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粉塵防治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抑塵劑、防塵劑除塵效果測試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改進,我國的煤礦開采技術也得到了相應的改進,但是煤礦開采過程中,仍然存在煤粉塵,且煤粉塵依然是礦井的五大災害之一,不僅威脅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而且影響礦井的安全綠色生產。煤粉塵就是在煤礦開采、堆積、運輸及加工利用的各個環節中所產生的各種巖礦微粒,主要是巖塵和煤塵。隨著煤炭行業的持續發展,機械化作業程度的加大和采煤強度的不斷增加,鑿巖、爆破、裝卸、運輸等作業流程中煤粉塵量增加,嚴重污染作業場所的環境,如果不能及時對巷道中的巖塵和煤塵進行消除,則會引發危害,如果工作人員長期吸入大量的煤粉塵,就容易患疾病;另外如果煤粉塵沉積在煤礦巷道中,煤粉塵和礦井中空氣中氧急劇反應,出現煤粉塵爆炸,然而煤粉塵爆炸產生高溫、高壓,且生成大量有毒有害的氣體,破壞煤礦中巷道中的設備,造成人員傷亡,還會引發相關煤礦事故,導致整個礦井毀壞,嚴重地威脅安全生產和人員生命安全。因此,目前煤礦巷道中采用抑塵劑與防塵劑進行煤粉塵的治理。
但現如今,市面上還未出現一套能對抑塵劑與防塵劑對煤礦巷道的除塵效果進行試驗測試的相關測試裝置,不能全面、有效地對除塵效果進行測試和評價,且不能為選擇合適的抑塵劑與防塵劑提供客觀準確地依據。因此需要一種使用操作簡便、實現方便且使用效果好的抑塵劑、防塵劑除塵效果測試裝置,能對抑塵劑、防塵劑以及抑塵劑與防塵劑在煤礦巷道中的除塵效果進行準確測試,全面、有效地對除塵效果進行測試和評價,且為選擇合適的抑塵劑與防塵劑提供客觀準確地依據。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抑塵劑、防塵劑除塵效果測試裝置,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安裝布設簡便及使用操作簡便、使用效果好,通過粉塵檢測裝置對模擬巷道裝置內粉塵濃度進行檢測,能夠獲取抑塵劑的除塵效率、防塵劑的除塵效率以及抑塵劑與防塵劑的除塵效率,能對抑塵劑、防塵劑以及抑塵劑與防塵劑在煤礦巷道中的除塵效果進行準確測試,全面、有效地對除塵效果進行測試和評價,且為選擇合適的抑塵劑、防塵劑提供客觀準確地依據,實用性強。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抑塵劑、防塵劑除塵效果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數據采集處理裝置、對實際煤礦巷道進行模擬的模擬巷道裝置、給模擬巷道裝置內輸送粉塵的粉塵發生裝置以及對模擬巷道裝置內粉塵進行除塵的防塵劑噴灑裝置和脫塵裝置,所述數據采集處理裝置包括微控制器和與微控制器相接且與計算機雙向通信的通信模塊,所述微控制器的輸入端接有用于檢測模擬巷道裝置內粉塵濃度的粉塵傳感器,所述微控制器的輸出端接有顯示器;
所述粉塵發生裝置包括對塊狀煤樣、巖石或者煤矸石待破碎物質進行破碎的破碎機、與所述破碎機連接且對所述破碎機破碎后的粉末進行篩選的篩子和對所述篩子篩選出的粉塵進行存儲且與鼓風機的出風口連接的粉塵盒,所述鼓風機由微控制器進行控制,所述鼓風機和粉塵盒均位于模擬巷道裝置的入口端,所述粉塵傳感器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粉塵傳感器沿模擬巷道裝置的長度方向進行布設,且相鄰兩個所述粉塵傳感器的水平間距為2m~2.5m,所述防塵劑噴灑