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輕質(zhì)油品及液體化工產(chǎn)品鶴管密閉裝車過程中一種密閉裝車裝置,特別是一種用于輕質(zhì)油品小鶴管裝卸槽車時回收油氣的密閉裝車裝置。
背景技術:
輕質(zhì)油品在儲運、銷售等裝卸車過程中,產(chǎn)生大量的油氣逸散。據(jù)統(tǒng)計每年輕質(zhì)油品因油氣逸散造成的損失約占輕質(zhì)油品總重量的0.5%。國內(nèi)每年輕質(zhì)油品總裝車量達1億噸以上,在裝車過程中因油氣逸散損失超過50萬噸。這一方面導致大量的油氣資源浪費,降低企業(yè)的經(jīng)濟效益,另一方面給環(huán)境帶來嚴重污染,危及企業(yè)的安全生產(chǎn),并直接危害操作人員及周圍環(huán)境人員的身體健康。尤其是苯類裝車,對環(huán)境污染更加嚴重。因此,在輕質(zhì)油品裝車過程中,采用密閉回收油氣裝車技術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國內(nèi)輕質(zhì)油品裝車多采用密閉上裝的方式,對減少油氣損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CN200510053910.6公開了一種可升降鶴管密封帽,采用伸縮缸將鶴管密封帽制成可上下移動的密封裝置,但是在槽車的裝卸車過程中,由于槽車口徑大小的不同、圓整度以及平面度的差異,鶴管與槽車口對位不準確,密封裝置存在密封不嚴、油氣泄漏的問題,同時,需要較大外力的作用才能實現(xiàn)裝卸車過程中油氣的密閉回收。
CN03149833.7公開了一種移動式密封帽,采用可繞鶴管垂管徑向360度移動的密封體實現(xiàn)密封,但在裝車過程中槽車因負載高度降低等因素,引起其密封不嚴、油氣泄漏。
CN201020563672.0公開了一種油氣回收密封裝置。包括固定套裝在油品裝卸鶴管外的同心外管,同心外管上部設置油氣排出口,同心外管與油品裝卸鶴管之間形成油氣外排通道,同心外管的油氣排出口下部外側(cè)固定設置彈性充氣氣囊和力自動平衡彈簧。該實用新型在同心外管周圍設置的彈性充氣氣囊仍需要借助外力實現(xiàn)氣囊的充氣和密閉,使用中存在很大的不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缺點和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鶴管裝車油氣回收密閉裝置,所述裝置能夠提高裝車過程中油氣密閉收集的密封效果,減少油氣逸散損失。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鶴管裝車油氣回收密閉裝置,所述裝置包括同心外管、機械夾緊裝置、提升裝置和密封蓋;同心外管固定套裝在油品裝卸鶴管外,同心外管上部設置有油氣排放口,同心外管與油品裝卸鶴管之間形成油氣外排通道;同心外管下端與密封蓋固定連接,密封蓋上部設置機械夾緊裝置和提升裝置。
本實用新型鶴管裝車油氣回收密閉裝置中,所述的密封蓋上設置有液位檢測探頭和補氣口,所述的補氣口可補充氮氣或空氣,當槽車內(nèi)為負壓時,可通過補氣口向槽車內(nèi)補充氣體,維持槽車內(nèi)為微正壓,避免槽車負壓操作增加油品蒸發(fā),補氣口為自動補氣。
本實用新型鶴管裝車油氣回收密閉裝置中,所述密封蓋為階梯圓環(huán)形,對于不同口徑的槽車口具有通用性。所述密封蓋由大圓環(huán)和小圓環(huán)組成,大圓環(huán)和小圓環(huán)由上至下依次同心設置,圓環(huán)厚度為20~30mm。上部的大圓環(huán)外徑比G60火車槽車口直徑大30mm~60mm,外徑為660mm~690mm;下部小圓環(huán)外徑介于G60與G70火車槽車口直徑之間,外徑為540mm~600mm;內(nèi)徑與同心外管外徑相同。密封蓋與槽車口接觸的下表面附有一定厚度的橡膠層,厚度為5mm~10mm。
本實用新型鶴管裝車油氣回收密閉裝置中,所述機械夾緊裝置包括上端板、夾緊臂、支撐臂和凸臺,夾緊臂、支撐臂和凸臺設置2對以上,且均勻?qū)ΨQ布置。所述上端板為圓環(huán)板,與同心外管同心設置,上端板可沿同心外管的中心線方向上下滑動,夾緊臂上端與上端板鉸接,夾緊臂下端通過提升裝置動作可與槽車口夾緊或松開,夾緊臂下端附有一定厚度的橡膠層,橡膠層可與槽車口外表面接觸,橡膠層厚度為10mm~30mm。支撐臂下端與固定在密封蓋上的凸臺鉸接,支撐臂上端與夾緊臂鉸接。
本實用新型鶴管裝車油氣回收密閉裝置中,提升裝置可采用螺旋傳動、氣壓或液壓缸驅(qū)動,提升裝置與上端板固定連接。通過提升裝置的往復運動帶動上端板平緩地沿同心外管的中心線方向上下滑動,在上移極限位置處提升裝置內(nèi)設有自鎖構件。
本實用新型鶴管裝車油氣回收密閉裝置中,密封蓋、機械夾緊裝置、提升裝置材質(zhì)可采用碳鋼、鋁材等。
