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開涉及終端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顯示方法及裝置、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在相關技術中,廠商都偏向于擴大電子設備的屏幕可視角度,實現廣視角的內容顯示,便于多個用戶分別從各個角度對電子設備的顯示內容進行分享觀看。
然而,當顯示內容包含私密信息時,用戶并不希望該私密信息被別人窺視,而電子設備的廣視角顯示效果顯然有悖于此時的用戶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公開提供一種顯示方法及裝置、電子設備,以解決相關技術中的不足。
根據本公開實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顯示方法,應用于電子設備中,所述電子設備的顯示組件前方設有視差屏障層,所述方法包括:
確定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的顯示模式;
驗證所述電子設備的操作者的身份信息;
當所述電子設備處于預定義的私密顯示模式,且所述電子設備的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通過驗證時,使能所述視差屏障層以形成位于預設區域處的視差屏障;
調整所述顯示組件的內容顯示方式,使所述預設區域處的顯示內容位于所述顯示組件上對應于所述視差屏障的可視區域內,其中所述可視區域匹配于所述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
可選的,當所述顯示組件的顯示內容中包含預定義的私密內容時,所述電子設備被配置為所述私密顯示模式。
可選的,所述驗證所述電子設備的操作者的身份信息,包括:
當所述電子設備被配置為所述私密顯示模式時,啟動對所述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驗證。
可選的,所述驗證所述電子設備的操作者的身份信息,包括:
當接收到針對所述電子設備的顯示模式配置指令時,啟動對所述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驗證,其中所述顯示模式配置指令用于指示將所述電子設備配置為所述私密顯示模式;
其中,當所述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通過驗證時,所述電子設備被配置為所述私密顯示模式。
可選的,所述驗證所述電子設備的操作者的身份信息,包括:
獲取所述操作者的身份特征數據,所述身份特征數據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所述操作者輸入的驗證指令、所述操作者的特定生物特征信息;
當所述身份特征數據與預定義權限用戶的身份特征數據相匹配時,確定所述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通過驗證。
可選的,所述使能所述視差屏障層以形成位于預設區域處的視差屏障,包括:
對所述視差屏障層進行整體使能,其中所述預設區域為所述視差屏障層的覆蓋區域;
或者,當所述視差屏障層包含若干視差屏障單元時,若所述顯示內容中包含預定義的私密內容,則將所述私密內容的顯示區域作為所述預設區域,并單獨使能所述視差屏障層在所述預設區域處對應的視差屏障單元。
可選的,所述可視區域是根據所述視差屏障的第一結構規格,所述顯示組件的第二結構規格,所述視差屏障、所述顯示組件和所述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進行確定得到;其中,所述可視區域的至少一部分相對于所述動態觀察區域之外的位置是非可視的。
可選的,所述調整所述顯示組件的內容顯示方式,使預設區域處的顯示內容位于所述顯示組件上對應于所述視差屏障的可視區域內,包括:
根據構成所述視差屏障的光學柵欄之間的間隔尺寸,對所述預設區域處的顯示內容進行拆分;其中,所述可視區域由相鄰光學柵欄之間的間隔形成;
將拆分后的顯示內容顯示于所述可視區域內。
可選的,還包括:
當所述電子設備存在多個操作者且至少一個操作者未通過身份驗證時,降低所述預設區域處的顯示內容的可辨識度。
可選的,所述降低所述預設區域處的顯示內容的可辨識度,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降低所述預設區域處的顯示亮度、減小所述顯示內容中字符的字號、為所述顯示內容添加干擾性背景元素。
根據本公開實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種顯示裝置,應用于電子設備中,所述電子設備的顯示組件前方設有視差屏障層,所述裝置包括:
確定模塊,確定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的顯示模式;
驗證模塊,驗證所述電子設備的操作者的身份信息;
使能模塊,當所述電子設備處于預定義的私密顯示模式,且所述電子設備的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通過驗證時,使能所述視差屏障層以形成位于預設區域處的視差屏障;
調整模塊,調整所述顯示組件的內容顯示方式,使所述預設區域處的顯示內容位于所述顯示組件上對應于所述視差屏障的可視區域內,其中所述可視區域匹配于所述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
可選的,當所述顯示組件的顯示內容中包含預定義的私密內容時,所述電子設備被配置為所述私密顯示模式。
可選的,所述驗證模塊包括:
第一啟動子模塊,當所述電子設備被配置為所述私密顯示模式時,啟動對所述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驗證。
可選的,所述驗證模塊包括:
第二啟動子模塊,當接收到針對所述電子設備的顯示模式配置指令時,啟動對所述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驗證,其中所述顯示模式配置指令用于指示將所述電子設備配置為所述私密顯示模式;
其中,當所述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通過驗證時,所述電子設備被配置為所述私密顯示模式。
可選的,所述驗證模塊包括:
獲取子模塊,獲取所述操作者的身份特征數據,所述身份特征數據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所述操作者輸入的驗證指令、所述操作者的特定生物特征信息;
確定子模塊,當所述身份特征數據與預定義權限用戶的身份特征數據相匹配時,確定所述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通過驗證。
可選的,所述使能模塊包括:整體使能子模塊或單獨使能子模塊;其中:
所述整體使能子模塊用于對所述視差屏障層進行整體使能,其中所述預設區域為所述視差屏障層的覆蓋區域;
所述單獨使能子模塊用于在所述視差屏障層包含若干視差屏障單元時,若所述顯示內容中包含預定義的私密內容,則將所述私密內容的顯示區域作為所述預設區域,并單獨使能所述視差屏障層在所述預設區域處對應的視差屏障單元。
可選的,所述可視區域是根據所述視差屏障的第一結構規格,所述顯示組件的第二結構規格,所述視差屏障、所述顯示組件和所述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進行確定得到;其中,所述可視區域的至少一部分相對于所述動態觀察區域之外的位置是非可視的。
