相對應,通訊接頭40的一端與通訊接口342相插接,通訊接頭40的另一端與通訊線纜相連接,通訊接頭40卡在通訊避讓孔14內,通訊接頭40與通訊接口342相插接的一端位于盒體10的內側,通訊接頭40與線纜相連接的一端位于盒體10的外側,即通訊避讓孔14卡在通訊接頭40的直角拐角處,盒體10對通訊接頭40起到固定作用。
如圖2和圖4共同所示,盒體10的材質為金屬材質,如鐵、鋁、銅或不不銹鋼等,本實施方式優選盒體10的材質為鋁,并在表面做噴砂氧化處理,鋁制的盒體10重量輕,同時散熱性能好。盒體10的內側設有塑膠支撐柱16,支撐柱16設置在盒體10的與其開口側相對應的一側,支撐柱16設有兩個,兩個支撐柱16對角設置,支撐柱16的中部設有螺紋孔,螺紋孔的延伸方向與支撐柱16的延伸方向一致,解碼板34上對應螺紋孔的位置設有安裝孔340,解碼板34通過螺栓固定在支撐柱16上,塑膠材質的支撐柱16可有效的防止解碼板34與盒體10之間短路。
如圖2和圖5共同所示,蓋體20的內側設有兩個凸起的定位塊26,兩定位塊26結構相同,均為直角結構,且相對設置,掃描鏡頭32的下側定位在兩定位塊26上,即掃描鏡頭32的非掃描端定位在兩定位塊26上,其中掃描鏡頭32下側的兩個角部分別定位在兩個定位塊26的直角內,兩定位塊26可對掃描鏡頭實現三個方位的定位。
如圖2和圖5共同所示,解碼板34連接有掃描鏡頭32的一側,且位于掃描鏡頭32下方的位置設有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電路板)36,FPC36橫向凸出于掃描鏡頭32,因此在蓋體20上對應FPC36的位置設有FPC卡槽24,FPC36凸出于掃描鏡頭32的部位卡到FPC卡槽24內,該FPC卡槽24位于兩定位塊26之間。
如圖4和圖5共同所示,盒體10與蓋體20相結合側的四個角部各設有一個第一裝配孔18,第一裝配孔18為螺紋盲孔,蓋體20的四個角部對應各第一裝配孔18的位置各設有一個第二裝配孔28,優選第二裝配孔28為沉頭孔,盒體10與蓋體20通過螺栓相結合。
本實用新型自動掃描裝置通過將掃描鏡頭與解碼板安裝在外殼內,并通過通訊接口與上位機等設備相連,使得掃描裝置能夠通過程序進行控制,掃描效率提高,使得掃描裝置可以與自動測試工裝相配合,同時還縮小了掃描裝置的體積,使得掃描裝置能夠滿足生產線自動化的需求。
本說明書中涉及到的第一裝配孔和第二裝配孔的命名僅是為了區別技術特征,并不代表二者之間的位置關系及裝配順序。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體的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從上述構思出發,不經過創造性的勞動,所做出的種種變換,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