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觀測平臺實時監測數據;其主要包括供電模塊、信號模塊、監測控制模塊、無線模塊;
[0017]所述的供電模塊一般直接利用交流220V市電通過電壓轉換模塊轉換得到直流380V,在轉換模塊選型上,采用220V/380V A⑶C電壓轉換模塊;
[0018]所述的信號轉換模塊利用以太網橋電路板完成信號轉換與透明傳輸;電話線信號轉以太網信號:將海底電纜傳輸的電話線信號轉化成以太網信號,并通過TCP/IP協議,與控制艙內部其他節點完成數據通信;以太網信號轉電話線信號:將控制艙內部以太網信號轉化成電話線信號,從而在海底電纜進行傳輸,完成與岸基監測站通信;
[0019]所述的所述的監測控制模塊采用PC104作為岸基主控制板,在物理連接上,與以太網橋通過TCP/IP網絡連接,與GPRS/CDMA無線模塊通過RS232連接,還預留PS2接口連接鍵盤鼠標以及VGA接口連接LED顯示器等外接輸入設備,同時預留多路USB接口進行軟件數據拷貝下載操作;考慮到岸基監測站后期無人值守,無法現場維護,基于此設計程序自動加載運行。PC104上電工作后,控制程序默認后臺自動運行,完成系統初始化,分別與海底觀測平臺建立網絡連接(包括系統命令、數據、監控等)、與GPRS/CMDA無線模塊建立串口通信連接(采用115200波特率保證傳輸速率),并且建立現場調試服務器(考慮到后期進行現場調試維護)。程序主要負責控制與數據服務中心控制命令轉發,海底觀測平臺數據轉發等。
[0020]所述的無線模塊移動數據通信網絡基本覆蓋全國各地,網絡運行穩定,運行帶寬符合應用需求,在GRPS/CDMA無線模塊選型上,采用高速透明傳輸的DTU設備;北斗定位系統有兩顆GEO在軌工作衛星(衛星位置E180與E140)和一顆GEO在軌備份衛星,每個衛星2個出站波束,服務區域為北瑋5?55,東經70?140,基本能夠覆蓋中國沿海大陸架范圍;在北斗衛星模塊選型上,選擇北斗普適定位通信模塊。
[0021]進一步的,所述的控制與數據服務中心根據應用需求選擇在遠程實驗室,主要包括遠程監測控制平臺與資源數據共享平臺,其中遠程監測控制平臺包括電源管理模塊、傳感器管理模塊、數據管理模塊、故障管理模塊。
[0022]所述的電源管理模塊針對各傳感器設計PowerOn、PowerOff指令,當執行傳感器電源管理時,選擇冗余DC/DC,遠程控制傳感器上電斷電;當設計Monitor指令,執行傳感器監控時,實時采集當前反饋電壓溫度值;
[0023]所述的傳感器管理模塊在傳感器配置上,設計典型模式與自定義模式兩種;典型模式,根據預設一次下發多組指令,直接對傳感器進行采樣配置;自定義模式,通過傳感器對話框逐條指令執行,靈活定義傳感器采樣方案
[0024]所述的數據管理系統模塊當ADCP、CTD傳感器進行采樣時,岸基監測站與數據管理系統建立長連接,解析存儲原始采樣數據,并且根據通信協議,組包轉發數據至服務器管理系統;其中,岸基監測站設計實現了斷網重練、超時重發、遠程反饋的機制。
[0025](三)有益效果
[0026]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較,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該發明設計了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通過設計海底觀測平臺、布設海底通訊電纜解決水下系統集成能源與數據傳輸問題,提供一套長期監測海洋環境的解決方案,實現了對動力環境等海洋要素的長期、實時、在線、穩定、自動化監測,實現了對監測數據的高度集成與綜合處理。
[0027](I)相比于傳統監測技術(自容式原位觀測)受制于能源供給與數據傳輸,無法實現長期實時在線監測問題,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的設計,通過海纜與岸基聯網解決能源供給與數據傳輸限制,提供了一種對海洋環境要素在線監測的新的解決方案。
[0028](2)相比于東海海底觀測小衢山試驗站、南海海底觀測網試驗系統等項目,在實用性以及通用性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的設計,整體技術難度小、系統復雜度低、造價低廉,有利于后期向小型化、實用化、模塊化方向進行集成擴展。