可選的,所述調整模塊包括:
拆分子模塊,根據構成所述視差屏障的光學柵欄之間的間隔尺寸,對所述預設區域處的顯示內容進行拆分;其中,所述可視區域由相鄰光學柵欄之間的間隔形成;
顯示子模塊,將拆分后的顯示內容顯示于所述可視區域內。
可選的,還包括:
辨識度調節模塊,當所述電子設備存在多個操作者且至少一個操作者未通過身份驗證時,降低所述預設區域處的顯示內容的可辨識度。
可選的,所述辨識度調節模塊包括以下至少之一:亮度調節子模塊、字號調節子模塊、背景添加子模塊;其中:
所述亮度調節子模塊用于降低所述預設區域處的顯示亮度;
所述字號調節子模塊用于減小所述顯示內容中字符的字號;
所述背景添加子模塊用于為所述顯示內容添加干擾性背景元素。
根據本公開實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種電子設備,所述電子設備的顯示組件前方設有視差屏障層,所述電子設備包括:
處理器;
用于存儲處理器可執行指令的存儲器;
其中,所述處理器被配置為:
確定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的顯示模式;
驗證所述電子設備的操作者的身份信息;
當所述電子設備處于預定義的私密顯示模式,且所述電子設備的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通過驗證時,使能所述視差屏障層以形成位于預設區域處的視差屏障;
調整所述顯示組件的內容顯示方式,使所述預設區域處的顯示內容位于所述顯示組件上對應于所述視差屏障的可視區域內,其中所述可視區域匹配于所述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
本公開的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由上述實施例可知,本公開通過在電子設備的顯示組件前方設置視差屏障層,并對顯示組件的內容顯示方式進行合理調整,使得顯示內容的可視區域能夠被視差屏障層所限制,從而確保顯示內容無法被隨意查看到,有助于提升電子設備的私密性。同時,通過對電子設備的操作者進行身份驗證,使得只有通過身份驗證的操作者才能夠基于視差屏障層來調整顯示內容的可視區域,有助于提升視差屏障層的可控性,以滿足不同場景下的用戶需求。進一步地,通過使顯示內容的可視區域匹配于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可使該顯示內容對該操作者進行跟蹤顯示,以便于適應同一操作者在不同場景下的內容查看需求,以及不同操作者在內容查看時的需求和習慣,而無需操作者主動適應該可視區域,有助于簡化用戶操作,實現電子設備的智能化顯示。
應當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細節描述僅是示例性和解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開。
附圖說明
此處的附圖被并入說明書中并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開的實施例,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公開的原理。
圖1是LCD顯示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顯示方法的流程圖。
圖3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另一種顯示方法的流程圖。
圖4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私密顯示的原理示意圖之一。
圖5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視差屏障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私密顯示的原理示意圖之二。
圖7A-7B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私密顯示的界面示意圖。
圖8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另一種私密顯示的界面示意圖。
圖9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又一種私密顯示的界面示意圖。
圖10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又一種顯示方法的流程圖。
圖11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對部分區域進行私密顯示的界面示意圖。
圖12-19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顯示裝置的框圖。
圖20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用于顯示的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這里將詳細地對示例性實施例進行說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圖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圖時,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圖中的相同數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并不代表與本公開相一致的所有實施方式。相反,它們僅是與如所附權利要求書中所詳述的、本公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裝置和方法的例子。
圖1是LCD顯示模組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LCD顯示模組可以包括:背光源、下偏光片、陣列玻璃基板、液晶層、彩色濾光片和上偏光片等層次結構;其中,在彩色濾光片上形成紅(R,red)、綠(G,green)、藍(B,blue)等子像素。相鄰的紅、綠、藍等子像素可以組成一個像素,并通過對液晶層的電壓調節來控制每個子像素對應的透光情況,以使得每個像素呈現出相應的顏色,從而由若干像素最終組成該LCD顯示模組上呈現出的文字、圖片等各種顯示內容。
可見,用戶從電子設備的顯示組件上看到顯示內容,實際上可以理解為該用戶看到了該顯示組件上呈現出的若干像素的組合。當然,以上僅以LCD顯示模組進行舉例說明,實際上諸如OLED等各種類型的顯示組件,均采用類似的“像素”組合原理來實現內容顯示,此處不再贅述。
所以,背景技術部分所描述的相關技術中的“廣視角”可以理解為:用戶在很大角度上觀看電子設備的顯示組件時,仍然能夠看到該顯示組件上呈現出的像素(這些像素構成了顯示內容),這確保了多名用戶可以分別在不同角度上對電子設備的顯示內容進行觀看,并且觀看效果不會由于角度變化而受到影響。
然而,雖然“廣視角”優化了電子設備對顯示內容的展示和分享效果,但同時意味著每個用戶的電子設備上的顯示內容都更加容易被其他用戶查看到,從而造成私密內容被窺視和泄露的風險增加。
因此,本公開通過限制顯示組件上的像素的可視角度,以降低私密內容被窺視的風險;下面結合附圖進行詳細說明。
圖2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顯示方法的流程圖,如圖2所示,該方法用于電子設備中,該電子設備的顯示組件前方設有視差屏障層,該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驟:
