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光電跟蹤領域,涉及一種基于旋轉雙棱鏡的實時閉環跟蹤方法。
背景技術:
光電捕獲跟蹤與瞄準系統以光波為信息載體,具有極高的時域、空域、頻域分辨率和極強的抗電磁干擾能力,在目標探測、激光通信、靶場測量、天文觀測、精確制導、火控瞄準等領域都有日益廣泛的應用。
目前光電捕獲跟蹤與瞄準系統普遍采用萬向架、反射鏡等傳統機械掃描裝置。萬向架可以進行大角度的旋轉,但體積大、動態響應能力差;反射鏡響應速度快、精度高,但偏轉角度較小,對機械誤差較為敏感。
基于旋轉雙棱鏡(Risley棱鏡)的光束控制機構,通過兩個棱鏡同軸獨立旋轉,可實現光束的大角度偏轉。具有結構緊湊、剛度高、響應迅速的特點。非常適合機載、星載等對體積、重量要求較高的場合,并且因為響應迅速,對快速運動目標跟蹤時也具有很大的優勢。
在先技術(參見云茂金、祖繼峰等的專利:CN1256609C與專利:CN2655268)中提出采用該結構進行光束掃描,對基于旋轉雙棱鏡的掃描裝置和掃描算法進行了研究,但所提供的裝置和方法不適用于目標跟蹤。李錦英等在專利CN103631276A提出了一種旋轉雙棱鏡用于目標跟蹤的技術方法,對棱鏡系統參數的精度要求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通過脫靶量解耦后控制旋轉雙棱鏡對目標實時閉環跟蹤。可以克服棱鏡系統參數誤差,提高跟蹤精度;并優化棱鏡旋轉方式,避免跟蹤過程中反復旋轉,提高響應速度。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包括:一種基于旋轉雙棱鏡的實時閉環跟蹤方法,首先組成目標跟蹤裝置的主要部件有第一棱鏡1、第二棱鏡2、第一電機3、第二電機4、第一位置傳感器5、第二位置傳感器6、探測器7、控制器8。其中,兩個棱鏡、兩個電機和探測器為同軸安裝。第一棱鏡1和第二棱鏡2具有相同的頂角和折射率。第一電機3和第二電機4均為環形力矩電機,二者的轉子分別與第一棱鏡和第二棱鏡直接相連,省卻了中間傳動環節,具有響應快、剛度高的特點;第一位置傳感器5測量第一棱鏡1繞轉軸的旋轉角度θ1,并將θ1送到控制器8;第二位置傳感器6測量第二棱鏡2繞轉軸的旋轉角度θ2,并將θ2送到控制器8;探測器7可以測量得到目標在探測器7上所成像點的方位角Θ0和俯仰角Φ0。控制器8接收第一棱鏡的位置θ1、第二棱鏡的位置θ2、探測器7上所成像點的方位角Θ0和俯仰角Φ0,以及外部給定的目標引導數據方位角Θ1和俯仰角Φ1;輸出電壓信號V1至第一電機3,輸出電壓信號V2至第二電機4,通過探測器閉環,使目標成像始終位于探測器視場中心附近,該實時閉環跟蹤方法的過程如下:
1)外部給定目標引導位置,以方位角Θ1和俯仰角Φ1表示。引導誤差需小于探測器7的二分之一視場。
2)根據Θ1和Φ1控制第一棱鏡1和第二棱鏡2,使其指向目標位置。此時,由探測器7測量得到目標在探測器上像點的方位角Θ0、俯仰角Φ0。
3)像點、目標引導位置以及合成的目標實際位置的投影關系表示在坐標系Oxy中,如圖2所示,其中O點表示探測器中心點,A(Θ0,Φ0)表示像點,B(Θ1,Φ1)表示目標引導位置,C(Θ2,Φ2)表示由A點和B點合成的目標位置(Θ2表示方位角,Φ2表示俯仰角)。根據圖2中關系,有:
其中,△Θ表示目標的方位角誤差,△Φ表示目標的俯仰角誤差。
解耦算法如公式(3)所示:
其中,θ1,θ2為第一棱鏡1和第二棱鏡2的當前位置;θ1*,θ2*為第一棱鏡1和第二棱鏡2的需要調整的位置;f(△Θ)表示方位角誤差△Θ對應的棱鏡旋轉量;f(△Φ)表示俯仰角誤差△Φ對應的棱鏡旋轉量。
f(△Θ)和f(△Φ)具體表示如公式(4)和公式(5)所示:
其中,GΘ(s)和GΦ(s)表示設計的控制算法,由Gc(s)、KΘ和KΦ構成。Gc(s)可按傳統控制器設計方法進行設計;KΘ表示方位增益,KΦ表示俯仰增益。
4)通過控制器8控制第一電機3和第二電機4運動,使其帶動第一棱鏡1和第二棱鏡2旋轉到位置θ1*、θ2*,目標將被鎖定在探測器7的視場中心。
