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無線通訊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移動設備身份和位置識別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當今人們的生活已經逐漸走入智能時代。不僅僅是電腦,手機,PAD,人們的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開始應用智能技術,智能電視,智能導航,智能家居等等,智能技術將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
特別是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的傾向于端對端或者人與智能終端進行交互體驗。當然這其中的交互設備也就需要發揮極大的作用。比如在涉及人機交互前,一般需要對用戶的身份和位置進行對位。
傳統的定位技術多采用全球衛星系統(GPS)定位,GPS定位的精確度在10米左右,但在一般情況下,誤差遠遠不止10米,特別是在網絡信號較弱時,誤差可能更大。對于同一棟大樓里不同樓層的位置信息,GPS定位難以體現出來。在人機交互是兩兩用戶之間的差距會出現小于10米的情況,所以涉及室內智能用戶的體驗傳統的GPS定位無法精確定位。
現有技術也有采用藍牙或者WIFI等技術定位用戶位置,相對于GPS定位,采用藍牙或者WIFI對用戶位置定位會相對精準很多,但沒沒辦法做到精確定位,這個室內或者近距離用戶定位帶來了不便。
另一方面,隨著日常智能交互體驗的增多,在涉及人與智能終端交互體驗時,打個比方,用戶通過手勢或動作與智能終端進行交互體驗。現有技術是對處于智能終端(智能電視)前端的一個用戶發出的手勢進行識別以操控智能電視,而且這個識別方式只需要用戶手勢出現的智能電視屏幕前端可識別區域即可,并不需要做精準的位置定位。
那當需要多個用戶通過手勢與智能交互設備進行交互時,且需要精準的身份和方位信息時,又如何去精準的識別用戶的身份和精確的位置呢?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移動設備身份和位置識別系統及方法,本發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能夠精準的識別用戶的身份和精確的方位,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采用GPS、藍牙和WIFI無法精準定位的難題的,提升多用戶智能操作體驗。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移動設備身份和位置識別系統,包括至少一個以上的移動設備以及智能交互設備,一個以上的所述移動設備與所述智能交互設備通信連接;每一個移動設備中包括控制單元以及均與所述控制單元電連接的發光裝置和第一無線通信單元;
所述智能交互設備中包括處理器以及均與所述處理器電連接的攝像頭和第二無線通信單元,每一個移動設備中的第一無線通信單元均與所述智能交互設備中的所述第二無線通信單元通信連接。
優選的,每一個移動設備中采用不同的編碼控制所述發光裝置發光;所述智能交互設備中的攝像頭采集每一個移動設備中發光裝置發出的光線。
優選的,所述移動設備為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所述智能交互設備為帶顯示屏幕的智能終端。
優選的,當所述移動設備為智能手機時,所述控制單元控制所述智能手機的閃光燈或者屏幕頻閃,或者控制智能手機的屏幕改變整體或局部的顏色;所述智能交互設備中的攝像頭采集一個以上所述移動設備發出的閃光燈、頻閃或者顏色變化信息。
優選的,每一個移動設備采用不同特征編碼來控制手機閃光燈、屏幕頻閃或者顏色的變化。優選的,所述智能交互設備為智能電視。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移動設備身份和位置識別方法,采用如下技術方案:該方法采用上述的移動設備身份和位置識別系統,具體的身份和位置識別方法如下:
所述移動設備處于所述智能交互設備前端,每一個移動設備發出閃光燈、頻幕頻閃或者頻幕顏色變化信息;
所述智能交互設備中的所述攝像頭采集移動設備中發送的閃光燈、頻幕頻閃或者頻幕顏色變化信息,并將采集到的信息傳送至所述處理器;
所述處理器處理所述攝像頭采集到的信息;
所述處理器根據接收到的信息中各發光裝置發射光線的角度,計算出各移動設備在空間中的位置關系;
所述處理器根據接收到的信息中的各發光裝置發射的閃光燈頻率、頻幕頻閃頻率或頻幕顏色變化信息識別各移動設備的身份。
優選的,每一個移動設備采用不同特征編碼來控制手機閃光燈、屏幕頻閃或者顏色的變化。
優選的,所述頻幕頻閃包括移動設備整體或局部的頻閃;所述頻幕顏色變化信息包括移動設備整體或局部的頻幕顏色變化信息。
本發明采用以上技術方案,將一個以上的所述移動設備與所述智能交互設備通信連接;每一個移動設備發出閃光燈、頻幕頻閃或者頻幕顏色變化信息;所述智能交互設備中的所述攝像頭采集移動設備中發送的閃光燈、頻幕頻閃或者頻幕顏色變化信息,并將采集到的信息傳送至所述處理器;所述處理器處理所述攝像頭采集到的信息來判定移動設備的身份和位置,本發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能夠精準的識別用戶的身份和精確的位置,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采用GPS、藍牙和WIFI無法精準定位的難題的,提升多用戶智能操作體驗。