在步驟202A中,確定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的顯示模式。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設備可以包括手機、平板、PC等任意類型的包含顯示屏幕的設備,本公開并不對此進行限制。
在一實施例中,電子設備可以預定義多種顯示模式,例如本公開中的私密顯示模式,以及其他類型的非私密顯示模式等,從而通過對電子設備所處的顯示模式進行檢測,可以確定用戶對電子設備的操控意圖;其中,當檢測到電子設備處于私密顯示模式時,可以判定為用戶希望通過調整內容遮擋區域的透光率,以控制對相應的顯示內容的遮擋程度。其中,電子設備可以通過提供預定義的模式切換頁面,使得用戶基于該模式切換頁面執行模式切換操作;或者,用戶還可以通過對電子設備上的模擬或物理按鍵進行觸發,以實現模式切換操作,本公開并不對此進行限制。
在另一實施例中,電子設備還可以執行對顯示組件的顯示內容的自動檢測,并當顯示內容中包含預定義的私密內容時,將自身配置為私密顯示模式,而無需用戶手動執行對顯示模式的配置操作。實際上,在私密顯示模式下可能給用戶帶來一定程度上的使用障礙,比如視角受限等,因而用戶難以在日常情況下長期使用私密顯示模式;同時,當用戶對顯示內容中的私密內容進行識別時,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使得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幾乎無法對所有的顯示內容進行私密內容識別,并且很容易造成完全無視顯示內容的私密性的情況,造成視差屏障層被棄用,甚至私密內容被其他用戶輕易地窺視。因此,通過由電子設備主動對顯示內容中的私密內容進行識別,并進一步在識別到私密內容時自動切換至私密顯示模式,不僅可以極大地簡化用戶操作,還能夠確保私密內容只在私密顯示模式下進行顯示,從而極大地提升了對私密內容的保護程度。
在步驟202B中,驗證所述電子設備的操作者的身份信息。
在本實施例中,對于電子設備的顯示模式的配置操作與對操作者的身份信息的驗證操作之間相互獨立,并不存在固定的先后順序或依托關系,本公開并不對此進行限制。當然,為了簡化用戶操作或處理流程,也可以在兩者之間賦予一定的執行關系,例如:
在一實施例中,當所述電子設備被配置為所述私密顯示模式時,電子設備可以自動啟動對所述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驗證。尤其是,當電子設備在檢測到顯示內容中的私密內容后自動配置為私密顯示模式時,配合于自動啟動對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驗證,可以確保私密內容只能夠被通過身份驗證的操作者查看,避免被未通過身份驗證的操作者查看,從而進一步提升了對私密信息的保護程度。
在另一實施例中,電子設備可以在接收到針對所述電子設備的顯示模式配置指令時,啟動對所述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驗證,而無需用戶手動啟動對該身份信息的驗證操作。那么,由于該顯示模式配置指令用于指示將所述電子設備配置為所述私密顯示模式,使得當所述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通過驗證時,電子設備可以自動將自身配置為私密顯示模式。舉例而言,假定電子設備向用戶提供針對顯示模式的模式配置頁面,則用戶只需要針對該模式配置頁面執行配置操作,即可發出上述的顯示模式配置指令,并由電子設備自動完成后續的模式切換和身份驗證操作,從而有助于簡化用戶操作、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設備可以獲取所述操作者的身份特征數據,并當所述身份特征數據與預定義權限用戶的身份特征數據相匹配時,確定所述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通過驗證。其中,該身份特征數據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所述操作者輸入的驗證指令(例如該驗證指令中可以包含預定義的密碼信息)、所述操作者的特定生物特征信息(例如指紋、掌紋、聲紋、人臉、虹膜等中至少之一)。
在步驟204中,當所述電子設備處于預定義的私密顯示模式,且所述電子設備的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通過驗證時,使能所述視差屏障層以形成位于預設區域處的視差屏障。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設備可以對所述視差屏障層進行整體使能,其中所述預設區域為所述視差屏障層的覆蓋區域;例如,該覆蓋區域可以覆蓋電子設備的整個顯示屏幕,或者該覆蓋區域也可以僅覆蓋電子設備的部分顯示屏幕,本公開并不對此進行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當所述視差屏障層包含若干視差屏障單元時,若所述顯示內容中包含預定義的私密內容,則電子設備可以將所述私密內容的顯示區域作為所述預設區域,并單獨使能所述視差屏障層在所述預設區域處對應的視差屏障單元,而無需使能其他區域的視差屏障單元。
在步驟206中,調整所述顯示組件的內容顯示方式,使所述預設區域處的顯示內容位于所述顯示組件上對應于所述視差屏障的可視區域內,其中所述可視區域匹配于所述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設備可以根據構成所述視差屏障的光學柵欄之間的間隔尺寸,對所述預設區域處的顯示內容進行拆分;其中,所述可視區域由相鄰光學柵欄之間的間隔形成;將拆分后的顯示內容顯示于所述可視區域內,以使得該可視區域內的用戶可以對拆分后的顯示內容進行查看。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可視區域可以是根據所述視差屏障的第一結構規格,所述顯示組件的第二結構規格,所述視差屏障、所述顯示組件和所述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進行確定得到;其中,所述可視區域的至少一部分相對于所述動態觀察區域之外的位置是非可視的,從而確保只有已授權(即通過身份信息驗證)的操作者能夠正確地處于該可視區域內,并清晰地查看到視差屏障覆蓋的顯示內容,而避免其他用戶對該顯示內容進行窺視。
其中,電子設備可以通過捕捉已授權的操作者的眼球位置、眼睛大小、視線焦點等信息,確定出相應的動態觀察區域;當然,還可以采用相關技術中的其他方式來計算出該動態觀察區域,本公開并不對此進行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當所述電子設備存在多個操作者且至少一個操作者未通過身份驗證時,電子設備可以降低所述預設區域處的顯示內容的可辨識度,使得只有距離較近的操作者(通常為機主)可以清晰地查看到顯示內容,而距離較遠的其他用戶(通常為非機主)則無法清晰地查看到顯示內容,以提升顯示內容的私密性。實際上,即便具有操作權限的操作者與電子設備的距離較遠,導致降低可辨識度后無法直接看清顯示內容,該操作者也可以通過靠近電子設備或將電子設備移至身邊后再進行觀看,而沒有操作權限的用戶則無法輕松地縮小與電子設備之間的距離,因而有助于進一步提升信息私密性和安全性。
其中,電子設備可以通過下述方式中至少之一來降低預設區域處的顯示內容的可辨識度:降低所述預設區域處的顯示亮度、減小所述顯示內容中字符的字號、為所述顯示內容添加干擾性背景元素等,當然本公開并不對此進行限制。
