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源與變速器的結合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能夠將來自動力源的輸出即旋轉力傳遞至變速器的結合所述動力源與所述變速器的動力源與變速器的結合結構。
【背景技術】
[0002]以往,一般的動力源與變速器的結合結構示出了以套筒形式進行定心來將變速器側的殼體安裝在動力源側的發動機飛輪殼體上。(非專利文獻1)
[0003]使用圖13、圖14來說明基于上述方式的一般的動力源與變速器的結合結構10。動力源為發動機(省略圖示),變速器為液力變矩器式變速器(省略圖示),在將變速器與動力源結合的結構中,設置有對發動機殼體11與變速器殼體12進行定心的第一套筒嵌合部13。就第一套筒嵌合部13而言,第一套筒凸緣13b設置在變速器殼體12上,該第一套筒凸緣13b與設置在發動機殼體11上的第一套筒孔13a嵌合。另外,設置有對發動機的曲軸部14與變速器的旋轉部15進行定心的第二套筒嵌合部16。在第二套筒嵌合部16中,第二套筒凸緣16b設置在變速器的旋轉部15上,該第二套筒凸緣16b與設置在曲軸部14上的第二套筒孔16a嵌合。
[0004]具體而言,曲軸部14是飛輪18、驅動板19、加強板20、墊片21由緊固螺栓22都緊固固定在發動機的曲軸17上的結構,第二套筒孔16a設置在墊片21上。變速器的旋轉部15具有液力變矩器的前蓋23,第二套筒凸緣16b設置在前蓋23上。如圖13所示,發動機與變速器由第一套筒嵌合部13以及第二套筒嵌合部16進行定心,并且,如圖14所示,在由第一套筒嵌合部13以及第二套筒嵌合部16進行定心后,發動機殼體11與變速器殼體12由緊固螺栓24固定,驅動板19與前蓋23由緊固螺栓25固定。由此,動力源與變速器也與殼體以及旋轉部結合。
[0005]非專利文獻1:SAE J617“ENGINE FLYWHEEL HOUSING AND MATING TRANS MISS1NHOUSING FLANGES”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Inc.1992 年 5 月修訂
[0006]然而,在這樣以往的結構中,第一套筒嵌合部13的規格比第二套筒嵌合部16的直徑大,且為了確保定心精度,軸向尺寸被設定得短。由此,第二套筒嵌合部16的軸向尺寸比第一套筒嵌合部13的軸向尺寸長。其結果,如圖13所示,在第一套筒嵌合部13中的第一套筒凸緣13b向第一套筒孔13a的嵌合之前,第二套筒嵌合部16中的第二套筒凸緣16b與第二套筒孔16a進行嵌合。安裝在重量物即變速器上且位于變速器殼體12的內側的第二套筒凸緣16b在上述嵌合時難以觀察而難以與第二套筒孔16a嵌合,因此,因第二套筒凸緣16b與曲軸部14碰撞等而第二套筒嵌合部16容易產生彎曲或變形。上述彎曲和變形是變速器15的旋轉部的振動等的主要原因。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是鑒于上述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夠防止在第二套筒嵌合部產生彎曲和變形的動力源與變速器的結合結構。
[0008]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動力源與變速器的結合結構具有結合部,該結合部以能夠將來自動力源的輸出即旋轉力傳遞至變速器的狀態,將所述動力源與所述變速器結合為與旋轉軸線同軸,所述結合部具有:第一嵌合部,將所述動力源的第一殼體與所述變速器的第二殼體定心于所述旋轉軸線上,第二嵌合部,使所述變速器的旋轉部在軸向上與所述動力源的輸出軸部嵌合且將所述旋轉部與所述輸出軸部定心于所述旋轉軸線上,殼體間隔件,通過第一凸緣與設置在所述第一殼體上的第一孔嵌合,與所述旋轉軸線同軸地固定在所述第一殼體上,第三嵌合部,具有設置在所述第二殼體以及所述殼體間隔件中的一方上的凸部和設置在所述第二殼體以及所述殼體間隔件中的另一方上的凹部,該凹部在所述旋轉軸線方向上與所述凸部嵌合,將所述第二殼體與所述殼體間隔件定心于所述旋轉軸線上;在所述變速器位于所述第三嵌合部的所述凸部與所述凹部開始嵌合的位置時,所述變速器的所述旋轉部從所述動力源的所述輸出軸部的開始與所述旋轉部嵌合的位置間隔開規定距離。
