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左右對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傳感器主體16具有從盒20的前端面突出的前部凸緣22。前部凸緣22從傳感器主體16的板厚方向的中央部突出。前部凸緣22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前部凸緣2 2的突出量比側部凸緣21的突出量大。前部凸緣22上形成有左右方向較長的橢圓形狀的開口孔23。
[0053]4個引線端子18在盒20的后端面在左右方向上以規定的間隔平行配置。引線端子I8為具有導電性的金屬制的,例如銅系合金制的,呈帶板狀。引線端子I8朝向板厚方向,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引線端子18在盒20內與元件(未圖示)電連接。引線端子18、側部凸緣21、前部凸緣22被配置在同一或者大致同一平面上(參照圖2)。引線端子18不在中途彎折,而是平直的。
[0054]如圖6所示,支承構件14具有長方形板狀的支承臺25。支承臺25的長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支承構件14的板厚方向朝向上下方向。支承臺25為樹脂制的。支承臺25的前部設有用于載置傳感器主體16(參照圖5)的載置部26。載置部26的左部上與之一體形成有前、后兩個突起部28(參照圖7)。突起部(卡合支承部)28為四棱柱狀。突起部28的右側面設有與左側的側部凸緣21(參照圖4)相對應的保持面28a。保持面28a與左右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
[0055]載置部26的右部形成有前、后兩個有底的凹部31(參照圖7)。凹部31的底面上與之一體形成有彈性卡合片32。彈性卡合片(卡合支承部)32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彈性片33和卡定爪34。卡定爪34形成于彈性片33的頂端部(上端部)的左側面。彈性片33的壁厚方向與X方向相一致。彈性片33在自由狀態下頂端部向比基端部(下端部)靠左方(突起部28側)的位置傾斜。彈性片33可以向右方進行彈性變形(參照圖7中的雙點劃線33)。
[0056]在支承臺25的后部上在左右方向上以規定的間隔平行配置有多個(例如4條)接線端子36。接線端子(連接端子)36是具有導電性的金屬制的,例如銅系合金制的。接線端子36呈帶板狀,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接線端子36的板厚方向與上下方向相一致。接線端子36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被埋設在保持壁38中。由此將接線端子36固定在支承臺25上。保持壁38在支承臺25上與之一體形成。保持壁38呈截面為四邊形的形狀,在X方向上延伸。保持壁38的前表面設有與引線端子18相對應的承接面38a。承接面38a是與Y軸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平面。接線端子36的后端部可連接于與未圖示的外部的控制裝置相連的電氣配線。
[0057]將傳感器主體16如圖1?4所示載置到載置部26上。將左側的側部凸緣21貼靠在前后的關起部28的保持面28a上。右側的側部凸緣21 一邊抵接著如后的彈性卡合片32的頂端部的相對側面一邊滑動,使彈性卡合片32向右方彈性變形(參照圖7中的雙點劃線32)。右側的側部凸緣21通過卡定爪34,而彈性卡合片32進行彈性復位。卡定爪34(說的具體一點是底切(undercut)部)卡合或卡扣裝配(snap fit)在右側的側部凸緣21上(參照圖4)。由此對右側的側部凸緣21進行防脫、定位。盒20的下表面與載置部26的上表面抵接。
[0058]彈性片33與右側的側部凸緣21彈性抵接,將右側的側部凸緣21向左方(傳感器主體16側)按壓。卡定爪34利用彈性片33的彈性將右側的側部凸緣21向下方(載置部26側)按壓。將引線端子18的頂端部載置到接線端子36的后端部上。將引線端子18的頂端面與承接面38a抵接(參照圖2)。承接面38a限制引線端子18的頂端面向后方的移動。將引線端子18通過焊接、軟釬焊等固定于接線端子36。由此將傳感器IC12組裝于支承構件14,旋轉角度檢測傳感器10完成。此后,為了防止因水分或者導電性的異物附著而引起短路,可以對傳感器ICl 2的周邊部進行灌注、涂敷等。
