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鑄中間包液面高度測量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冶金生產連鑄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連鑄中間包液面高度測量
目.0
【背景技術】
[0002]連鑄生產工藝中,中間包冶金功能主要包括大容量、高液面、湍流抑制等,大容量、高液面的中間包明顯增加鋼液在中間包內的平均停留時間,維護中間包液面穩定,降低非穩態因素對鋼液潔凈度的影響,達到有效去除夾雜物的目的。
[0003]目前,中間包液面高度的檢測方法主要有:人工肉眼觀察、人工手動測量、中間包稱重。由于中間包鋼水上方有一層中間包渣、一層稻殼等覆蓋劑,致使人工肉眼觀察不準確誤差較大;采用人工使用鋼棒插入中間包內、然后測量鋼棒高度的方法,操作不方便,測量頻率較低,且需要工人站位在中間包較近位置,不安全;中間包稱重測量是中間包內鋼水、中間包渣、覆蓋劑的總重,只能間接反映中間包液面大致高度,且設備投入維護成本較高。
[0004]可見,目前中間包液面高度測量的諸多方法基本都存在操作不方便、不準確的弊端。
【發明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連鑄中間包液面高度測量裝置及其方法,以解決現有技術存在中間包鋼水液面高度不易測量、精度不高等問題。
[0006]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7]一種連鑄中間包液面高度測量裝置,其包括:托盤,呈板狀,用于鋪設在中間包包蓋上,且所述托盤的中心區域設有第一通孔;定位盤,呈板狀,穩定地覆蓋在所述托盤的所述第一通孔上以及所述第一通孔周圍,且所述定位盤的中心區域設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徑;浮球,呈球狀,用于放置、漂浮在中間包鋼水表面;標桿,呈桿狀,豎直設置,下端穿過所述第二通孔、第一通孔,與所述浮球連接;標尺,沿著長度方向設有刻度標記,豎直設置,下端固定于所述托盤上并靠近所述標桿。
[0008]優選地,在上述連鑄中間包液面高度測量裝置中,所述托盤上表面設有環形凸起,所述定位盤嵌入所述環形凸起中。
[0009]優選地,在上述連鑄中間包液面高度測量裝置中,所述浮球為剛玉或石墨碳耐火材料。
[0010]優選地,在上述連鑄中間包液面高度測量裝置中,所述浮球和所述標桿的下端螺紋連接。
[0011 ] 優選地,在上述連鑄中間包液面高度測量裝置中,所述浮球為壓制成型。
[0012]優選地,在上述連鑄中間包液面高度測量裝置中,所述浮球埋設有設置內螺紋的鋼環,所述鋼環凸出于所述浮球表面,所述標桿的下端與所述鋼環螺紋連接。
[0013]優選地,在上述連鑄中間包液面高度測量裝置中,所述托盤、定位盤均為鋼板材質,所述標桿為鋼管材質。
[0014]優選地,在上述連鑄中間包液面高度測量裝置中,所述托盤的厚度大于所述定位盤。
[0015]優選地,在上述連鑄中間包液面高度測量裝置中,還包括:指針,水平設置,一端固定于所述標桿的上端,另一端指向所述標尺附近或指向所述標尺的表面。
[0016]優選地,在上述連鑄中間包液面高度測量裝置中,所述指針呈片狀結構。
[0017]分析可知,本實用新型可以時時測量中間包內液面高度,便于直觀、準確的掌握中間包鋼水液面情況,指導正常生產操作,保持中間包高液面操作,可以提高鋼水的純凈度,提升鑄坯質量。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及其應用于中間包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浮球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20]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托盤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21]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定位盤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22]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浮球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23]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標尺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5]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包括浮球2、托盤3、定位盤4、標桿5、標尺6、指針
7。為了更清楚的描述本實施例的機構,圖1還示出了本實施例在應用時與中間包11之間的配合關系,且示出了中間包11中的鋼水10。
[0026]具體而言,浮球2呈球狀,用于放置、漂浮在中間包11的鋼水10表面。優選地,浮球2為剛玉或石墨碳耐火材料,且為利用該類材料通過壓制工藝壓制成型。為了實現浮球2與標桿5之間的快捷連接,浮球2埋設有設置內螺紋的鋼環,鋼環凸出于浮球2表面,標桿5的下端與鋼環螺紋連接。進一步詳細而言,如圖1、圖2、圖5所示,浮球2的上方設有一立柱22,鋼環即預埋于該立柱22中,或者此立柱22即為鋼環。立柱22芯部的內螺紋孔即21由該鋼環的內螺紋形成。在其他的實施例中,立柱的中部可以為內螺紋鋼環,立柱的外部材質與浮球材質一樣,也為耐火材料,立柱的外部和浮球一體形成。立柱可以在中間包液面波動大時,防止鋼水灌內螺紋鋼環內。
[0027]如圖1、圖3所示,托盤3呈板狀,優選呈圓形板狀,其用于鋪設在中間包11的包蓋12上,在實際應用時,包蓋12的中心區域設有測量通孔120,托盤3即覆蓋于此上。托盤3的中心區域設有第一通孔30,第一通孔30與測量通孔120上下對應,最好軸線一致,第一通孔30的直徑和測量通孔120的直徑均大于浮球的外徑,以使浮球可以穿過第一通孔30和測量通孔120進入中間包包內。
[0028]如圖1、圖4所示,定位盤4呈板狀,優選呈圓形板狀結構,其穩定地覆蓋在托盤3的第一通孔30上以及第一通孔30周圍,且其定位盤的中心區域設有第二通孔41,第一通孔30的直徑大于第二通孔41的直徑,因為第二通孔41的直徑主要是為標桿5的上下移動提供導向作用,其直徑略大于標桿5的外徑即可。
[0029]如圖1所示,標桿5呈桿狀,豎直設置,下端穿過第二通孔41、第一通孔30、第三通孔120之后與浮球2螺紋連接。
[0030]如圖6所示,標尺6沿著長度方向設有刻度標記,豎直設置,并與標桿5平行。其下端固定于托盤3上并靠近標桿5。
[0031]為了簡單而穩定的限定托盤3上定位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