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拉伸試驗設備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夾具及拉伸試驗機。
背景技術:
金屬材料,尤其是鋼鐵,普遍應用于航空、航天、能源、化工、交通運輸等各個領域,這些領域對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有著嚴格的要求。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有著嚴格的要求。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主要包括抗拉強度、伸長率、彈性模量等,這些指標需要通過拉伸試驗機測出,其中卡具是拉伸試驗機上的關鍵部位之一。
但是目前拉伸試驗機上的卡具卡緊待測物件后很難進行卸力,且在卸力過程中會有一定的回程會影響實驗結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夾具及拉伸試驗機,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夾具及拉伸試驗機存在的上述問題。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夾具,其包括夾頭、鉗口和傳動件;
所述夾頭包括第一壁部、第二壁部和頂部,所述第一壁部、所述第二壁部和所述頂部圍成具有開口的容置部,所述第一壁部朝向所述第二壁部的一面為第一引導面,所述第二壁部朝向所述第一壁部的一面為第二引導面,所述第一引導面和所述第二引導面遠離所述頂部的一側形成收口;
所述鉗口包括第一鉗部和第二鉗部,所述鉗口容置于所述容置部,所述第一鉗部抵接所述第一引導面,所述第二鉗部抵接所述第二引導面;
所述傳動件可帶動所述第一鉗部和第二鉗部向上或向下移動;
所述第一壁部設置有第一安裝孔,所述安裝孔靠近所述頂部的一端鉸接有第一松緊部,所述第一松緊部遠離所述容置部的一端設置有抵接件。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壁部設置有第二安裝孔,所述安裝孔靠近所述頂部的一端鉸接有第二松緊部,所述第二松緊部遠離所述容置部的一端設置有抵接件。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壁部遠離所述第二壁部的一面設置有抵接鉤,所述抵接鉤包括固定相連的延伸段和抵接段,所述抵接鉤與所述第二壁部之間形成抵接空間,所述抵接件可放置于所述抵接空間,所述抵接件的一側可抵接所述第一松緊部,另一側可抵接所述抵接段。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抵接鉤的端頭朝向所述底部。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鉗部上設置有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二鉗部對應位置設置有第二卡接槽,所述傳動件包括鉗口傳動部,鉗口傳動部端頭處設置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一卡接槽,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二卡接槽,所述卡接部抵接所述第一卡接槽內壁,所述卡接部抵接所述第二卡接槽內壁。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傳動件還包括夾頭傳動部,所述鉗口傳動部套設與所述夾頭傳動部內,所述鉗口傳動部和所述夾頭傳動部通過第一螺紋螺紋連接,所述頂部固定設置有鎖定部,所述鎖定部中間設置有用于夾頭傳動部通過的通孔,所述鎖定部與所述夾頭傳動部通過第二螺紋螺紋連接。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螺紋和所述第二螺紋反向。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松緊部朝向所述第二松緊部的一面設置有彈性件,所述第二松緊部朝向所述第一松緊部的一面設置有彈性件。
一種拉伸試驗機,其包括框架、定位件和上述的夾具;
所述框架包括工作區,所述工作區內壁包括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所述定位件一端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第一側壁,另一端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第二側壁;
所述夾頭傳動部遠離所述夾頭的一端安裝有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可為所述夾頭傳動部傳送轉矩。
