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閥改良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為一種電磁閥,尤指一種電磁閥改良結構,透過設置一單向閥于該閥結構部讓氣體分別流至氣缸的氣室與氣缸的內部容置空間能解決氣室積油積水的問題,另在氣體供應不足或電力缺乏時,能透過手動操作電磁閥模式將閥體進行緊急開關,不須再額外氣壓源或配接電壓。
【背景技術】
[0002]參閱圖11、12,習用技術包括一種電磁閥結構,在安全復歸的模式下一電磁結構部53因通電使一孔位531開啟,先由一氣壓源5供應氣流至該電磁結構部53經由一單動管路513進入一切換部55與該電磁結構部53內的一活塞軸5100,且該氣壓源5另供應一部份氣流經一 1號孔515經由一氣缸6進入并充滿一氣室611,該氣室611的氣流經由一 1B孔位64經由一氣室出氣孔512進入一閥結構部51的一中繼孔510中,并由一 2號孔516經一 1C孔位65進入該氣缸6的一第一容置空間67內,推動一活塞62向兩側的一第二容置空間68移動,進而使該氣缸6內部的一齒輪軸69逆時針旋轉帶動閥體開啟。
[0003]習用技術于添加潤滑油潤滑該氣缸6時,氣流會先經過該氣室611再至該氣缸6,由于氣流先流經該氣室611會導致油氣或水氣積累于該氣室611進一步減少該氣室611所能容納的氣體空間,若需要由該氣室611供氣時,氣體量不足將會導致作業上的困難,因此習用技術仍有改進的空間。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磁閥改良結構,其能解決氣室積油積水的問題,另在氣體供應不足或電力缺乏時,能透過手動操作電磁閥模式將閥體進行緊急開關,不須再額外氣壓源或配接電壓。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磁閥改良結構,包含有:
[0006]一閥結構部,該閥結構部包含貫穿該閥結構部整體長邊的一滑槽、一單動管路及一雙動管路,該滑槽設置一活塞軸,該雙動管路分別于側邊連通一氣室出氣孔及一中繼孔且該中繼孔連通該滑槽,于該閥結構部于周緣分別設有一 1號孔、一 2號孔、一 3號孔、一 4號孔和一 5號孔,該1號孔連通該單動管路,該2號孔至該5號孔分別連通該滑槽;
[0007]—切換部,該切換部設置于該閥結構部上方,該切換部包含貫穿該切換部長邊中心處的一橫通管,該橫通管設置一切換軸,一單動接管及一雙動接管分別垂直設置于該橫通管兩側邊,一通連管路垂直貫穿該切換部與該橫通管呈現垂直但不相通;
[0008]一電磁結構部,該電磁結構部設置于該切換部上方;
[0009]其特征在于:
[0010]一下底部,該下底部設置于該閥結構部底端,該下底部長邊中心內部橫通一下通道,分別于該下通道側邊連通一 6號孔及一 7號孔;
[0011]該閥結構部底端設置一抵頂孔,該抵頂孔與該下底部連通且于該抵頂孔處穿設一單向閥。
[0012]其中,該橫通管由一大通管及一小通管所構成,該大通管側邊與該單動接管連結,該小通管側邊與該雙動接管連結。
[0013]其中,該閥結構部一側設置一栓孔,該栓孔旋設一栓抵部。
[0014]其中,該栓抵部為U型且左右兩端部分別以相反方向延伸一平行翼,其中一端的該平行翼抵靠該切換軸旋入該橫通管的外側端面。
[0015]其中,該切換軸由一旋軸及一凹軸所組設而成。
[0016]其中,該閥結構部一側端設置一補氣泄壓閥。
[0017]其中,該閥結構部與該下底部一體成型。
[0018]通過上述結構,本實用新型實現了如下技術效果:
[0019]1、結構合理,操作維護方便;
[0020]2、當使用潤滑油或者水氣蒸散時,氣體會先進入第一容置空間給予潤滑,或至各第二容置空間潤滑各活塞,解決了習用水氣或潤滑油先通過各氣室并積累造成各氣室容納氣體體積減少的缺陷,并讓潤滑油或水氣無法到達各容置空間達到潤滑效果的問題,增加了作動效率;
[0021]3、大小通管能讓切換軸設置時能更加緊密服貼以達更好的氣密效果;
[0022]有關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功效,茲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細說明于后,相信本實用新型上述的目的、構造及特征,當可由之得一深入而具體的了解。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示意圖。
[0024]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0025]圖2A:圖2中的部分放大示意圖。
[0026]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透視示意圖。
[0027]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閥結構部另一面的立體透視示意圖。
[0028]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結合氣缸的立體示意圖(一)。
[0029]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結合的氣缸立體局部剖面示意圖。
