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形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對配管內的流體流量進行調整的籠形閥。
【背景技術】
[0002]以往,作為對配管內的流體流量進行調整的閥,已知有一種籠形閥(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這種籠形閥具有:閥主體,該閥主體具有流入道及流出道;筒狀的籠;以及塞子,該塞子能夠在該籠內部進行進退,該籠形閥通過該塞子進退使形成于籠的流體通過用窗進行開閉,從而對在連接于籠形閥的配管內流通的流體流量進行控制。
[0003]現有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1:日本公開專利特開平8-270808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6]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0007]這種籠形閥近年來被期望用于切斷閥。該切斷閥在發生地震或火災等災害的場合的緊急情況時將配管內的流體的流通予以切斷。因此,對于用于切斷閥的閥來說,要求高度密封性能和可靠性。此外,從節能、省力化的要求看,還希望能用較小的力將較高的壓力予以切斷的技術。
[0008]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進一步提高密封性能的籠形閥。
[0009]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0010]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籠形閥的特征在于,具有:主體,該主體具有流體的流入道及流出道;筒狀的籠,該籠固定于該主體的內部,具有與流入道及流出道中的至少一方連通的窗;閥塞,該閥塞在該籠內沿籠的軸線滑動,對窗進行開閉;以及自密封構造,該自密封構造設于籠及閥塞中的至少一方,當閥塞處于將窗予以全閉的位置時承受流體的壓力,提高籠與閥塞之間的密閉性,自密封構造是對籠的內周壁面或閥塞的外周壁面進行加工而形成的。
[0011]在上述籠形閥中,也可以做成這樣的結構,閥塞形成為有頂筒狀,且具有:設于頂部側的外周壁的第I就位部;以及設于底部側的外周壁的第2就位部,籠具有:第I閥座,該第I閥座形成于窗的第I就位部側的內周壁,且能夠裝拆地與該第I就位部抵接;以及第2閥座,該第2閥座形成于窗的第2就位部側的內周壁,且能夠裝拆地與該第2就位部抵接,自密封構造在流體從流入道通過籠的窗而流入籠內并從籠的底部側向流出道流出的情況下,形成于閥塞的第2就位部,或形成于閥塞的第2就位部及籠的第I閥座。
[0012]另外,在上述籠形閥中,也可以做成這樣的結構,閥塞形成為有頂筒狀,且具有:設于頂部側的外周壁的第I就位部;以及設于底部側的外側壁的第2就位部,籠具有:第I閥座,該第I閥座形成于窗的第I就位部側的內周壁,且能夠裝拆地與該第I就位部抵接;以及第2閥座,該第2閥座形成于窗的第2就位部側的內周壁,且能夠裝拆地與該第2就位部抵接,自密封構造在流體從流入道通過籠的底部側而流入籠內并從籠的窗向流出道流出的情況下,形成于籠的第2閥座,或形成于籠的第2閥座及閥塞的第I就位部。
[0013]在上述籠形閥中,自密封構造也可以包括:第I環狀槽及第2環狀槽,該第I環狀槽及第2環狀槽沿籠的周向而平行地形成在籠的內周壁面上;以及第I環狀薄壁部,該第I環狀薄壁部形成于第I環狀槽與第2環狀槽之間,承受流體的壓力而變形。
[0014]在此,第I環狀槽及第2環狀槽的底部的與第I環狀薄壁部的邊界也可以被倒圓角。
[0015]另外,在上述籠形閥中,自密封構造也可以包括:第3環狀槽及第4環狀槽,該第3環狀槽及第4環狀槽沿閥塞的周向而平行地形成在閥塞的外周壁面上;以及第2環狀薄壁部,該第2環狀薄壁部形成于第3環狀槽與第4環狀槽之間,承受流體的壓力而變形。
[0016]在此,第3環狀槽及第4環狀槽的底部的與第2環狀薄壁部的邊界也可以被倒圓角。
[0017]發明的效果
[0018]采用本發明,由于自密封構造是對籠的內周壁面或閥塞的外周壁面進行加工而形成的,該自密封構造設于籠及閥塞的至少一方,當閥塞處于將窗予以閉合的位置時,承受流體的壓力,來提高籠與閥塞之間的密閉性,因此,不會使籠形閥的零件個數增加,是一種廉價的結構的同時,能夠進一步提高密閉性能。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的籠形閥結構的剖視圖。
[0020]圖2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的籠形閥的變形例的剖視圖。
[0021]圖3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的籠形閥的變形例的剖視圖。
[0022]圖4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的籠形閥的變形例的剖視圖。