本實用新型鶴管裝車油氣回收密閉裝置中,所述密封蓋與火車槽車口在槽車口上邊緣處形成環(huán)形線密封,二者緊密貼合。同心外管及油品裝卸鶴管形成油氣密閉空間,并通過油氣外排口將油氣排出。在槽車裝車過程中,鶴管與槽車口對準,鶴管及密封蓋下降,在重力作用下密封蓋與槽車口緊密貼合,上端板在提升裝置的作用下,沿同心外管向上移動,帶動機械夾緊裝置作用,使夾緊臂不斷靠近最終并夾緊槽車口,從而使得密封蓋與槽車口緊密密閉。裝車過程中槽車因載重增加導致高度位置逐漸降低時,由于機械夾緊裝置夾緊槽車口,使密封蓋隨槽車口跟進,且二者始終保持緊密貼合。裝車結束時,上端板受到提升裝置的作用,沿同心外管向下移動,帶動機械夾緊裝置作用,使夾緊臂不斷遠離槽車口,鶴管和密封蓋向上提升,最終實現(xiàn)油氣密閉裝置與槽車口分離,完成槽車裝車過程。
本實用新型鶴管裝車油氣回收密閉裝置具有以下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利用夾緊裝置使裝車過程中密封蓋與槽車口始終緊密貼合,實現(xiàn)了油品裝車過程中揮發(fā)油氣的完全密閉,既強化了密封的效果,又簡化了操作,解決了裝車時密閉裝置對位不準、槽車裝車高度位置降低而難以密封的問題。密封蓋上設置補氣口,在槽車內(nèi)為負壓或微負壓條件下,可自動向槽車內(nèi)補充氣體,減少裝車油品負壓蒸發(fā)損耗。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鶴管裝車油氣回收密閉裝置的示意圖。
其中:1-油氣排放口,2-油品裝卸鶴管,3-同心外管,4-上端板,5-夾緊臂,6-支撐臂,7-凸臺,8-液位檢測探頭,9-密封蓋,10-橡膠層,11-火車槽車口,12-補氣口,13-提升裝置,14-機械夾緊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上”、“下”、“內(nèi)”、“外”、“頂”、“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設有”、“置于”、“相連”、“連接”、“安裝”等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nèi)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鶴管裝車油氣回收密閉裝置,所述裝置包括同心外管3、機械夾緊裝置14、提升裝置13和密封蓋9;同心外管3固定套裝在油品裝卸鶴管2外,同心外管3上部設置有油氣排放口1,同心外管3與油品裝卸鶴管2之間形成油氣外排通道;同心外管3下端與密封蓋9固定連接,密封蓋9上部設置有機械夾緊裝置14和提升裝置13。所述密封蓋9上設置有液位檢測探頭8和補氣口12,所述的補氣口12可補充氮氣或空氣,當槽車內(nèi)為負壓時,可通過補氣口12向槽車內(nèi)補充氣體,維持槽車內(nèi)為微正壓,避免槽車負壓操作增加油品蒸發(fā),補氣口為自動補氣。所述密封蓋9為階梯圓環(huán)形,對于不同口徑的槽車口具有通用性。所述密封蓋9由大圓環(huán)和小圓環(huán)組成,大圓環(huán)和小圓環(huán)由上至下依次同心設置,圓環(huán)厚度為20~30mm。上部的大圓環(huán)外徑比G60火車槽車口直徑大30mm~60mm,外徑為660mm~690mm;下部小圓環(huán)外徑介于G60與G70火車槽車口直徑之間,外徑為540mm~600mm;內(nèi)徑與同心外管3外徑相同。密封蓋9與槽車口接觸的下表面附有一定厚度的橡膠層,厚度為5mm~10mm。所述機械夾緊裝置14包括上端板4、支撐臂6、夾緊臂5及凸臺7,夾緊臂5、支撐臂6和凸臺7設置2對以上,且均勻?qū)ΨQ布置。所述上端板4為圓環(huán)板,與同心外管3同心設置,上端板3可沿同心外管的中心線方向上下滑動,夾緊臂5上端與上端板3鉸接,夾緊臂5下端通過提升裝置13動作可與槽車口夾緊或松開,夾緊臂5下端附有一定厚度的橡膠層10,橡膠層10可與槽車口外表面接觸,橡膠層厚度為10mm~30mm。支撐臂6下端與固定在密封蓋9上的凸臺7鉸接,支撐臂6上端與夾緊臂5鉸接。提升裝置13可采用螺旋傳動、氣壓或液壓缸驅(qū)動,提升裝置13與上端板4固定連接。通過提升裝置13的往復運動帶動上端板4平緩地沿同心外管3的中心線方向上下滑動,在上移極限位置處提升裝置內(nèi)設有自鎖構件。
本實用新型所述鶴管裝車油氣回收密閉裝置使用時,密封蓋9與槽車口11在槽車口11上邊緣處形成環(huán)形線密封,二者緊密貼合。同心外管3及油品裝卸鶴管2形成油氣密閉空間,并通過油氣外排口1將油氣排出。在槽車裝車過程中,鶴管2與槽車口11對準,鶴管2及密封蓋9下降,在重力作用下密封蓋9與槽車口11緊密貼合,上端板4在提升裝置13的作用下,沿同心外管3向上移動,帶動機械夾緊裝置14作用,使夾緊臂5不斷靠近最終并夾緊槽車口11,從而使得密封蓋9與槽車口11緊密密閉。裝車過程中槽車因載重增加導致高度位置逐漸降低時,由于機械夾緊裝置14夾緊槽車口,使密封蓋9隨槽車口跟進,且二者始終保持緊密貼合。裝車結束時,上端板4受到提升裝置13的作用,沿同心外管3向下移動,帶動機械夾緊裝置14作用,使夾緊臂5不斷遠離槽車口11,鶴管2和密封蓋9向上提升,最終實現(xiàn)油氣密閉裝置與槽車口11分離,完成槽車裝車過程。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