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前深度偏移速度場模型建立方法和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石油勘探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疊前深度偏移速度場模型建立方法和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地震資料成像過程中,近地表速度模型的精度直接影響利用疊前深度偏移的方法對地震資料進行處理的效果,主要體現在成像位置以及成像效果兩個方面。
[0003]常規成像的建模技術是應用反射同相軸進行層析反演的方法來獲得成像速度的,但是通過這種方式得到的近地表速度模型準確性不高。具體地,如圖1的上半部分(即a所對應的部分)所示為應用反射同相軸進行層析反演所得到的速度模型示意圖,如圖1的下半部分(即b所對應的部分)所示為應用反射同相軸進行層析反演所得到的速度模型成像結果示意圖,如圖2所示為實際的速度模型示意圖,如圖3所示為實際的速度模型成像結果示意圖,如圖4所示為圖1黑色虛線位置的道集,由圖4中道集的校平情況可以看出:深層反演的速度模型基本是合理的。然而,將圖1的下半部分(即b所對應的部分)與圖3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圖1的下半部分(即b所對應的部分)的成像位置與成像形態與圖3所示的實際的速度模型成像結果存在較大差異,這主要是因為圖1的上半部分(即a所對應的部分)所示的應用反射同相軸進行層析反演所得到的速度模型與圖2所示的實際的速度模型差異較大所引起的,因此最終得到的圖1的下半部分(即b所對應的部分)所示的成像效果并不理想,并且與圖3所示的實際的速度模型的成像位置不吻合。從圖4箭頭處近地表淺層的反射信息可以看出,淺層的反射信息較少,只有幾道。因此,僅僅應用反射同相軸進行層析反演得到的成像速度模型準確度不高,進而影響了深層的速度及成像效果。
[0004]大炮初至層析反演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可以較好的反映近地表的淺層信息,因而,許多成像公司在建模過程中會選用該模型作為淺層速度建模的依據。然而沒有考慮初至層析方法反演得到的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多解性及垂向深度應用的有效性等問題。
[0005]針對上述基于初至層析的方法所存在的多解性及垂向深度應用的有效性等問題,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疊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建立方法,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基于初至層析的方法所存在的多解性及有效性問題。
[0007]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疊前深度偏移速度場模型建立方法,包括:利用多個不同炮檢距范圍進行初至網格層析掃描,得到所述多個不同炮檢距范圍中各個炮檢距范圍對應的近地表速度模型;確定各個近地表速度模型對應的射線密度;根據確定的各個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射線密度的離散程度,選取用于反演的炮檢距范圍;繪制選取的炮檢距范圍的初至層析反演的射線密度圖;根據所述選取的炮檢距范圍的射線密度的離散程度,從所述射線密度圖中選取一個射線密度作為第一射線密度,并將所述第一射線密度對應的位置作為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垂向深度底界;對所述垂向深度底界進行人工插值和平滑,將人工插值和平滑后的垂向深度底界作為應用垂向深度;將所述選取的炮檢距范圍下的近地表速度模型與深層速度模型在所述應用垂向深度處進行拼接,得到疊前深度偏移速度場模型。
[0008]在一個實施例中,在利用多個不同炮檢距范圍進行初至網格層析掃描之前,所述方法還包括:確定起始炮檢距范圍、最大炮檢距和增長間隔;以所述起始炮檢距范圍作為初始值,每次增加一個增長間隔,直至增加到所述最大炮檢距,以得到多個炮檢距范圍。
[0009]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起始炮檢距范圍為0米到1000米。
[0010]在一個實施例中,根據確定的各個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射線密度的離散程度,選取用于反演的炮檢距范圍,包括:將所述多個不同炮檢距范圍中各個炮檢距范圍所對應的射線密度按炮檢距范圍由小到大進行排列,并根據排列結果確定射線密度隨著炮檢距范圍的變化而產生的變化趨勢;根據所述變化趨勢確定用于反演的炮檢距范圍:當隨著炮檢距范圍增加,射線密度平穩向下推進時,增大炮檢距范圍,直至炮檢距范圍增加,而射線密度不再平穩向下推進,將此時的炮檢距范圍確定為用于反演的炮檢距范圍。
[0011]在一個實施例中,在將所述選取的炮檢距范圍下的近地表速度模型與深層速度模型在所述應用垂向深度處進行拼接之前,所述方法還包括:通過反射同相軸進行層析反演,得到深層速度模型。
