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帶旋轉結構的輪邊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輪胎氣壓調節裝置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帶旋轉結構的輪邊閥。
【背景技術】
[0002]輪胎中央充放氣系統即調節輪胎氣壓的系統,其主要作用為:當車輛通過沙漠、海灘、沼澤、泥濘地等特殊地面及冰雪路面時,通過該系統可快速地調節輪胎氣壓,加大輪胎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增加牽引力,從而提高汽車的通過性,同時根據載荷及路況調節胎壓能夠減少油耗、延長輪胎壽命。
[0003]目前現有的輪胎中央充放氣系統多利用控制閥實現輪胎的充放氣,具體地,控制閥放氣系統的放氣口設置在車架大梁的控制閥上,氣控輪胎閥安裝在輪輞隨輪胎轉動。當需要充氣時,控制閥會控制氣罐的氣體經過電控式常開保壓閥流向輪胎閥,進行充氣,當到達設定胎壓參數后,電控式常開保壓閥關閉,系統管道內的氣體從保壓閥排氣口排出,使輪胎閥處于關閉狀態,完成輪胎保壓過程。當需要放氣時,首先充氣過程打開輪胎閥,然后控制閥內的放氣電磁閥打開,輪胎內的氣體從輪邊閥經保壓閥到達控制閥放氣口排出,放氣電磁閥關閉完成放氣過程,然后電控式保壓閥關閉,快速排出系統管道內的氣體,此后輪邊閥處于保壓狀態。
[0004]上述控制閥控制輪胎閥完成充放氣,輪胎閥只能安裝在加工有氣道的專用車橋上,這樣車橋成本會非常高且車橋內旋轉機構密封壽命只能保證3-5萬公里;該類型輪胎閥采取節流背壓維持閥的一定開度,且放氣經過的管線長,導致放氣速度慢。例如:標準R20輪胎從600Kpa放到300Kpa至少需要6分鐘。當車輛要求放氣胎壓差較大或使用大型容量輪胎時,輪胎閥放氣耗時會非常長,滿足不了現場需求。采用本專利結構系統從輪邊放氣,放氣速度是上述系統的2-3倍;旋轉機構密封壽命可保證車輛行駛30萬公里以上。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新型帶旋轉結構的輪邊閥,不僅能夠在車輛行駛中快速完成輪胎的充、放氣及測壓、保壓功能,而且適用于任何車輛,適用范圍廣。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7]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種新型帶旋轉結構的輪邊閥,包括:充氣通道,密封球,墊片,充放氣通道,旋轉組件,彈簧,集成膜片,放氣通道和閥體本體;
[0008]所述旋轉組件包含旋轉閥體,軸承,鎖緊螺母和旋轉密封,所述旋轉組件與輪胎連接;所述旋轉閥體上端設有軸肩、所述旋轉閥體下端設有凹槽,所述旋轉閥體上端軸肩依次與所述軸承和所述鎖緊螺母內孔連接;所述旋轉閥體下端凹槽與所述旋轉密封外側連接;
[0009]所述充氣通道從上到下依次由第一充氣通道、第四充氣通道、第二充氣通道和第三充氣通道連通組成,所述第三充氣通道出口與所述充放氣通道進口匹配;
[0010]所述密封球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二充氣通道的最小通道直徑且小于所述第三充氣通道的通道直徑;所述密封球置于所述第二充氣通道與所述第三充氣通道之間;
[0011]所述墊片與所述第三充氣通道連接,所述墊片為有孔片狀;所述墊片與所述密封球之間具有相互作用力;
[0012]所述充放氣通道與輪胎連接;所述充放氣通道與車輛控制閥出氣口連接。
[0013]所述彈簧上端與所述第四充氣通道上端連接,所述彈簧下端與所述集成膜片連接;
[0014]所述集成膜片包含密封膜片,所述密封膜片位于所述第四充氣通道與放氣通道之間;所述放氣通道與外部大氣連接;
[0015]所述閥體本體與軸承外側連接。
[0016]結合第一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的新型帶旋轉結構的輪邊閥,所述旋轉組件,還包括:防塵器;
[0017]所述防塵器位于所述旋轉組件出口處,用于防止外部污染物進入。
[0018]結合第一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的新型帶旋轉結構的輪邊閥,所述放氣通道,還包括:放氣通道過濾器;
[0019]所述放氣通道過濾器位于所述放氣通道出口處,用于防止外部污染物進入。
[0020]結合第一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的新型帶旋轉結構的輪邊閥,還包括:外接充氣嘴;
[0021]所述外接充氣嘴位于輪邊閥外側,用于系統備用充氣口。
[002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新型帶旋轉結構的輪邊閥,包括:充氣通道,密封球,墊片,充放氣通道,旋轉組件,彈簧,集成膜片,放氣通道和閥體本體;在充氣的時候,氣壓推動密封球移動到墊片處,使充氣通道與充放氣通道連通;在放氣的時候,由于壓強的作用集成膜片上移使放氣通道與充放氣通道連通;在測壓的時候,密封球的狀態與充氣時一樣,使充氣通道與充放氣通道連通;在保壓的時候,密封球在輪胎氣壓的作用下,使充氣通道與充放氣通道終止連通。相比于現有技術,不僅能夠在車輛行駛中快速完成輪胎的充、放氣及測壓、保壓功能,而且適用于任何車輛,適用范圍廣。
