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觸控裝置技術,特別是涉及一種節約空間的基于觸控裝置的電極引線設置方法及觸控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觸控屏的驅動電極和感應電極的電極引線的端點引腳均引至觸控屏感應層的一邊。如果較大尺寸的觸控屏,其中需焊接的柔性電路板的電極引線過多,如果引至一處綁定時,則該邊緣的走線區要預留較大空間。如果都把引線設計到一邊時,此邊預留空間較寬,在貼合LCD顯示模組時會影響到電極引線。即如果預留較寬空間,或線路過多,在貼合LCD顯示模組時線路會留在LCD顯示模組的邊框外,可能會在整機組裝或壓到走線時造成功能不良。且設計時電極引線走線過長會影響感應層的局部感應量。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節約空間的基于觸控裝置的電極引線設置方法。
一種基于觸控裝置的電極引線設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在觸控基板的觸控區周圍設置周邊區,并在觸控區內設置觸控電極層;
將所述觸控電極層引出的電極引線設于所述周邊區內;
在周邊區設置第一綁定區、第二綁定區及第三綁定區;
將三柔性電路板分別綁定于所述觸控基板的第一綁定區、第二綁定區及第三綁定區并分別與對應的電極引線電性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步驟:將所述第一綁定區、所述第二綁定區及所述第三綁定區的寬度設置得相同。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步驟:將所述第一綁定區沿所述觸控區短邊邊緣設置、將所述第二綁定區及所述第三綁定區分別沿所述觸控區兩長邊邊緣設置。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將所述觸控電極層的若干第一觸控電極沿第一方向延伸、將所述觸控電極層的若干第二觸控電極沿與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使所述第一觸控電極與所述第二觸控電極相互絕緣。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將所述第一觸控電極連接綁定于第一綁定區的柔性電路板;
將所述第二觸控電極分別連接綁定于第二綁定區、第三綁定區的柔性電路板。
此外,還提供一種節約空間的觸控裝置。
一種觸控裝置,包括一觸控基板及三柔性電路板,所述觸控基板包括中部的觸控區及環繞觸控區的周邊區,所述觸控基板于所述觸控區內設有觸控電極層,所述觸控基板的周邊區內設有自所述觸控電極層引出的電極引線,所述周邊區設有第一綁定區、第二綁定區及第三綁定區,所述三柔性電路板分別綁定于所述觸控基板的第一綁定區、第二綁定區及第三綁定區并分別與對應的電極引線電性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綁定區沿所述觸控區短邊邊緣設置、所述第二綁定區及所述第三綁定區分別沿所述觸控區兩長邊邊緣設置。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觸控電極層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若干第一觸控電極及若干沿與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觸控電極,所述第一觸控電極與所述第二觸控電極相互絕緣。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觸控電極分別連接綁定于第二綁定區、第三綁定區的柔性電路板;
所述第一觸控電極連接綁定于第一綁定區的柔性電路板。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綁定區、所述第二綁定區及所述第三綁定區的寬度相同。
上述基于觸控裝置的電極引線設置方法及觸控裝置通過在觸控區周圍設置周邊區,并在觸控區內設置觸控電極層,觸控電極層引出的電極引線設于周邊區內。由于周邊區設置了第一綁定區、第二綁定區及第三綁定區;且三柔性電 路板分別綁定于觸控基板的第一綁定區、第二綁定區及第三綁定區并分別與對應的電極引線電性連接。因此,在周邊區設置了三個綁定區能夠優化設置觸控電極層的電極引線,同樣的,無需在觸控區沒有設置綁定區的一邊預留較大空間時,透明導電薄膜到觸控區邊緣的距離均相同,因而能夠方便整機設計,同時電極引線的走線距離差異也變小。
附圖說明
圖1為基于觸控裝置的電極引線設置方法的流程圖;
圖2為觸控裝置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發明,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發明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發明的較佳的實施例。但是,本發明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發明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發明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發明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發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如圖1所示,為基于觸控裝置的電極引線設置方法的流程圖。
