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改進型自動化無損探傷裝置。
背景技術:
無損探傷裝置作為探傷技術的新一代機械設備,其結構已為公知,如中國實用新型專利CN 201520674664.6公開一種全自動在線輪轂高可靠性無損探傷系統,包括機械手、輸送裝置、自動浸泡槽、清洗裝置和吹干裝置,所述輸送裝置上包括位于自動浸泡槽上游的上料工位,位于自動浸泡槽下游的出料工位及位于吹干裝置下游的探傷工位、下料工位,所述機械手將輪圈搬運到所述上料工位上并從下料工位上搬下來;所述自動浸泡槽對經上料工位輸送過來的輪圈進行浸泡;所述清洗裝置對經出料工位輸送過來的輪圈進行清洗;所述吹干裝置對清洗后的輪圈進行吹干;清洗吹干的輪圈經所述輸送裝置依次輸送到探傷工位探傷、下料工位待下料。所述自動浸泡槽為雙工位自動浸泡槽。所述輸送裝置為輸送帶傳送裝置。所述機械手至少具有兩個夾爪。所述清洗裝置包括清洗本體、安裝在清洗本體內壁上的復數噴淋頭和與噴淋頭相連的循環泵。所述探傷工位為熒光探傷檢查打刻工位。
前述實用新型在實際工作中可在一定程度具有自動化檢測的高效性,但是其檢測效率仍有提高的空間,而且結構較復雜,合理性和實用性有待提高。
鑒于此,本案發明人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產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對檢測件的抓取動作規則、機動靈活,可輔助探傷探頭對檢測件進行順暢高效的無損探傷檢測,自動化程度高,結構新穎合理,實用性強的改進型自動化無損探傷裝置。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這樣的技術方案:
一種改進型自動化無損探傷裝置,包括對檢測件進行探傷的探傷探頭,承載并輸送檢測件的輸送裝置,供應檢測件的供應裝置,從供應裝置抓取檢測件并放置在輸送裝置上的第一機械手,從輸送裝置抓取檢測件并放置在出料槽的第二機械手,以及至少對探傷探頭、第一機械手和第二機械手進行控制的控制裝置;所述輸送裝置上設有放置檢測件的放置裝置;所述供應裝置設有直接供所述第一機械手抓取檢測件的檢測件供應部,所述第一機械手來往于所述檢測件供應部和所述放置裝置之間;所述第二機械手來往于所述放置裝置和所述出料槽的進入端之間;所述第一機械手配設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機械手配設有第二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上設有水平設置并處于所述檢測件供應部和所述放置裝置之間的第一導向滑軌,所述第一機械手配設有與所述第一導向滑軌相匹配的第一導向滑套,所述第一機械手依靠所述第一導向滑套與第一導向滑軌相配合進行移動;所述第二支架上設有水平設置并處于所述放置裝置和所述出料槽的進入端之間的第二導向滑軌,所述第二機械手配設有與所述第二導向滑軌相匹配的第二導向滑套,所述第二機械手依靠所述第二導向滑套與第二導向滑軌相配合進行移動。
所述第一機械手配設有沿橫向驅動的第一橫向驅動裝置和沿豎向驅動的第一豎向驅動裝置,所述第二機械手配設有沿橫向驅動的第二橫向驅動裝置和沿豎向驅動的第二豎向驅動裝置。
所述輸送裝置為配設有轉動驅動裝置的轉盤,多個所述放置裝置設于所述轉盤上并呈均勻環形分布;所述第一機械手處于探傷探頭的上游,所述第二機械手處于探傷探頭的下游。
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共同或分別配設有連接于地面上的固定支撐架。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的改進型自動化無損探傷裝置,突破傳統探傷裝置的構造形式,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第一支架對第一機械手進行承載,第二支架對第二機械手進行承載,結構穩固,在控制裝置的控制下,各個裝置協調動作,相互配合對齒輪等檢測件進行無損探傷檢測,具體是供應裝置對探傷探頭進行檢測件供應,由第一機械手將檢測件從供應裝置上的檢測件供應部抓取并放置在輸送裝置上的放置裝置上,由輸送裝置向下游輸送一個工位與探傷探頭相對應,由探傷探頭對此檢測件進行無損探傷檢測,然后由輸送裝置向下游輸送一個工位與第二機械手相對應,由第二機械手將檢測件從放置裝置上抓取并放置在出料槽中,而后進行收集處理。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改進型自動化無損探傷裝置,其對檢測件的抓取動作規則、機動靈活,可輔助探傷探頭對檢測件進行順暢高效的無損探傷檢測,自動化程度高,結構新穎合理,實用性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簡易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簡易局部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