由上述實施例可知,本公開通過在電子設備的顯示組件前方設置視差屏障層,并對顯示組件的內容顯示方式進行合理調整,使得顯示內容的可視區域能夠被視差屏障層所限制,從而確保顯示內容無法被隨意查看到,有助于提升電子設備的私密性。同時,通過對電子設備的操作者進行身份驗證,使得只有通過身份驗證的操作者才能夠基于視差屏障層來調整顯示內容的可視區域,有助于提升視差屏障層的可控性,以滿足不同場景下的用戶需求。
進一步地,通過使顯示內容的可視區域匹配于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可使該顯示內容對該操作者進行跟蹤顯示,以便于適應同一操作者在不同場景下的內容查看需求,以及不同操作者在內容查看時的需求和習慣,而無需操作者主動適應該可視區域,有助于簡化用戶操作,實現電子設備的智能化顯示。并且,在公交車、商場、餐廳等人員數量較多的場景下,用戶之間可能間隔距離較小,使得電子設備上的顯示內容很容易被身邊的其他用戶窺視,那么通過對已授權的操作者進行跟蹤顯示,使得即便其他用戶十分靠近,該已授權的操作者仍然可以通過將自身位置移動至稍微偏離身邊的其他用戶,即可改變顯示內容的可視區域,從而在確保該已授權的操作者對該顯示內容的正常查看的同時,避免身邊的其他用戶進行窺視。
下面以移動設備的屏幕顯示為例,對本公開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圖3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另一種顯示方法的流程圖,如圖3所示,該方法用于電子設備中,該電子設備的顯示組件前方設有視差屏障層,該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驟:
在步驟302中,電子設備接收到顯示模式配置指令,并根據該顯示模式配置指令將自身配置為私密顯示模式。
在一實施例中,電子設備可以在屏幕上示出針對顯示模式的配置選項(例如位于電子設備示出的模式配置頁面中),并根據用戶對該配置選項的觸發,確定是否接收到顯示模式配置指令,以執行相應的模式配置操作。
在另一實施例中,電子設備上可以裝配一機械結構,例如該機械結構可以為按鍵、撥動開關等任意形式,則可以根據用戶對該機械結構的調整操作,確定是否接收到顯示模式配置指令,以執行相應的模式配置操作。例如,當該機械結構被調整為預設姿態時,比如按鍵被按下或撥動開關被撥至預設位置,可以確定接收到顯示模式配置指令。
在步驟304中,電子設備在確定處于私密顯示模式時,啟動對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驗證。
在本實施例中,當處于私密顯示模式時,電子設備可以自動啟動對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驗證;其中,該身份驗證操作可以在電子設備檢測到由非私密顯示模式切換至私密顯示模式時觸發,也可以由電子設備在處于私密顯示模式時定期觸發,本公開并不對此進行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設備可以采用相關技術中的任意身份驗證手段,對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進行驗證,本公開并不對此進行限制。舉例而言,當電子設備采用人臉或虹膜等驗證手段時,可以開啟電子設備的前置攝像頭,并將該前置攝像頭采集到的人臉或虹膜信息作為操作者的人臉或虹膜信息,該過程可以靜默執行,即對于操作者而言該過程不可見;或者,當電子設備采用指紋或密碼輸入等驗證手段時,可以通過在屏幕上顯示相應的提示信息,引導用戶執行相應的指紋或密碼輸入,從而完成身份信息的驗證。
在步驟306中,當操作者通過身份信息的驗證時,轉入步驟308,否則電子設備對顯示內容進行正常顯示。
在步驟308中,電子設備確定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設備可以通過前置攝像頭對操作者進行圖像采集,并從采集到的圖像中分析出該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舉例而言,電子設備可以從采集到的圖像中識別出該操作者的眼球位置、眼睛大小和視線焦點,其中眼球位置用于確定操作者的眼睛與電子設備(可以指該電子設備上的顯示組件與視差屏障層)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眼睛大小用于確定該動態觀察區域的自身規格,而視線焦點用于確定該操作者的眼睛的觀察方向,從而結合該相對位置關系、動態觀察區域的自身規格和觀察方向等,可以推測出該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
當然,相關技術中還存在其他用于確定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的方式,均可以應用于本公開的技術方案中,本公開并不對此進行限制。
在步驟310中,電子設備使能視差屏障層,并根據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來調整顯示組件的內容顯示方式。
在本實施例中,當操作者通過身份信息的驗證時,表明該操作者為該電子設備的機主(或其他授權用戶),電子設備可以通過使能視差屏障層,并調整顯示組件的內容顯示方式,使得顯示組件上的顯示內容只能夠被該操作者完整地查看,而對于其他用戶則不可見或不具有可讀性,以確保操作者的信息私密性。
例如圖4所示,假定電子設備的操作者位于C1處、另一用戶位于C2處,那么視差屏障層位于顯示組件的“前方”,即朝向操作者的一方(即圖4中的上方);其中,視差屏障層上形成若干視差屏障(圖4中標示為視差屏障層中的黑色區域),而用戶只能夠通過相鄰視差屏障之間的間隙查看到顯示組件上的相應像素(圖4中標示為顯示組件上的黑色區域)。那么,通過對視差屏障層的合理配置,以及對顯示組件上的顯示內容的合理調整,如圖4所示,位于C1處的操作者恰好能夠透過視差屏障之間的間隙并完整地查看到顯示組件上的所有顯示內容,而位于C2處的用戶則無法查看或無法完整地查看相應的顯示內容,所以這些顯示內容對于C2處的用戶是不可見或不具有可讀性的,從而確保操作者的信息私密性。
在本公開的技術方案中,視差屏障層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此處結合圖5進行舉例說明,但本公開并不對此進行限制。如圖5所示,假定電子設備中的顯示組件為LCD顯示組件,則視差屏障層可以包括:設置于LCD顯示組件前方(屏幕光線的出射方向,即圖11中的上方)的若干顯示屏障,而每一顯示屏幕分別包括依次疊加于LCD顯示組件前方的液晶結構層和偏光片,且該偏光片的偏振方向區別于LCD顯示組件的出射光線的偏振方向;其中,液晶結構層可以進一步包括玻璃電極1、玻璃電極2以及之間的一層液晶。
那么,當任一視差屏障被使能時,電子設備可以通過調節施加于該視差屏障中的液晶結構層的電壓值,即施加于玻璃電極1與玻璃電極2之間的電壓值,以改變玻璃電極1與玻璃電極2之間的液晶的旋轉方向,從而使得該液晶可以改變LCD顯示模組的出射光線的偏振方向;其中,當出射光線的偏振方向與該視差屏障中的偏光片的偏振方向垂直時,偏光片可以對出射光線造成遮擋,從而形成對出射光線的“屏障”。
當電子設備對整個視差屏障層中的所有視差屏障進行整體使能控制時,所有視差屏障可以通過統一的控制線路連接,則電子設備通過該統一的控制線路向所有視差屏障輸出預設電壓值時,即可同時對所有視差屏障進行使能控制。當然,視差屏障層中的視差屏障可以劃分為若干組,每一組中包含至少一個視差屏障,則每一組視差屏障可以采用單獨的控制線路,使得電子設備可以分別對每一組的視差屏障進行單獨使能控制,實現更為精細化的使能控制,這在下文中將結合圖10進行詳細說明。
