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速器的潤滑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減速器的潤滑結構,特別是涉及如下的減速器的潤滑結構,該結構在殼內具有與驅動源的輸出軸聯動進行旋轉的第一減速齒輪對、配置為在該第一減速齒輪對的旋轉軸方向上與該第一減速齒輪對錯位并且旋轉速度比所述第一減速齒輪對慢的第二減速齒輪對;在該殼內的底部儲存的潤滑油,被所述第一減速齒輪對攪起來引導至第一收集槽,另一方面被所述第二減速齒輪對攪起來引導至第二收集槽,通過設置兩個收集槽來增加儲存于收集槽的潤滑油,能夠減小在所述驅動源的高速區的攪拌損失。
【背景技術】
[0002]已知如下的一種結構,該結構的所述殼內的底部儲存的潤滑油被設于所述殼的間隔壁分開,分別引導向所述第一收集槽和所述第二收集槽(例如參照JP特開2010-223376)。
[0003]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向所述第一收集槽引導潤滑油的第一油路和向所述第二收集槽引導潤滑油的第二油路被設于所述殼的間隔壁隔離,所以當所述第一收集槽和所述第二收集槽中的任一者的潤滑油的儲存量變滿而成為容納不下潤滑油的狀態時,都有可能因攪起的潤滑油逆流返回至所述殼的底部而導致潤滑油的攪起效率下降。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提供如下的一種減速器的潤滑結構,該結構即使攪起的潤滑油被引導儲存的兩個收集槽中的任一個收集槽的潤滑油的儲存量變滿而成為容納不下潤滑油的狀態,也能夠將容納不下的潤滑油引導至儲存量還有余量的另一個收集槽。
[0005]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減速器的潤滑結構具有:殼;第一減速齒輪對,位于所述殼內,與驅動源的輸出軸聯動地旋轉,所述第一減速齒輪對包括第一驅動齒輪、與該第一驅動齒輪嚙合的第一從動齒輪;第二減速齒輪對,位于所述殼內,在該第一減速齒輪對的旋轉軸方向上與所述第一減速齒輪對錯位,所述第二減速齒輪對包括第二驅動齒輪和與該第二驅動齒輪嚙合并且旋轉速度比所述第一從動齒輪的旋轉速度慢的第二從動齒輪;第一收集槽,配置于所述殼內;第二收集槽,配置于所述殼內;劃分構件,是所述殼的組成構件,具有將所述殼內部劃分為容納所述第一減速齒輪對的第一容納部和容納所述第二減速齒輪對的第二容納部的劃分壁;第一油路,與所述第一容納部連通,將儲存于所述殼的底部并被所述第一從動齒輪攪起的潤滑油引導至所述第一收集槽;第二油路,與所述第二容納部連通,將儲存于所述殼的底部并被所述第二從動齒輪攪起的潤滑油引導至所述第二收集槽;連通部,設于所述劃分構件,連通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
[0006]根據這種方式,通過設于劃分構件的連通部來連通將攪起的潤滑油引導至第一收集槽的第一油路和將攪起的潤滑油引導至第二收集槽的第二油路,即使分別引導并儲存被攪起的潤滑油的第一收集槽和第二收集槽這兩個收集槽中的任一個收集槽的潤滑油的儲存量變滿而處于容納不下潤滑油的狀態,由于能夠將容納不下的潤滑油引導至儲存量還有余量的另一個收集槽,所以能夠提高潤滑油的攪起效率。
[0007]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所述殼可以具有:所述劃分構件,第一分割殼部,固定于所述劃分構件的一側,具有形成所述第一容納部的第一側壁;第二分割殼部,固定于所述劃分構件的另一側,具有形成所述第二容納部的第二側壁;所述第一油路是在徑向上由立設于所述第一側壁的第一油路壁的外周面和所述第一分割殼部的外周壁劃分形成的;所述第二油路是在徑向上由立設于所述第二側壁的第二油路壁的外周面和所述第二分割殼部的外周壁劃分形成的。通過這樣,僅通過分別使第一分割殼部以及第二分割殼部與劃分構件相對齊固定,就能夠形成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
[0008]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分割殼部也可以在所述第二油路壁的所述外周面具有堰部,該堰部能夠將攪起至所述第二油路的所述潤滑油引導至所述連通部。通過這樣,能夠將攪起的潤滑油從第二油路引導至第一油路。
[0009]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所述堰部可以是所述第二分割殼部的頂出銷座。通過這樣,由于能夠將鑄造第二分割殼部時需要的頂出銷座兼用作堰部,所以不需要形成專用的堰部。
[0010]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收集槽可以是在徑向上由所述第二油路壁的所述外周面、立設于所述劃分壁的槽壁的外周面、所述第二分割殼部的所述外周壁和所述劃分構件的外周壁劃分形成的。通過這樣,僅通過使第二分割殼部與劃分構件對齊固定,能夠形成第二收集槽。
