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掘進機用噴霧降塵控制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煤礦安全設施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煤礦掘進機用噴霧降塵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如業界所知,塵害是煤礦井下常見的五大災害之一(其余四大災害如瓦斯災害、頂板災害、礦井火災和礦井水災)。為了有效地防范因粉塵(煤塵)引起的災害,各種除塵設施在煤礦井巷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由于噴霧即噴淋降塵設施具有經濟廉價和效果良好的特點,因而在煤礦井巷的應用較為普遍。
[0003]進而如業界所知,由于煤礦井下的掘進巷道是頂端封閉的盲道,因而在掘進機作業過程中即在掘進機截割煤炭的過程中,掘進工作面的巷道通風形不成循環風,產生的粉塵即煤塵不足以在短時間內快速擴散,從而成為粉塵污染的嚴重區域,又由于掘進機在工作過程中,其截割頭不停地作上下、左右擺動而自煤層截割煤塊,同時掘進機逐漸向縱深方向推進,從而使產塵點以動態的方式發生變化,具體而言,產生點隨著掘進機的縱深推進而改變,因而已有技術盡管在掘進巷道中以星羅棋布的方式布置有一系列的防、降塵設施,但是由于這些防、降塵設施是以靜態的方式或稱不可移動的方式設置于掘進巷道中的,因而不能滿足掘進機的作業需求實施防、降塵。毫無疑問,采用伴隨于掘進機的機載噴霧降塵裝置能夠避免前述困惑,因為將機載噴霧降塵裝置搭載于掘進機上既可滿足與掘進機保持亦步亦趨的關系要求,又能滿足對產塵點的噴霧降塵要求。
[0004]更而如業界所知,噴霧降塵裝置的工作與否通常受控于電氣控制裝置,即噴霧降塵裝置的開啟與否取決于控制裝置,而作為控制裝置須既要確保其自身的本質安全性,又要兼顧其工作的持久穩定性和可靠性,因為控制裝置置身于環境相對惡劣的煤礦井巷中,如果缺乏對其有效的蔽護措施,那么其控制效果難以甚至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
[0005]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CN202738294U推薦的“礦用隔爆兼本安型觸控自動噴霧降塵裝置控制箱”具有自動控制且控制準確、使用和維修方便的效果(具體可參見該專利的說明書第0004至0007段),但是該專利方案存在以下缺憾:其一,由于其需要將殼體的腔體通過隔板分成防爆腔及本安腔,采用隔板將該兩個腔分隔,并且對防爆腔以及本安腔分別配備防爆腔蓋(專利稱防爆腔上蓋)及本安腔蓋(專利稱本安腔上蓋),因而結構相對復雜,不論是制造、安裝還是維護均相對麻煩;其二,由于由隔板將防爆腔與本安腔彼此分隔,因而需在隔板上設置連通器(專利稱第二連通器),藉由連通器并且憑借電氣連接線路將設置于防爆腔中的電源控制單元(專利稱電源部分)與設置于本安腔中的主控單元(專利稱主控板)實施電氣連接,于是致使電氣線路復雜并且連接煩瑣;其三,由于體積大,因而如果將其配備于掘進機上,那么對安裝空間具有挑剔性;其四,專利雖然揭示了電源控制單元的電路結構,但未給出主控單元的控制電路的啟示。
[0006]針對上述已有技術,有必要加以改進,為此本申請人作了有益的設計,并且形成了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
【發明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的首要任務在于提供一種有助于顯著簡化殼體結構而藉以方便制造安裝以及維護、有利于摒棄隔板以及連通器而藉以簡化電氣線路的連接和有益于顯著縮小體積而藉以避免在掘進機上安裝時受到空間限制的煤礦掘進機用噴霧降塵控制裝置。
[0008]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任務在于提供一種有便于使控制器體現良好的集合化程度并且具有優異的工作穩定性及可靠性而藉以滿足對噴霧降塵裝置的控制要求的煤礦掘進機用噴霧降塵控制裝置。
[0009]為體現完成本實用新型的首要任務,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煤礦掘進機用噴霧降塵控制裝置,包括一殼體,該殼體構成有一控制器安裝腔;一控制器,該控制器設置在所述的控制器安裝腔內;一殼蓋,該殼蓋在對應于所述控制器安裝腔的腔口的位置與所述殼體固定,藉由該殼蓋對所述控制器蔽護;其中:在所述殼體的左壁體上設置有一對用于將外部輸入信號線引入所述控制器安裝腔內與所述控制器電氣連接的輸入信號線引入裝置,而在殼體的右壁體上同樣設置有一對結構與所述的一對輸入信號線引入裝置相同的用于將由所述控制器處理的信號輸出至噴霧降塵裝置的輸出信號線引出裝置。