在圖4所示的實施例中,C1點處于電子設備的可視區域,使得位于該C1點處的操作者可以完整地查看電子設備上的顯示內容,而C2點位于可視區域之外,使得位于該C2點處的用戶無法或無法完整地查看到電子設備上的顯示內容。而在一示例性實施例中,可以根據視差屏障層形成的視差屏障的第一結構規格,顯示組件的第二結構規格,視差屏障、顯示組件和動態觀察區域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從而確定得到顯示組件上對應于視差屏障的可視區域。
舉例而言,圖6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私密顯示的原理示意圖,如圖6所示,視差屏障的第一結構規格可以包括:視差屏障層的整體規格(圖中未標示),每個視差屏障b1、b2、b3等的單獨規格,以及相鄰的視差屏障b1、b2、b3等之間的間隙規格等;顯示組件的第二結構規格可以包括:顯示組件的整體規格等;視差屏障、顯示組件和動態觀察區域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可以包括:視差屏障層與顯示組件之間的間隔d1、視差屏障層與用戶動態觀察區域之間的間隔d2、動態觀察區域自身的規格d3等。
其中,視差屏障層和顯示組件均為電子設備上的物理部件,因而在電子設備的硬件規格確定后,視差屏障的第一結構規格、顯示組件的第二結構規格、視差屏障與顯示組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等均可以確定;比如圖6所示,可以確定視差屏障層與顯示組件之間的間隔為d1,可以確定視差屏障層上的視差屏障處于b1、b2、b3等處。而基于步驟308中確定出的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可以確定出上述的視差屏障、顯示組件和動態觀察區域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
舉例而言,如圖6所示,由于視差屏障層位于動態觀察區域與顯示組件之間,且視差屏障呈柵欄狀,因而形成的可視區域為相互分離的多個間隔區域,其中每個間隔區域的位置可以通過下述方式確定:由動態觀察區域上的第一側端點和任一視差屏障間隔(即相鄰視差屏障之間的間隔)的第二側端點構成第一直線(比如圖6中,由動態觀察區域上的左側端點與b1、b2對應間隔的右側端點構成的直線),由動態觀察區域上的第二側端點和任一視差屏障間隔的第一側端點構成第二直線(比如圖6中,由動態觀察區域上的右側端點與b1、b2對應間隔的左側端點構成的直線),那么該第一直線和第二直線分別在顯示組件上對應的兩個點之間的區域,即該任一視差屏障間隔對應的可視區域(比如圖6中,b1、b2對應間隔形成的可視區域為區域A1)。
那么,由于顯示組件上形成的各個可視區域之間相互分離,因而可以根據構成視差屏障的光學柵欄之間的間隔尺寸,對預設區域處的顯示內容進行拆分;其中,該可視區域由相鄰光學柵欄之間的間隔形成;然后,將拆分后的顯示內容顯示于可視區域內。如圖6所示,可以將原本連續顯示的顯示內容拆分至區域A1、A2、A3等可視區域處,以便于動態觀察區域處的用戶查看,并且由于可視區域的至少一部分相對于動態觀察區域之外的位置是非可視的,從而可以避免動態觀察區域之外的用戶對顯示內容進行窺視。
以圖7A-7B為例。如圖7A所示,假定顯示內容為一圓形,那么當用戶將顯示模式切換至私密顯示模式時,電子設備上呈縱向的視差屏障層被使能,形成圖7B所示的呈縱向、相互分離的多個視差屏障和可視區域(圖7B僅用于示意,并不對具體的規格和比例等進行限制);那么,通過將作為顯示內容的圓形切分為相應規格的圖案,即可使其被展示于相應的可視區域內。
其中,由于相鄰可視區域之間存在間隔,因而可能使得顯示內容被顯示于可視區域時,會存在沿可視區域的排列方向(即圖7B所示的左右方向)擴展的情況,導致顯示內容沿該排列方向“溢出”電子設備的屏幕區域,因而可以將原本僅為一屏的顯示內容擴展至多屏(比如圖7B中包括左、右兩屏),使用戶通過滑動頁面而查看到所有顯示內容。
進一步地,基于不同的顯示需求,視差屏障層可以采用多種設置形式,下面針對幾種情況進行舉例說明。在一實施例中,如果希望在電子設備的左右方向上限制用戶的可視范圍,如圖7B所示,可以采用沿縱向的視差屏障,使顯示內容沿左右方向劃分顯示在顯示組件上的可視區域內。在另一實施例中,如果希望在電子設備的上下方向上限制用戶的可視范圍,如圖8所示,可以采用沿橫向的視差屏障,使顯示內容沿上下方向劃分顯示在顯示組件上的可視區域內。在又一實施例中,如果希望同時在電子設備的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上限制用戶的可視范圍,如圖9所示,可以采用點塊狀的視差屏障,則各組沿縱向排列的視差屏障之間,即圖9中每列視差屏障之間,可以實現左右方向上的可視范圍限制;而各組沿橫向排列的視差屏障之間,即圖9中每排視差屏障之間,可以實現上下方向上的可視范圍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當電子設備處于私密顯示模式且操作者通過身份信息的驗證時,通過使能視差屏障層并按照該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來調整顯示組件的內容顯示方式,使得顯示組件上的顯示內容可以對該操作者進行跟蹤顯示,而無需操作者主動調整與電子設備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并且有助于簡化操作者的操作復雜度。
同時,當操作者沒有通過身份驗證時,例如電子設備的機主(或其他授權用戶)將電子設備借給操作者進行暫時使用,那么如果電子設備使能視差屏障層并按照該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來調整顯示組件的內容顯示方式,使得電子設備的顯示組件將喪失“廣視角”特性,甚至造成只有操作者能夠查看到顯示內容、而機主無法查看到顯示內容,從而導致電子設備脫離機主的掌控,無法及時發現顯示內容中包含的私密內容,也無法進一步及時取回電子設備;換言之,通過在操作者未通過身份信息驗證的情況下,使得機主能夠利用電子設備的“廣視角”特性而及時發現顯示內容中的私密信息,從而通過及時取回電子設備等方式,有助于對電子設備的私密管理,提升電子設備的信息安全性。
圖10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又一種顯示方法的流程圖,如圖10所示,該方法用于電子設備中,該電子設備的顯示組件前方設有視差屏障層,該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驟:
在步驟1002中,電子設備識別顯示內容中的私密內容。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設備可以根據默認或用戶自定義的識別規則,對顯示內容中的私密內容進行自動識別。例如,該識別規則可以將符合下述條件的內容識別為私密內容:包含特定的私密特征字、包含特定類型的文件、來源于特定用戶等,本公開并不對此進行限制。
在步驟1004中,當識別出私密內容時,電子設備將自身配置為私密顯示模式。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設備可以在識別出私密內容后,自動配置為私密顯示模式,而無需操作者單獨執行顯示模式的配置操作。實際上,操作者很難全面地查看電子設備上的顯示內容是否包含私密內容,因為這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導致操作者往往只能夠發現極為明顯的私密內容,而對于其他私密內容則選擇忽視,使得操作者在很多情況下無法及時的將電子設備配置為私密顯示模式,從而無法進一步通過對視差屏障層的使能和對顯示組件的內容顯示方式進行調整來控制對私密內容的顯示,因而很容易造成這些私密內容的泄露;換言之,通過電子設備對私密內容的自動識別,并結合對私密顯示模式的自動配置,使得只要預先對上述的識別規則進行精準定義,即可確保電子設備及時、準確地識別出顯示內容中的私密內容,以便于進一步通過對視差屏障層的使能和對顯示組件的內容顯示方式進行調整來控制對私密內容的顯示,從而極大地提升了對私密內容的保護,避免私密內容被輕易泄露。
