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觸控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單基材的觸控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觸控裝置行業有向輕薄和窄邊框的方向發展的趨勢。目前,為了能滿足觸控裝置窄邊框的要求,通常將觸控感應電極分別位于單基材上下表面的觸控單元與柔性印刷電路板進行連接的區域設置于觸控單元的同一側邊,且位于側邊上較為中間的區域,即與觸控電極和感應電極電連接的導線先連接至觸控單元的同一側邊,而不是將連接區域分別設置在觸控單元的兩個相鄰的側邊。
然而,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產品的發展,需要將麥克風、前置攝像頭、環境感光元件、環境等等設置在終端產品的上、下側邊,甚至需要在終端產品的前面板上配置更多的攝像頭、傳感器來實現前置的景深拍照、視頻和手勢感應以適應未來AR即使、手勢感應技術的發展需要。現有技術中的觸控裝置形成電氣連接的柔性印刷電路板占據觸控裝置側邊較大的區域,不能滿足窄邊框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觸控裝置,其中觸控單元與柔性印刷電路板電連接區域占據觸控裝置的側邊區域較少的觸控裝置與柔性印刷電路板。
一種觸控裝置,包括蓋板、觸控單元和柔性印刷電路板,所述觸控單元包括基材,觸控感應電極,觸控驅動電極、以及分別與觸控感應電極和觸控驅動電極電連接的感應電極引線和驅動電極引線和柔性印刷電路板,所述觸控感應電極和觸控驅動電極分別位于所述基材的相對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基材包括四邊以及其中相鄰兩邊倒角形成的第無邊,所述感應電極引線和驅動電極引線與柔性印刷電路板-在所述相鄰兩邊之一和所述第五邊綁定。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相鄰兩邊和第五邊設置在基材的左上角或者左下角或者右上角或者右下角。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五邊與水平邊的夾角為15~75度,所述第五邊長度為5~15毫米。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感應電極引線和驅動電極引線與柔性印刷電路板連接的區域整體往所述觸控單元的第五邊移動。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包括第一柔性電路部分和第二柔性電路部分,且分別與感應電極引線和驅動電極引線電連接,所述第一柔性電路部分包括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部或者第二連接部與水平線成傾斜的夾角設計。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夾角為15~75度。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的長度均為5~15毫米,所述第二柔性電路部分的長度為8~12毫米。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五邊為圓弧段,所述圓弧半徑為5~15毫米。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基材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環烯烴聚合物(COP)或聚碳酸酯(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環烯烴共聚物(COC)。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觸控感應電極和觸控驅動電極是由氧化銦錫(ITO)薄膜材料、石墨烯薄膜材料、碳納米管材料、金屬納米線材料或金屬網格材料制成,其中金屬網格材料可以由純金屬構成,也可以由金屬漿料制作而成。
上述觸控裝置通過將所述基材設置成包括四邊以及其中相鄰兩邊倒角形成的第五邊和將柔性印刷電路板中第一柔性電路部分中的第一連接部或者第二連接部設計成與水平線成傾斜夾角的設計,然后將感應電極引線和驅動電極引線與柔性印刷電路板在所述相鄰兩邊之一和所述第五邊處綁定,以減少觸控裝置與柔性印刷電路板電連接時所占據的導電膜側邊區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觸控單元與柔性印刷電路板綁定后的透視圖。
圖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觸控單元的第一表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觸控單元的第二表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柔性印刷電路板的第一表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柔性印刷電路板的第二表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觸控單元第一表面和柔性電板綁定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觸控單元第二表面和柔性電板綁定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所提供的觸控單元第二表面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提供的觸控裝置可以作為手機、平板電腦等類型的具有觸摸交互形式的顯示終端。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觸控裝置中的觸控單元包括基材10,觸控感應電極11,觸控驅動電極12,感應電極引線和驅動電極引線121。所述感應電極引線與觸控感應電極11電連接且設置于所述基材10的第一表面上,其中感應電極引線包括左邊感應電極引線111和右邊感應電極引線112;而驅動電極引線121與觸控驅動電極12電連接且設置于所述基材10的第二表面上。觸控感應單元通過設置觸控感應電極11、觸控驅動電極12以及感應電極引線111(與112)和驅動電極引線121用以感應觸摸信息。
