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輸出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說明】動力輸出裝置
[0001]本申請主張基于2014年3月31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第2014-072795號的優先權。該日本申請的全部內容通過參考援用于本說明書中。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涉及一種將所輸入的動力分配于多個動力輸出軸而進行輸出的動力輸出
目.ο
【背景技術】
[0003]通常,減速裝置中,輸入軸和輸出軸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殼體,且在殼體內部容納有減速機構(參考專利文獻I)。輸入軸的旋轉通過減速機構減速而輸出至輸出軸。
[0004]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137091號
[0005]然而,例如在壓塊機等中,需要使輥等多個驅動對象等速旋轉。為了實現此需要,可使用具有多個動力輸出軸的動力輸出裝置。該動力輸出裝置中,輸入軸和多個動力輸出軸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殼體,且在殼體內部容納有減速機構和動力分配機構。從減速機構輸出的旋轉通過動力分配機構分配至各動力輸出軸。
[0006]以往,這種動力輸出裝置根據額定轉矩等的所需性能,將整個裝置進行了專門的設計。因此,需要將殼體、各軸、各齒輪等各部件作為專用產品而進行制造、管理,從而導致成本隨之增加。
【發明內容】
[0007]本發明是鑒于這種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針對具有多個動力輸出軸的動力輸出裝置,能夠抑制伴隨制造、管理而產生的成本的技術。
[0008]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涉及一種動力輸出裝置。所述動力輸出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減速裝置、中間輸出軸、動力分配裝置,所述減速裝置具有:第I殼體、容納于第I殼體內的減速機構,所述中間輸出軸輸出經由減速機構減速的動力,所述動力分配裝置具有:與第I殼體分體設置的第2殼體、第I動力輸出軸和第2動力輸出軸、動力分配機構,該動力分配機構分配所述中間輸出軸的旋轉以使第I動力輸出軸和第2動力輸出軸等速旋轉。
[0009]根據本發明,針對具有多個動力輸出軸的動力輸出裝置,能夠抑制伴隨制造、管理而產生的成本。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動力輸出裝置的外觀的俯視圖。
[0011]圖2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動力輸出裝置的內部結構的俯視剖視圖。
[0012]圖3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動力輸出裝置的外觀的側視圖。
[0013]圖4(a)?圖4(c)是表不屬于同一系列的多種減速裝置的俯視圖,圖4(d)?圖4(f)是表示應用于上述多種減速裝置的中間輸出軸的俯視圖。
[0014]圖5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動力輸出裝置的內部結構的俯視剖視圖。
[0015]圖中:10-動力輸出裝置,12-減速裝置,14-動力分配裝置,16-第I殼體,20-中間輸出軸,22-減速機構,35-第I軸承,36-第2殼體,38-第I動力輸出軸,40-第2動力輸出軸,42-動力分配機構,44-第I分配齒輪,46-第2分配齒輪,54-第2軸承。
【具體實施方式】
[0016][第I實施方式]
[0017]圖1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動力輸出裝置10的外觀的俯視圖。動力輸出裝置10具備:減速裝置12、中間輸出軸20及動力分配裝置14。下面,將相互垂直的水平方向設為前后方向X和左右方向Y、將與它們垂直的方向設為上下方向Z。另外,前后方向X與中間輸出軸20的軸向一致,左右方向Y與中間輸出軸20和后述中間軸24的排列方向一致。
[0018]圖2是表示動力輸出裝置10的內部結構的俯視剖視圖。減速裝置12配置在前后方向X上的一側,動力分配裝置14配置在前后方向X上的另一側。下面,在區分前后方向X上的一側和另一側時,將其中一側稱為減速裝置12側、另一側稱為動力分配裝置14偵U。
[0019]減速裝置12具有:第I殼體16、輸入軸18及減速機構22。減速機構22包括多個中間軸24及多個減速齒輪26。中間軸24包括第I中間軸24A及第2中間軸24B。減速齒輪26包括:輸入減速齒輪26A、第I減速齒輪26B?第4減速齒輪26E及輸出減速齒輪26F。構成減速機構22的各中間軸24和各減速齒輪26容納于第I殼體16內。