在步驟1006中,電子設備啟動對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驗證。
在步驟1008中,當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通過驗證時,轉入步驟1010;否則,電子設備對顯示內容進行正常顯示。
在本實施例中,步驟1006-1008可以參考圖3所示實施例中的步驟304-306,此處不再贅述。
在步驟1010中,電子設備根據私密內容在顯示組件上的顯示區域,確定該顯示區域對應的視差屏障單元。
在一實施例中,可以采用靜態方案,即私密內容固定顯示在電子設備上的預設區域,即私密內容對應的顯示區域在顯示組件上的位置固定。例如,可以通過預先對電子設備上可能顯示的私密內容進行分析,比如這些私密內容可以包括密碼輸入區域、對話顯示區域等,并直接將這些分析出的區域作為私密內容的顯示區域。
在另一實施例中,可以采用動態方案,即電子設備可以動態識別出顯示內容中的私密內容,以及動態確定出該私密內容在顯示組件上的顯示區域。舉例而言,電子設備上可以預先劃分出圖11所示的區域S1~S12共12個區域,則當電子設備識別出任一私密內容時,例如該私密內容為圖11所示的消息框中的消息內容,則電子設備可以確定出該消息框所處的區域并將其作為私密內容的顯示區域,譬如圖11中的消息框處于區域S2~S3,則可以將該區域S2~S3作為私密內容的顯示區域。
在步驟1012中,電子設備確定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
在本實施例中,對于動態觀察區域的確定方式,可以參考圖3所示實施例中的步驟308,此處不再贅述。
在步驟1014中,電子設備使能視差屏障單元,并根據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來調整顯示組件的內容顯示方式。
在本實施例中,基于確定出的私密內容的顯示區域,電子設備可以進一步確定視差屏障層中被設置于該顯示區域處的視差屏障,并通過對這些視差屏障進行使能控制,以實現縮小私密內容的查看視角,確保該私密內容僅對可視區域內的操作者可見。
其中,對于圖11所示的實施例,可以將每一區域內的視差屏障劃分為一組,且每一組的視差屏障采用單獨的控制線路;那么,當確定私密內容的顯示區域為區域S2~S3時,電子設備通過使能該區域S2~S3內的視差屏障,并調整顯示組件對區域S2~S3內的顯示內容的內容顯示方式,即可縮小對該私密內容的查看視角,而不影響其他區域內的顯示內容的“廣視角”顯示。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公開的技術方案中,已授權的操作者在使用電子設備的過程中,身邊可能存在其他的未授權用戶,這些未授權用戶與該已授權的操作者之間可能十分靠近,導致電子設備上的顯示內容很容易被窺視。
在一種情況下,當電子設備基于人臉、虹膜等方式執行身份信息驗證時,可能同時檢測到多個操作者;那么,當電子設備存在多個操作者且至少一個操作者未通過身份驗證時,電子設備可以在通過預設區域處的視差屏障縮小對顯示內容的視角的情況下,進一步降低該預設區域處的顯示內容的可辨識度。例如,電子設備可以采用以下手段中至少之一:降低預設區域處的顯示亮度、減小顯示內容中字符的字號、為顯示內容添加干擾性背景元素(包括靜態顯示元素、動態顯示元素等)等,本公開并不對此進行限制。
通過降低顯示內容的可辨識度,使得原本與已授權操作者靠近的其他未授權操作者(即未授權用戶)無法清晰地查看到顯示內容,而已授權操作者由于出于可視區域內,因而通常能夠清晰地查看到顯示內容;當然,可辨識度的降低可能造成已授權操作者暫時無法辨識顯示內容,但由于已授權操作者可以輕易地變動自身與電子設備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因而已授權操作者可以通過更改該相對位置關系,從而在更近距離或其他條件下,實現對顯示內容的仔細辨識,從而在提升了信息安全性的同時,不會影響已授權操作者對于顯示內容的正常查看。
在另一種情況下,當電子設備并未識別出未授權操作者,但是已授權操作者認為該未授權操作者存在窺視到顯示內容的可能性,那么已授權操作者只需要對自身位置進行稍微移動,例如朝向遠離該未授權操作者的方向稍微移動或者甚至稍微轉動頭部,使得該已授權操作者對應的動態觀察區域發生變化,則電子設備可以基于該動態觀察區域的變化進行顯示內容的跟蹤顯示,從而改變顯示內容的可視區域,使得已授權操作者在自身稍微移動、電子設備的位置無需變化的情況下,即可快速、有效地杜絕顯示內容被窺視的可能性,并且不會影響已授權操作者對于顯示內容的正常查看。
與前述的顯示方法的實施例相對應,本公開還提供了顯示裝置的實施例。
圖12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顯示裝置框圖。參照圖12,該裝置的顯示組件前方設有視差屏障層,該裝置可以包括:確定模塊1201、驗證模塊1202、使能模塊1203和調整模塊1204。其中:
確定模塊1201,被配置為確定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的顯示模式;
驗證模塊1202,被配置為驗證所述電子設備的操作者的身份信息;
使能模塊1203,被配置為當所述電子設備處于預定義的私密顯示模式,且所述電子設備的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通過驗證時,使能所述視差屏障層以形成位于預設區域處的視差屏障;
調整模塊1204,被配置為調整所述顯示組件的內容顯示方式,使所述預設區域處的顯示內容位于所述顯示組件上對應于所述視差屏障的可視區域內,其中所述可視區域匹配于所述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
可選的,當所述顯示組件的顯示內容中包含預定義的私密內容時,所述電子設備被配置為所述私密顯示模式。
可選的,所述可視區域是根據所述視差屏障的第一結構規格,所述顯示組件的第二結構規格,所述視差屏障、所述顯示組件和所述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進行確定得到;其中,所述可視區域的至少一部分相對于所述動態觀察區域之外的位置是非可視的。
如圖13所示,圖13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另一種顯示裝置的框圖,該實施例在前述圖12所示實施例的基礎上,驗證模塊1202可以包括:第一啟動子模塊1202A。其中:
第一啟動子模塊1202A,被配置為當所述電子設備被配置為所述私密顯示模式時,啟動對所述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驗證。
如圖14所示,圖14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另一種顯示裝置的框圖,該實施例在前述圖12所示實施例的基礎上,驗證模塊1202可以包括:第二啟動子模塊1202B。其中:
第二啟動子模塊1202B,被配置為當接收到針對所述電子設備的顯示模式配置指令時,啟動對所述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驗證,其中所述顯示模式配置指令用于指示將所述電子設備配置為所述私密顯示模式;