進一步的,通過方位角誤差和俯仰角誤差的解耦算法,解決脫靶量與棱鏡旋轉位置之間的強耦合關系,確定兩個棱鏡需要旋轉到的新位置θ1*、θ2*,從而實現對目標的閉環跟蹤。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的優點在于:
本發明通過探測器脫靶量對目標進行閉環跟蹤,克服了棱鏡系統的參數誤差,跟蹤精度更高;并且通過解耦算法,使棱鏡的轉動方式更加優化,不需要反復轉動,跟蹤過程更加平滑、迅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裝置結構圖;
圖2為像點、目標引導位置以及合成的目標實際位置的投影關系;
圖3為探測器上的成像曲線;
圖4為跟蹤誤差收斂曲線;
圖5為棱鏡位置修正曲線。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并參照附圖,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說明。
首先結合圖1介紹基于旋轉雙棱鏡的跟蹤裝置。組成目標跟蹤裝置的主要部件有第一棱鏡1、第二棱鏡2、第一電機3、第二電機4、第一位置傳感器5、第二位置傳感器6、探測器7、控制器8。
其中第一棱鏡1和第二棱鏡2的頂角為7.5°,折射率為1.5;
第一電機3和第二電機4均為環形力矩電機,二者的轉子分別與第一棱鏡和第二棱鏡直接相連,省卻了中間傳動環節,具有響應快、剛度高的特點;
第一位置傳感器5、第二位置傳感器6為圓光柵,具有精度高、重量輕的優點;第一位置傳感器5測量第一棱鏡1繞轉軸的旋轉角度θ1,并將θ1送到控制器8;第二位置傳感器6測量第二棱鏡2繞轉軸的旋轉角度θ2,并將θ2送到控制器8;
探測器7的本身視場設為0.5°,可以測量得到目標在探測器7上所成像點的方位角Θ和俯仰角Φ;
控制器8接收第一棱鏡的位置θ1、第二棱鏡的位置θ2、探測器7上所成像點的方位角Θ0和俯仰角Φ0,以及外部給定的目標引導數據方位角Θ1和俯仰角Φ1;輸出電壓信號V1至第一電機3,輸出電壓信號V2至第二電機4。
完成目標跟蹤的過程如下:
1)外部給定目標引導位置,方位角Θ1=127.93°和俯仰角Φ1=1.27°表示。
2)根據Θ1和Φ1控制第一棱鏡1和第二棱鏡2,使其指向目標位置。此時,由探測器7測量得到目標在探測器上所成像點的方位角Θ0、俯仰角Φ0。
3)像點、目標引導位置以及合成的目標實際位置的投影關系表示在坐標系Oxy中,如圖2所示,其中O點表示探測器中心點,A(Θ0,Φ0)表示像點,B(Θ1,Φ1)表示目標引導位置,C(Θ2,Φ2)表示由A點和B點合成的目標位置(Θ2表示方位角,Φ2表示俯仰角)。根據圖2中關系,有:
其中,△Θ表示目標的方位角誤差,△Φ表示目標的俯仰角誤差。
解耦算法如公式(3)所示:
其中,θ1,θ2為第一棱鏡1和第二棱鏡2的當前位置;θ1*,θ2*為第一棱鏡1和第二棱鏡2的需要調整的位置;f(△Θ)表示方位角誤差△Θ對應的棱鏡旋轉量;f(△Φ)表示俯仰角誤差△Φ對應的棱鏡旋轉量。
f(△Θ)和f(△Φ)具體表示如公式(4)和公式(5)所示:
其中,GΘ(s)和GΦ(s)表示設計的控制算法,由Gc(s)、KΘ和KΦ構成。Gc(s)設計為PI控制器,KΘ=2,KΦ=50。
4)通過控制器8控制第一電機3和第二電機4運動,使其帶動第一棱鏡1和第二棱鏡2旋轉到位置θ1*、θ2*,目標將被鎖定在探測器7的視場中心。
閉環過程如圖3-圖5所示。圖3為探測器上的成像曲線;圖4為跟蹤誤差收斂曲線;圖5為棱鏡位置修正曲線。可以看出,初始跟蹤誤差為15.36″,閉環之后,跟蹤誤差減小為0.26″。第一棱鏡1和第二棱鏡2的位置修正量分別修正了0.2°和0.1°。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中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該技術的人在本發明所揭示的技術范圍內,可理解想到的變換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包含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