[0020]第I殼體16在相互對置的前后方向X上的兩側面部上形成有多個孔28。各孔28將在前后方向X的兩側隔開間隔同軸形成的2個孔28作為一組,沿左右方向Y隔開間隔形成有多組孔28。本例中共計形成有4組孔28。多組孔28中包括將中間輸出軸20所插穿的第I軸承孔28A和第I軸孔28B作為一組的孔。第I軸承孔28A設置于前后方向X上的減速裝置12側,第I軸孔28B設置于前后方向X上的動力分配裝置14側。
[0021]圖3是表不動力輸出裝置10的外觀的側視圖。在第I殼體16的下表面,應裝配在地面等被裝配對象200的裝配面30設置成與中間輸出軸20(本圖中未圖示)平行。第I殼體16的下部設置有被緊固部32。動力輸出裝置10在將裝配面30裝配在被裝配對象200的狀態上,用螺栓等緊固件201緊固被緊固部32和被裝配對象200,從而固定在被裝配對象200上。另外,本圖中,將緊固件201略示為單點劃線。
[0022]返回圖2,輸入軸18、各中間軸24和中間輸出軸20作為相互平行的平行軸,在第I殼體16內沿左右方向Y隔開間隔排列配置。輸入軸18和各中間軸24的兩端部插穿于孔28內。輸入軸18和各中間軸24通過組裝于該孔28內的軸承34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第I殼體16。
[0023]中間輸出軸20的前后方向X上的減速裝置12側的一端部插穿于第I軸承孔28A內,其中間部插穿于第I軸孔28B內。在第I軸承孔28A內組裝有滾動軸承等第I軸承35,而在第I軸孔28B內沒有組裝軸承。中間輸出軸20的一端側通過第I軸承35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第I殼體16。
[0024]輸入軸18通過聯軸器等與馬達的驅動軸(未圖示)連結。輸入軸18上安裝有輸入減速齒輪26A。第I中間軸24A上安裝有第I減速齒輪26B和第2減速齒輪26C,第2中間軸24B上安裝有第3減速齒輪26D和第4減速齒輪26E。輸入減速齒輪26A和各減速齒輪26B?26E通過鍵和鍵槽的嵌合等方式固定在各軸18、24上。輸出減速齒輪26F如后所述安裝在中間輸出軸20上。
[0025]輸入減速齒輪26A與齒數比其多的第I減速齒輪26B嚙合,第2減速齒輪26C與齒數比其多的第3減速齒輪26D嚙合,第4減速齒輪26E與齒數比其多的輸出減速齒輪26F嚙合。以上結構的減速機構22通過各減速齒輪26將輸入軸18的旋轉減速并傳遞至中間輸出軸20。中間輸出軸20輸出經由該減速機構22減速的動力。另外,馬達的驅動軸可以兼作輸入軸18。
[0026]動力分配裝置14具有:第2殼體36、第I動力輸出軸38、第2動力輸出軸40及動力分配機構42。動力分配機構42具有第I分配齒輪44及第2分配齒輪46。構成動力分配機構42的各分配齒輪44、46容納于第2殼體36內。
[0027]第2殼體36與第I殼體16分體設置。第2殼體36由沿第I動力輸出軸38和第2動力輸出軸40的軸向分割的第I分割殼體48和第2分割殼體50構成。第I分割殼體48配置在前后方向X上的動力分配裝置14側,第2分割殼體50配置在前后方向X上的減速裝置12側。它們通過螺栓等成為一體。
[0028]第2殼體36在相互對置的前后方向X上的兩側面部上形成有多個孔52。各孔52將在前后方向X的兩側隔開間隔同軸形成的2個孔52作為一組,沿左右方向Y隔開間隔形成多組孔52。多組孔52中包括:將第I動力輸出軸38所插穿的第2軸承孔52A和第2軸孔52B作為一組的孔、將第2動力輸出軸40所插穿的第I支承孔52C和第2支承孔52D作為一組的孔。
[0029]第2支承孔52D形成為有底孔,并且底部設置在前后方向X上的減速裝置12偵U。其他孔52A?52C形成為沿前后方向X貫穿的貫穿孔。第2軸承孔52A、第I支承孔52C設置在位于前后方向X上的動力分配裝置14側的第I分割殼體48的側面部。第2軸孔52B及第2支承孔52D設置在位于前后方向X上的減速裝置12側的第2分割殼體50的側面部。各支承孔52C、52D設置在與第2軸承孔52A及第2軸孔52B沿左右方向Y分開的位置上。
[0030]第I殼體16和第2殼體36配置成使形成有第I軸孔28B的第I殼體16的側面部與形成有第2軸孔52B的第2殼體36的側面部彼此相對。
[0031]如圖1、圖3所不,在第I殼體16和第2殼體36的外部的相互對置的部位設置有抵接部100。本例中,在各殼體16、36中,抵接部100在左右方向Y上隔著中間輸出軸20設置在兩側。第I殼體16和第2殼體36在使彼此的抵接部100抵接的狀態下,通過螺栓等固定件102以能夠拆卸的方式將它們固定并連結。另外,本圖中,將固定件102略示為單點劃線。
[0032]如圖1所示,從中間輸出軸20的軸向(前后方向X)觀察時,動力輸出裝置10設置成使整個第2殼體36容納在比第I殼體16的左右方向Y的兩端位置更靠內側的位置。由此,能夠實現動力輸出裝置10的緊湊化。
[0033]返回圖2,第2殼體36配置成第2軸承孔52A及第2軸孔52B位于與第I殼體16的第I軸承孔28A及第I軸孔28B相同的軸上。第I殼體16和第2殼體36的內部通過第I軸孔28B和第2軸孔52B連通。此時,第I軸承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