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發射藥理化檢測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多功能發射藥試驗儀。
背景技術:
發射藥(即火炸藥)在存放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化學變化,導致其安全性、穩定性發生變化。因此,就需要對發射藥進行理化檢測(參考GJB770B-2005火藥試驗方法),檢測試驗通常包括安定性試驗、甲基紫試驗等諸多方法。
現有用于火藥安定性試驗的發射藥試驗儀,只能滿足單一試驗的樣品預處理需求。因為不同的試驗對溫度要求和發射藥樣品容器容納狀態均不同,而現有的試驗儀工作狀態單一,設備配套的發射藥樣品容器單一,存在可靠性差、維修性差、試驗精度差等問題。試驗原理基本相同,主要因為爐體結構設計,導致現有設備只能做單一實驗;發射藥樣品容器不同,需要的加熱孔口徑不同,二現有設備只具備一種口徑的加熱孔;比如,甲基紫試驗對樣品加熱時,使用內徑15±0.5mm、外徑18±0.5mm、長度290±1mm的硬質玻璃試管。安定性試驗對樣品加熱時,使用的是容積20ml的圓柱形密封鋼杯。前者細長,后者短粗。
現有設備存在以下問題:設備體積大,控溫端和加熱端采用分體結構設計,由導線連接傳遞各種信號,故障率高且不易維修;
控溫精度差,設備的設計年代久遠,設計理念及技術水平比較粗糙,溫度控制精度差,溫度誤差較大,平均溫控誤差在0.3—0.4℃;
控制系統落后,自動化程度較低,只能簡單的設定溫度值,無法記錄溫度控制曲線,無法對試驗數據進行處理;
功能單一,雖然試驗原理相似,但不同的設備只能針對一種試驗科目使用,通用性差。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多功能發射藥試驗儀,可進行多項實驗項目,且方便對溫控曲線的實時觀察,并為測試樣品提供穩定的溫控場。
一種多功能發射藥試驗儀,包括控制裝置和加熱裝置,其關鍵在于:所述控制裝置安裝在所述加熱裝置上,所述加熱裝置包括第一殼體、加熱體和加熱棒,所述加熱體固設在所述第一殼體的內部,在所述加熱體的底部內嵌有至少三根加熱棒,所述加熱棒均勻分布;
在所述加熱體的上表面開設有至少三個加熱孔,所述加熱孔均勻分布,所述加熱孔上端端部的直徑大于下端端部的直徑;在所述加熱體的中部內嵌有熱敏電阻,所述熱敏電阻靠近所述加熱孔的中部。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加熱棒對加熱體均勻加熱,加熱孔上粗用于做發射藥的安定性試驗,加熱孔下細用于做發射藥的甲基紫試驗;熱敏電阻靠近加熱孔的中部,便于無論是做甲基紫試驗,還是安定性實驗,均能對加熱孔內的試管提供有效的溫度環境。
為更好實現本實用新型,可進一步為,所述第一殼體為上端開口的空腔結構,在所述第一殼體的上端開口處設有密封蓋;所述加熱體固設在所述第一殼體的底部,在所述加熱體和第一殼體之間填充有隔熱材料;所述控制裝置固設在所述第一殼體的側面,這樣,既能精化設備,又不致使加熱體影響溫控裝置內電氣件的運行效果。
可進一步為,所述隔熱材料的填充高度與所述加熱體的上端面齊平,在所述加熱體的上端面固設有密封隔板,所述密封隔板邊沿與所述第一殼體貼合,在所述密封隔板上對應加熱孔的位置開設有無障礙孔,設置在密封隔板使結構看上去更美觀,設置的無障礙孔使測試試管可以輕松穿過,并放入加熱孔。
可進一步為,所述加熱體為鋁質的圓柱型加熱體,提高溫控精度,采用鋁為加熱體主體材質,鋁的熱傳導性能優良,溫度保持也較穩定,成本較低。
可進一步為,所述加熱孔和加熱棒均以所述加熱體的中軸線為中心呈中心對稱分布;所述加熱孔和加熱棒均靠近所述加熱體側面與中軸線之間的中間位置;加熱孔之間的距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如果太近就不能滿足16孔的設計要求,如果太遠則會增大加熱體主體的體積,影響整體布局。加熱孔距離鋁質加熱體的外側邊緣也不能太近,否則加熱孔內側與外側受熱不均勻。這樣的結構,使加熱體可以均勻受熱和傳熱,加熱孔能均勻受熱。
可進一步為,所述加熱裝置包括第二殼體、顯示屏和控制主板,所述控制主板設置在所述第二殼體的內部,所述顯示屏固設在所述第二殼體的側面;所述控制主板包括電腦主板和溫控主板,所述電腦主板分別經觸控板、高壓板和VGA轉換板后與所述顯示屏電性連接;所述溫控主板分別與所述電腦主板、熱敏電阻和加熱棒電性連接。
可進一步為,所述電腦主板還與電風扇、蜂鳴器、USB接口和以太網接口電性相連,以太網接口用于該設備與業務辦公網絡的數據通信,USB接口用于從電腦主板中考取或存儲數據。
可進一步為,在所述第二殼體上設有進風口和排風口,所述電風扇安裝在所述排風口(24)處,這樣用于對顯示屏和控制主板的散熱。
可進一步為,所述熱敏電阻靠近相鄰所述加熱孔之間的中間位置,這樣,溫度檢測更準確。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將溫控裝置和加熱裝置一體化設置,使實驗設備空間占用更小;加熱體采用鋁質材料,能使溫度保持比較穩定的狀態,使控溫精度更高;加熱孔上部口徑大且下部口徑小,在做安定性試驗和甲基紫試驗均可對發射藥進行恒溫處理,增加設備的功能性;顯示屏可實時顯示控溫曲線,便于對實驗過程實時觀察;設置的以太網接口可與業務辦公網絡數據通信,便于遠程監控。
附圖說明