如圖2和圖3所示,本發明中的觸控單元中的基材包括四邊和相鄰兩邊倒角形成的第五邊,如圖右下角位置A處所示。在另外一些實施例中的,所述觸控裝置也可以在右上角或者左下角或者左上角做設計成包括相鄰兩邊倒角形成的第五邊,可以根據實際生產需要靈活選擇,降低工藝難度,節約生產成本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五邊與其相鄰水平邊的夾角為15~75度,不所述第五邊的長度為5~15毫米。如此設置可以充分利用基材底角空間用于綁定,同時可以避免后續綁定時出現的功能不良。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感應電極引線111、112和驅動電極引線121的與柔性印刷電路板20連接的區域整體往所述觸控單元的第五邊防方向移動。如此可以使得邊框走線和綁定位置盡可能的占據相應底角的空間,為后續實現窄邊框提供有利條件。
本發明通過在觸控單元的四個底角之一處設計有相鄰兩邊倒角形成的第五邊,同時將觸控單元上的一部分與觸控感應電極11或觸控驅動電極12耦合的感應電極引線111(或112)驅動電極引線121分布在所述相鄰兩邊之一和所述第五邊分綁定位置區域;同時將所述感應電極引線111、112和驅動電極引線121與柔性印刷電路板20綁定連接的區域整體往所述觸控單元的第五邊位置處移動,一方面可以增大柔性印刷電路板20與電極引線的綁定區域面積,減少綁定工藝難度,還能避免感應電極引線111、112和驅動電極引線121在基材正對的上下兩表面綁定時因熱壓工藝而造成的損傷;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減少觸控單元與柔性印刷電路板20綁定連接區域在整個觸控單元所占的空間,尤其是減少感應電極引線和驅動電極引線占用觸控單元下側的橫向空間以及觸控單元與柔性印刷電路板20綁定連接區域占用觸控單元下側的橫向空間,有利于后續的窄邊框設計。
如圖4和圖5所示,本發明的柔性印刷電路板20與前述的觸控單元配合使用。該柔性印刷電路板20包括第一柔性電路部分21和第二柔性電路部分22,其中所述第一柔性電路部分21包括第一連接部211和第二連接部212;所述第一連接部211、第二柔性電路部分22和第二連接部212從左至右依次間隔設置。所述第一柔性電路部分21與感應電極引線電111(或112)連接,所述第二柔性電路部分22與驅動電極引線121電連接。另外,所述柔性印刷電路板20中包括連接金手指24,設置于柔性印刷電路板20與第一綁定金手指21a和第二綁定金手指21b相同的表面上,且位于該表面上的另一端,用于與外接控制電路連接。
更具體地,如圖4~圖7所示,所述第一連接部211中設置有第一綁定金手指21a,第一連接部211通過第一綁定金手指21a與所述左邊感應電極引線111綁定連接;所述第二連接部212中設置有第二綁定金手指21b,所述第二連接部212通過第二綁定金手指21b與右邊感應電極引線112綁定連接,所述第二柔性電路部分22設置有第三綁定金手指22c用于與所述驅動電極引線121綁定電連接。
本發明中的柔性印刷電路板20中的第一連接部211或者第二連接部212與水平線成傾斜的夾角設計。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部211或者第二連接部212與水平線所成的夾角為15~75度。在另外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連接部211和第二連接部212的長度均為5~15毫米,所述第二柔性電路部分22的長度為8~12毫米。如此設置,既可以保證柔性印刷電路板20與上述不同邊綁定位置設計的觸控單元較好的綁定連接,又能使所述感應電極引線111、112和驅動電極引線121與柔性印刷電路板20連接的區域整體往所述觸控單元的不同邊綁定位置處移動,因此可以有效減少觸控單元與柔性印刷電路板20綁定連接區域在整個觸控單元所占的空間,有利于后續的窄邊框設計。
在本發明的另外的一些實施例中,觸控單元底角的第五邊的位置設計為圓弧段。如圖8所示,所述的觸控單元的右下底角B處做圓弧設計。所述的圓弧連接在觸控裝置的右側邊和下側邊,且該圓弧的半徑為5~15毫米。與該實施例中觸控單元配合使用的柔性印刷電路板20也進行相應的設計,即柔性電極板20的第一柔性電路部分21中的第一連接部211或者第二連接部212也設計成圓弧設計,其圓弧的半徑為5~15毫米,以便于觸控單元配合使用。如此設置,一方面可以增大柔性印刷電路板20與電極引線的綁定區域面積,減少綁定工藝難度,還能避免感應電極引線111、112和驅動電極引線121在基材正對的上下兩表面綁定時因熱壓工藝而造成的損傷;另一方面又能使所述感應電極引線111、112和驅動電極引線121與柔性印刷電路板20綁定連接的區域整體往所述觸控單元的不同邊綁定位置處移動,因此可以有效減少觸控單元與柔性印刷電路板20綁定連接區域在整個觸控單元所占的空間,有利于后續的窄邊框設計。
在本發明中的觸控單元的基材10可以為PET基材或者COP基材或者玻璃或者PMMA基材或者PE基材或者PC基材等透明基材。在本發明附圖所示的觸控感應電極11和觸控驅動電極12形狀為長條狀。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觸控感應電極11和觸控驅動電極12形狀還可以為其他規則的或者不規則的形狀,亦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而設計。本發明中的觸控感應電極和觸控驅動電極可以由ITO薄膜材料、石墨烯薄膜材料和碳納米管材料通過蝕刻工藝或者涂布工藝或者鐳射工藝制成;也可以通過熱轉印形成凹槽,然后在凹槽里面填充納米銀形成的金屬網格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導電鍍層經過黃光工藝制成。
本發明所稱“上”、“下”是相對于觸摸顯示裝置在應用過程中與使用者靠近的程度而言,相對靠近使用者的一側為“上”,相對遠離使用者的一側為“下”。例如保護蓋板的下表面是指保護蓋板遠離使用者的一側。
本發明將觸控單元中的基材設置成包括四邊以及其中相鄰兩邊倒角形成的第五邊和將柔性印刷電路板中第一柔性電路部分中的第一連接部或者第二連接部設計成與水平線成傾斜夾角的設計,然后將感應電極引線和驅動電極引線與柔性印刷電路板在所述相鄰兩邊之一和所述第五邊處綁定,一方面可以增大柔性印刷電路板20與電極引線的綁定區域面積,減少綁定工藝難度,還能避免感應電極引線111、112和驅動電極引線121在基材正對的上下兩表面綁定時因熱壓工藝而造成的損傷;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減少觸控單元與柔性印刷電路板20綁定連接區域在整個觸控單元所占的空間,尤其是減少感應電極引線和驅動電極引線占用觸控單元下側的橫向空間以及觸控單元與柔性印刷電路板20綁定連接區域占用觸控單元下側的橫向空間,有利于后續的窄邊框設計,可以節省更多空間以便后續在終端產品的前面板上配置更多的攝像頭、傳感器來實現前置的景深拍照、視頻和手勢感應以適應未來AR即使、手勢感應技術的發展需要。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