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減速器及其槳距操縱桿軸承潤滑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潤滑結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槳距操縱桿軸承潤滑結構和具有該槳距操縱桿軸承潤滑結構的尾減速器。
【背景技術】
[0002]尾槳槳距操縱桿是實現直升機尾槳槳距操縱的關鍵部件,其內部的槳距操縱桿軸承位置很隱蔽,且該軸承不便定檢,其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直升機傳動系統的使用壽命和可靠性。而設計優良的潤滑系統是提高該軸承使用壽命和可靠性的最重要措施。
[0003]現有技術中,槳距操縱桿軸承的潤滑采用脂潤滑方式。脂潤滑方式的主要缺點是:無法檢測早期故障,一旦出現故障就很容易引起繼發性故障甚至造成災難性事故。并且,采用脂潤滑,軸承長時間潤滑效果不好,且當該軸承尺寸較大時,軸承發熱量更大,嚴重影響了槳距操縱桿軸承的壽命。
[0004]因此設計一種優良的槳距操縱桿軸承潤滑結構,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勢在必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5]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潤滑效果好的槳距操縱桿軸承潤滑結構。
[0006]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本實用新型槳距操縱桿軸承潤滑結構的尾減速器。
[0007]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由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8]一種槳距操縱桿軸承潤滑結構,用于尾減速器上槳距操縱桿軸承的潤滑,所述尾減速器包括機匣、端蓋、尾槳軸和槳距操縱桿,所述機閘連接于所述端蓋,所述尾漿軸設置于所述機閘內,所述漿距操縱桿連接于所述尾漿軸,所述尾漿軸連接于所述端蓋,所述機閘內設置有機閘油池,所述端蓋的底部設置有用于儲存所述機閘油池濺起滑油的油兜,所述油兜底部設置有第一油孔,所述漿距操縱桿具有槳距操縱桿內腔和第二油孔;所述端蓋上還設置有與所述機閘油池連通的第三油孔;所述尾漿軸與所述端蓋之間設置有導油器,所述導油器具有內部油路;所述操縱桿軸承潤滑結構包括第一滑油油路、第二滑油油路和第三滑油油路,第一滑油油路,自所述油兜及所述第一油孔,經所述內部油路,至所述槳距操縱桿軸承的軸承鎖緊螺母;第二滑油油路,自所述軸承鎖緊螺母,經所述槳距操縱桿軸承、所述槳距操縱桿內腔,至所述第二油孔;第三滑油油路,自所述第二油孔,經所述第三油孔流回所述機匣油池。
[0009]本實用新型的槳距操縱桿軸承潤滑結構,優選的,所述第三滑油油路經過所述尾槳軸與所述槳距操縱桿的連接花鍵副。
[0010]本實用新型的槳距操縱桿軸承潤滑結構,優選的,所述第三滑油油路經過所述連接花鍵副后,經所述尾槳軸與所述槳距操縱桿之間的滑套到達所述尾槳軸的左側空腔。
[0011]本實用新型的槳距操縱桿軸承潤滑結構,優選的,所述內部油路包括所述導油器上的進油孔、徑向設置的徑向滑油油路和軸向設置的軸向出油油路,所述軸向出油油路的出油端伸入所述軸承鎖緊螺母內,所述進油孔與所述第一油孔對齊。
[0012]本實用新型的槳距操縱桿軸承潤滑結構,優選的,所述導油器設置于所述端蓋的中心軸孔內,所述導油器上設置有定位塊,所述定位塊裝入所述端蓋上的限位槽中。
[0013]本實用新型的槳距操縱桿軸承潤滑結構,優選的,所述第一油孔與所述第三油孔在所述端蓋周向上的夾角為180度。
[0014]本實用新型的槳距操縱桿軸承潤滑結構,優選的,所述第一油孔的直徑大于所述進油孔的直徑,所述進油孔的直徑等于所述第三油孔的直徑,所述第三油孔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二油孔的直徑。
[0015]本實用新型的尾減速器,具有本實用新型的槳距操縱桿軸承潤滑結構。
[0016]本實用新型的尾減速器,優選的,所述端蓋的中心軸孔內遠離所述尾槳軸的一側還設置有安裝蓋,所述安裝蓋與所述導油器之間設置有預緊彈簧。
[0017]本實用新型的尾減速器,優選的,所述機匣的機匣油池內設置有磁性末肩檢測信號器。
