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電子商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物聯網的電子商務系統。
背景技術:
物聯網是一次新的信息技術革命,繼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網之后,它蘊含著巨大的創新空間和機遇。物聯網利用智能裝置和感知技術,對物理世界進行感知識別,通過RFID無線射頻技術、網絡傳輸互聯,進行處理和計算,從而實現人物、物物信息共享和無縫連接,達到對事物實時監控、精確管理和科學決策的目的。未來電子商務將朝著多元化、便捷化發展,喊行業之間的競爭也會愈加激烈。一個電子商務體系中包含了庫存、物流及電子支付等重要環節,如果實現物聯網技術在電子商務各環節中的應用,將大大提高電子商務體系的運行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客戶體驗,使電子商務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物聯網與電子商務的結合所形成的的物聯網電子商務體系
電子商務市場是在過去零售行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所以傳統的電子商務存在著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商業模式缺乏創新等問題。另外,產品質量難以保證、支付安全性欠佳、物流配送不到位等問題嚴重制約了電子商務的發展。
目前我國發展物聯網所需的自動控制、信息傳感、RFID射頻識別等技術和產業都已經基本成熟,電信運營商和系統設備商也達到較高的水平,物聯網將會向各個領域滲透和擴展,它將會對電子商務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基于物聯網的電子商務系統,它建立面對面交流平臺,終端客戶實時監測,可追溯產品生產過程,保障產品安全,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產品購物的多樣化、共享性、安全性以及體驗性要求。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基于物聯網的電子商務系統,它包含:
物流跟蹤管理系統:包括商品運輸、入庫、倉儲、銷售終端統計,為各物流公司通過物聯網連接該系統上傳物流信息;生產廠家與商家實現物流共享,合作物流平臺公開,商家根據自身需求自行匹配正確的物流方式;
溯源供應系統:消費者及各級經銷商通過網絡查詢最終產品的相關屬性,包括:產地、生產日期、運送流程等;
防偽查詢系統:通過RFID的序列號,在網上進行防偽查詢,能夠讓消費者和渠道商隨時隨地通過網絡查詢商品的真實性;
營銷管理系統:建立數據庫,采集銷售數據、運營數據、統計數據、分析數據,對數據進行匯總、指標分析、競爭分析和商業預測,并將數據保存至數據庫中;
終端管理系統:采集零售店、實體店的圖像數據,同步到數據庫中,建立實體店面專題數據,向終端客戶反應銷售環境,贏得客戶的信任。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溯源供應系統:包括核心管理模塊、溯源管理模塊、共享B2B模塊、共享物流模塊。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物流跟蹤管理系統包括供用戶及物流公司注冊登錄的平臺,以及陸運物流信息、空運物流信息、水運物流信息及其價格表數據。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建立面對面交流平臺,終端客戶實時監測,可追溯產品生產過程,保障產品安全,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產品購物的多樣化、共享性、安全性以及體驗性要求。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本具體實施方式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基于物聯網的電子商務系統,它包含:
物流跟蹤管理系統:包括商品運輸、入庫、倉儲、銷售終端統計,為各物流公司通過物聯網連接該系統上傳物流信息;生產廠家與商家實現物流共享,合作物流平臺公開,商家根據自身需求自行匹配正確的物流方式;
溯源供應系統:消費者及各級經銷商通過網絡查詢最終產品的相關屬性,包括:產地、生產日期、運送流程等;
防偽查詢系統:通過RFID的序列號,在網上進行防偽查詢,能夠讓消費者和渠道商隨時隨地通過網絡查詢商品的真實性;
營銷管理系統:建立數據庫,采集銷售數據、運營數據、統計數據、分析數據,對數據進行匯總、指標分析、競爭分析和商業預測,并將數據保存至數據庫中;
終端管理系統:采集零售店、實體店的圖像數據,同步到數據庫中,建立實體店面專題數據,向終端客戶反應銷售環境,贏得客戶的信任。
所述的溯源供應系統:包括核心管理模塊、溯源管理模塊、共享B2B模塊、共享物流模塊。
所述物流跟蹤管理系統包括供用戶及物流公司注冊登錄的平臺,以及陸運物流信息、空運物流信息、水運物流信息及其價格表數據。
本具體實施方式建立面對面交流平臺,終端客戶實時監測,可追溯產品生產過程,保障產品安全,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產品購物的多樣化、共享性、安全性以及體驗性要求。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 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