裝置包括盛有防塵劑溶液的儲液池、與儲液池連接且輸送儲液池中防塵劑溶液的水泵、與水泵連接的輸液管和設置在輸液管上且對模擬巷道裝置內粉塵進行除塵的噴霧頭,所述輸液管上設置有流量計、壓力檢測單元和減壓閥,所述噴霧頭和所述粉塵傳感器交錯布設,所述噴霧頭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噴霧頭沿巷道頂部的長度方向進行布設,且相鄰兩個所述噴霧頭的水平間距為2m~2.5m,所述粉塵傳感器、流量計和壓力檢測單元均與微控制器的輸入端相接,所述減壓閥和水泵均與微控制器的輸出端相接。
上述的一種抑塵劑、防塵劑除塵效果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脫塵裝置包括對模擬巷道裝置中殘留粉塵進行除塵的風機、與風機出風口連接且對模擬巷道裝置中殘留粉塵進行輸送的風筒和與風筒連接且對風筒內的粉塵進行吸附的水槽,所述風機進風口的前側設置有對模擬巷道裝置中風量進行調節的風量調節板,所述風機由微控制器進行控制。
上述的一種抑塵劑、防塵劑除塵效果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擬巷道裝置由多段模擬巷道拼接而成,多段所述模擬巷道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且相鄰兩段所述模擬巷道通過密封膠密封連接;所述模擬巷道為用于模擬實際煤礦巷道圍巖的相似模擬材料,所述模擬巷道包括巷道頂部、與巷道頂部連接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的巷道兩幫和連接與兩個巷道兩幫底部的巷道底部,所述巷道頂部和兩個所述巷道兩幫一體成型。
上述的一種抑塵劑、防塵劑除塵效果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巷道頂部設置有預留孔,所述巷道頂部呈拱形,所述預留孔的數量為多個。
上述的一種抑塵劑、防塵劑除塵效果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預留孔包括用于安裝粉塵傳感器的第一預留孔和用于安裝噴霧頭的第二預留孔,每個所述第一預留孔中均安裝兩個粉塵傳感器,每個所述第二預留孔中均安裝兩個噴霧頭,兩個所述粉塵傳感器之間的豎直間距為0.1m,兩個所述噴霧頭之間的豎直間距為0.1m。
上述的一種抑塵劑、防塵劑除塵效果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制器的輸入端接有人機輸入接口,所述微控制器的輸出端接有顯示器。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所采用的抑塵劑、防塵劑除塵效果測試裝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安裝布設簡便,投入成本較低。
2、所采用的抑塵劑、防塵劑除塵效果測試裝置使用操作簡便,測試耗費的人力物力少。
3、所采用的抑塵劑、防塵劑除塵效果測試裝置的操作簡便且使用效果好,通過設置粉塵發生裝置制備粉塵并給模擬巷道裝置內輸送粉塵,用于模擬煤礦巷道內產生的粉塵,通過粉塵檢測裝置對模擬巷道裝置內粉塵濃度的檢測,能夠得到使用抑塵劑的除塵效率、使用防塵劑的除塵效率以及使用抑塵劑與防塵劑的除塵效率,能簡便、快速地實現抑塵劑除塵效果、防塵劑除塵效果以及抑塵劑與防塵劑除塵效果的測試,且測試過程易于控制。
4、所采用的粉塵發生裝置結構設計合理、使用操作簡便且制備粉塵效果好,能實現塊狀煤樣、巖石或者煤矸石等待破碎物質的破碎,實現多種不同粉塵的制備,并且模擬不同粉塵的產生,另外,工作人員遠離測試現場,避免造成工作人員傷害。