[0030]圖6A為本實用新型的結合氣缸的剖面示意圖(二)。
[0031]圖6B為本實用新型的結合氣缸的剖面示意圖(三)。
[0032]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通電時使用安全復歸模式立體透視示意圖。
[0033]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沒有通電時使用安全復歸模式立體透視示意圖。
[0034]圖9A為本實用新型的通電供氣時安全復歸模式電磁結構部動作示意圖。
[0035]圖9B為本實用新型的未通電供氣時安全復歸模式電磁結構部動作示意圖。
[0036]圖9C為本實用新型的通電不供氣時安全復歸模式電磁結構部動作示意圖。
[0037]圖10A為本實用新型的通電供氣時雙動模式電磁結構部動作示意圖。
[0038]圖10B為本實用新型的未通電供氣時雙動模式電磁結構部動作不意圖。
[0039]圖10C為本實用新型的通電不供氣時雙動模式電磁結構部動作示意圖。
[0040]圖11為習用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0041]圖12為習用通電時安全復歸模式電磁結構部動作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2]參閱圖1?圖10C,本實用新型為一種電磁閥改良結構,包含有:一閥結構部21,該閥結構部21包含貫穿該閥結構部21整體長邊的一滑槽22、一單動管路213及一雙動管路214,該滑槽22設置一活塞軸2100,該雙動管路214分別于側邊連通一氣室出氣孔212及一中繼孔210且該中繼孔210連通該滑槽22,該中繼孔210位于該雙動管路214上并根據該活塞軸2100是否被一電磁結構部23壓制而決定氣流與一 2號孔216或是一 4號孔218相通,于該閥結構部21于周緣分別設有一 1號孔215、該2號孔216、一 3號孔217、該4號孔218、一 5號孔219,該1號孔215連通該單動管路213,該2號孔216至該5號孔219分別連通該滑槽22,其中,該1號孔215為氣體進入該閥結構部21的進氣孔,該3號孔217及該5號孔219為氣體排出該閥結構部21的排氣孔;一切換部25,該切換部25設置于該閥結構部21上方,該切換部25由一橫通管254貫穿該切換部25的長邊中心處,該橫通管254設置一切換軸255,一單動接管253及一雙動接管252分別垂直設置于該橫通管254兩側邊,一通連管路251垂直貫穿該切換部25與該橫通管254呈現垂直但不相通;一電磁結構部23,該電磁結構部23設置于該切換部25上方;其特征在于:一下底部30,該下底部30設置于該閥結構部21底端,該下底部30長邊中心內部橫通一下通道301,分別于該下通道301側邊連通一 6號孔3011及一 7號孔3012 ;該閥結構部21底端設置一抵頂孔2111,該抵頂孔2111與該下底部30連通且于該抵頂孔2111處穿設一單向閥2112。
[0043]其中,該單向閥2112設置一第二彈簧242,且氣體從一氣壓源3先流經該單向閥2112才通至該雙動管路214。
[0044]上述中,該單向閥2112可設置于該閥結構部21,其進氣方向為氣體流經該單向閥2112再流向該下通道301。
[0045]上述中,該單向閥2112也可設置于該下通道301,其進氣方向系從該6號孔3011進入該單向閥2112流向該7號孔3012再至該雙動管路214。
[0046]上述中,該單向閥2112亦可設置于該雙動管路214,氣體系從該氣壓源3依序經過該6號孔3011及該7號孔3012再通至該雙動管路214。
[0047]其中,該切換軸255由一旋軸2551及一凹軸2552所組設而成。
[0048]上述中,該閥結構部21與該下底部30 —體成型。
[0049]其中,該橫通管254由一大通管2541及一小通管2542所構成,該大通管2541側邊與該單動接管253連結,該小通管2542側邊與該雙動接管252連結,該大小通管2541、2542是能讓該切換軸255設置時能更加緊密服貼以達更好的氣密效果。
[0050]其中,該閥結構部21 —側設置一栓孔261,該栓孔261旋設一栓抵部262,該栓抵部262為U型且左右兩端部分別以相反方向延伸一平行翼2622,其中一端的該平行翼2622抵靠該切換軸255旋入該橫通管254的外側端面,使該切換軸255能抵壓更緊實。
[0051]其中,于該閥結構部21 —側端設置一補氣泄壓閥4,當氣體不足時可藉由該補氣泄壓閥4作為補充氣體的媒介。
[0052]其中,可透過手動開關切換一 2A孔位231的開啟或關閉,藉由該2A孔位231的開啟或關閉決定一匯集管路234的導通與否。
[0053]參閱圖2?圖7及圖9A,揭露本實用新型的一電磁閥結構2與一氣缸1結合的情形,當該電磁閥結構2切換成安全復歸模式時,若該電磁閥結構2呈現通電狀態下,該電磁結構部23的一作動塊233會被吸附起并往上露出該2A孔位231,該氣壓源3釋放氣體進入該閥結構部21的氣體通過該1號孔215時分別流向該單動管路213及該單向閥2112,通過該單動管路213的氣體會往上流經該單動接管253且由于該作動塊233被吸附往上,氣體能順利流通該2A孔位231并流經該匯集管路234給予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