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安檢系統,尤其是用于機場的對手提行李進行安全檢查的智能行李安檢系統,屬于安全檢查、輸送領域。
背景技術:
在機場現有的手提行李安檢模式中,對旅客的行李安檢照片或圖片不做任何標識,不能對每件物品的安檢結果進行儲存,比如對旅客的衣服、手機、錢包、鑰匙扣、香煙及食物等隨身小物品,直接進出安檢機,不能準確地和旅客身份關聯在一起,因此,當查出重大嫌疑時,無法及時、準確的跟蹤到對應旅客,只能通過時間窗進行人工追溯。另外,行李通過安檢機后,安全行李和可疑行李堆積在一起,現場混亂,對需要開包檢查的可疑行李,工作人員無法快速準確地找到其主人,甚至有可能讓可疑行李被旅客直接取走,存在可靠性嚴重不足的問題。安檢行李筐和復檢行李需要人工搬運,勞動強度大,因此,急需一種結構優化、合理、智能化的行李安檢系統。
技術實現要素:
為使安檢系統的行李、旅客信息、安檢照片及判讀結果、行李照片關聯綁定,實現行李安檢圖片與旅客信息的關聯,實現快速、準確的查詢和追溯,并將提取完行李的安檢用空筐自動回送到安檢入口處,不需人工搬運,降低工作人員勞動強度,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智能行李安檢系統。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手提行李安檢系統,包括第一輸送裝置,設置于第一輸送裝置上的安檢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第一輸送裝置上并位于安檢裝置輸出端的分流裝置,與分流裝置輸出端相連的第二輸送裝置、復檢裝置、計算機終端,位于第一輸送裝置下方的行李筐回收供給裝置,安裝在安檢裝置入口的第一信息采集裝置,安裝在復檢裝置上的第二信息采集裝置,且第一、第二信息采集裝置與計算機終端電連接。以便手提行李由第一輸送裝置輸送時,先通過第一信息采集裝置采集旅客登機牌信息及行李筐上的條碼或二維碼信息,綁定旅客登機牌信息到行李筐的RFID標簽上,送計算機終端,之后再進入安檢,通過安檢的正常行李繼續經第一輸送機送出后,讓旅客直接取走,行李空筐經行李筐回收供給裝置返回到第一輸送裝置輸入端循環使用;可疑行李則由分流裝置轉向輸送到第二輸送機上,再送至復檢裝置后,由第二信息采集裝置采集行李上對應的信息送計算機終端,與第一信息采集裝置獲得的信息進行比對,同時開包復檢,即可快速追溯和查找到行李的主人。保證信息準確,無安全隱患;隔離罩可以阻止旅客接觸到沒有被工作人員核查的可疑行李。
進一步地,所述復檢裝置包括與第二輸送裝置相接但不相連的移動式輸送機、開包檢查臺。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輸送裝置為輸送輥。
進一步地,所述分流裝置包括輸送輥組,間隔設于輸送輥之間的升降式輸送帶組,輸送帶組與輸送輥組的輸送方向垂直,輸送帶組一端固定在從動帶輪組上,另一端固定在主動帶輪組上,主動帶輪組均設置在同一根輪軸上,該輪軸一端通過從動傳動輪、傳動帶與動力機輸出軸上的主動輪相連;以便在動力機帶動下,通過主動輪、傳動帶從動傳動輪帶動輪軸轉動,進而帶動輸送帶組同步轉動,而完成轉向輸送。
進一步地,所述從動帶輪組與主動帶輪組之間通過連接座設有過渡輪組,用于支撐輸送帶組;所述從動帶輪組、主動帶輪組、連接座均設置在底座上,底座上設有升降裝置;以便發現可疑行李時,啟動升降機將分流裝置上的輸送帶組升高后,通過輸送帶組的不同方向的輸送把可疑行李轉向并分流輸送到第二輸送裝置上,再通過手動滑動臺送到開包檢查臺上,由第二信息采集裝置采集行李上對應的信息后,開包復檢,同時與第一信息采集裝置獲得的信息進行比對,追溯和查找行李的主人。
進一步地,所述升降裝置包括兩組升降氣缸。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第二信息采集裝置均包括條碼或二維碼掃碼裝置、RFID讀寫裝置或數碼相機。
進一步地,所述行李筐回收供給裝置包括回收輸送機。以便取完行李的安檢用空筐自動回送到安檢入口前的行李整理臺下方,不需人工搬運。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輸送裝置輸入端與行李整理臺相連。
進一步地,所述安檢裝置出口至分流裝置末端設有隔離罩,確保安檢過程及可疑行李與旅客的安全隔離。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輸送裝置通過移動式輸送機連接開包檢查臺,確保發現有疑問的行李必須在安檢人員操控下才能交予旅客進行開包。
本實用新型可部署于民航機場常規的4M*10M的安檢通道內,無需對機場常規的安檢通道進行增寬、增長改造。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可供將行李、旅客信息、安檢照片及判讀結果、行李照片進行關聯綁定,實現行李可查詢和追溯。
