撓曲嚙合式齒輪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涉及一種撓曲嚙合式齒輪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撓曲嚙合式齒輪裝置具備:起振體;筒狀的外齒輪,配置于該起振體的外周且具有通過該起振體的旋轉而撓曲變形的可撓性;滾子軸承,配置于該起振體與該外齒輪之間;第I內齒輪,供該外齒輪內嚙合且具有剛性;第2內齒輪,與該第I內齒輪并排設置并與所述外齒輪內嚙合且具有剛性。
[0003]以往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2318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6]發明要解決的技術課題
[0007]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撓曲嚙合式齒輪裝置中,在起振體與筒狀的外齒輪之間配置有滾子軸承,進行轉矩傳遞時,該滾子軸承的滾子有可能會歪扭。若滾子歪扭,則滾子軸承會向配置于撓曲嚙合式齒輪裝置的滾子軸承的軸向側方的部件(側方部件)側移動。由此,滾子軸承的保持器的端面會與側方部件碰撞并滑動從而在保持器的端面產生摩擦損失(也稱為端面損失)。
[0008]因此,本發明是為解決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其課題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降低因滾子軸承的保持器軸向移動而產生的由滾子軸承引起的端面損失的撓曲嚙合式齒輪裝置。
[0009]用于解決技術課題的手段
[0010]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撓曲嚙合式齒輪裝置來解決上述課題的,S卩,該撓曲嚙合式齒輪裝置具備:起振體;筒狀的外齒輪,配置于該起振體的外周且具有通過該起振體的旋轉而撓曲變形的可撓性;滾子軸承,配置于該起振體與該外齒輪之間;第I內齒輪,供該外齒輪內嚙合且具有剛性;及第2內齒輪,與該第I內齒輪并排設置并與所述外齒輪內嚙合且具有剛性,其中,在配置于所述滾子軸承的軸向側方的側方部件與該滾子軸承之間配置有限制該滾子軸承的保持器軸向移動的第I限制部件,該保持器的端面與該第I限制部件之間的摩擦系數或者該第I限制部件與該側方部件之間的摩擦系數小于該保持器的端面與所述側方部件之間的摩擦系數。
[0011]本發明中,在側方部件與滾子軸承之間配置有第I限制部件。而且,保持器的端面與第I限制部件之間的摩擦系數或者第I限制部件與側方部件之間的摩擦系數小于滾子軸承的保持器的端面與側方部件之間的摩擦系數。即,本發明中,即便滾子軸承因歪扭而軸向移動,導致保持器經由第I限制部件與側方部件碰撞,也會在摩擦系數較小的保持器的端面與第I限制部件之間,或者摩擦系數較小的第I限制部件與側方部件之間進行滑動。即,與因摩擦系數大的保持器的端面與側方部件的直接滑動而產生的端面損失相比,本發明能夠降低端面損失。
[0012]發明效果
[0013]根據本發明,能夠降低因滾子軸承的保持器軸向移動而產生的由滾子軸承引起的端面損失。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表示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撓曲嚙合式齒輪裝置的整體結構的一例的剖視圖。
[0015]圖2中(A)為表示圖1的起振體的主視圖,圖2中(B)為表示圖1的起振體的剖視圖。
[0016]圖3為表示圖1的起振體、滾子軸承、外齒輪及第I限制部件、第2限制部件之間的位置關系的一例的示意圖。
[0017]圖4為表示圖1的起振體、滾子軸承、外齒輪及內齒輪之間的位置關系的一例的示意圖。
[0018]圖5為表示圖3所示的第I限制部件、第2限制部件之間的位置關系的一例的示意圖。
[0019]圖6為表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撓曲嚙合式齒輪裝置的整體結構的一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以下,參考附圖對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一例進行詳細說明。
[0021]首先,對本實施方式的整體結構進行概略說明。