[0059]傳感器主體16內的檢測元件對在未圖示的旋轉構件的一對永磁體間產生的磁的變化進行檢測。傳感器主體16內的運算元件基于來自檢測元件的檢測信號將與磁的變化相對應的信號輸出到外部的控制裝置(未圖示)。控制裝置基于從運算部輸出的信號計算旋轉構件的旋轉角度。
[0060]傳感器主體16與盒20相抵接。因此,傳感器IC12相對于支承構件14向下方的移動受到限制。引線端子18與保持壁38相抵接。因此,傳感器IC12相對于支承構件14向后方的移動受到限制。左側的側部凸緣21與突起部28相抵接。因此,傳感器IC12相對于支承構件14向左方的移動受到限制。右側的側部凸緣21與彈性片33相抵接。因此,傳感器IC12向右方的移動受到限制。卡定爪34與右側的側部凸緣21卡合。因此,傳感器IC12相對于支承構件14向上方的移動受到限制。突起部28和彈性卡合片32使傳感器主體16(說的具體一點是兩側部凸緣21)的前后方向的移動成為可能。
[0061 ]傳感器IC12以可在Y方向移動的狀態被支承于支承構件14(支承構造)。所以,當支承構件14由于熱而在Y方向上產生了伸縮時,傳感器IC12能夠向Y方向移動。因此降低了施加到引線端子18上的應力。如此,引線端子18的斷路得以防止,提高了旋轉角度檢測傳感器1的可靠性。因支承臺25的Y方向的熱伸縮而引起的傳感器主體16向Y方向的錯位得以防止。由此,能夠防止旋轉角度的檢測精度下降。
[0062]彈性片33具有將右側的側部凸緣21向左方按壓的彈性。所以,傳感器主體16被彈性地夾在突起部28與彈性卡合片32之間。由此,傳感器主體16向X方向的晃動得以防止。
[0063]彈性卡合片32具有彈性片33和卡定爪34。所以,彈性卡合片32卡扣裝配于右側的側部凸緣21。因此,可將傳感器IC12容易地支承于支承構件14。利用彈性片33的彈性,傳感器主體16被彈性地夾在突起部28與彈性卡合片32之間。卡定爪34與右側的側部凸緣21卡合從而限制了側部凸緣21向上方移動。
[0064]卡定爪34利用彈性片33的彈性將右側的側部凸緣21向下方按壓。所以,能夠防止右側的側部凸緣21向上方的晃動。突起部28是與支承構件14一體形成的。所以,能夠簡單地形成支承構件14。
[0065]引線端子18不在中途彎折,而是平直的。所以,能夠省去將引線端子18彎折的加工。引線端子18上不會產生因彎折而引發的應力集中。傳感器IC12向支承構件14上組裝的方向與引線端子18向接線端子36上接合的方向是相同的。因此,制造工序變簡單,能夠降低制造成本。
[0066]支承構件14可以具有圖8所示的結構來取代圖7所示的結構。圖8所示的突起部28具有保持面28b來取代圖7所示的保持面28a。保持面28b具有其頂端部(上端部)向右傾斜的傾斜。保持面28b相對于與載置部26的上表面正交的基準線L具有傾斜角Θ。保持面28b以上部處于比下部靠右的位置的方式傾斜。保持面28b能夠防止右側的側部凸緣21向上方的晃動。
[0067]支承構件14可以具有圖9?12所示的結構來取代圖3、4所示的結構。圖9?12所示的支承構件14在突起部28上具有防脫部40。防脫部40從突起部28的保持面28a的上部伸出。防脫部40是底切部,其與左側的側部凸緣21卡合。由此來限制左側的側部凸緣21向上方移動。
[0068]支承構件14可以具有圖13?15所示的結構來取代圖1?3所示的結構。圖13?15所示的支承構件14上設有引導銷42。引導銷42從支承臺25的載置部26的前部突出。引導銷42具有比開口孔23的寬度小規定量的外徑。規定量是即使考慮了尺寸偏差、熱伸縮等引導銷42也不會與開口孔23的孔緣干涉的尺寸。因此,開口孔23的孔緣部不會約束引導銷42的Y方向的相對移動。引導銷42與開口孔23動配合。因此,在將傳感器IC12組裝到支承構件14上的時候,可以由引導銷42大致地引導傳感器IC12并將其組裝到支承構件14上。
[0069]支承構件14可以具有圖16?20所示的結構來取代圖1?7所示的結構。圖16?20所示的支承構件14具有彈性卡合片37來取代了圖1?7所示的突起部28。彈性卡合片(卡合支承部)37設于支承構件14的左側。彈性卡合片37與右側的彈性卡合片32左右對稱,具有彈性片37a和卡定爪37b。載置部26的左部形成有與凹部31同樣的凹部37c。
[0070]當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