[0023]符號說明
[0024]I…籠形閥,10…閥主體,20...上蓋,21...閥軸,30...籠,31...窗,32...上部閥座,
33…下部閥座,34...自密封構造,34a、36a…第I環狀槽,34b、36b…第2環狀槽,34c、36c...第I薄壁部,34d、36d…連接部,36…自密封構造,40…閥塞,40a…平衡孔,41…上部就位部,42…下部就位部,43…自密封構造,43a、44a…第3環狀槽,43b、44b…第4環狀槽,43c、44c…第2薄壁部,43d、44d…連接部,44...自密封構造,50...密封環。
【具體實施方式】
[0025][第I實施方式]
[0026]下面,參照說明書附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第I實施方式。
[0027]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籠形閥I具有:閥主體10 ;以及用螺栓等與該閥主體10的上端開口部接合的上蓋20。另外,在下面敘述中,在正對圖1的紙面的狀態下,將該紙面的上設為“上”,將下設為“下”來進行說明。
[0028]在閥主體10的內部,由隔壁11隔開而形成兩個流路12、13。該流路12、13用凸緣部與未圖示的管道接合,流體從圖中箭頭a所示的方向流入流路12內。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流路12是流入道,流路13是流出道。
[0029]在開口于閥主體10的隔壁11上的閥座口嵌入有形成為圓筒狀的籠30的下端外周緣部。該籠30的上端部由閥主體10和上蓋20夾持。
[0030]在籠30的側壁上開口有與流路12連接、且將流路12和流路13予以連通的多個流體通過用的窗31。
[0031]在籠30的內周壁的窗31的上下分別形成有上部閥座32及下部閥座33。
[0032]閥軸21能夠上下移動地軸支承于上蓋20上。該閥軸21的上端部與未圖示的使該閥軸21向上下方向移動的驅動部連結,閥軸21的下端部固定有閥塞40。
[0033]在籠30內插入有閥塞40,該閥塞40在籠30內沿籠30的軸線滑動地被支承。閥塞40形成為向下方開口的有頂圓筒狀。在該閥塞40上形成有:能夠與形成于籠30的上部閥座32抵接的上部就位部41 ;以及能夠與形成于籠30的下部閥座33抵接的下部就位部42。另外,在閥塞40的頂部,形成有用于使籠30上下的內壓均勻化的平衡孔40a。
[0034]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籠30的上部閥座32及閥塞40的下部就位部42,通過對籠30的內周壁面及閥塞40的外周壁面進行加工而形成有自密封構造34、43,該自密封構造34、43在閥塞40處于將籠30的窗31予以全閉的位置時,承受流體的壓力來提高籠30與閥塞40之間的密閉性。
[0035]具體來說,自密封構造34形成在籠30的內周壁的大致中央部,包括:與籠30的軸線同心的第I環狀槽34a ;形成在該第I環狀槽34a的下方、且與籠30的軸線同心的第2環狀槽34b ;以及形成在第I環狀槽34a與第2環狀槽34b之間、承受流體的壓力而變形的第I環狀薄壁部34c。該第I環狀薄壁部34c起到自密封的功能,在其端部形成有上部閥座32。這里,第I環狀槽34a和第2環狀槽34b沿籠30的周向而互相平行地形成。另外,位于第I環狀槽34a及第2環狀槽34b的底部(根部)與第I薄壁部34c之間的邊界的連接部34d被倒圓角(截面大致為圓弧狀)。
[0036]另外,自密封構造43形成在閥塞40的外周壁的下端部,包括:與閥塞40的軸線同心的第3環狀槽43a ;形成在該第3環狀槽43a的下方、且與閥塞40的軸線同心的第4環狀槽43b ;以及形成在第3環狀槽43a與第4環狀槽43b之間、承受流體的壓力而變形的第2環狀薄壁部43c。該第2環狀薄壁部43c起到自密封的功能,在其端部形成有下部閥座42。這里,第3環狀槽43a和第4環狀槽43b沿閥塞40的周向而互相平行地形成。另外,位于第3環狀槽43a及第4環狀槽43b的底部(根部)與第2薄壁部43c之間的邊界的連接部43d被倒圓角(截面大致為圓弧狀)。
[0037]下面,說明本發明實施方式的籠形閥I的動作。
[0038]首先,在使流體在籠形閥I所設置的配管內流通的情況下,使閥塞40向上方移動,以成為上部就位部41及下部就位部42離開籠30的上部閥座32或下部閥座33的狀態。這樣,供給到流路12的流體通過窗31流入籠30內,從籠30的下端向流路13流出。此時,該流體的流量調整通過使閥塞40上下而使窗31的開口面積變化來進行。
[0039]另一方面,在切斷在籠形閥I所設置的配管內的流體的流通的情況下,使閥塞40向下方移動,以分別使上部就位部41與籠形閥30的上部閥座32抵接,使下部就位部42與籠30的下部閥座33抵接。這樣,籠30的窗31由閥塞40的外周壁封住,且籠30的內周壁與閥塞40的外周壁之間的間隙也由位于窗31上下的籠30的上部閥座32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