其中,當所述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通過驗證時,所述電子設備被配置為所述私密顯示模式。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圖14所示的裝置實施例中的第二啟動子模塊1202B的結構也可以包含在前述圖13所示的裝置實施例中,對此本公開不進行限制。
如圖15所示,圖15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另一種顯示裝置的框圖,該實施例在前述圖12所示實施例的基礎上,驗證模塊1202包括:獲取子模塊1202C和確定子模塊1202D。其中:
獲取子模塊1202C,被配置為獲取所述操作者的身份特征數據,所述身份特征數據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所述操作者輸入的驗證指令、所述操作者的特定生物特征信息;
確定子模塊1202D,被配置為當所述身份特征數據與預定義權限用戶的身份特征數據相匹配時,確定所述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通過驗證。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圖15所示的裝置實施例中的獲取子模塊1202C和確定子模塊1202D的結構也可以包含在前述圖13或圖14所示的裝置實施例中,對此本公開不進行限制。
如圖16所示,圖16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另一種顯示裝置的框圖,該實施例在前述圖12所示實施例的基礎上,使能模塊1203可以包括:整體使能子模塊1203A或單獨使能子模塊1203B;其中:
所述整體使能子模塊1203A被配置為對所述視差屏障層進行整體使能,其中所述預設區域為所述視差屏障層的覆蓋區域;
所述單獨使能子模塊1203B被配置為在所述視差屏障層包含若干視差屏障單元時,若所述顯示內容中包含預定義的私密內容,則將所述私密內容的顯示區域作為所述預設區域,并單獨使能所述視差屏障層在所述預設區域處對應的視差屏障單元。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圖16所示的裝置實施例中的整體使能子模塊1203A或單獨使能子模塊1203B的結構也可以包含在前述圖13-15中任一所示的裝置實施例中,對此本公開不進行限制。
如圖17所示,圖17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另一種顯示裝置的框圖,該實施例在前述圖12所示實施例的基礎上,調整模塊1204可以包括:拆分子模塊1204A和顯示子模塊1204B。其中:
拆分子模塊1204A,被配置為根據構成所述視差屏障的光學柵欄之間的間隔尺寸,對所述預設區域處的顯示內容進行拆分;其中,所述可視區域由相鄰光學柵欄之間的間隔形成;
顯示子模塊1204B,被配置為將拆分后的顯示內容顯示于所述可視區域內。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圖17所示的裝置實施例中的拆分子模塊1204A和顯示子模塊1204B的結構也可以包含在前述圖13-16中任一所示的裝置實施例中,對此本公開不進行限制。
如圖18所示,圖18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另一種顯示裝置的框圖,該實施例在前述圖12所示實施例的基礎上,該裝置還可以包括:辨識度調節模塊1205。其中:
辨識度調節模塊1205,被配置為當所述電子設備存在多個操作者且至少一個操作者未通過身份驗證時,降低所述預設區域處的顯示內容的可辨識度。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圖18所示的裝置實施例中的辨識度調節模塊1205的結構也可以包含在前述圖13-17中任一所示的裝置實施例中,對此本公開不進行限制。
如圖19所示,圖19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另一種顯示裝置的框圖,該實施例在前述圖18所示實施例的基礎上,辨識度調節模塊1205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亮度調節子模塊1205A、字號調節子模塊1205B、背景添加子模塊1205C;其中:
所述亮度調節子模塊1205A被配置為降低所述預設區域處的顯示亮度;
所述字號調節子模塊1205B被配置為減小所述顯示內容中字符的字號;
所述背景添加子模塊1205C被配置為向所述顯示內容添加干擾性背景元素。
關于上述實施例中的裝置,其中各個模塊執行操作的具體方式已經在有關該方法的實施例中進行了詳細描述,此處將不做詳細闡述說明。
對于裝置實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對應于方法實施例,所以相關之處參見方法實施例的部分說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裝置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作為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即可以位于一個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個網絡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塊來實現本公開方案的目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情況下,即可以理解并實施。
相應的,本公開還提供一種顯示裝置,該裝置應用于電子設備中,所述電子設備的顯示組件前方設有視差屏障層,該裝置包括:處理器;用于存儲處理器可執行指令的存儲器;其中,所述處理器被配置為:確定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的顯示模式;驗證所述電子設備的操作者的身份信息;當所述電子設備處于預定義的私密顯示模式,且所述電子設備的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通過驗證時,使能所述視差屏障層以形成位于預設區域處的視差屏障;調整所述顯示組件的內容顯示方式,使所述預設區域處的顯示內容位于所述顯示組件上對應于所述視差屏障的可視區域內,其中所述可視區域匹配于所述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
相應的,本公開還提供一種終端,所述終端的顯示組件前方設有視差屏障層,所述終端包括有存儲器,以及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的程序,其中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程序存儲于存儲器中,且經配置以由一個或者一個以上處理器執行所述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程序包含用于進行以下操作的指令:確定所述電子設備所處的顯示模式;驗證所述電子設備的操作者的身份信息;當所述電子設備處于預定義的私密顯示模式,且所述電子設備的操作者的身份信息通過驗證時,使能所述視差屏障層以形成位于預設區域處的視差屏障;調整所述顯示組件的內容顯示方式,使所述預設區域處的顯示內容位于所述顯示組件上對應于所述視差屏障的可視區域內,其中所述可視區域匹配于所述操作者的動態觀察區域。