本發明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中所述處理器根據接收到的信息中各發光裝置發射光線的角度,計算出各移動設備在空間中的位置關系;由于可見光的直線傳播的特性,本方案的方向定位精度遠高于無線電波。
2)、移動設備(智能手機)的頻幕是標配,閃光燈配置比例也非常高,因此,無需引入任何新的硬件,節約成本并大大降低了推廣難度。
3)、本發明可和傳統的藍牙、WIFI通信方式結合,在雙向通信和時基同步的基礎上實現更高級的應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移動設備身份和位置識別系統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2為本發明一種移動設備身份和位置識別系統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3為本發明一種移動設備身份和位置識別方法流程圖。
圖中:1、移動設備;2、智能交互設備;3、控制單元;4、發光裝置;5、第一無線通信單元;6、處理器;7、攝像頭;8、第二無線通信單元;9、手勢識別處理器;10、手勢特征庫。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如圖1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移動設備1身份和位置識別系統,包括至少一個以上的移動設備1以及智能交互設備2,一個以上的所述移動設備1與所述智能交互設備2通信連接;每一個移動設備1中包括控制單元3以及均與所述控制單元3電連接的發光裝置4和第一無線通信單元5;所述智能交互設備2中包括處理器6以及均與所述處理器6電連接的攝像頭7和第二無線通信單元8,每一個移動設備1中的第一無線通信單元5均與所述智能交互設備2中的所述第二無線通信單元8通信連接。
本實施例中,每一個移動設備1中采用不同的編碼控制所述發光裝置4發光;所述智能交互設備2中的攝像頭7采集每一個移動設備1中發光裝置4發出的光線。
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智能交互設備2中還包括手勢識別處理器9和手勢特征庫10,所述手勢識別處理器9和所述手勢特征庫10分別與所述處理器6電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移動設備1為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所述智能交互設備2為帶顯示屏幕的智能終端。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當所述移動設備1為智能手機時,所述控制單元3控制所述智能手機的閃光燈或者屏幕頻閃,或者控制智能手機的屏幕改變整體或局部的顏色;所述智能交互設備2中的攝像頭7采集一個以上所述移動設備1發出的閃光燈、頻閃或者顏色變化信息。
本實施例中,每一個移動設備1采用不同特征編碼來控制手機閃光燈、屏幕頻閃或者顏色的變化。優選的,所述智能交互設備2為智能電視。
本發明將一個以上的所述移動設備1與所述智能交互設備2通信連接;每一個移動設備1發出閃光燈、頻幕頻閃或者頻幕顏色變化信息;所述智能交互設備2中的所述攝像頭7采集移動設備1中發送的閃光燈、頻幕頻閃或者頻幕顏色變化信息,并將采集到的信息傳送至所述處理器6;所述處理器6處理所述攝像頭7采集到的信息來判定移動設備1的身份和位置。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移動設備1身份和位置識別方法,采用如下技術方案:該方法采用上述的移動設備1身份和位置識別系統,具體的身份和位置識別方法如下:
所述移動設備1處于所述智能交互設備2前端,每一個移動設備1發出閃光燈、頻幕頻閃或者頻幕顏色變化信息;
所述智能交互設備2中的所述攝像頭7采集移動設備1中發送的閃光燈、頻幕頻閃或者頻幕顏色變化信息,并將采集到的信息傳送至所述處理器6;
所述處理器6處理所述攝像頭7采集到的信息;
所述處理器6根據接收到的信息中各發光裝置4發射光線的角度,計算出各移動設備1在空間中的位置關系;
所述處理器6根據接收到的信息中的各發光裝置4發射的閃光燈頻率、頻幕頻閃頻率或頻幕顏色變化信息識別各移動設備1的身份。
本發明中每一個移動設備1發出閃光燈、頻幕頻閃或者頻幕顏色變化信息;所述智能交互設備2中的所述攝像頭7采集移動設備1中發送的閃光燈、頻幕頻閃或者頻幕顏色變化信息,并將采集到的信息傳送至所述處理器6;所述處理器6處理所述攝像頭7采集到的信息來判定移動設備1的身份和位置,由于可見光的直線傳播的特性,本方案的方向定位精度遠高于無線電波。同時移動設備1(智能手機)的頻幕是標配,閃光燈配置比例也非常高,因此,無需引入任何新的硬件,節約成本并大大降低了推廣難度。另一方面,本發明可和傳統的藍牙、WIFI通信方式結合,在雙向通信和時基同步的基礎上實現更高級的應用。
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每一個移動設備1采用不同特征編碼來控制手機閃光燈、屏幕頻閃或者顏色的變化。所述頻幕頻閃包括移動設備1整體或局部的頻閃;所述頻幕顏色變化信息包括移動設備1整體或局部的頻幕顏色變化信息。
比如當采用手機閃光燈進行身份識別和定位時,每個手機設置不同的閃光次數和/或閃光時間間隔來進行手機身邊的識別。
當采用屏幕頻閃進行身份識別和定位時,每個移動設備1的頻幕整體或局部設置不同的頻閃方式來進行身邊識別;
當采用顏色變化信息進行身份識別和定位時,每個手機發出不同顏色的光線以便進行身份識別,或者移動設備1整體或局部的頻幕顏色設置不同的變化顏色以便進行身份識別。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