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中加熱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中加熱裝置結構的第一拆分圖;
圖4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中加熱裝置結構的第二拆分圖;
圖5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中加熱裝置剖視圖;
圖6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中溫控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7出示了本實用新型加熱體的截面示意圖;
圖8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加熱體的俯視圖;
圖9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中電路的框圖。
附圖中,11-第一殼體;111-把手;12-密封蓋;13-密封隔板;131-無障礙孔;14-加熱棒;15-加熱體;151-加熱孔;16-固定架;17-熱敏電阻;18-密封隔板;181-無障礙孔;21-第二殼體;211-進風口;22-顯示屏;23-以太網接口;24-排風口;25-USB接口;26-電源插口;27-保險開關按鈕;28-電源開關按鈕;29-安裝板;291-VGA轉換板;292-觸控板;293-電腦主板;294-開關電源;295-固態繼電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因此只是作為示例,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如圖1至圖8所示,一種多功能發射藥試驗儀,包括控制裝置和加熱裝置,所述控制裝置固設在所述加熱裝置上,所述加熱裝置包括第一殼體11、加熱體15和加熱棒14,所述加熱體15為鋁質的圓柱型加熱體15,加熱體15直徑和高均為300mm,所述加熱體15固設在所述第一殼體11的底部,且通過固定架16與所述第一殼體11固定連接;在所述加熱體15的底部內嵌有加熱棒14,在所述加熱體15的上表面開設有加熱孔151,且所述加熱孔151上端端部的直徑大于下端端部的直徑,本實用新型用于做發射藥的甲基紫試驗和安定性試驗,甲基紫試驗對樣品加熱時使用內徑15±0.5mm、外徑18±0.5mm、長度290±1mm的硬質玻璃試管。安定性試驗對樣品加熱時使用的是容積20ml的圓柱形密封鋼杯。前者細長,后者短粗,所以加熱孔151的規格根據實驗所用試管和鋼杯的規格所定,加熱孔151內壁需與試管和鋼杯貼合;其中,所述加熱孔151有十六個,加熱棒14有六個,所述加熱孔151和加熱棒14均分別以所述加熱體15的中軸線為中心呈中心對稱分布;所述加熱孔151和加熱棒14均靠近所述加熱體15側面與中軸線之間的中間位置,加熱孔151與加熱體15軸線的距離130mm,加熱棒14與加熱體15軸線的距離為75mm;在所述加熱體15的中部內嵌有熱敏電阻17,所述熱敏電阻17靠近所述加熱孔151的中部,熱敏電阻17具體靠近加熱孔151上端部粗口徑和細口徑的過渡處,并由圖7和圖8可以看出,熱敏電阻17位于相鄰加熱孔151之間的中間位置,與所有加熱孔151圓心相連形成的圓形邊沿重合,這里的熱敏電阻17采用的是PT100溫度傳感器,便于測試樣品不同實驗時的溫度。
所述第一殼體11為上端開口的空腔結構,在所述第一殼體11的上端開口處設有密封蓋12,密封蓋12與第一殼體11通過合頁鉸接;在所述加熱體15和第一殼體11之間填充有隔熱材料;所述控制裝置固設在所述第一殼體11的側面。所述隔熱材料的填充高度與所述加熱體15的上端面齊平,在所述加熱體15的上端面固設有密封隔板18,所述密封隔板18邊沿與所述第一殼體11貼合,在所述密封隔板18上對應加熱孔151的位置開設有無障礙孔181,實驗時,試管穿過無障礙孔181后插入加熱孔151。
在所述第二殼體21上設有進風口211和排風口24,所述進風口211和排風口24均靠近所述顯示屏22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殼體21的不同側面,其中,進風口211位于方形第二殼體21的下端面,兩個排風口24分別位于所述第二殼體21的兩側面,且第二殼體21內的兩個電風扇分別安裝在排風口24處。
如圖1、圖6和圖9所示,所述加熱裝置包括第二殼體21、顯示屏22和控制主板,所述控制主板設置在所述第二殼體21的內部,所述顯示屏22固設在所述第二殼體21的側面,顯示屏22具體是嵌入在所述第二殼體21內;所述控制主板包括電腦主板293和溫控主板,所述電腦主板293分別經觸控板292、高壓板和VGA轉換板291與所述顯示屏22電性連接;所述溫控主板分別與所述電腦主板293、熱敏電17阻和加熱棒14電性連接,其中,溫控主板經固態繼電器295后與加熱棒14電性連接。所述電腦主板還與電風扇、蜂鳴器、USB接口25和以太網接口23電性相連。在圖1中可以看到,在第二殼體21的側面還設置有電源開關按鈕28、保險開關按鈕27和電源插口26。
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和說明書的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