[0029](3)相比于現有海洋環境監測在數據利用上,仍然停留在粗加工技術手段現狀,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對海洋資源信息進行高度整合與深加工,有利于后期對監測數據分析及海洋氣象預報。
[0030]同時,有利于加快我國的海洋資源開發步伐,縮小與先進國家的差距,有利于建設以監測臺站、調查船、海洋浮標、衛星航空遙感、海底觀測平臺等為基礎的海洋環境立體監測網絡,有利于加強對海洋環境的監測保護,對海洋權益的監督,有利于提高數據處理以及數據服務的能力,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協調發展。
【附圖說明】
[0031]圖1是本發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32]圖2是本發明的統整體外觀示意圖。
[0033]圖3是本發明的主控制系統整體功能框圖。
[0034]圖4是本發明的CAN總線協議轉換器的功能框圖。
[0035]圖5是本發明的DC/DC電源轉換器功能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6]如圖1-5所示,一種海洋動力環境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其特點是:主要包括海底觀測平臺、海底電纜、岸基監測站、控制與數據服務中心組成;所述的海底觀測平臺包括系統框架、傳感器設備、系統控制艙;其中系統控制艙內部集成包括能源供應與分配子系統、信號傳輸與轉換子系統、數據采集與控制子系統、通信與電源管理子系統四部分;所述的岸基監測站通過海底線纜與海底觀測平臺連接;所述的控制與數據服務中心包括遠程監測控制平臺、資源數據共享平臺,其中遠程監測控制平臺包括電源管理模塊、傳感器模式模塊、數據管理系統模塊和故障診斷管理系統模塊。
[0037]其中,所述的海底觀測平臺是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核心部分,提供了一種通用型模塊化傳感器搭載平臺,可以根據不同應用需求調整接入傳感器;具有高擴展性與可靠性;所述的系統框架采用316L不銹鋼,框架四角針狀結構,外觀呈三角倒錐型,基座距離海底20cm,傳感器在基座安裝固定,外罩防脫網,不易發生傾斜與拖曳;對于需要垂直剖面測量的傳感器,在框架上方使用萬向節固定。
[0038]其中,所述的系統控制艙指標如下所示:外形尺寸直徑216mm,長度900mm,壁厚18mm ;前后端蓋:外徑216mm,厚度58mm ;設計壓力30Mpa ;安全系數:3 ;控制艙包括散熱區與普通區;所述的散熱區平面部分安裝高功耗電路板,扇形金屬面部分緊貼控制艙筒壁與海水進行熱交換散熱;所述的普通區網格狀平面部分安裝低功耗電路板;兩者通過金屬條連接增加強度,可以根據需要可以自由拆卸;其中所述的散熱區主要安裝電源分配板、信號轉換板、CTD傳感器控制板、ADCP傳感器控制板、LED控制板、腐蝕計控制板;所述的普通區安裝ARM控制板、主電源管理板;其中內部仍然有一定的富余空間,方便對傳感器進行擴展集成;當進行系統擴展時,只需要增加或去掉傳感器控制板即可;在控制艙端蓋有I個外部接口與4個內部接口,其中外部接口 4芯DO與海底電纜連接,內部接口 2芯Dl與LED燈連接、4芯D2與CTD連接、4芯D3與腐蝕計連接、8芯D4與ADCP傳感器或者AWAC傳感器連接。
[0039]其中,所述的能源供應與分配子系統主要包括兩個部分:電壓轉換功能部分與電壓分配功能部分;所述的電壓轉換功能:負責將海底電纜供應380V直流電壓,通過+380V/+48V DC/DC電壓轉換,輸出+48V電壓作為控制艙內部電路板輸入;所述的電壓分配功能:對于+48V電壓輸入,根據各控制電路板不同輸入電壓,分別進行+48V/+24V DC/DC交換機、+48V/+12V DC/DC網橋、+48V/+5V DC/DCARM板、多路+48V并聯傳感器控制板輸出轉換,電壓轉換板輸入海底線纜+380V電壓,輸出+48V電壓,作為電壓分配板輸入,輸出+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