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珠軸承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滾珠軸承
[0001]在2014年7月16日提出的日本專利申請2014-145849的說明書、附圖及摘要作為參照而全部包含于此。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涉及潤滑脂潤滑的滾珠軸承。
【背景技術】
[0003]作為滾珠軸承的潤滑方式,一直以來廣泛使用潤滑脂潤滑。作為潤滑脂潤滑的滾珠軸承,例如提出了日本特開2010-164122號公報。
[0004]日本特開2010-164122號公報公開了具備多個滾珠和圓環狀的保持器的潤滑脂潤滑的高速旋轉滾珠軸承。滾珠介于該內圈與外圈之間。保持器將所述滾珠沿周向每隔規定間隔地保持。在該滾珠軸承中,在內圈的外周的軸向一側設置內圈肩部,另一方面,在內圈的外周的軸向另一側設置鎖口。而且,在日本特開2010-164122號公報中,保持器的內周的整個區域由圓筒面構成。
[0005]就日本特開2010-164122號公報的內圈的外徑而言,與軸向一側相比軸向另一側為小徑。其結果是,在內圈的旋轉狀態下,以作用在內圈的外周的軸向一側與另一側之間的離心力之差、內圈的潤滑脂的附著為起因,在內圈的外周產生從軸向的另一側朝向軸向的一側的潤滑脂的流動。在內圈的外周附近涂敷的潤滑脂隨著該流動,從軸向的另一側向軸向的一側移動。該潤滑脂優選被導向外圈的內周,進而向外圈滾道面供給。
[0006]然而,在日本特開2010-164122號公報中,從軸向的另一側向軸向的一側移動的潤滑脂通過保持器的內周面與內圈的外周面之間,向內外圈之間的相對于保持器的軸向一側的空間移動,并滯留。因此,為了外圈滾道面與滾珠的外周面之間的潤滑脂潤滑而使用的潤滑脂的量減少,其結果是,存在發生潤滑不良的可能性。
【發明內容】
[0007]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實現外圈滾道面與滾珠的外周面之間的良好的潤滑脂潤滑的滾珠軸承。
[0008]本發明的一方案的滾珠軸承的結構上的特征在于,包括:內圈,在外周具有內圈滾道面;外圈,在內周具有外圈滾道面;多個滾珠,配置在上述內外圈滾道面之間;及保持器,具有收容所述滾珠的多個兜孔,且配置在所述內圈及所述外圈之間,其中,在所述內圈與所述外圈之間封入有潤滑脂,在所述內圈的外周上,在所述內圈的軸向的一方設置有內圈肩部,在所述內圈的軸向的另一方設置有鎖口,在各兜孔的周壁的內周端部的、所述保持器的軸向的一側的端部形成有隨著朝向所述滾珠側而朝向所述保持器的徑向的外方延伸的錐面。
【附圖說明】
[0009]前述及后述的本發明的特征及優點通過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的說明并參照附圖而明確,其中,相同的標號表不相同的部件。
[0010]圖1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滾珠軸承的剖視圖。
[0011]圖2是圖1的錐面的周圍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0013]圖1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滾珠軸承1的剖視圖。圖2是圖1的錐面41的周圍的放大圖。滾珠軸承1是例如用于對工作機械(未圖示)的旋轉軸(未圖示)進行支承的高速旋轉用的滾珠軸承。滾珠軸承1除了工作機械以外,也使用作為對壓縮機或栗等的渦輪用旋轉軸進行支承的滾珠軸承。
[0014]滾珠軸承1例如是角接觸型的滾珠軸承。滾珠軸承1包括內圈2、外圈3、多個滾珠4、圓筒狀的保持器5、第一密封件6、第二密封件7。內圈2外嵌固定于旋轉軸。外圈3內嵌固定于工作機械的殼體(未圖示)。滾珠4配置在內圈2的內圈滾道面11與外圈3的外圈滾道面15之間。保持器5具有將多個滾珠4沿周向每隔一定間隔地保持的空腔。第一密封件6設于內圈2與外圈3之間的環狀空間的軸向的一端(圖1的右端)。第二密封件7設于內圈2與外圈3之間的環狀空間的軸向的另一端(圖1的左端)。在滾珠軸承1中,實現潤滑脂潤滑。