所述驅動裝置遠離所述夾頭的一端連接在所述定位件上。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夾具和所述定位件包括兩個,所述兩個夾具相對設置。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本發明提供的夾具和拉伸試驗機,可以在夾緊待夾物件時通過取出抵接件,完成瞬時地卸力,保證了鉗口位置的相對固定,因而保證了試驗結果的準確性,也方便了卸力流程。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方式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夾具的第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夾具的第二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夾具的第三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提供的夾頭的第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提供的傳動件的第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提供的夾頭傳動件的第一視角的機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二提供的夾具的第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二提供的夾具的第二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二提供的夾具的第三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三提供的拉伸試驗機的第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發明實施例三提供的拉伸試驗機的第二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12是本發明實施例三提供的夾頭傳動件的第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標:001-拉伸試驗機;010-夾具;020-框架;030-定位件;040-驅動裝置;100-夾頭;110-第一壁部;111-第一引導面;113-第一安裝孔;115-第一松緊部;130-第二壁部;131-第二引導面;133-第二安裝孔;135-第二松緊部;150-頂部;153-鎖定部;155-第二通孔;170-容置部;171-收口;200-鉗口;210-第一鉗部;211-第一鉗面;213-第一滑動面;215-第一卡接槽;230-第二鉗部;231-第二鉗面;233-第二滑動面;235-第二卡接槽;300-傳動件;310-鉗口傳動件;330-夾頭傳動件;331-傳動孔;350-卡接部;410-抵接件;411-安裝通孔;430-抵接鉤;431-連接段;433-抵接段;450-彈性件;510-第一側壁;530-第二側壁;550-滑槽;610-驅動桿;630-驅動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方式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方式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方式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實施方式。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方式,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發明的選定實施方式。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方式,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關系的術語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設備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在本發明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發明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它們之間的另外的特征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實施例一。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夾具010,請參閱圖1,這種夾具010包括夾頭100、鉗口200和傳動件300;
請參閱圖1、圖2和圖3,夾頭100包括第一壁部110、第二壁部130和頂部150,頂部150一端連接第一壁部110、另一端連接第二壁部130,第一壁部110、第二壁部130和頂部150圍成具有開口的容置部170。第一壁部110朝向第二壁部130的一面為第一引導面111,第二壁部130朝向第一壁部110的一面為第二引導面131,第一引導面111和第二引導面131相對于中面對稱,且向中面靠攏,形成收口171。