一種基于觸控裝置的電極引線設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110、在觸控基板的觸控區周圍設置周邊區,并在觸控區內設置觸控電極層。
觸控裝置的觸控電極層包括驅動電極和感應電極。驅動電極和感應電極通過電極引線與柔性電路板連接,并輸出驅動信號和感應信號。一般來說,驅動電極和感應電極非常密集,因此,對應的,驅動電極和感應電極的電極引線也非常多。而將驅動電極和感應電極的電極引線引出連接到柔性電路板時,會在觸控區的邊緣形成密集的邊緣走線區。這就需要對觸控區的邊緣空間進行優化。即設置周邊區。
步驟S120、將所述觸控電極層引出的電極引線設于所述周邊區內。
由于為了避免觸控電極層的電極引線在觸控區的邊緣區域密集堆積,而造成觸控基板空間利用率降低。因此,將電極引線引至觸控區的周邊區內,并根據電極引線數量對應將電極引線鋪設于周邊區內。
步驟S130、在周邊區設置第一綁定區、第二綁定區及第三綁定區。
周邊區環繞設置于觸控區邊緣區域內,為了合理利用周邊區的空間,在本實施例中,在周邊區設置三個綁定區,用于對應綁定柔性電路板,進而將柔性電路板與電極引線連接,從而達到設置電極引線的目的。
在本實施例中,將所述第一綁定區、所述第二綁定區及所述第三綁定區的寬度設置得相同。
在本實施例中,將所述第一綁定區沿所述觸控區短邊邊緣設置、將所述第二綁定區及所述第三綁定區分別沿所述觸控區兩長邊邊緣設置。
在本實施例中,將所述觸控電極層的若干第一觸控電極沿第一方向延伸、將所述觸控電極層的若干第二觸控電極沿與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使所述第一觸控電極與所述第二觸控電極相互絕緣。
具體的,將所述第一觸控電極連接綁定于第一綁定區的柔性電路板。將所述第二觸控電極分別連接綁定于第二綁定區、第三綁定區的柔性電路板。
步驟S140、將三柔性電路板分別綁定于所述觸控基板的第一綁定區、第二綁定區及第三綁定區并分別與對應的電極引線電性連接。
由于觸控電極層的電極引線數量非常龐大,因此需要將這些電極引線分別連接至設置位置不同的柔性電路板,避免柔性電路板設置位置相近,導致電極引線鋪設密集而占用觸控基板較多空間,進而影響觸控裝置的整機裝配。
在本實施例中,將柔性電路分別綁定于三個綁定區內,因此,電極引線能夠分別引至不同的區域,有效的避免大量電極引線鋪設于同一邊緣而造成的觸控基板空間浪費。
為了最大限度的使用觸控裝置的邊緣空間,將觸控裝置的三個邊的空間留出相同的寬度,即第一綁定區、第二綁定區及第三綁定區的寬度相同。
上述基于觸控裝置的柔性電路板電極引線設置方法通過在觸控區周圍設置周邊區,并在觸控區內設置觸控電極層,觸控電極層引出的電極引線設于周邊區內。由于周邊區設置了第一綁定區、第二綁定區及第三綁定區;且三柔性電路板分別綁定于觸控基板的第一綁定區、第二綁定區及第三綁定區并分別與對應的電極引線電性連接。因此,在周邊區設置了三個綁定區能夠優化設置觸控電極層的電極引線,同樣的,無需在觸控區沒有設置綁定區的一邊預留較大空間時,透明導電薄膜到觸控區邊緣的距離均相同,因而能夠方便整機設計,同時電極引線的走線距離差異也變小。
如圖2所示,為觸控裝置的示意圖。
一種觸控裝置,包括一觸控基板101及三柔性電路板(未標示),所述觸控基板101包括中部的觸控區102及環繞觸控區的周邊區(未標示),所述觸控基板101于所述觸控區102內設有觸控電極層(未標示),所述觸控基板101的周邊區內設有自所述觸控電極層(未標示)引出的電極引線,所述周邊區設有第一綁定區104、第二綁定區105及第三綁定區106,所述三柔性電路板(未標示)分別綁定于所述觸控基板101的第一綁定區104、第二綁定區105及第三綁定區106并分別與對應的電極引線電性連接。
所述第一綁定區104沿所述觸控區102短邊邊緣設置、所述第二綁定區105及所述第三綁定區106分別沿所述觸控區102兩長邊邊緣設置。
所述觸控電極層(未標示)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若干第一觸控電極(未標示)及若干沿與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觸控電極(未標示),所述第一觸控電極(未標示)與所述第二觸控電極(未標示)相互絕緣。
所述第二觸控電極(未標示)分別連接綁定于第二綁定區105、第三綁定區106的柔性電路板。
所述第一觸控電極(未標示)連接綁定于第一綁定區104的柔性電路板。
所述第一綁定區104、所述第二綁定區105及所述第三綁定區106的寬度相同。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方向為沿觸控區102長邊延伸的方向,自第一觸控電極引出的電極引線匯集于第一綁定區104。自第二觸控電極引出電極引線分別匯集于第二綁定區105及第三綁定區。
上述觸控裝置通過在觸控區周圍設置周邊區,并在觸控區102內設置觸控電極層(未標示),觸控電極層(未標示)引出的電極引線設于周邊區內。由于周邊區設置了第一綁定區104、第二綁定區105及第三綁定區106;且三柔性電路板分別綁定于觸控基板101的第一綁定區104、第二綁定區105及第三綁定區106并分別與對應的電極引線電性連接。因此,在周邊區設置了三個綁定區能夠優化設置觸控電極層(未標示)的電極引線,同樣的,無需在觸控區102沒有設置綁定區的一邊預留較大空間時,透明導電薄膜到觸控區102邊緣的距離均相同,因而能夠方便整機設計,同時電極引線的走線距離差異也變小。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