[0015]在以后的說明中,將旋轉軸(未圖示)的軸向作為軸向X。外圈3的軸向及保持器5的軸向與軸向X—致。而且,為了簡便起見,將軸向X中的、內圈滾道面11(接觸點)的滾動體載荷作用的一側(產生接觸角的一側)的軸向(圖1的右側的方向)作為軸向的一偵k軸向X中的外圈滾道面15(接觸點)的滾動體載荷作用的一側(產生接觸角的一側)的軸向(圖1的左側的方向)作為軸向的另一側。而且,滾珠軸承1的徑向作為徑向Z。夕卜圈3的徑向與徑向Z —致。徑向Z上的接近旋轉軸(未圖示)的一側稱為“內側”。徑向Z上的從旋轉軸(未圖示)分離的一側稱為“外側”。而且,滾珠軸承1的周向作為周向Y。
[0016]內圈2能夠與旋轉軸一體旋轉。在內圈2的外周,在軸向X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使滾珠4滾動的內圈滾道面11。內圈滾道面11以使該內圈滾道面11與滾珠4的接觸角成為預先確定的角度的方式形成。在內圈2的外周的軸向X的一側(圖1的右側)形成有內圈肩部12。而且,在內圈2的外周的軸向X的另一側(圖1的左側),在產生接觸角的一側的軸向X的相反側(軸向X的一側。圖1的右側)設有鎖口 13(鎖口部)。在內圈2的外周的軸向X的兩端部形成有向徑向Z的內方凹陷的第一密封槽14。
[0017]外圈3固定地設于殼體(未圖示)。在外圈3的內周,在軸向X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使滾珠4滾動的外圈滾道面15。外圈滾道面15以使該外圈滾道面15與滾珠4的接觸角成為預先確定的角度的方式形成。在外圈3的內周,在除了外圈滾道面15的部分,在從該外圈滾道面15觀察下的軸向X的雙方形成有第一及第二外圈肩部16、17。第一及第二外圈肩部16、17的內周分別具有由彼此同徑的圓筒面構成的內周面18、19。S卩,內周面18與內周面19是相互齊面的圓筒面。
[0018]在外圈3的內周,與外圈滾道面15的軸向X的一側(圖1的右側)相鄰(即,在外圈滾道面15與第一外圈肩部16之間)地形成有用于積存潤滑脂(未圖示)的潤滑脂積存槽20。潤滑脂積存槽20是由繞軸向X延伸的圓筒壁21、沿徑向Z延伸的垂直壁22、將圓筒壁21與垂直壁22連結的彎曲壁9劃分的截面大致L字狀的槽。圓筒壁21與外圈滾道面15連續。構成潤滑脂積存槽20的底面的圓筒壁21相比外圈滾道面15的最深部15A(外圈滾道面15的軸向X的中央位置的底部)位于徑向Z的內方。換言之,潤滑脂積存槽20的底部相比外圈滾道面15的最深部15A位于徑向Z的內方。潤滑脂積存槽20的底部不是由錐面等而是由圓筒壁21劃分。由此,能夠有效地抑制滾珠4向潤滑脂積存槽20的底部越上。而且,潤滑脂積存槽20的底部相比外圈滾道面15的最深部15A位于外圈3的徑向的內方。由此,能夠有效地抑制滾珠向潤滑脂積存槽20的底部越上。
[0019]垂直壁22與內周面18連續。圓筒壁21的軸向X的長度比垂直壁22的徑向Z的長度長。換言之,垂直壁22的徑向Z的長度比圓筒壁21的軸向X的長度短。因此,不會使潤滑脂積存槽20向徑向Z的外方變深,而能夠較大地確保潤滑脂積存槽20的容積。由此,能夠更有效地抑制滾珠4向潤滑脂積存槽20的底部越上。
[0020]在外圈3的內周的軸向X的兩端部形成有第二密封槽24。軸向X的一側(圖1的右側)的第二密封槽24通過在第一外圈肩部16的內周面18上形成將內周面18與外圈3的一側端面3A連接的第一臺階部36而設置。第一臺階部36是與內周面18垂直的面。軸向X的另一側(圖1的左側)的第二密封槽24通過在第一外圈肩部17的內周面19上形成將內周面19與外圈3的另一側端面3B連接的第二臺階部37而設置。第二臺階部37是與內周面19垂直的面。在第二密封槽24嵌合有對應的密封件(第一或第二密封件6、7)的外周部25。
[0021]保持器5具有圓環板狀的保持器主體26。在保持器主體26上沿周向Y等間隔地排列形成有多個兜孔27。兜孔27沿徑向Z貫通保持器主體26。保持器5以保持器主體26成為與內圈2同軸的方式配置。在保持器5的各兜孔27內各配置1個滾珠4。在滾珠軸承1中,作為保持器5的引導方式,采用的是使外圈3的內周(即,第一及第二外圈肩部16、17的內周面18、19)與保持器5的外周面28進行滑動接觸而對保持器5的外徑進行引導的外圈引導方式。由此,能夠使滾珠軸承1的旋轉時的保持器5的行跡穩定。
[0022]各兜孔27由構成圓筒面的周壁30劃分。如前述那樣,通過與外圈3的內周進行滑動接觸,而使保持器5的姿勢穩定。
[0023]在將保持器5收容于滾珠軸承1內的狀態下,保持器5的兜孔27的周壁30的軸向X的一側(圖1的右側)端部在軸向X上與潤滑脂積存槽20的垂直壁22大致對齊(稍靠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