鉗口200包括第一鉗部210和第二鉗部230,鉗口200容置于容置部170,第一鉗部210包括第一鉗面211和第一滑動面213,第二鉗部230包括第二鉗面231和第二滑動面233,所述第一鉗面211和所述第二鉗面231相對設置,所述第一鉗面211和所述第二鉗面231之間形成鉗持空間,所述第一滑動面213和所述第一引導面111滑動接觸,所述第二滑動面233和所述第二引導面131滑動接觸。
請參閱圖1、圖5和圖6,傳動件300包括鉗口傳動件310和夾頭傳動件330。在第一鉗面211遠離收口171的一端設置有第一卡接槽215,第二鉗面231遠離收口171的一端設置有第二卡接槽235,第一卡接槽215和第二卡接槽235位于同一平面,相對設置。鉗口傳動件310的端頭處設置有卡接部350,卡接部350容置于第一卡接槽215和第二卡接槽235共同形成的空間內。通過卡接部350可以帶動第一鉗部210和第二鉗部230相對靠近或遠離頂部150。
夾頭傳動件330設置有傳動孔331,鉗口傳動件310套設在傳動孔331內,傳動孔331內設置有內螺紋,鉗口傳動件310設置有外螺紋。夾頭傳動件330外側設置有外螺紋,在頂部150設置有第一通孔(圖中未示出),第一通孔內固定設置有鎖定部153,鎖定部153設置有軸向的第二通孔155,夾頭傳動件330穿過第二通孔155,第二通孔155內設置有與夾頭傳動件330外螺紋相對應的內螺紋。
其中夾頭傳動件330的內螺紋和外螺紋方向相反。
請參閱圖1和圖4,在第一壁部110設置有第一安裝孔113,第一安裝孔113貫穿容置部170和外部,在容置部170內以靠近頂部150的一端為鉸接點鉸接有第一松緊部115,在第一壁部110遠離容置部170的一面,遠離頂部150的一端設置有抵接件410,抵接件410通過抵接鉤430完成抵接。抵接鉤430包括連接段431和抵接段433,連接段431從第一壁部110延伸,抵接段433與第一壁部110遠離容置部170的一面平行。抵接鉤430與第一壁部110之間形成抵接空間,抵接件410放置于抵接空間內。抵接件410的一側可抵接第一松緊部115,另一側可抵接抵接段433。當抵接件410抵接第一松緊部115時,第一松緊部115靠近容置部170的一端凸出第一引導面111。
在第二壁部130設置有第二安裝孔133,第二安裝孔133貫穿容置部170和外部,在容置部170內以靠近頂部150的一端為鉸接點鉸接有第二松緊部135,在第二壁部130遠離容置部170的一面,遠離頂部150的一端設置有抵接件410,抵接件410通過抵接鉤430完成抵接。抵接鉤430包括連接段431和抵接段433,連接段431從第二壁部130延伸,抵接段433與第二壁部130遠離容置部170的一面平行。抵接鉤430與第二壁部130之間形成抵接空間,抵接件410放置于抵接空間內。抵接件410的一側可抵接第二松緊部135,另一側可抵接抵接段433。當抵接件410抵接第二松緊部135時,第二松緊部135靠近容置部170的一端凸出第二引導面131。
在第一松緊部115靠近第二松緊部135的一面設置有彈性件450,第二松緊部135靠近第一松緊部115的一面也設置有彈性件450,在本實施例中彈性件450為橡皮條。
本發明提供的夾具010的使用方法為:將抵接件410放置在抵接空間內,通過轉動夾頭傳動件330,夾頭傳動件330的內螺紋與鉗口傳動件310外螺紋配合,夾頭傳動件330和鉗口傳動件310發生軸向的相對位移,鉗口傳動件310帶動鉗口200發生位移;夾頭傳動件330的外螺紋和鎖定部153的內螺紋配合,夾頭傳動件330和鎖定部153發生軸向的相對位移,而鎖定部153帶動夾頭100發生位移。由于夾頭傳動件330的外螺紋和內螺紋反向,因此在夾頭傳動件330保持軸向不動時,鉗口200和夾頭100即可發生相對位于,當鉗口200相對向遠離頂部150的一端移動時,由于收口171的作用,第一鉗口200和第二鉗口200相對靠近,即可夾緊待夾物件。當鉗口200相對靠近頂部150的一端移動時,第一鉗口200和第二鉗口200又相對遠離,即可松開待夾物件。在第一鉗口200和第二鉗口200夾緊物體時,通過抵接段433對抵接件410施力,抵接件410對第一松緊部115或第二松緊部135施力,第一松緊部115對第一鉗口200施力,第二松緊部135對第二鉗口200施力,而第一鉗口200和第二鉗口200同時對待夾物件施力得以夾緊物體,此時取出抵接件410,可以完成瞬時地卸力,同時也保證了鉗口200位置的相對固定,保證了試驗結果的準確性,也方便了卸力流程。
通過本實施例提供的夾具010,可以在夾緊待夾物件時通過取出抵接件410,完成瞬時地卸力,保證了鉗口200位置的相對固定,因而保證了試驗結果的準確性,也方便了卸力流程。
實施例二。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夾具010,請參閱圖7,這種夾具010包括夾頭100、鉗口200和傳動件300;
請參閱圖7、圖8和圖9,夾頭100包括第一壁部110、第二壁部130和頂部150,頂部150一端連接第一壁部110、另一端連接第二壁部130,第一壁部110、第二壁部130和頂部150圍成具有開口的容置部170。第一壁部110朝向第二壁部130的一面為第一引導面111,第二壁部130朝向第一壁部110的一面為第二引導面131,第一引導面111和第二引導面131相對于中面對稱,且向中面靠攏,形成收口171。
鉗口200包括第一鉗部210和第二鉗部230,鉗口200容置于容置部170,第一鉗部210包括第一鉗面211和第一滑動面213,第二鉗部230包括第二鉗面231和第二滑動面233,所述第一鉗面211和所述第二鉗面231相對設置,所述第一鉗面211和所述第二鉗面231之間形成鉗持空間,所述第一滑動面213和所述第一引導面111滑動接觸,所述第二滑動面233和所述第二引導面131滑動接觸。