5、所采用的抑塵劑、防塵劑除塵效果測試裝置在不同抑塵劑、不同防塵劑以及不同抑塵劑與防塵劑,又能在不同抑塵劑溶液濃度、不同防塵劑溶液濃度、不同抑塵劑溶液濃度與防塵劑溶液濃度、不同流量和不同粉塵等情況下,完成抑塵劑、防塵劑除塵效果的測試,靈活性強,適應范圍廣,從而為分析抑塵劑、防塵劑對不同粉塵的抑制效果提供依據,為制定科學的除塵技術方案提供理論依據。
6、所采用的抑塵劑、防塵劑除塵效果測試裝置測試準確度高,能對模擬巷道裝置中的殘留粉塵進行脫塵處理,保證每次測試后模擬巷道裝置的清潔,避免對下一測試的干擾。
7、所采用的抑塵劑、防塵劑除塵效果測試裝置使用效果好且測試智能化程度高,測驗過程中,通過數據采集模塊自動記錄粉塵濃度,所記錄數據全面且能實現同步自動記錄,測試記錄的數據提供給測試人員,能夠為測試人員研究抑塵劑、防塵劑粉塵除塵效果測試提供依據,且能夠為測試人員選擇抑塵劑和防塵劑對粉塵進行除塵提供實驗證據。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操作簡便且使用效果好,通過粉塵檢測裝置對模擬巷道裝置內粉塵濃度進行檢測,得到抑塵劑的除塵效率、防塵劑的除塵效率以及抑塵劑與防塵劑的除塵效率,能對抑塵劑、防塵劑以及抑塵劑與防塵劑在煤礦巷道中的除塵效果進行準確測試,實用性強。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電路原理框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模擬巷道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粉塵發生裝置; 2—鼓風機; 3—粉塵盒;
4—破碎機; 5—篩子; 6—粉塵傳感器;
8—微控制器; 9—防塵劑噴灑裝置;
10—預留孔; 11—通信模塊; 12—計算機;
13—水泵; 14—減壓閥; 15—噴霧頭;
16—輸液管; 17—儲液池; 18—流量計;
19—壓力檢測單元; 20—人機輸入接口; 21—顯示器;
22—脫塵裝置; 23—風機; 24—風量調節板;
25—水槽; 26—風筒; 27—模擬巷道裝置;
28—巷道頂部; 29—巷道底部; 30—巷道兩幫。
具體實施方式
如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數據采集處理裝置、對實際煤礦巷道進行模擬的模擬巷道裝置27、給模擬巷道裝置27內輸送粉塵的粉塵發生裝置1以及對模擬巷道裝置27內粉塵進行除塵的防塵劑噴灑裝置9和脫塵裝置22所述數據采集處理裝置包括微控制器8和與微控制器8相接且與計算機12雙向通信的通信模塊11,所述微控制器8的輸入端接有用于檢測模擬巷道裝置27內粉塵濃度的粉塵傳感器6,所述微控制器8的輸出端接有顯示器21;
所述粉塵發生裝置1包括對塊狀煤樣、巖石或者煤矸石待破碎物質進行破碎的破碎機4、與所述破碎機4連接且對所述破碎機4破碎后的粉末進行篩選的篩子5和對所述篩子5篩選出的粉塵進行存儲且與鼓風機2的出風口連接的粉塵盒3,所述鼓風機2由微控制器8進行控制,所述鼓風機2和粉塵盒3均位于模擬巷道裝置27的入口端,所述粉塵傳感器6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粉塵傳感器6沿模擬巷道裝置27的長度方向進行布設,且相鄰兩個所述粉塵傳感器6的水平間距為2m~2.5m,所述防塵劑噴灑裝置9包括盛有防塵劑溶液的儲液池17、與儲液池17連接且輸送儲液池17中防塵劑溶液的水泵13、與水泵13連接的輸液管16和設置在輸液管16上且對模擬巷道裝置27內粉塵進行除塵的噴霧頭15,所述輸液管16上設置有流量計18、壓力檢測單元19和減壓閥14,所述噴霧頭15和所述粉塵傳感器6交錯布設,所述噴霧頭15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噴霧頭15沿巷道頂部28的長度方向進行布設,且相鄰兩個所述噴霧頭15的水平間距為2m~2.5m,所述粉塵傳感器6、流量計18和壓力檢測單元19均與微控制器8的輸入端相接,所述減壓閥14和水泵13均與微控制器8的輸出端相接。