【附圖說明】
[0023]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以下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
[0024]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一種新型帶旋轉結構的輪邊閥組成結構示意圖;
[0025]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一種新型帶旋轉結構的輪邊閥充氣氣體流向示意圖;
[0026]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一種新型帶旋轉結構的輪邊閥放氣氣體流向示意圖;
[0027]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中一種新型帶旋轉結構的輪邊閥組成結構示意圖。
[0028]圖中:1.充氣通道,11.第一充氣通道,12.第二充氣通道,13.第三充氣通道,
14.第四充氣通道,2.密封球,3.墊片,4.充放氣通道,5.旋轉組件,51.旋轉閥體,52.軸承,53.鎖緊螺母,54.旋轉密封,55.防塵器,6.彈簧,7.集成膜片,8.放氣通道,81.放氣通道過濾器,9.閥體本體,10.外接充氣嘴。
【具體實施方式】
[0029]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30]實施例1
[0031]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帶旋轉結構的輪邊閥,如圖1所示,包括:充氣通道1,密封球2,墊片3,充放氣通道4,旋轉組件5,彈簧6,集成膜片7,放氣通道8和閥體本體9。
[0032]所述旋轉組件5包含旋轉閥體51,軸承52,鎖緊螺母53和旋轉密封54,所述旋轉組件5與輪胎連接;所述旋轉閥體51上端設有軸肩、所述旋轉閥體51下端設有凹槽,所述旋轉閥體51上端軸肩依次與所述軸承52和所述鎖緊螺母53內孔連接;所述旋轉閥體51下端凹槽與所述旋轉密封54外側連接;
[0033]所述充氣通道I從上到下依次由第一充氣通道11,第四充氣通道14、第二充氣通道12和第三充氣通道13連通組成,所述第三充氣通道13出口與所述充放氣通道4進口匹配;
[0034]所述密封球2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二充氣通道12的最小通道直徑且小于所述第三充氣通道13的通道直徑;所述密封球2置于所述第二充氣通道12與所述第三充氣通道13之間;
[0035]所述墊片3與所述第三充氣通道13連接,所述墊片3為有孔片狀;
[0036]其中,墊片3與所述密封球2有相互作用力,以保證測壓時,管道即使有少量漏氣,密封球2還能保持原來的位置,使充氣通道I與充放氣通道4連通,從而測到真實的胎壓。
[0037]其中,墊片3上分布有透氣孔,本實用新型對透氣孔的具體形態和數目不做任何的限制。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僅以一種圓形透氣孔均勻分布為例簡單說明。
[0038]所述充放氣通道4與輪胎連接;所述充放氣通道(I)與車輛控制閥出氣口連接。
[0039]所述彈簧6上端與所述第四充氣通道14上端連接,所述彈簧6下端與所述集成膜片7連接;
[0040]所述集成膜片7包含密封膜片71,所述密封膜片71位于所述第四充氣通道14與放氣通道8之間;所述放氣通道8與外部大氣連接;
[0041]其中,集成膜片7用于隔斷所述第四充氣通道14與放氣通道8之間的連通。當放氣的時候,由于第一充氣通道11內充滿了負壓,在負壓吸力的作用下,集成膜片7就會克服彈簧6的彈力,向上移動,此時放氣通道8與充放氣通道4連通,實現輪胎快速向大氣排氣。
[0042]所述閥體本體9與軸承52外側連接。
[0043]具體地,本實用新型進行輪胎的充氣時:如圖2所示,車輛控制閥控制高壓氣體由充氣通道I進入閥體,經由第一充氣通道11流到密封球2處,此時,密封球2上端的氣體壓強大于密封球2下端的氣體壓強,此時密封球2向下移動,則氣體經由密封球2與第三充氣通道的間隙及墊片3的通氣孔流到充放氣通道4,實現輪胎的充氣,當充氣結束后,充氣通道I正壓力撤銷,恢復成常壓狀態下,輪胎氣壓回流,在充放氣通道4與第一充氣通道11壓差的作用下,密封球2回到原來的位置,即緊貼第二充氣通道12,以此達到輪胎充氣后的保壓;本實用新型進行輪胎的放氣時:如圖3所示,此時,充氣通道I 口處施加負氣壓,由于第一充氣通道11內充滿了負壓,在負壓吸力的作用下,膜片7就會克服彈簧6的彈力,向上移動,此時放氣通道8與充放氣通道4連通,實現輪胎的放氣,放氣結束后,撤銷充氣通道I 口處施加的負向氣壓,恢復常壓狀態,第一充氣通道11內不再有吸力,集成膜片7在彈簧6的壓力作用下回到原來的位置,即將充放氣通道4和放氣通道8隔斷,輪胎氣壓回流,在充放氣通道4與第一充氣通道11壓差的作用下,密封球2緊貼第二充氣通道12,以此達到輪胎放氣后的保壓。當充放氣完畢后需要執行測壓動作時,輪邊閥先達到充氣狀態,充氣通道I口處施加正向氣壓,密封球2離開第二充氣通道12,停止充氣動作,保持氣道內壓力不變,輪胎氣壓回流至輪胎充放氣系統各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