圖20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用于顯示的裝置2000的框圖。例如,裝置2000可以是移動電話,計算機,數字廣播終端,消息收發設備,游戲控制臺,平板設備,醫療設備,健身設備,個人數字助理等。
參照圖20,裝置2000可以包括以下一個或多個組件:處理組件2002,存儲器2004,電源組件2006,多媒體組件2008,音頻組件2010,輸入/輸出(I/O)的接口2012,傳感器組件2014,以及通信組件2016。
處理組件2002通常控制裝置2000的整體操作,諸如與顯示,電話呼叫,數據通信,相機操作和記錄操作相關聯的操作。處理組件2002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處理器2020來執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驟。此外,處理組件2002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模塊,便于處理組件2002和其他組件之間的交互。例如,處理組件2002可以包括多媒體模塊,以方便多媒體組件2008和處理組件2002之間的交互。
存儲器2004被配置為存儲各種類型的數據以支持在裝置2000的操作。這些數據的示例包括用于在裝置2000上操作的任何應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聯系人數據,電話簿數據,消息,圖片,視頻等。存儲器2004可以由任何類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儲設備或者它們的組合實現,如靜態隨機存取存儲器(SRAM),電可擦除可編程只讀存儲器(EEPROM),可擦除可編程只讀存儲器(EPROM),可編程只讀存儲器(PROM),只讀存儲器(ROM),磁存儲器,快閃存儲器,磁盤或光盤。
電源組件2006為裝置2000的各種組件提供電力。電源組件2006可以包括電源管理系統,一個或多個電源,及其他與為裝置2000生成、管理和分配電力相關聯的組件。
多媒體組件2008包括在所述裝置2000和用戶之間的提供一個輸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實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顯示器(LCD)和觸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觸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實現為觸摸屏,以接收來自用戶的輸入信號。觸摸面板包括一個或多個觸摸傳感器以感測觸摸、滑動和觸摸面板上的手勢。所述觸摸傳感器可以不僅感測觸摸或滑動動作的邊界,而且還檢測與所述觸摸或滑動操作相關的持續時間和壓力。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媒體組件2008包括一個前置攝像頭和/或后置攝像頭。當裝置2000處于操作模式,如拍攝模式或視頻模式時,前置攝像頭和/或后置攝像頭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體數據。每個前置攝像頭和后置攝像頭可以是一個固定的光學透鏡系統或具有焦距和光學變焦能力。
音頻組件2010被配置為輸出和/或輸入音頻信號。例如,音頻組件2010包括一個麥克風(MIC),當裝置2000處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記錄模式和語音識別模式時,麥克風被配置為接收外部音頻信號。所接收的音頻信號可以被進一步存儲在存儲器2004或經由通信組件2016發送。在一些實施例中,音頻組件2010還包括一個揚聲器,用于輸出音頻信號。
I/O接口2012為處理組件2002和外圍接口模塊之間提供接口,上述外圍接口模塊可以是鍵盤,點擊輪,按鈕等。這些按鈕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頁按鈕、音量按鈕、啟動按鈕和鎖定按鈕。
傳感器組件2014包括一個或多個傳感器,用于為裝置2000提供各個方面的狀態評估。例如,傳感器組件2014可以檢測到裝置2000的打開/關閉狀態,組件的相對定位,例如所述組件為裝置2000的顯示器和小鍵盤,傳感器組件2014還可以檢測裝置2000或裝置2000一個組件的位置改變,用戶與裝置2000接觸的存在或不存在,裝置2000方位或加速/減速和裝置2000的溫度變化。傳感器組件2014可以包括接近傳感器,被配置用來在沒有任何的物理接觸時檢測附近物體的存在。傳感器組件2014還可以包括光傳感器,如CMOS或CCD圖像傳感器,用于在成像應用中使用。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傳感器組件2014還可以包括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傳感器,磁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或溫度傳感器。
通信組件2016被配置為便于裝置2000和其他設備之間有線或無線方式的通信。裝置20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標準的無線網絡,如WiFi,2G或3G,或它們的組合。在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通信組件2016經由廣播信道接收來自外部廣播管理系統的廣播信號或廣播相關信息。在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通信組件2016還包括近場通信(NFC)模塊,以促進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塊可基于射頻識別(RFID)技術,紅外數據協會(IrDA)技術,超寬帶(UWB)技術,藍牙(BT)技術和其他技術來實現。
在示例性實施例中,裝置2000可以被一個或多個應用專用集成電路(ASIC)、數字信號處理器(DSP)、數字信號處理設備(DSPD)、可編程邏輯器件(PLD)、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處理器或其他電子元件實現,用于執行上述方法。
在示例性實施例中,還提供了一種包括指令的非臨時性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儲器2004,上述指令可由裝置2000的處理器2020執行以完成上述方法。例如,所述非臨時性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可以是ROM、隨機存取存儲器(RAM)、CD-ROM、磁帶、軟盤和光數據存儲設備等。
本領域技術人員在考慮說明書及實踐這里公開的公開后,將容易想到本公開的其它實施方案。本申請旨在涵蓋本公開的任何變型、用途或者適應性變化,這些變型、用途或者適應性變化遵循本公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開未公開的本技術領域中的公知常識或慣用技術手段。說明書和實施例僅被視為示例性的,本公開的真正范圍和精神由下面的權利要求指出。
應當理解的是,本公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經描述并在附圖中示出的精確結構,并且可以在不脫離其范圍進行各種修改和改變。本公開的范圍僅由所附的權利要求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