[0011]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可以在所述第二收集槽的底部具有排出潤滑油的排出孔。通過這樣,能夠使儲存于第二收集槽的潤滑油返回殼的底部。
[0012]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驅動源是電動機;所述第一減速齒輪對設于所述輸出軸和與所述輸出軸平行的中間軸之間;所述第二減速齒輪對設于所述中間軸與差速器殼之間,該差速器殼與該中間軸平行,并在該差速器殼的內部具有驅動一對車軸旋轉的差速機構;所述第一從動齒輪是固定于所述中間軸的中間從動齒輪,該中間從動齒輪是所述第一減速齒輪對的大徑側齒輪;所述第二從動齒輪是固定于所述差速器殼的末端從動齒輪;所述第二收集槽設于處于所述第二驅動齒輪的外周側且在所述中間從動齒輪的旋轉軸方向位于所述中間從動齒輪的容納空間的投影面積內的位置。通過這樣,能夠應用于至少具有一對被電動驅動的車軸的車輛。由于第二收集槽能夠這樣設于具有第一減速齒輪對以及第二減速齒輪對的減速器單元的死角區域,所以不必增大減速器的單元形體,就能夠增加包含第一收集槽的收集槽整體的容量。
【附圖說明】
[0013]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的示例性的實施例的特征、優點以及技術和工業上的意義,其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構件。
[0014]圖1是說明應用了本發明的車輛的后變速驅動橋的概略結構的概略圖。
[0015]圖2是示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變速驅動橋殼體的第一分割殼部的開口部側的主視圖。
[0016]圖3是示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變速驅動橋殼體的第二分割殼部的開口部側的主視圖。
[0017]圖4是不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變速驅動橋殼體的劃分構件的與第二分割殼相向一側的主視圖。
[0018]圖5是不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第二分割殼部的開口部側的主視圖。
[0019]圖6是應用了本發明的車輛的后變速驅動橋的將一部分切除了的縱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針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參照附圖詳細地說明一個實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實施方式中,將附圖適當地簡化或者變形,不一定是準確地描述各部分的尺寸比以及形狀等。另外,在以下參照的附圖中,在相同或者相當于相同的構件上標記相同的附圖標記。
[0021]圖1是示出應用了本發明的電動四輪驅動車的后變速驅動橋10的結構的概略圖。后變速驅動橋10是兩軸型的車輛用電動式驅動裝置,在變速驅動橋殼體20 (殼的例示)內具有具有:作為驅動源的電動機11 ;第一減速齒輪對14,設于該電動機11的輸出軸12和與輸出軸12平行的中間軸13之間;第二減速齒輪對16,設于中間軸13和與該中間軸13平行且與電動機11同心的差速器殼15之間;差速齒輪裝置19,具有設于差速器殼15內的差速機構17,該差速齒輪裝置19借助從電動機11經由第一減速齒輪對14以及第二減速齒輪對16傳遞的扭矩,來驅動一對后車軸18進行旋轉。
[0022]在輸出軸12的中央部連結有電動機11的轉子11a,在兩端側安裝有一對軸承21,輸出軸12經由這一對軸承21被變速驅動橋殼體20支撐為能夠旋轉。
[0023]第一減速齒輪對14由小徑側的中間驅動齒輪22 (第一驅動齒輪的例示)和大徑側的中間從動齒輪23(第一從動齒輪的例示)組成。中間驅動齒輪22—體地固定于輸出軸12的一個端部的頂端側。另外,中間從動齒輪23以與中間驅動齒輪22嚙合的狀態一體地固定于中間軸13的一端側。由于輸出軸12以及與輸出軸12平行的中間軸13相當于第一減速齒輪對14的旋轉軸,因此,第一減速齒輪對14的旋轉軸方向是指輸出軸12或者中間軸13的軸向,在圖1中相當于左右方向。
[0024]中間軸13設于比彼此同心設置的輸出軸12以及差速器殼15,固定于輸出軸12以及差速器殼15的中間驅動齒輪22以及后述的末端從動齒輪26更靠車輛前方側的位置。這樣,中間從動齒輪23配置于變速驅動橋殼體20內的最前方側。在該中間軸13的兩端部安裝有一對軸承24。中間軸13通過這一對軸承24被變速驅動橋殼體20支撐為能夠旋轉。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