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錐滾子軸承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圓錐滾子軸承
[0001]在2014年4月11日提出的日本專利申請2014-082113的說明書、附圖及摘要作為參照而包含于此。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涉及圓錐滾子軸承。
【背景技術】
[0003]以往,已知具有內圈、外圈、多個圓錐滾子、保持器的圓錐滾子軸承。這樣的圓錐滾子軸承例如為了對內裝在作為動力傳遞裝置的汽車的變速器、差速器裝置等的齒輪機構中的軸進行支承而使用。
[0004]在此,圓錐滾子軸承為了使通過上述軸承進行旋轉支承的軸的徑向方向及軸向方向的定位準確而抑制軸振動,在將圓錐滾子組裝于內圈與外圈之間時,從軸向進行加壓。圓錐滾子通過上述加壓而進行充分沉入至圓錐滾子的大徑側的端面即滾子大徑側端面與內圈的大凸緣部的軸向內側的大凸緣端面接觸為止的沉入。該沉入在圓錐滾子的滾動面偏斜地與內外圈的滾道面接觸的組裝狀態時,壓縮載荷反復作用于上述滾動面和內外圈的滾道面上而可能會產生提前的疲勞剝離(疲勞損傷),因此需要抑制上述提前剝離。
[0005]在此,將由于上述沉入而圓錐滾子以使滾子大徑側端面接觸至內圈的大凸緣端面的方式沿軸向移動的量稱為浮起量。圓錐滾子軸承在設計上,以相對于圓錐滾子的滾動面的長度而增大內圈的內圈滾道面的長度(小凸緣與大凸緣之間的距離)的方式設定,通過該設定來決定浮起量。在此,作為減少上述的加壓的偏差引起的沉入不良的技術,公開有在保持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凸部的結構的例子(例如,參照日本特開平11-210759號公報)。
[0006]然而,在上述日本特開平11-210759號公報的技術中,若沉入花費時間,則組裝效率變差,可能會產生制造成本的增加的擔心,若沉入不充分,則容易產生提前剝離的擔心。而且,由于圓錐滾子沿軸向配置多個,因此可以想到在加壓前相對于內圈的全部的圓錐滾子的位置并不同樣。因此,有圓錐滾子的位置的偏差引起的沉入不良的擔心。上述沉入不良當圓錐滾子在圓錐滾子軸承的組裝方向上向沉入方向的相反側偏斜的情況下變得更加明顯。
【發明內容】
[0007]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抑制通過圓錐滾子和內圈而設定的浮起量,由此提高沉入性能。
[0008]本發明的一方案的圓錐滾子軸承的結構上的特征在于,具備:內圈,外周面具有圓錐面狀的內圈滾道面、在該內圈滾道面的小徑側端部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小凸緣部、及在所述內圈滾道面的大徑側端部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大凸緣部;外圈,在所述內圈的外周配置在同一旋轉中心線上且內周面形成有圓錐面狀的外圈滾道面;多個圓錐滾子,能夠滾動地配置在所述內圈滾道面與所述外圈滾道面之間的環狀空間內;及保持器,將所述多個圓錐滾子保持在多個凹槽內,所述多個凹槽由配置在所述圓錐滾子的軸向兩端的環狀部位和將該軸向兩端的環狀部位連結且沿周向隔開間隔地配置的多個柱部位劃分形成,其中,所述保持器具有爪部,該爪部從與所述圓錐滾子的小徑側的端面即滾子小徑側端面相對的第一環狀部位向所述小凸緣部的軸向內側的小凸緣端面延伸,所述爪部通過與所述小凸緣端面相接而將圓錐滾子以在所述滾子小徑側端面與所述小凸緣端面之間具有間隙的方式支承。
【附圖說明】
[0009]圖1是作為本實施方式的差速器裝置的剖視圖。
[0010]圖2是將圖1的II部放大的放大剖視圖。
[0011]圖3是作為本實施方式的圓錐滾子軸承的保持器的立體圖。
[0012]圖4是圖2的IV-1V線剖視圖。
[0013]圖5是將圖2的V部放大的放大剖視圖。
[0014]圖6是表示將作為本實施方式的圓錐滾子軸承組裝于差速器裝置的狀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以下,使用圖1?6,說明本發明的圓錐滾子軸承的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圓錐滾子軸承例示說明將適用于四輪驅動的汽車的差速器裝置的后差速器裝置的情況。