[001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采用機閘油池中的滑油循環利用的潤滑方式,使得槳距操縱桿軸承潤滑效果較好,很好地解決了對該軸承的監控及保證軸承長時間可靠運轉的技術問題。
[0019]本實用新型的潤滑結構,采用油潤滑,主要通過尾減速器齒輪飛濺帶起的滑油,利用端蓋上的油兜儲油,然后通過導油器上的油孔使滑油進入槳距操縱桿內部對槳距操縱桿軸承進行潤滑。滑油排油油路(第三滑油油路)主要通過槳距操縱桿上的油孔進行排油,利用排除的滑油對槳距操縱桿花鍵副進行潤滑,最后流回機匣油池,實現了滑油循環利用。
[0020]滑油循環利用帶來的好處是,如果槳距操縱桿軸承內、外環或滾動體早期出現剝落故障,其產生的金屬肩末可隨滑油流回到機匣油池中,并被機匣油池底部的磁性肩末檢測信號器檢測,從而提高了槳距操縱桿軸承潤滑的可靠性、提高了槳距操縱桿軸承長時間工作的能力、保障了直升機的安全性。
【附圖說明】
[0021]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尾減速器及其槳距操縱桿軸承潤滑結構的示意圖。
[0022]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槳距操縱桿軸承潤滑結構中端蓋的立體示意圖。
[0023]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槳距操縱桿軸承潤滑結構中導油器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現在將參考附圖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實施方式。然而,示例實施方式能夠以多種形式實施,且不應被理解為限于在此闡述的實施方式;相反,提供這些實施方式使得本實用新型將全面和完整,并將示例實施方式的構思全面地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
[0025]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說明。
[0026]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尾減速器,具有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槳距操縱桿軸承潤滑結構;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槳距操縱桿軸承潤滑結構,用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尾減速器。
[0027]本說明書中所指滑油,也即潤滑油。
[0028]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尾減速器,主要包括機匣1、尾槳軸2(本實施例中,尾槳軸和輸出齒輪作一體化設計)、槳距操縱桿5、助力器操縱桿12、安裝蓋13、導油器14端蓋16和輸入齒輪(圖中未示出),以及端蓋16與尾槳軸2之間的雙列錐軸承3、槳距操縱桿5與助力器操縱桿12之間的槳距操縱桿軸承4 (例如為雙列調心滾子軸承)、槳距操縱桿軸承4右側的軸承鎖緊螺母6和左側的軸承鎖緊螺母11以及雙列錐軸承3的軸承鎖緊螺母10等。
[0029]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槳距操縱桿軸承潤滑結構,其滑油油路可以分為滑油進油油路、滑油潤滑油路和滑油排油油路。本實用新型對上述油路的分段,僅為示例性描述,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圖1中箭頭的方向,表示滑油流動的方向。
[0030]其中,滑油進油油路,可起始于端蓋16的油兜17,油兜17底部設置的第一油孔161 (或稱進油孔),滑油進油油路經設置于尾槳軸2和端蓋16之間的導油器14的內部油路至槳距操縱桿軸承4的軸承鎖緊螺母11。
[0031]如圖2所示,端蓋16上設置有第一油孔161和第三油孔8,而導油器14,如圖3所示,其內部油路包括依次連通的進油孔141、徑向設置的徑向滑油油路142和軸向設置的軸向出油油路143,軸向出油油路143的出油端伸入軸承鎖緊螺母11內。
[0032]導油器14上的進油孔141 (直徑例如為7mm)與端蓋16上油兜17處的第一油孔161(直徑例如為8_)對齊,而第三油孔(或稱回油孔)8開設在端蓋16另一側的下方,也即第一油孔161與第三油孔8在端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