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全固態的電子發射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雷達及通信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全固態的電子發射機。
【背景技術】
[0002]發射機是雷達及通信等電子設備領域中非常重要的設備,功率較大,電磁兼容性差。所以現有的發射機功率等要求使設備體積一般很大,導致發射機較重,存在拆裝、維護上的不便利;另外,現有發射機的電路結構和線纜連接非常復雜,且其中各元器件的發熱量大、散熱效果差,元器件之間存在難以克服的干擾,進而導致發射機的電磁兼容性差。
[0003]若在上述傳統結構的發射機上另外加裝散熱裝置,則會使得發射機的設計和裝配變復雜,體積和重量增加,難以插入標準機箱中,或額外占據標準機箱中的有限空間,影響其它設備的安裝。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現有發射機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全固態的電子發射機,能夠安裝于19"或24"的標準電子機箱內,整個外觀結構緊湊,體積小重量輕,屏蔽效能高,散熱效率高,維護和安裝便利,并適應機柜標準化、模塊化發展要求。其具體結構如下:
[0005]—種全固態的電子發射機,包括殼體1、發射電路和控制電路8,所述殼體I為中空的矩形盒體,在殼體I的腔室中安裝有發射電路;在殼體I的背面設有控制盒19和散熱翅;其中,控制盒19為中空的矩形塊,在控制盒19的腔室中安裝有控制電路8 ;在殼體I與控制盒19相連接處開有過線孔,通過穿過該過線孔的導線將發射電路和控制電路8連接在一起。
[0006]進一步說,散熱結構為呈分布式的散熱翅20。
[0007]進一步說,在殼體I的面板上設有把手16和松不脫螺釘15 ;在殼體I的背板上設有定位銷17。
[0008]進一步說,發射電路由依次串聯的輸入端射頻連接器601、第一級放大子電路、第二級放大子電路、第三級放大子電路、微帶板14、分配器3、第四級放大子電路、合成器4和輸出端射頻連接器602構成。
[0009]有益的技術效果
[0010]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發射機的結構緊湊、電磁兼容性好,尺寸結構符合標準化機箱的要求,具有標準化、模塊化的特點,便于人員的維護。
[0011]本實用新型采取分腔室的結構,對產生干擾信號的控制電路8進行單獨隔離和屏蔽,且各元器件之間采用直接焊接的方式,大大減少電纜數量和連接復雜問題,結構簡單緊湊,信號損耗小;
[0012]在散熱上,在殼體I背面直接設計有散熱翅,且散熱翅為規則的結構設計20即采用了分布式高效散熱翅結構,提高了發射機的快速散熱能力。此外,在發射機殼體I上設有一體化的導軌,便于本實用新型的安裝、調試和精確定位。此外,發射機殼體結構整體經過導電氧化處理,保證了發射機殼體良好的導電性和耐腐蝕能力,發射機整個結構設計具有良好的電磁屏蔽能力和可靠接地,滿足了電子設備標準化、通用化、模塊化和電磁兼容性設計要求。發射機后端部位的連接器接口形式采用盲配結構設計,具有自適應配合連接能力,接口自動可靠連接,方便發射機安裝、調試和維護。
[0013]本實用新型的發射電路由四級放大電路構成,其中第四級放大子電路是有由并聯的6個放大子單元21構成,較傳統結構而言,各單元之間的連接更為緊湊,且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
[0014]本實用新型的發射電路中僅四處用電纜連接,減少了信號的損失與干擾。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示意圖。
[0016]圖2為將圖1中殼體I的蓋板移除后的俯視圖。
[0017]圖3為將圖1中控制盒19的蓋板移除后的仰視圖。
[0018]圖4為發射電路的電路原理圖。
[0019]圖5為圖1中第一級放大電路的電路原理圖。