[0016]圖1是作為本實施方式而概略表示差速器裝置的整體結構的沿軸線方向的剖視圖。在圖1中,在差速器齒圈14裝備差動機構,但省略圖示。需要說明的是,在圖1中,箭頭F方向表示汽車的前進時的行進方向。
[0017]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差速器裝置10(動力傳遞裝置)將差速器齒圈14和傳動小齒輪16以嗤合的方式配置在差速器殼12內。傳動小齒輪16 —體形成在傳動小齒輪軸18的圖1中觀察的左端。對于傳動小齒輪軸18的圖1中觀察的右端,由螺母22緊固凸緣叉20的套筒21而旋轉連結。凸緣叉20經由未圖示的接頭或螺旋槳軸而與前發動機驅動連結,被傳遞前發動機的驅動力。需要說明的是,在差速器齒圈14裝備未圖示的差動機構,從差動機構向左右的車輪傳遞動力。傳動小齒輪軸18通過前軸承30及后軸承70而支承于差速器殼12。該前軸承30及后軸承70均構成圓錐滾子軸承。前軸承30及后軸承70實質上為同樣的結構,因此以前軸承30為例示進行說明。
[0018]如圖2所示,前軸承30 (圓錐滾子軸承)概略性地以內圈32、外圈36、圓錐滾子40、保持器50為主體構成。
[0019]內圈32的外周面形成圓錐面狀的內圈滾道面33。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狀的小凸緣部34形成在內圈滾道面33的小徑的端部側。而且,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狀的大凸緣部35形成在內圈滾道面33的大徑的端部側。
[0020]外圈36在內圈32的內圈滾道面33的外周配置于同一旋轉中心線上而相對,且外圈36的內周面形成圓錐面狀的外圈滾道面37。圓錐滾子40在內圈32的內圈滾道面33與外圈36的外圈滾道面37之間的環狀空間39內以能夠滾動的方式配置多個。
[0021]圓錐滾子40形成在夾入內圈滾道面33與外圈滾道面37之間的狀態下能夠滾動的圓錐面狀的滾動面43。圓錐滾子40在滾動面43的小徑的端部側構成滾子小徑側端面44。而且,圓錐滾子40在滾動面43的大徑的端部側構成滾子大徑側端面45。圓錐滾子40在保持于保持器50的凹槽54的狀態下夾入內圈32與外圈36之間而排列多個。保持器50將圓錐滾子40的滾動面43在內圈32的內圈滾道面33與外圈36的外圈滾道面37之間保持為能夠自轉且公轉的狀態。
[0022]保持器50由耐油性、耐熱性優異的合成樹脂(例如,聚酰胺系樹脂、聚苯硫醚樹脂等)形成。保持器50如圖2、3所示在圓錐滾子40的軸向兩側配置第一環狀部位51和第二環狀部位52。第一環狀部位51與圓錐滾子40的滾子小徑側端面44相對配置。第二環狀部位52與圓錐滾子40的滾子大徑側端面45相對配置。在這些第一環狀部位51與第二環狀部位52之間,多個柱部位53沿周向隔開間隔地架設并連結。通過第一環狀部位51、第二環狀部位52、柱部位53將收容多個圓錐滾子40的多個凹槽54劃分形成作為矩形形狀的開孔。
[0023]在此,如圖2、5所示,保持器50具有從第一環狀部位51向小凸緣部34的軸向內側的小凸緣端面34a延伸的爪部55。該爪部55通過與小凸緣端面34a相接而將圓錐滾子40在滾子小徑側端面44與小凸緣端面34a之間以具有間隙60的方式支承。如圖3所示,爪部55構成多個,在保持器50的第一環狀部位51沿周向分離配置。
[0024]如圖4所示,爪部55在從圓錐滾子40的中心軸42方向觀察下,配置在第一環狀部位51的區域中的與滾子小徑側端面44在中心軸42方向上不重疊的部位。由此,爪部55在周向上的與柱部位53對應的位置構成。另外,如圖5所示,爪部55具有向小凸緣端面34a延伸的延伸部56和從延伸部56的前端朝向小凸緣端面34a突出的突部57。突部57在圓錐滾子40的中心軸42方向上,比第一環狀部位51的與滾子小徑側端面44相對的滾子小徑側相對面51a更向小凸緣端面34a側(從凹槽54分離的方向)突出。由此,爪部55通過與小凸緣端面34a相接而將圓錐滾子40在滾子小徑側端面44與小凸緣端面34a之間以具有間隙60的方式支承。突部57優選在小凸緣端面34a中的徑向外側的緣部34b附近的位置相接。而且,突部57朝向前端形成為尖細形狀,由此能夠抑制與小凸緣端面的接觸面積。而且,延伸部56優選形成為棒狀。由此,能抑制保持器50的重量增加。而且,能夠難以成為在圓錐滾子軸承內流通的潤滑油的阻力。在此,延伸部56優選在支承圓錐滾子40的狀態下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