1-探傷探頭
2-輸送裝置 21-放置裝置
3-供應裝置 31-檢測供應部
4-第一機械手 41-第一支架
42-第一導向滑軌 43-第一導向滑套
44-第一橫向驅動裝置 45-第一豎向驅動裝置
5-第二機械手 51-第二支架
52-第二導向滑軌 53-第二導向滑套
54-第二橫向驅動裝置 55-第二豎向驅動裝置
6-出料槽 7-固定支撐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型自動化無損探傷裝置,如圖1和2所示,包括探傷探頭1、輸送裝置2、供應裝置3、第一機械手4、第二機械手5和控制裝置(圖中未示出)。
探傷探頭1對檢測件(圖中未示出)進行探傷,輸送裝置2承載并輸送檢測件,供應裝置3對探傷探頭1供應檢測件,第一機械手4從供應裝置3抓取檢測件并放置在輸送裝置2上,第二機械手5從輸送裝置2抓取檢測件并放置在出料槽6,所述控制裝置至少對探傷探頭1、第一機械手4和第二機械手5進行控制;輸送裝置2上設有放置檢測件的放置裝置21;供應裝置3設有直接供第一機械手4抓取檢測件的檢測件供應部31,第一機械手4來往于檢測件供應部31和放置裝置21之間;第二機械手5來往于放置裝置21和出料槽6的進入端之間;第一機械手4配設有第一支架41,第二機械手5配設有第二支架51。本實用新型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第一支架41對第一機械手4進行承載,第二支架51對第二機械手5進行承載,結構穩固,在控制裝置的控制下,各個裝置協調動作,相互配合對齒輪等檢測件進行無損探傷檢測,具體是供應裝置3對探傷探頭1進行檢測件供應,由第一機械手4將檢測件從供應裝置3上的檢測件供應部31抓取并放置在輸送裝置2上的放置裝置21上,由輸送裝置2向下游輸送一個工位與探傷探頭1相對應,由探傷探頭1對此檢測件進行無損探傷檢測,然后由輸送裝置2向下游輸送一個工位與第二機械手5相對應,由第二機械手5將檢測件從放置裝置21上抓取并放置在出料槽6中,而后進行收集處理。
為了實現第一機械手4和第二機械手5的具體移動結構,優選地,第一支架41上設有水平設置并處于檢測件供應部31和放置裝置21之間的第一導向滑軌42,第一機械手4配設有與第一導向滑軌42相匹配的第一導向滑套43,第一機械手4依靠第一導向滑套43與第一導向滑軌42相配合進行移動,并來往于檢測件供應部31和放置裝置21之間;第二支架51上設有水平設置并處于放置裝置21和出料槽6的進入端之間的第二導向滑軌52,第二機械手5配設有與第二導向滑軌52相匹配的第二導向滑套53,第二機械手5依靠第二導向滑套53與第二導向滑軌52相配合進行移動,并來往于放置裝置21和出料槽6的進入端之間。此結構簡單,動作靈活順暢。
為了實現第一機械手4和第二機械手5的具體移動動力結構,優選地,第一機械手4配設有沿橫向驅動的第一橫向驅動裝置44和沿豎向驅動的第一豎向驅動裝置45,第二機械手5配設有沿橫向驅動的第二橫向驅動裝置54和沿豎向驅動的第二豎向驅動裝置55。第一橫向驅動裝置44可驅動第一機械手4實現橫向移動,第一豎向驅動裝置45可驅動第一機械手4實現豎向移動,第二橫向驅動裝置54可驅動第二機械手5實現橫向移動,第二豎向驅動裝置55可驅動第二機械手5實現豎向移動。第一橫向驅動裝置44、第一豎向驅動裝置45、第二橫向驅動裝置54和第二豎向驅動裝置55具體可為橫向設置的氣缸或油缸等流體壓缸。
優選地,輸送裝置2為配設有轉動驅動裝置的轉盤,多個放置裝置21設于轉盤形式的輸送裝置2上并呈均勻環形分布;第一機械手4處于探傷探頭1的上游,第二機械手5處于探傷探頭的下游。本實用新型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多個呈均勻環形分布的放置裝置21可分別供第一機械手4連續依次放置檢測件、供探傷探頭1連續依次對檢測件進行探傷和供第二機械手5連續依次抓取,配合轉盤形式的輸送裝置2的順暢輸送,可大大提高無損探傷的效率。具體是由第一機械手4將檢測件從供應裝置3上的檢測件供應部31抓取并放置在輸送裝置2上的放置裝置21上,由輸送裝置2向下游輸送一個工位與探傷探頭1相對應,由探傷探頭1對此檢測件進行無損探傷檢測,然后由輸送裝置2向下游輸送一個工位與第二機械手5相對應,由第二機械手5將檢測件從放置裝置21上抓取并放置在出料槽6中,而后進行收集處理。所述轉動驅動裝置具體可為步進電機,轉盤的下方配設有支撐座,步進電機形式的轉動驅動裝置設于所述支撐座內。
為了實現第一機械手4和第二機械手5的具體穩定支撐結構,優選的第一實施方式,第一支架41和第二支架51共同配設有連接于地面上的固定支撐架7。
為了實現第一機械手4和第二機械手5的具體穩定支撐結構,優選的第二實施方式,第一支架41和第二支架51分別配設有連接于地面上的固定支撐架7。
本實用新型的產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圖示和實施例,任何人對其進行類似思路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