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脫塵裝置22包括對模擬巷道裝置27中殘留粉塵進行除塵的風機23、與風機23出風口連接且對模擬巷道裝置27中殘留粉塵進行輸送的風筒26和與風筒26連接且對風筒26內的粉塵進行吸附的水槽25,所述風機23進風口的前側設置有對模擬巷道裝置27中風量進行調節的風量調節板24,所述風機23由微控制器8進行控制。
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模擬巷道裝置27由多段模擬巷道拼接而成,多段所述模擬巷道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且相鄰兩段所述模擬巷道通過密封膠密封連接;所述模擬巷道為用于模擬實際煤礦巷道圍巖的相似模擬材料,所述模擬巷道包括巷道頂部28、與巷道頂部28連接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的巷道兩幫30和連接與兩個巷道兩幫30底部的巷道底部29,所述巷道頂部28和兩個所述巷道兩幫30一體成型。
本實施例中,所述巷道頂部28設置有預留孔10,所述巷道頂部28呈拱形,所述預留孔10的數量為多個。
本實施例中,所述預留孔10包括用于安裝粉塵傳感器6的第一預留孔和用于安裝噴霧頭15的第二預留孔,每個所述第一預留孔中均安裝兩個粉塵傳感器6,每個所述第二預留孔中均安裝兩個噴霧頭15,兩個所述粉塵傳感器6之間的豎直間距為0.1m,兩個所述噴霧頭15之間的豎直間距為0.1m。
本實施例中,所述微控制器8的輸入端接有人機輸入接口20,所述微控制器8的輸出端接有顯示器21。
本實施例中,通過人機輸入接口20預先設定輸液管16的流量和壓力。
本實施例中,該測試裝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安裝布設簡便,投入成本較低,使用操作簡便,測試耗費的人力物力少。
本實施例中,通過設置粉塵發生裝置1制備粉塵并給模擬巷道裝置8內輸送粉塵,用于模擬煤礦巷道內產生的粉塵,通過粉塵檢測裝置5對模擬巷道裝置27內的粉塵濃度進行檢測,能夠得到抑塵劑的除塵效率、防塵劑的除塵效率以及抑塵劑與防塵劑的除塵效率,能簡便、快速地實現抑塵劑除塵效果、防塵劑除塵效果以及抑塵劑與防塵劑除塵效果的測試,且測試過程易于控制。
本實施例中,粉塵發生裝置1的設置能實現塊狀煤樣、巖石或者煤矸石等待破碎物質的破碎,實現多種不同粉塵的制備,并且模擬不同粉塵的產生,另外,工作人員遠離測試現場,避免造成工作人員傷害。
本實施例中,通過設置脫塵裝置22,能對模擬巷道裝置27中的殘留粉塵進行脫塵處理,保證每次測試后模擬巷道裝置27的清潔,避免對下一測試的干擾,提高測試準確度。
本實施例中,通過設置微控制器8和計算機12,能夠自動記錄粉塵濃度測試記錄的數據提供給測試人員,并將測試記錄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到除塵效率提供給測試人員,為測試人員研究抑塵劑、防塵劑粉塵除塵效果測試提供依據,且能夠為測試人員選擇抑塵劑和防塵劑對粉塵進行除塵提供實驗證據。
本實施例中,所述破碎機4是對塊狀煤樣、巖石或者煤矸石等待破碎物質進行破碎來制備粉塵。
本實施例中,開啟脫塵裝置22對模擬巷道裝置27內的殘留粉塵進行清除的具體過程為操作計算機12通過通信模塊11發送脫塵清除啟動信號給微控制器8,微控制器8控制風機23工作,將模擬巷道裝置27中殘留粉塵經過風筒26輸送至水槽25進行吸附;