[0022]如圖1所示,撓曲嚙合式齒輪裝置100具備:起振體104 ;筒狀的外齒輪120 (120A、120B),配置于起振體104的外周且具有通過起振體104的旋轉而撓曲變形的可撓性;滾子軸承110(110A、110B),配置于起振體104與外齒輪120之間;減速用內齒輪(第I內齒輪)130A,供外齒輪120A內嚙合且具有剛性;及輸出用內齒輪(第2內齒輪)130B,與減速用內齒輪130A并排設置并與外齒輪120B內嚙合且具有剛性(另外,將減速用內齒輪130A和輸出用內齒輪130B統稱為內齒輪130)。而且,在分別配置于滾子軸承110A、110B的軸向O側方的固定壁136、輸出裝置138 (側方部件)與滾子軸承110A、IlOB之間配置有限制滾子軸承110A、1 1B的保持器114A、114B(114)軸向O移動的第I限制部件150AU50B(150)。其中,第I限制部件150為止推軸承。
[0023]以下,對各構成要件進行詳細說明。
[0024]如圖1、圖2所示,起振體104呈大致柱形形狀。詳細而言,起振體104具備以偏心(偏心量L)的位置為中心的基于一定的曲率半徑rl的嚙合范圍FA,并且呈將多個曲率半徑組合的形狀。而且,起振體104在嚙合范圍FA實現外齒輪120A與減速用內齒輪130A的嚙合狀態及外齒輪120B與輸出用內齒輪130B的嚙合狀態。起振體104在中央形成有用于插入輸入軸102的輸入軸孔106。為了在輸入軸102插入于輸入軸孔106中并旋轉時使起振體104與輸入軸102 —體旋轉,在輸入軸孔106上設有鍵槽108。另外,輸入軸102經由軸承140、142可旋轉地軸支承于固定壁136。
[0025]如圖1所示,滾子軸承110為配置于起振體104的外側與外齒輪120的內側之間的軸承。滾子軸承11OA (110B)由內圈112、保持器114A (114B)、作為滾動體的滾子116A (116B)及外圈118A(118B)構成。內圈112支承滾子116A、116B,并且配置成與起振體104的外周接觸。另外,滾子116A(116B)只要是圓柱形即可,也包括滾針形狀。保持器114(114A、114B)保持滾子116A、116B以使其在周向上彼此隔著一定間隔且能夠旋轉。外圈118A(118B)配置于滾子116A(116B)的外側。外圈118(118A、118B)通過起振體104的旋轉而撓曲變形,從而使配置于其外側的外齒輪120沿其徑向變形。在滾子軸承110的軸向O外側配置有第I限制部件150 (后述)。
[0026]如圖1所示,外齒輪120由基部件122及外齒124(124A、124B)構成,并且呈筒狀。基部件122為具有可撓性的筒狀部件,且配置于滾子軸承110的外側。如圖1所示,外齒124在軸向O上分割,但分別支承該外齒124的基部件122則形成為一體而被共用。另外,為了實現理論嚙合,根據次擺線確定外齒124的齒形。在外齒輪120的軸向O外側配置有第2限制部件152 (后述)。
[0027]如圖1所示,減速用內齒輪130A由具有剛性的部件形成。減速用內齒輪130A具備齒數比外齒輪120A的外齒124A的齒數多i(i = 2,4,……)片的內齒128A。在減速用內齒輪130A上,經由螺栓孔132A且用螺栓134A固定有用于固定撓曲嚙合式齒輪裝置100的固定壁136。減速用內齒輪130A通過與外齒輪120A嚙合而對起振體104的旋轉的減速作貢獻。內齒128A成型為能夠與基于次擺線的外齒124A理論嚙合。
[0028]另一方面,如圖1所示,與減速用內齒輪130A相同,輸出用內齒輪130B也由具有剛性的部件形成。輸出用內齒輪130B具備齒數與外齒輪120B的外齒124B的齒數相同的內齒128B (等速傳遞)。在輸出用內齒輪130B上,經由螺栓孔132B且用螺栓134B固定有輸出裝置138,該輸出裝置138上傳遞有來自撓曲嚙合式齒輪裝置100的輸出。
[0029]另外,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中,位于內齒輪130的徑向內側的起振體104、滾子軸承110及外齒輪120的軸向O長度比內齒輪130的軸向O長度短,而在內齒輪130的徑向內側配置有第I限制部件150和第2限制部件152 (后述)。但是,并不限于此,起振體、滾子軸承及外齒輪與內齒輪的軸向O長度也可以相同。
[0030]接著,利用圖1、圖3?圖5對第I限制部件150(150A、150B)、第2限制部件152(152A、152B)進行詳細說明。
[0031]第I限制部件150A配置于滾子軸承IlOA和配置在滾子軸承IlOA的軸向O側方的固定壁136之間,第I限制部件150B配置于滾子軸承IlOB和配置在滾子軸承IlOB的軸向O側方的輸出裝置138之間,以限制保持器114A、114B的軸向O移動。而且,如圖1所示,第I限制部件150配置于第2限制部件152的徑向內側。如上所述,第I限制部件150為環狀的止推軸承,且具有2個套圈和夾在2個套圈之間的滾動體(滾動體可以是球也可以是滾子(滾針))。
[0032]如圖1所示,一個套圈的外側端面150AA(150BA)以使另一個套圈的內側端面150AB(150BB)在軸向O上與保持器114A(114B)的端面114AC(114BC)鄰接(有無間隙均可)的方式固定于固定壁136的側面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