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計算機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計算機散熱器。
背景技術:
高溫是集成電路的大敵。高溫不但會導致系統運行不穩,使用壽命縮短,甚至有可能使某些部件燒毀。散熱器的作用就是將這些熱量吸收,然后發散到機箱內或者機箱外,保證計算機部件的溫度正常。計算機部件中大量使用集成電路。眾所周知,導致高溫的熱量不是來自計算機外,而是計算機內部,或者說是集成電路內部。多數散熱器通過和發熱部件表面接觸,吸收熱量,再通過各種方法將熱量傳遞到遠處,比如機箱內的空氣中,然后機箱將這些熱空氣傳到機箱外,完成計算機的散熱。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市場上已經存在各式各樣的計算機散熱器。
然而,目前的計算機散熱器的散熱效果不夠好。
因此,發明一種計算機散熱器顯得非常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計算機散熱器,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目前的計算機散熱器的散熱效果不夠好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計算機散熱器,包括計算機機箱、出風口、風扇、風扇框、扇齒、上連接軸、旋轉轉軸、下連接軸、固定基座、槽體、進風口、主板、CPU、上散熱板、硬盤和下散熱板,所述計算機機箱的上下兩側設置有四個出風口;所述出風口內設置有風扇;所述風扇的下端固定有固定基座;所述固定基座的上端固定有下連接軸;所述下連接軸的上端固定有旋轉轉軸;所述旋轉轉軸的上端固定有上連接軸;所述上連接軸的上端固定有風扇框;所述風扇框內設置有扇齒;所述計算機機箱的左右兩側設置有四個槽體;所述槽體內部設置有風扇;所述槽體的外側設置有進風口;所述計算機機箱的內部設置有主板;所述主板的上端固定有上散熱板;所述主板的下端固定有下散熱板;所述主板上固定有CPU;所述CPU的右端固定有硬盤。
優選的,所述出風口關于計算機機箱的中心軸對稱。
優選的,所述進風口關于計算機機箱的中心軸對稱。
優選的,所述風扇在一定角度范圍內可以自由旋轉。
優選的,所述上散熱板和下散熱板采用散熱材料。
本發明的技術效果和優點:該計算機散熱器,當計算機主機開始工作時,機箱內的相關器件開始工作,并產生出大量的熱量,通過上散熱板和下散熱板將主板內產生的熱量傳遞出來,同時,在出風口、風扇和進風口的共同作用下將箱體內的熱量轉移出去,從而達到最佳的散熱效果。通過設置對稱的出風口和進風口,使得該散熱器能夠達到最佳的散熱效果;通過設置在一定角度范圍內可以自由旋轉的風扇,使得箱體內的每一個角落的熱量均能夠被攪拌,并排除箱體,提高散熱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風扇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計算機機箱;2-出風口;3-風扇;31-風扇框;32-扇齒;33-上連接軸;34-旋轉轉軸;35-下連接軸;36-固定基座;4-槽體;5-進風口;6-主板;7-CPU;8-上散熱板;9-硬盤;10-下散熱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本發明提供了如圖1和圖2 所示的一種計算機散熱器,包括計算機機箱1、出風口2、風扇3、風扇框31、扇齒32、上連接軸33、旋轉轉軸34、下連接軸35、固定基座36、槽體4、進風口5、主板6、CPU7、上散熱板8、硬盤9和下散熱板10,所述計算機機箱1的上下兩側設置有四個出風口2;所述出風口2內設置有風扇3;所述風扇3的下端固定有固定基座36;所述固定基座36的上端固定有下連接軸35;所述下連接軸35的上端固定有旋轉轉軸34;所述旋轉轉軸34的上端固定有上連接軸33;所述上連接軸33的上端固定有風扇框31;所述風扇框31內設置有扇齒32;所述計算機機箱1的左右兩側設置有四個槽體4;所述槽體4內部設置有風扇3;所述槽體4的外側設置有進風口5;所述計算機機箱1的內部設置有主板6;所述主板6的上端固定有上散熱板8;所述主板6的下端固定有下散熱板10;所述主板6上固定有CPU7;所述CPU7的右端固定有硬盤9。
進一步,所述出風口2關于計算機機箱1的中心軸對稱。
進一步,所述進風口5關于計算機機箱1的中心軸對稱。
進一步,所述風扇3在一定角度范圍內可以自由旋轉。
進一步,所述上散熱板8和下散熱板10采用散熱材料。
工作原理:該計算機散熱器,當計算機主機開始工作時,機箱內的相關器件開始工作,并產生出大量的熱量,通過上散熱板8和下散熱板10將主板6內產生的熱量傳遞出來,同時,在出風口2、風扇3和進風口5的共同作用下將箱體內的熱量轉移出去,從而達到最佳的散熱效果。通過設置對稱的出風口2和進風口5,使得該散熱器能夠達到最佳的散熱效果;通過設置在一定角度范圍內可以自由旋轉的風扇3,使得箱體內的每一個角落的熱量均能夠被攪拌,并排除箱體,提高散熱效果。
利用本發明所述技術方案,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啟發下,設計出類似的技術方案,而達到上述技術效果的,均是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