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溫包固定座、換熱器及空調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制造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感溫包固定座、換熱器及空調器。
【背景技術】
[0002]感溫包是一種以熱敏電阻為原材料檢測溫度的一種傳感器元件。換熱器的感溫包具有實時監測溫度的作用;感溫包一般通過固定部件安裝在換熱器的彎頭上。冷媒的溫度通過換熱器的銅管傳遞給感溫包,以實現實時監測溫度的作用。
[0003]目前空調器上所用感溫包固定方式為在某一流路的一段銅管上焊接一個套筒,然后將溫度傳感器安裝在套筒中為了避免工藝的復雜性,一般只會焊接一個套筒,只能安裝一個傳感器,監控一個流路的溫度,而其他流路有溫度異常時無法做出及時判斷。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為提供一種感溫包固定座,旨在能監控多流路溫度,進而保證空調對冷媒溫度檢測的可靠性。
[0005]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感溫包固定座,用于將感溫包固定在換熱器的分流管上,所述感溫包固定座包括相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設置于所述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的內側面,所述內側面上開設有至少兩個自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端延伸的用于抵接所述分流管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內壁開設有自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端延伸的用于安裝感溫包的第二凹槽
[0006]優選地,所述感溫包固定座為彈性塑料件。
[0007]優選地,所述感溫包固定座還包括設置于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設置有第一卡持部,所述第四端設置有第二卡持部,所述第三端與所述第四端能夠通過所述第一卡持部與第二卡持部卡扣連接。
[0008]優選地,所述第一卡持部包括第一限位部及第一扣合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一扣合部的一端,所述第一限位部自所述第三端朝向背離該第三端的端面,并朝向所述第四端延伸,所述第一扣合部自所述第一限位部與所述第一扣合部之間的連接處朝向背離所述內側面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卡持部包括第二限位部及第二扣合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一端連接所述第四端,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二扣合部的一端,所述第二限位部自所述第四端朝向背離該第四端的端面,并朝向所述第三端延伸,所述第二扣合部自所述第二限位部與所述第二扣合部之間的連接處朝向所述內側面的方向延伸。
[0009]優選地,所述第一卡持部還包括第一加強部,所述第一加強部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扣合部的另一端,并且該第一加強部自所述第一扣合部與所述第一加強部之間的連接處朝向所述第三端的端面延伸;所述第二卡持部還包括第二加強部,所述第二加強部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二扣合部的另一端,并且該第二加強部自所述第二扣合部與所述第二加強部之間的連接處朝向所述第四端的端面延伸。
[0010]優選地,所述第一加強部的背離所述第一扣合部的端面與所述第三端的對應端面之間的距離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加強部朝向所述第四端的側面與所述第二扣合部朝向所述第三端的側面之間的距離,并且所述第二加強部的背離所述第二扣合部的端面與所述第四端對應端面之間的距離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加強部朝向所述第三端的側面與所述第一扣合部朝向所述第四端的側面之間的距離。
[0011]優選地,所述第一卡持部包括扣合板,所述扣合板的一端與所述第三端轉動連接,所述扣合板的另一端設置有凸起,所述第二卡持部包括用于與所述凸起卡持適配的卡持槽,所述第三端與所述第四端能夠通過所述第一卡持部的凸起與所述第二卡持部的卡持槽卡扣連接。
[0012]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換熱器,包括主流管、分配器及分流管,所述分配器安裝于所述主流管的一端,所述分流管插設于所述分配器上,所述分流管上還安裝有上述任一項所述的感溫包固定座。
[0013]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空調器,包括換熱器,所述換熱器包括主流管、分配器及分流管,所述分配器安裝于所述主流管的一端,所述分流管插設于所述分配器上,所述分流管上還安裝有上述任一項所述的感溫包固定座。