[0010]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殼體的上部并且圍繞所述控制器安裝腔的腔口的四周構成有一向外擴展的殼體法蘭邊,在該殼體法蘭邊上以間隔狀態開設有殼蓋固定螺釘孔,在所述的殼蓋的四周邊緣部位并且在對應于殼蓋固定螺釘孔的位置開設有數量與殼蓋固定螺釘孔的數量相等的殼蓋螺釘孔,在該殼蓋螺釘孔上配設有殼蓋固定螺釘,該殼蓋固定螺釘旋入所述的殼蓋固定螺釘孔內,其中:在所述的殼體法蘭邊與殼蓋之間設置有一密封墊;在所述殼體的前壁體和/或后壁體背對所述控制器安裝腔的一側構成有一對提手銷軸座,在該對提手銷軸座之間通過提手銷軸樞軸設置有一提手。
[0011]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一對輸入信號線引入裝置各包括一進線座、一密封塞和一壓緊螺套,進線座直接延伸構成于所述殼體的左壁體背對所述控制器安裝腔的一側,該進線座的進線孔與控制器安裝腔相通,密封塞和壓緊螺套依次設置在進線座的進線座腔內,并且在密封塞的中央位置構成有一自密封塞的左端貫通至右端的密封塞過線孔,該密封塞過線孔與所述進線孔相對應,壓緊螺套與進線座腔有腔壁內螺紋螺紋配合,并且在該壓緊螺套的中央位置構成有一自壓緊螺套的左端貫通至右端的壓緊螺套過線孔,該壓緊螺套過線孔與密封塞過線孔相對應。
[0012]為體現完成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任務,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是:所述的控制器包括電源電路、信號處理電路、紅外解碼電路、液晶顯示電路、輸出驅動電路、485通信電路以及CPU電路,所述的電源電路、信號處理電路、紅外解碼電路、液晶顯示電路、輸出驅動電路以及485通信電路分別與CPU電路連接。
[0013]在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電源電路包括穩壓芯片U6、電容C4、C5以及電解電容CE3,其中,所述的穩壓芯片U6采用LM7805,穩壓芯片U6的I腳和電容C4的一端共同連接輸入電源Vin,穩壓芯片U6的3腳與電容C5的一端以及電解電容CE3的正極連接,并輸出直流電源VCC,穩壓芯片U6的2腳、電容C4的另一端、電容C5的另一端以及電解電容CE3的負極共同接地。
[0014]在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CPU電路包括電阻R1、電解電容CE1、電容Cl、C2、C7、晶振Yl以及單片機Ul,其中,所述的單片機Ul采用STC12C5204PWM,單片機Ul的I腳連接所述的輸出驅動電路,單片機Ul的3腳與電阻Rl的一端以及電解電容CEl的負極連接,單片機Ul的4、5、13腳連接至所述的485通信電路,單片機Ul的6腳與電容Cl的一端以及晶振Yl的一端連接,單片機Ul的7腳與電容C2的另一端以及晶振Yl的另一端連接,單片機Ul的8、9腳連接至所述的信號處理電路,單片機Ul的15、16、26、27腳連接至所述的液晶顯示電路,單片機Ul的20?24腳連接至所述的紅外解碼電路,電解電容CEl的正極、電容C7的一端以及單片機Ul的28腳共同連接直流電源VCC,電阻Rl的另一端、電容Cl的另一端、電容C2的另一端、電容C7的另一端以及單片機Ul的14腳共同接地。
[0015]在本實用新型的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信號處理電路包括接線端子C0N4、電感L1、L2、電阻R2、R3、R6、R7、R8、R9、電容C3、C6以及光耦U3A、U3B,其中,所述的光耦U3A、U3B采用TLP521-2,接線端子C0N4的5腳連接電感LI的一端,電感LI的另一端與電阻R3的一端、電容C3的一端以及光耦U3B的4腳連接,電容C3的另一端與電阻R6的一端以及光耦U3B的3腳連接,光耦U3B的6腳與電阻R8的一端連接,并共同連接至所述的CPU電路中的單片機Ul的8腳,接線端子C0N4的2腳連接電感L2的一端,電感L2的另一端與電阻R2的一端、電容C6的一端以及光親U3A的2腳連接,電容C6的另一端與電阻R7的一端以及光耦U3A的I腳連接,光耦U3A的8腳與電阻R9的一端連接,并共同連接至單片機Ul的9腳,接線端子C0N4的7、8腳連接至所述的485通信電路,接線端子C0N4的3、6腳、電阻R3的另一端、電阻R6的另一端、電阻R2的另一端以及電阻R7的另一端共同連接輸入電源Vin,電阻R8的另一端和電阻R9的另一端共同連接直流電源VCC,接線端子C0N4的1、4腳、光耦U3B的5腳以及光耦U3A的7腳共同接地。
[0016]在本實用新型的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紅外解碼電路包括紅外接收管RECV1、電阻R10、R14、R15、R16、電解電容CE2、三極管Q3、電容C8、C9以及解碼芯片U2,其中,所述的紅外接收管RECVl采用IRM8881S-3,所述的解碼芯片U2采用SC9149A,紅外接收管RECVl的I腳與電阻R14的一端以及電阻R16的一端連接,電阻R16的另一端連接三極管Q3的基極,三極管Q3的集電極與電阻R15的一端以及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