本實施例中,開啟防塵劑噴灑裝置9對模擬巷道裝置27內粉塵進行除塵的具體過程為操作計算機12通過通信模塊11發送防塵劑噴灑裝置啟動信號,微控制器8控制防塵劑噴灑裝置9中水泵13工作,水泵13將儲液池17中的防塵劑溶液通過輸液管16輸送至噴霧頭15,噴霧頭15開始噴灑除塵。
本實施例中,微控制器8控制防塵劑噴灑裝置9中水泵13之前,操作計算機12通過通信模塊11發送流量調節信號和壓力調節信號給微控制器8,微控制器8通過水泵13調節輸液管16的流量,微控制器8通過減壓閥14調節輸液管16的壓力。實際使用過程中,可根據具體需求改變輸液管16中的壓力和流量,從而測得抑塵劑、防塵劑在不同壓力和流量下的除塵效果。
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時,首先,采用所述破碎機4將待破碎物質破碎得到第一粉末,再將所述第一粉末進行篩選,并將篩選出的第一粉末放入恒溫箱中進行恒溫干燥處理,得到第一粉塵樣本,然后從所述第一粉塵樣本中稱量兩份相同質量的第一粉塵并分別放入兩個粉塵盒3中;所述第一粉塵為未浸泡抑塵劑溶液的粉塵,盛放有第一粉塵的兩個粉塵盒3分別稱為第一粉塵盒和第二粉塵盒;接著,將待破碎物質置入抑塵劑混合液中,直至所述待破碎物質被所述抑塵劑混合液浸透后撈出,采用所述破碎機4將被所述抑塵劑混合液浸透后的待破碎物質破碎得到第二粉末;再將所述第二粉末進行篩選,將篩選出的第二粉末放入恒溫箱中進行恒溫干燥處理,得到第二粉塵樣本;然后從所述第二粉塵樣本中稱量兩份相同質量的第二粉塵并分別放入兩個粉塵盒3中;其中,所述第二粉塵為浸泡抑塵劑溶液的粉塵,盛放有第二粉塵的兩個粉塵盒3分別稱為第三粉塵盒和第四粉塵盒;粉塵傳感器6對模擬巷道裝置27內的空氣粉塵濃度進行檢測并將檢測到的多個測試點處的空氣粉塵濃度傳輸給微控制器8,微控制器8再將其接收到的多個測試點處的空氣粉塵濃度通過通信模塊11傳輸給計算機12,計算機12接收并記錄多個測試點處的空氣粉塵濃度,并將多個測試點處的空氣粉塵濃度記錄為各個測試點處的空氣粉塵濃度;
當測試防塵劑的除塵效果時:首先,操作計算機12通過通信模塊11發送鼓風機啟動信號給微控制器8,微控制器8控制鼓風機2開啟使所述第一粉塵盒中第一粉塵進入模擬巷道裝置27中,直至所述第一粉塵盒中第一粉塵被吹干凈時,微控制器8控制鼓風機2關閉;同時,在向模擬巷道裝置27中輸送未浸泡抑塵劑溶液的粉塵的過程中,粉塵傳感器6對模擬巷道裝置27內的粉塵濃度進行第一次實時檢測,并將檢測到的多個測試點處的粉塵濃度傳輸給微控制器8,微控制器8再將其接收到的多個測試點處的粉塵濃度通過通信模塊11實時傳輸給計算機12,計算機12接收并記錄各個采樣時刻多個測試點處的粉塵濃度,采用計算機12對各個測試點處多個采樣時刻的粉塵濃度按照時間先后順序進行排列,當相鄰兩個采樣時刻的粉塵濃度差值小于等于5%時,說明該測試點處粉塵濃度已穩定,將相鄰兩個采樣時刻中后一采樣時刻的粉塵濃度記錄為該測試點處的第一粉塵濃度,關閉粉塵傳感器6,開啟脫塵裝置22對模擬巷道裝置27內的殘留粉塵清除;然后,操作計算機12通過通信模塊11發送鼓風機啟動信號和防塵劑噴灑裝置啟動信號給微控制器8,微控制器8控制鼓風機2開啟使所述第二粉塵盒中第一粉塵進入模擬巷道裝置27,且微控制器8控制防塵劑噴灑裝置9工作,直至所述第二粉塵盒中第一粉塵被吹干凈時,微控制器8控制鼓風機2和防塵劑噴灑裝置9關閉;同時,在向模擬巷道裝置27中輸送未浸泡抑塵劑溶液的粉塵時開啟防塵劑噴灑裝置9對模擬巷道裝置27內粉塵進行除塵的過程中,粉塵傳感器6對模擬巷道裝置27內的粉塵濃度進行第二次實時檢測,并將檢測到的多個測試點處的粉塵濃度傳輸給微控制器8,微控制器8再將其接收到的多個測試點處的粉塵濃度通過通信模塊11實時傳輸給計算