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泥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環境科學領域,具體而言,涉及采泥器。
【背景技術】
[0002]沉積物作為水體中一切沉降物的載體,不斷接納來自流域內隨水體流入的大部分無機顆粒物、有機顆粒物、水體內水生生物的死亡殘體和排泄物,以及水體內化學與生物化學作用的沉淀物等,是水體物理和化學諸多過程的綜合結果。所以沉積物被視為水體環境的重要信息庫,既能成為水體污染的匯,又可能成為水體污染的源,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傾向于水體中沉積物的研究。因此,研制一款可應用于水體中沉積物的快速采集且不破壞其自然分層非常重要。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采泥器。
[0004]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采泥器包括:上配合塊;取樣管,所述取樣管內具有容納腔,所述容納腔的上端和下端均敞開;中配合塊和下配合塊,所述中配合塊設有沿上下方向貫通所述中配合塊的第一通孔,所述下配合塊設有沿上下方向貫通所述下配合塊的第二通孔,所述下配合塊套裝在所述取樣管上,所述取樣管的上端部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內;密封塞導桿,所述密封塞導桿上套設有密封塞,所述密封塞導桿在所述密封塞密封所述容納腔的上端的密封位置與所述密封塞打開所述容納腔的上端的打開位置之間可上下移動地設在所述上配合塊上,在所述密封位置所述密封塞抵靠在所述中配合塊的上表面上;第一連接件,所述第一連接件的上端部通過螺紋與抵靠在所述上配合塊上的第一緊固件配合且下端部穿過所述上配合塊和所述中配合塊并與所述下配合塊相連;第一支撐件,所述第一支撐件套裝在所述第一連接件上,所述第一支撐件的上端抵靠在所述上配合塊的下表面上且下端抵靠在所述中配合塊的上表面上;和彈性夾持圈,所述彈性夾持圈套設在所述取樣管上,所述彈性夾持圈設在所述中配合塊與所述下配合塊之間以便通過彈性變形夾持所述取樣管。
[0005]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采泥器通過設置位于上配合塊與中配合塊之間的第一支撐件,從而可以使采泥器更加便于裝配、更加便于使用。
[0006]另外,根據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例的采泥器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術特征:
[0007]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密封塞的下表面上設有密封圈,在所述密封位置所述密封圈抵靠在所述中配合塊的上表面上。
[0008]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連接件為兩個且所述第一支撐件為兩個,兩個所述第一連接件位于所述取樣管的第一徑向上,其中所述下配合塊上設有螺紋孔,所述第一連接件的下端部通過螺紋配合在所述螺紋孔內。
[0009]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采泥器進一步包括:配重塊,所述配重塊套裝在所述取樣管上,優選地,所述配重塊的重量小于等于預設值;第二連接件,所述第二連接件的上端部通過螺紋與抵靠在所述上配合塊上的第二緊固件配合且下端部穿過所述上配合塊、所述中配合塊和所述下配合塊并與所述配重塊相連;和第二支撐件,所述第二支撐件套裝在所述第二連接件上,所述第二支撐件的上端抵靠在所述上配合塊的下表面上且下端抵靠在所述中配合塊的上表面上。
[0010]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二連接件為兩個且所述第二支撐件為兩個,兩個所述第二連接件位于所述取樣管的第二徑向上,所述第二徑向垂直于所述第一徑向。
[0011]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通孔包括上段、與所述上段相連的中段以及與所述中段相連的下段,所述中段的直徑大于所述上段的直徑且小于所述下段的直徑,其中所述下配合塊的第一部分容納在所述下段內,所述彈性夾持圈設在所述第一部分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通孔的壁面之間,所述取樣管的上端部位于所述中段內且所述取樣管的上端部的外徑大于所述上段的直徑。
[0012]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采泥器進一步包括:連接桿,所述連接桿通過螺紋與所述上配合塊連接;和延長桿,所述延長桿與所述連接桿相連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中所述延長桿為碳纖維中空管。
[0013]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延長桿為多個,多個所述延長桿依次可拆卸地連接在一起,其中位于最下方的一個所述延長桿的下端部通過螺紋與所述連接桿相連。
[0014]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采泥器進一步包括第一接頭和第二接頭,所述第一接頭設在相鄰兩個所述延長桿中的位于上方的一個的下端口處,所述第二接頭設在相鄰兩個所述延長桿中的位于下方的一個的上端口處,其中所述第一接頭和所述第二接頭中的一個上設有螺紋段,所述第一接頭和所述第二接頭中的另一個上設有螺紋安裝孔,所述螺紋段配合在所述螺紋安裝孔內。
[0015]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接頭和所述第二接頭通過鉚釘固定在所述延長桿上。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采泥器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采泥器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采泥器的延長桿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4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采泥器的中配合塊的剖視圖;
[0020]圖5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采泥器的下配合塊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22]下面參考附圖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采泥器10。如圖1-圖5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采泥器10包括上配合塊1011、取樣管102、中配合塊1012、下配合塊1013、密封塞導桿1031、密封塞1032、第一連接件1041、第一支撐件1042和彈性夾持圈105。
[0023]取樣管102內具有容納腔,該容納腔的上端和下端均敞開。中配合塊1012設有沿上下方向貫通中配合塊1012的第一通孔1014,下配合塊1013設有沿上下方向貫通下配合塊1013的第二通孔10132,下配合塊1013套裝在取樣管102上,取樣管102的上端部位于第一通孔1014內。換言之,取樣管102的上端部穿過第二通孔10132且伸入到第一通孔1014內。
[0024]密封塞導桿1031上套設有密封塞1032,密封塞導桿1031在密封塞1032密封該容納腔的上端的密封位置與密封塞1032打開該容納腔的上端的打開位置之間可上下移動地設在上配合塊1011上,在該密封位置密封塞1032抵靠在中配合塊1012的上表面上。
[0025]有利地,密封塞導桿1031設在連接桿107內且可上下活動,密封塞導桿1031長度大于上配合塊1011與中配合塊1012之間的距離。
[0026]第一連接件1041的上端部通過螺紋與抵靠在上配合塊1011上的第一緊固件1045配合,第一連接件1041的下端部穿過上配合塊1011和中配合塊1012并與下配合塊1013相連。第一支撐件1042套裝在第一連接件1041上,第一支撐件1042的上端抵靠在上配合塊1011的下表面上,第一支撐件1042的下端抵靠在中配合塊1012的上表面上。
[0027]彈性夾持圈105套設在取樣管102上,彈性夾持圈105設在中配合塊1012與下配合塊1013之間以便通過彈性變形夾持取樣管102。具體而言,在組裝采泥器10時,第一緊固件1045脫離上配合塊1011以便彈性夾持圈105不被中配合塊1012和下配合塊1013擠壓。在將取樣管102的上端部穿過第二通孔10132且伸入到第一通孔1014內后,旋緊第一緊固件1045以便第一緊固件1045抵靠在上配合塊1011上。
[0028]在旋緊第一緊固件1045的過程中,第一連接件1041帶動下配合塊1013向上移動,而中配合塊1012在第一支撐件1042的限位作用下無法向上移動,由此中配合塊1012與下配合塊1013之間的間隙變小以便擠壓彈性夾持圈105。彈性夾持圈105發生彈性變形,導致彈性夾持圈105的內徑變小,由此彈性夾持圈105與取樣管102的上端部接觸并夾持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