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燃燒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紅外碳硫分析儀的燃燒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紅外碳硫分析儀的燃燒裝置主要采用爐低下部載氧氣管,然后在爐體的燒管處燃燒,在高頻線圈的加熱下,燃燒產生大量含有高溫的氣體,長期如此,上部的過濾網會損壞,需要長期進行更換,在運行的過程中,氧氣的輸送比較麻煩,而且利用的效率不是很高,會形成浪費,當內部出現故障時,不能自我的進行判斷出現故障的地方,給檢修帶來一定的麻煩。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紅外碳硫分析儀的燃燒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紅外碳硫分析儀的燃燒裝置,包括密封圈、石英管、隔熱管、燃燒室、氧氣凈化器和進氣光導電磁閥,所述密封圈下方安裝有隔熱管,且隔熱管內部安裝有石英管,所述石英管下方安裝有導塊,且導塊下方安裝有燃燒室,所述燃燒室內部設置有升降器,且升降器下方設置有溫度控制器,所述隔熱管右側安裝有進氣光導電磁閥,且進氣光導電磁閥下方安裝有氧氣凈化器,所述氧氣凈化器右側設置有排氣橡膠管,且排氣橡膠管上方安裝有二級過濾管,所述氧氣凈化器右側設置有氧氣輸送管,且氧氣輸送管上方安裝有流量控制器,所述進氣光導電磁閥上方安裝有進氣橡皮管,所述燃燒室內部安裝有感應器,且感應器下方設置有自動檢測器。
優選的,所述導塊內部設置有過濾鋼網。
優選的,所述流量控制器右側安裝有進氣管。
優選的,所述感應器上方安裝有自動控溫加熱器,且自動控溫加熱器上方安裝有溫度感應器。
優選的,所述自動檢測器下方安裝有電子測量器。
本實用新型中,通過在設備上設置有自動檢測器,自動檢測器配有回路指示圖、三個顯示視窗,實時監控整機的運行狀況,系統設有12路故障自檢報警顯示,清晰顯示故障發生部位,同時報警并顯示,詳細的氣路分段檢查漏氣,具有實時監控每個開關、電磁閥狀態、系統所有環境參數,自動檢測每塊電路板的狀態、診斷功能,配備遠程診斷功能,增加了設備的功能性,通過設置有流量控制器,保證流量不受溫度、壓力的影響,同時也不受氣路中氣體組分變化的影響,使得設備的功能性更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紅外碳硫分析儀的燃燒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紅外碳硫分析儀的燃燒裝置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1,密封圈、2,石英管、3,過濾鋼網、4,隔熱板、5,導塊、6,燃燒室、7,升降器、8,溫度控制器、9,氧氣凈化器、10,排氣橡膠管、11,二級過濾管、12,氧氣輸送管、13,進氣管、14,流量控制器、15,進氣橡皮管、16,進氣光導電磁閥、17,自動控溫加熱器、18,感應器、19,自動檢測器、20,電子測量器、21,溫度感應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2,一種紅外碳硫分析儀的燃燒裝置,包括密封圈1、石英管2、隔熱管4、燃燒室6、氧氣凈化器9和進氣光導電磁閥16,密封圈1下方安裝有隔熱管4,且隔熱管4內部安裝有石英管2,石英管2下方安裝有導塊5,且導塊5下方安裝有燃燒室6,燃燒室6內部設置有升降器7,且升降器7下方設置有溫度控制器8,隔熱管4右側安裝有進氣光導電磁閥16,進氣光導電磁閥16的輸出端與溫度控制器8的輸入端電性連接,且進氣光導電磁閥16下方安裝有氧氣凈化器9,氧氣凈化器9的輸出端與感應器18的輸入端電性連接,氧氣凈化器9能夠將輸入的氧氣進行凈化處理,使得氧氣更加的純凈,氧氣凈化器9右側設置有排氣橡膠管10,且排氣橡膠管10上方安裝有二級過濾管11,氧氣凈化器9右側設置有氧氣輸送管12,且氧氣輸送管12上方安裝有流量控制器14,進氣光導電磁閥16上方安裝有進氣橡皮管15,燃燒室6內部安裝有感應器18,且感應器18下方設置有自動檢測器19,導塊5內部設置有過濾鋼網3,流量控制器14右側安裝有進氣管13,感應器18上方安裝有自動控溫加熱器17,自動控溫加熱器17的輸出端與溫度感應器21的輸入端電性連接,自動控溫加熱器17使得內部的溫度能夠自動的進行調節,且自動控溫加熱器17上方安裝有溫度感應器21,自動檢測器19下方安裝有電子測量器20。
工作原理:當使用該紅外碳硫分析儀的燃燒裝置時,氧氣通過氧氣輸送管12,進入到進氣管13中,通過進氣橡皮管15進入到燃燒室6中,升降器7可以調節燃燒室6的高度,燃燒的產物在過濾鋼網3的作用下,能夠將有毒物質進行過濾,二級過濾管11對進入的氧氣進行過濾,使得氧氣更加的干凈,燃燒的效率更高,進氣光導電磁閥16使得操作更加的簡單,控制的效果更好,當出現故障時,自動檢測器19能夠自動的對內部的故障進行檢測,然后將故障的原因顯示在顯示屏上,整套裝置完整運行。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