機12,計算機12接收并記錄各個采樣時刻多個測試點處的粉塵濃度,采用計算機12對各個測試點處多個采樣時刻的粉塵濃度按照時間先后順序進行排列,當相鄰兩個采樣時刻的粉塵濃度差值小于等于5%時,說明該測試點處粉塵濃度已穩定,將相鄰兩個采樣時刻中后一采樣時刻的粉塵濃度記錄為該測試點處的第二粉塵濃度,關閉粉塵傳感器6,開啟脫塵裝置22對模擬巷道裝置27內的殘留粉塵清除;最后,計算機12將空氣粉塵濃度、所述粉塵傳感器6的第一次粉塵濃度和所述粉塵傳感器6的第二次粉塵濃度進行數據處理,得到防塵劑的除塵效率,并通過顯示器21同步顯示,實現防塵劑除塵效果的測試;
當測試抑塵劑的除塵效果時:操作計算機12通過通信模塊11發送鼓風機啟動信號給微控制器8,微控制器8控制鼓風機2開啟使所述第三粉塵盒中第二粉塵進入模擬巷道裝置27中,直至所述第三粉塵盒中第二粉塵被吹干凈時,微控制器8控制鼓風機2關閉;同時,在向模擬巷道裝置27中輸送浸泡抑塵劑溶液的粉塵的過程中,粉塵傳感器6對模擬巷道裝置27內的粉塵濃度進行第三次實時檢測,并將檢測到的多個測試點處的粉塵濃度傳輸給微控制器8,微控制器8再將其接收到的多個測試點處的粉塵濃度通過通信模塊11實時傳輸給計算機12,計算機12接收并記錄各個采樣時刻多個測試點處的粉塵濃度,采用計算機12對各個測試點處多個采樣時刻的粉塵濃度按照時間先后順序進行排列,當相鄰兩個采樣時刻的粉塵濃度差值小于等于5%時,說明該測試點處粉塵濃度已穩定,將相鄰兩個采樣時刻中后一采樣時刻的粉塵濃度記錄為該測試點處的第三粉塵濃度,關閉粉塵傳感器6,開啟脫塵裝置22對模擬巷道裝置27內的殘留粉塵清除;最后,計算機12將空氣粉塵濃度、所述粉塵傳感器6的第一次粉塵濃度和所述粉塵傳感器6的第三次粉塵濃度進行數據處理,得到抑塵劑的除塵效率,并通過顯示器21同步顯示,實現抑塵劑除塵效果的測試;
當測試抑塵劑與防塵劑的除塵效果時:將所述第四粉塵盒安裝好后,操作計算機12通過通信模塊11發送鼓風機啟動信號和防塵劑噴灑裝置啟動信號給微控制器8,微控制器8控制鼓風機2開啟使所述第四粉塵盒中第二粉塵進入模擬巷道裝置27,且微控制器8控制防塵劑噴灑裝置9工作,直至所述第四粉塵盒中第二粉塵被吹干凈時,微控制器8控制鼓風機2和防塵劑噴灑裝置9關閉;同時,在向模擬巷道裝置27中輸送浸泡抑塵劑溶液的粉塵時開啟防塵劑噴灑裝置9對模擬巷道裝置27內粉塵進行除塵的過程中,粉塵傳感器6對模擬巷道裝置27內的粉塵濃度進行第四次實時檢測,并將檢測到的多個測試點處的粉塵濃度傳輸給微控制器8,微控制器8再將其接收到的多個測試點處的粉塵濃度通過通信模塊11實時傳輸給計算機12,計算機12接收并記錄各個采樣時刻多個測試點處的粉塵濃度,采用計算機12對各個測試點處多個采樣時刻的粉塵濃度按照時間先后順序進行排列,當相鄰兩個采樣時刻的粉塵濃度差值小于等于5%時,說明該測試點處粉塵濃度已穩定,將相鄰兩個采樣時刻中后一采樣時刻的粉塵濃度記錄為該測試點處的第四粉塵濃度,關閉粉塵傳感器6,開啟脫塵裝置22對模擬巷道裝置27內的殘留粉塵清除;最后,計算機12將空氣粉塵濃度、所述粉塵傳感器6的第一次粉塵濃度和所述粉塵傳感器6的第四次粉塵濃度進行處理,得到抑塵劑與防塵劑的除塵效率,并通過顯示器21同步顯示,實現抑塵劑與防塵劑除塵效果的測試。
實際測試過程中,可根據具體需求改變抑塵劑、防塵劑的類型,從而測定不同抑塵劑、不同防塵劑以及不同抑塵劑與防塵劑的除塵效果。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實現多種情況下的除塵效果測試,能對抑塵劑、防塵劑以及抑塵劑與防塵劑在煤礦巷道中的除塵效果進行準確測試,實現抑塵劑與防塵劑除塵效果的評價和分析,為選擇合適的抑塵劑與防塵劑提供客觀準確地依據。
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