(2)、通過分流裝置的安全行李繼續經第一輸送機送出后,讓旅客直接取走;通過分流裝置的可疑行李經分流轉向輸送到第二輸送機上,再通過手動滑動臺送到開包檢查臺上,由第二信息采集裝置采集行李上對應的信息后,開包復檢,同時與第一信息采集裝置獲得的信息進行比對,即可快速追溯和查找到行李的主人。保證信息準確,無安全隱患;隔離罩可以阻止旅客接觸到沒有被工作人員核查的可疑行李。
(3)、不需人工搬運空的行李筐,降低工作人員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分流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的分流裝置和第二輸送裝置的俯視圖;
圖4為圖1的A-A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例,而不是全部的實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付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沒有特別說明的裝置均為常規裝置。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智能行李安檢系統包括第一輸送裝置10,設置于第一輸送裝置10上的安檢裝置6,設置在第一輸送裝置10上并位于安檢裝置6輸出端的分流裝置9,與分流裝置6輸出端相連的第二輸送裝置12、復檢裝置、計算機終端17,位于第一輸送裝置10下方的行李筐回收供給裝置21,安裝在安檢裝置6入口的第一信息采集裝置5,安裝在復檢裝置上的第二信息采集裝置,且第一、第二信息采集裝置與計算機終端17電連接;所述第一輸送裝置10為輸送輥;所述復檢裝置包括與第二輸送裝置12相接但不相連的移動式輸送機13、開包檢查臺14;所述第一、第二信息采集裝置均包括條碼或二維碼掃碼裝置18、15或RFID讀寫裝置16或數碼相機20;
所述分流裝置9包括輸送輥組,間隔設于輸送輥之間的升降式輸送帶組9.2,輸送帶組9.2與輸送輥組的輸送方向垂直,輸送帶組9.2右端固定在從動帶輪組上,左端固定在主動帶輪組9.7上,主動帶輪組9.7均設置在同一根輪軸9.1上,該輪軸9.1一端通過從動傳動輪9.8、傳動帶與動力電機輸出軸上的主動輪相連;以便在動力電機帶動下,通過主動輪、傳動帶從動傳動輪9.8帶動輪軸9.1轉動,進而帶動主動帶輪組9.7、輸送帶組9.2同步轉動,而完成轉向輸送;所述從動帶輪組與主動帶輪組9.7之間通過連接座9.6設有過渡輪組9.3,用于支撐輸送帶組9.2;所述從動帶輪組、主動帶輪組9.7、連接座9.6均設置在底座9.4上,底座9.4上設有常規升降裝置9.5,該升降裝置9.5包括兩組升降氣缸;以便發現可疑行李時,啟動升降裝置9.5將分流裝置上的輸送帶組9.2升高后,通過輸送帶組9.2的不同方向的輸送把可疑行李轉向并分流輸送到第二輸送裝置12上,再通過移動式輸送機13送到開包檢查臺14上,由第二信息采集裝置15、16采集可疑行李上對應的信息送計算機終端17,與第一信息采集裝置獲得的信息進行比對,同時開包復檢,即可快速追溯和查找到行李的主人。
所述行李筐回收供給裝置21包括回收輸送機,以便取完行李的安檢用空筐1自動回送到安檢入口前的行李整理臺3下方,不需人工搬運;所述第一輸送裝置10輸入端通過輸送輥4與行李整理臺3相連,行李整理臺3一側設有行李筐1碼垛臺2;所述第一輸送裝置10輸出端設有行李筐1碼垛臺11;所述安檢裝置6出口至分流裝置9末端的第一輸送機7上設有隔離罩8,確保安檢過程及可疑行李與旅客的安全隔離;所述第二輸送裝置12通過移動式輸送機13連接開包檢查臺14,確保發現有疑問的行李必須在安檢人員操控下才能交予旅客進行開包,所述安檢裝置6內側設有動力控制柜22。
工作時,手提行李放在行李整理臺3上并經過輸送裝置4后,先通過第一信息采集裝置5采集旅客登機牌信息及行李筐上的條碼或二維碼信息,綁定旅客登機牌信息到行李筐的RFID標簽上,送計算機終端17,之后再進入安檢裝置6,通過安檢的正常行李繼續經第一輸送機10送出后,讓旅客直接取走,行李空筐1經行李筐回收供給裝置21返回到第一輸送裝置輸入端的碼垛臺2上進循環使用;可疑行李則由分流裝置9轉向輸送到第二輸送機12上,再送至復檢裝置后,由第二信息采集裝置15、16采集行李上對應的信息送計算機終端17,與第一信息采集裝置獲得的信息進行比對,同時開包復檢,即可快速追溯和查找到行李的主人。保證信息準確,無安全隱患;隔離罩8可以阻止旅客接觸到沒有被工作人員核查的可疑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