[0012]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疊前深度偏移速度場模型建立裝置,包括:近地表速度模型確定單元,用于利用多個不同炮檢距范圍進行初至網格層析掃描,得到所述多個不同炮檢距范圍中各個炮檢距范圍對應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射線密度確定單元,用于確定各個近地表速度模型對應的射線密度;炮檢距范圍確定單元,用于根據確定的各個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射線密度的離散程度,選取用于反演的炮檢距范圍;射線密度圖確定單元,用于繪制選取的炮檢距范圍的初至層析反演的射線密度圖;垂向深度底界確定單元,用于根據所述選取的炮檢距范圍的射線密度的離散程度,從所述射線密度圖中選取一個射線密度作為第一射線密度,并將所述第一射線密度對應的位置作為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垂向深度底界;垂向深度確定單元,用于對所述垂向深度底界進行人工插值和平滑,將人工插值和平滑后的垂向深度底界作為應用垂向深度;速度場模型確定單元,用于將所述選取的炮檢距范圍下的近地表速度模型與深層速度模型在所述應用垂向深度處進行拼接,得到疊前深度偏移速度場模型。
[0013]在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炮檢距確定單元,用于在利用多個不同炮檢距范圍進行初至網格層析掃描之前,確定起始炮檢距范圍、最大炮檢距和增長間隔;炮檢距計算單元,用于以所述起始炮檢距范圍作為初始值,每次增加一個增長間隔,直至增加到所述最大炮檢距,以得到多個炮檢距范圍。
[0014]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起始炮檢距范圍為0米到1000米。
[0015]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炮檢距范圍確定單元包括:射線密度確定模塊,用于將所述多個不同炮檢距范圍中各個炮檢距范圍所對應的射線密度按炮檢距范圍由小到大進行排列,并根據排列結果確定射線密度隨著炮檢距范圍的變化而產生的變化趨勢;炮檢距范圍確定模塊,用于根據所述變化趨勢確定用于反演的炮檢距范圍:當隨著炮檢距范圍增加,射線密度平穩向下推進時,增大炮檢距范圍,直至炮檢距范圍增加,而射線密度不再平穩向下推進,將此時的炮檢距范圍確定為用于反演的炮檢距范圍。
[0016]在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深層速度模型確定單元,用于通過反射同相軸進行層析反演,得到深層速度模型。
[0017]在上述實施例中,在利用初至層析的方法反演近地表速度模型的過程中,引入了射線密度,因為射線密度的引入可以定性判斷應用于初至層析的炮檢距范圍,從而有效地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基于初至層析模型分析方法的多解性問題。進一步的,通過射線密度的垂向展布來確定初至層析反演模型的垂向有效性,最終通過將有效的初至層析的近地表速度模型與深層反射層析的速度模型進行拼接,可以得到更加精確的淺層速度模型,該速度模型更加符合地質規律,從而提高了深度偏移的成像質量,并為進一步的深層速度迭代創造了條件。
【附圖說明】
[0018]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定。在附圖中:
[0019]圖1是應用反射同相軸進行層析反演所得到的速度模型以及該速度模型的成像結果示意圖;
[0020]圖2是實際的速度模型示意圖;
[0021]圖3是實際的速度模型成像結果示意圖;
[0022]圖4是圖1中淺層速度不準反演的速度模型中黑色虛線位置的道集示意圖;
[0023]圖5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疊前深度偏移速度場模型建立方法的流程圖;
[0024]圖6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不同的炮檢距范圍反演的近地表速度模型;
[0025]圖7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不同的炮檢距范圍反演的射線分布;
[0026]圖8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應用0米到2500米的炮檢距范圍初至層析反演所得到的射線分布圖;
[0027]圖9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將100條射線密度所對應的應用垂向深度投影到初至層析反演的速度模型中的結果示意圖;
[0028]圖10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近地表速度模型與深層速度模型拼接的速度場;
[0029]圖11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應用拼接速度場所得到的疊前深度偏移結果;
[0030]圖12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應用原始反射速度進行疊前深度偏移結果;
[0031]圖13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疊前深度偏移速度場模型建立裝置的結構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2]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方式和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在此,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但并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