[0020]圖6為圖1中第二級放大電路的電路原理圖。
[0021]圖7為圖1中第三級放大電路的電路原理圖。
[0022]圖8為圖1中發射電路和控制電路之間連接關系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現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點。
[0024]參見圖1,一種全固態的電子發射機,包括殼體1、發射電路和控制電路8 ;所述殼體I為整體盒體結構,在殼體I的腔室中安裝有發射電路;在殼體I的背面設有控制盒19和散熱翅;其中,控制盒19殼體為盒體結構,在控制盒19的腔室中安裝有控制電路8 ;在殼體I與控制盒19相連接處開有過線孔,通過穿過該過線孔的導線將發射電路和控制電路8連接在一起。所述殼體I為中空盒體,在殼體I的腔室中安裝有發射電路,如圖2所示;在殼體I的背面設有I個控制盒19,在控制盒19內安裝有控制電路8,如圖3所示;
[0025]在殼體I與控制盒19安裝處開有過線孔,通過穿過該過線孔的導線將發射電路和控制電路8連接在一起;在設有控制盒19 一側的殼體I表面設有散熱翅20,如圖3所示。
[0026]參見圖2和圖3:在殼體I的面板上設有把手16和松不脫螺釘15 ;在殼體I的背板上設有定位銷17。
[0027]參見圖4,發射電路包括輸入端射頻連接器601、第一電纜1301、第一級放大電路、第二級放大電路、第三級放大電路、分配器前端微帶板14、分配器3、第四級放大子電路、合成器4、第四電纜1304和輸出端射頻連接器602 ;其中,通過第一電纜1301將輸入端射頻連接器601的輸出端與第一級放大電路連接在一起;第一級放大電路的輸出端與第二級放大電路的輸入端之間、第二級放大電路的輸出端與第三級放大電路的輸入端之間、第三級放大電路的輸出端與分配器前端微帶板14的輸入端之間、分配器前端微帶板14的輸出端與分配器3的輸入端之間、分配器3的輸出端與第四級放大子電路的輸入端之間、第四級放大子電路的輸出端與合成器4的輸入端之間均直接連接在一起;通過第四電纜1304將合成器4的輸出端與輸出端射頻連接器602輸入端連接在一起;
[0028]參見圖5,所述第一級放大電路包括第一級放大器201、第二電纜1302、第一級微帶板1402、第一級衰減器101 ;其中,通過第二電纜1302將第一級放大器201的輸出端與第一級微帶板1402的輸入端連接在一起;第一級微帶板1402的輸出端與第一級衰減器101的輸入端直接連接在一起;
[0029]參見圖6,所述第二級放大電路包括第二級放大器202、第二級隔離器901、第二級前端微帶板1403、第三電纜1303、第二級后端微帶板1404、第二級衰減器102 ;其中,參見圖4,第二級放大器202的輸出端與第二級隔離器901的輸入端之間、第二級隔離器901的輸出端與第二級前端微帶板1403的輸入端之間均直接連接在一起;通過第三電纜1303將第二級前端微帶板1403的輸出端與第二級后端微帶板1404的輸入端連接在一起;第二級后端微帶板1404的輸出端與第二級衰減器102的輸入端之間直接連接在一起;
[0030]參見圖7,所述第三級放大電路包括第三級放大器203和第三級隔離器902 ;其中,第三級放大器203的輸出端與第三級放大器203的輸入端之間直接連接在一起。
[0031]參見圖4,所述第四級放大電路由6組并聯的放大子單元21構成;每個放大子單元21均由放大子單元側前端微帶板2105、放大子單元側開關控制2101、放大子單元側中部微帶板2106、放大子單元側衰減器2102、放大子單元側放大器2103、放大子單元側隔離器2104和放大子單元側尾部微帶板2107串聯而成。
[0032]參見圖3,在控制盒19內設有第一級電容器組件1101,參見圖2,在殼體I內設有第二級電容器組件1102 ;第一級電容器組件1101與第二級電容器組件1102相連接,第二級電容器組件1102與每個放大子單元21內的放大子單元側放大器2103相連接,如圖8所不O
[0033]參見圖4,放大子單元21內的放大子單元側開關控制2101均與控制電路8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