請參閱圖5、圖6和圖7,傳動件300包括鉗口傳動件310和夾頭傳動件330。在第一鉗面211遠離收口171的一端設置有第一卡接槽215,第二鉗面231遠離收口171的一端設置有第二卡接槽235,第一卡接槽215和第二卡接槽235位于同一平面,相對設置。鉗口傳動件310的端頭處設置有卡接部350,卡接部350容置于第一卡接槽215和第二卡接槽235共同形成的空間內。通過卡接部350可以帶動第一鉗部210和第二鉗部230相對靠近或遠離頂部150。
夾頭傳動件330設置有傳動孔331,鉗口傳動件310套設在傳動孔331內,傳動孔331內設置有內螺紋,鉗口傳動件310設置有外螺紋。夾頭傳動件330外側設置有外螺紋,在頂部150設置有第一通孔(圖中未示出),第一通孔內固定設置有鎖定部153,鎖定部153設置有軸向的第二通孔155,夾頭傳動件330穿過第二通孔155,第二通孔155內設置有與夾頭傳動件330外螺紋相對應的內螺紋。
其中夾頭傳動件330的內螺紋和外螺紋方向相反。
在第一壁部110設置有第一安裝孔113,第一安裝孔113貫穿容置部170和外部,在容置部170內以靠近頂部150的一端為鉸接點鉸接有第一松緊部115,在第一壁部110遠離容置部170的一面,遠離頂部150的一端設置有抵接件410,抵接件410上設置有安裝通孔411,在第一壁部110遠離容置部170的一面對應位置設置有定位孔(圖中未示出),通過螺栓穿過安裝通孔411安裝進定位孔,可將抵接件410固定安裝在第一壁部110遠離容置部170的一面。當抵接件410抵接第一松緊部115時,第一松緊部115靠近容置部170的一端凸出第一引導面111。
在第二壁部130設置有第二安裝孔133,第二安裝孔133貫穿容置部170和外部,在容置部170內以靠近頂部150的一端為鉸接點鉸接有第二松緊部135,在第二壁部130遠離容置部170的一面,遠離頂部150的一端設置有抵接件410,抵接件410上設置有安裝通孔411,在第二壁部130遠離容置部170的一面對應位置設置有定位孔,通過螺栓穿過安裝通孔411安裝進定位孔,可將抵接件410固定安裝在第二壁部130遠離容置部170的一面。當抵接件410抵接第二松緊部135時,第二松緊部135靠近容置部170的一端凸出第二引導面131。
在第一松緊部115靠近第二松緊部135的一面設置有彈性件450,第二松緊部135靠近第一松緊部115的一面也設置有彈性件450,在本實施例中彈性件450為橡皮條。
本發明提供的夾具010的使用方法為:將抵接件410放置在抵接空間內,通過轉動夾頭傳動件330,夾頭傳動件330的內螺紋與鉗口傳動件310外螺紋配合,夾頭傳動件330和鉗口傳動件310發生軸向的相對位移,鉗口傳動件310帶動鉗口200發生位移;夾頭傳動件330的外螺紋和鎖定部153的內螺紋配合,夾頭傳動件330和鎖定部153發生軸向的相對位移,而鎖定部153帶動夾頭100發生位移。由于夾頭傳動件330的外螺紋和內螺紋反向,因此在夾頭傳動件330保持軸向不動時,鉗口200和夾頭100即可發生相對位于,當鉗口200相對向遠離頂部150的一端移動時,由于收口171的作用,第一鉗口200和第二鉗口200相對靠近,即可夾緊待夾物件。當鉗口200相對靠近頂部150的一端移動時,第一鉗口200和第二鉗口200又相對遠離,即可松開待夾物件。在第一鉗口200和第二鉗口200夾緊物體時,通過抵接段433對抵接件410施力,抵接件410對第一松緊部115或第二松緊部135施力,第一松緊部115對第一鉗口200施力,第二松緊部135對第二鉗口200施力,而第一鉗口200和第二鉗口200同時對待夾物件施力得以夾緊物體,此時取出抵接件410,可以完成瞬時地卸力,同時也保證了鉗口200位置的相對固定,保證了試驗結果的準確性,也方便了卸力流程。
通過本實施例提供的夾具010,可以在夾緊待夾物件時通過取出抵接件410,完成瞬時地卸力,保證了鉗口200位置的相對固定,因而保證了試驗結果的準確性,也方便了卸力流程。
實施例三。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拉伸試驗機001,請參閱圖10,這種拉伸試驗機001包括框架020、兩個定位件030、驅動裝置040和實施例一提供的夾具010。
請參閱圖10、圖11和圖12,框架020包括中心的工作區,工作區的內壁包括第一側壁510和第二側壁530,第一側壁510和第二側壁530均設置有滑槽550,第一個定位件030的一端安裝在第一側壁510的滑槽550內,第一個定位件030的另一端安裝在第二側壁530的滑槽550內,定位件030可通過滑槽550實現滑動。
夾頭100傳動部遠離夾頭100的一端安裝有驅動裝置040,在本實施例中驅動裝置040包括驅動桿610。在夾頭100傳動部遠離的夾頭100的一端設置有驅動孔630,驅動桿610穿過驅動孔630。
夾頭100傳動部的端頭與第一個定位件030轉動連接。
在夾頭100朝向位置還設置有第二個定位件030,第二個定位件030的一端安裝在第一側壁510的滑槽550內,第二個定位件030的另一端安裝在第二側壁530的滑槽550內,第二個定位件030可通過滑槽550實現滑動。
第二個夾頭100可轉動地安裝在第二個定位件030朝向第一個定位件030的一面。
通過本實施例提供的夾具010,可以在夾緊待夾物件時通過取出抵接件410,完成瞬時地卸力,保證了鉗口200位置的相對固定,因而保證了試驗結果的準確性,也方便了卸力流程。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