[0009]技術方案2的動力源與變速器的結合結構,在技術方案1中,所述第三嵌合部的所述凸部是定位銷,所述第三嵌合部的所述凹部是與所述定位銷嵌合的銷孔。
[0010]技術方案3的動力源與變速器的結合結構,在技術方案1或2中,所述結合結構能夠將一變速器與多種機型的動力源結合,所述殼體間隔件是按照所述動力源的機型設置的第一連接構件,所述結合結構具有固定在所述動力源的輸出軸上且形成有所述輸出軸部的第二連接構件,所述第二連接構件按照所述動力源的機型設置。
[0011]技術方案4的動力源與變速器的結合結構,在技術方案3中,所述第二連接構件具有對與所述變速器的所述旋轉部緊固連接的驅動板進行固定的第一固定部和固定在所述輸出軸部的輸出軸上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與所述第二固定部在徑向上設置在不同位置。
[0012]技術方案5的動力源與變速器的結合結構,在技術方案3中,所述第二連接構件具有對與所述變速器的所述旋轉部緊固連接的驅動板進行固定的第一固定部和固定飛輪的第二固定部,所述飛輪和所述輸出軸部的輸出軸被第三固定部固定,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三固定部在徑向上設置在不同位置。
[0013]技術方案6的動力源與變速器的結合結構,在技術方案4或5中,所述變速器的所述旋轉部具有在旋轉時在所述軸向上膨脹的前蓋,所述第一固定部與形成在所述前蓋上的凹部相對設置。
[0014]這樣,通過第三嵌合部使變速器的旋轉部與動力源的輸出軸部在旋轉軸線上對位,第二嵌合部開始嵌合,所以能夠防止變速器的旋轉部與動力源的輸出軸部碰撞,從而變速器的旋轉部與動力源的輸出軸部的定心變得容易,進而能夠防止因變速器的旋轉部與動力源的輸出軸部碰撞而在第二嵌合部產生彎曲和變形。通過設置殼體間隔件,能夠使第三嵌合部位于動力源的輸出軸部的前側,因此,在第二嵌合部開始嵌合前,變速器的旋轉部與動力源的輸出軸部不碰撞。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動力源與變速器的結合結構中的第三套筒嵌合部開始嵌合的狀態的縱向剖視圖。
[0016]圖2是表示圖1所示的結合結構的結合狀態的縱向剖視圖。
[0017]圖3是圖1所示的結合結構中的第三套筒嵌合部的定位銷的俯視圖。
[0018]圖4是圖3的右視圖。
[0019]圖5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動力源與變速器的結合結構中的第三套筒嵌合部開始嵌合的狀態的縱向剖視圖。
[0020]圖6是表示圖5所示的結合結構的結合狀態的縱向剖視圖。
[0021]圖7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方式的動力源與變速器的結合結構中的第三套筒嵌合部開始嵌合的狀態的縱向剖視圖。
[0022]圖8是表示圖7所示的結合結構的結合狀態的縱向剖視圖。
[0023]圖9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方式的動力源與變速器的結合結構中的第三套筒嵌合部開始嵌合的狀態的縱向剖視圖。
[0024]圖10是表示圖9所示的結合結構的結合狀態的縱向剖視圖。
[0025]圖11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施方式的動力源與變速器的結合結構中的第三套筒嵌合部開始嵌合的狀態的縱向剖視圖。
[0026]圖12是表示圖11所示的結合結構中的第一連接構件的局部俯視圖。
[0027]圖13是表示以往的動力源與變速器的結合結構的開始結合的狀態的縱向剖視圖。
[0028]圖14是表示圖13所示的結合結構的結合狀態的縱向剖視圖。
[0029]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0030]50結合部
[0031]51、51a發動機殼體(第一殼體)
[0032]52輸出軸部
[0033]54a固定部(第三固定部)
[0034]60第一套筒嵌合部(第一嵌合部)
[0035]60a第一套筒孔(第一孔)
[0036]60b第一套筒凸緣(第一凸緣)
[0037]67第二連接構件
[0038]67a固定部(第一固定部)
[00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