[0014]本實用新型的感溫包固定座通過設置至少兩個用于卡持分流管的第一凹槽,并在所述第一凹槽中設置用于置放感溫包的第二凹槽,使得安裝于該感溫包固定座內的感溫包能夠更準確的監控分流管中冷媒的溫度。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感溫包底座與分流管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0016]圖2是圖1中感溫包底座一實施例與分流管的裝配結構俯視圖;
[0017]圖3是圖2中感溫包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4是圖3中A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0019]圖5是圖1中感溫包底座的左視圖;
[0020]圖6是圖1中感溫包底座的右視圖。
[0021]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0022]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3]參照圖1、圖2和圖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感溫包固定座30,用于將感溫包50固定在換熱器的分流管40上,所述感溫包固定座30包括相對的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以及設置于所述第一端31與第二端32之間的內側面301,所述內側面301上開設有至少兩個自所述第一端31朝向所述第二端32延伸的第一凹槽302,所述第一凹槽302的槽壁內開設有自所述第一端31朝向所述第二端32延伸的第二凹槽303。
[0024]該感溫包固定座30主要用于將感溫包50固定在換熱器的分流管40 (如銅管)上,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所述第一凹槽302的數量要根據換熱器的分流管40的數量而定,本實施例中以四個第一凹槽302為【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具體的,所述第一凹槽302用于抵接所述分流管40,所述第二凹槽303用于置放感溫包50 (如溫度傳感器)。應當理解的是,由于所述感溫包固定座30安裝在所述分流管40上的時候,所述感溫包固定座30是將所述分流管40圍合的,這就需要該感溫包固定座30擁有一定的形變能力(如彈性形變能力、延展性形變能力)。當該感溫包固定座30安裝于所述分流管40上時,所述感溫包固定座30將至少兩條分流管40圍合,所述第一凹槽302與分流管40抵接,并且該分流管40在第一凹槽302中與設置于第二凹槽303中的感溫包50貼合。
[0025]本實用新型的感溫包固定座30通過設置至少兩個用于卡持分流管40的第一凹槽302,并在所述第一凹槽302中設置用于置放感溫包50的第二凹槽303,使得安裝于該感溫包固定座30內的感溫包50能夠更準確的監控分流管40中冷媒的溫度。
[0026]進一步地,所述感溫包固定座30為彈性塑料件。
[0027]具體的,該感溫包固定座30可以是具有延展性的金屬件、或具有彈性的塑料件。如果該感溫包固定座30是金屬件,由于金屬件的熱傳導性較強,這樣金屬的感溫包固定座30就對分流管40的溫度有一定的影響,最終可能會導致感溫包50監測的溫度不夠準確,測定效果一般。相對于金屬件,塑料件的熱傳導能力較差,塑料件的感溫包固定座30對分流管40的溫度影響較小;本實施例中,優選感溫包固定座30為彈性塑料件。
[0028]進一步地,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感溫包底座30為可封閉的環狀結構,所述感溫包底座30還包括第三端33和第四端34,其中第三端33、與第四端34均設置在第一端31與第二端32之間,所述感溫包底座30為還可為不封閉的環狀結構,其斷裂處的兩端為所述第三端33與第四端34,當所述感溫包底座30為封閉的環狀結構狀態下,第三端33與第四端34接觸。所述第三端33設置有第一卡持部35,所述第四端34設置有第二卡持部36,所述第三端33與所述第四端34能夠通過所述第一卡持部35與第二卡持部36卡扣連接。
[0029]具體的,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所述感溫包固定座30安裝于分流管40上的時候,所述第三端33與所述第四端34通過所述第一卡持部35和第二卡持部36連接可以使該感溫包固定座30安裝更牢固,防止該感溫包固定座30的脫落。所述第一卡持部35與所述第二卡持部36的設置也便于該感溫包固定座30的安裝。
[0030]進一步地,參照圖4、圖5和圖6,所述第一卡持部35包括第一限位部351及第一扣合部352,所述第一限位部351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三端33,所述第一限位部351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一扣合部352的一端,所述第一限位部351自所述第三端33朝向背離該第三端33的端面,并朝向第四端34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扣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