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及軸套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有關于一種軸套結構,特別關于一種馬達的軸套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各種電子裝置微型化發展的趨勢,在軸承各構件制造時的公差限制加上組裝時的公差相累積情況下,多數的已知的常規微型馬達其所能降低的累積公差有限。
[0003]請先參考圖1,為已知液體動壓軸承結構I的爆炸示意圖,且液體動壓軸承結構I主要包含封蓋10、軸承11、扣環12、墊片13以及軸承座14。且液體動壓軸承結構I可搭配轉軸(圖未示出)使用時,轉軸一端軸樞通過軸承11后通過封蓋10、扣環12與軸承座14固接,以封閉軸承11于軸承座14內。軸承11的內周可形成含油槽,且含油槽分別由多個人字形的溝槽所形成。通過這些溝槽于轉軸與軸承11間充份填入潤滑液,并于其間形成潤滑液膜以供潤滑作用,且于運轉時形成液體壓力。
[0004]然而,此種液體動壓軸承結構I雖不需考慮如已知滾珠軸承結構的滾珠與馬達磨擦所產生的高熱及熱膨脹的問題,但此種液體動態軸承結構I卻因構件繁多,而無法有效的降低組裝時的公差累積、液體動態軸承結構I軸承精度較低(微型化困難)等問題。此外,繁多組裝工序更提高了液體動壓軸承結構I各元件臟污的風險。
[0005]因此,如何提供一種可減少組裝時的公差的累積,以達到增加馬達運作的精度以及低污染的一種軸套結構,為本領域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發明內容】
[0006]有鑒于上述課題,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減少組裝時的公差的累積的一種軸套結構。
[0007]為達上述目的,依據本發明軸套結構包括一體結構的軸套本體以及轉軸承載槽。
[0008]轉軸承載槽開設于一體結構的軸套本體中心位置具有開口。且轉軸承載槽包含有第一內壁區段、第二內壁區段、第三內壁區段與多個導流溝槽。第一內壁區段形成油封,且第二內壁區段形成第一油槽。第三內壁區段的高度大于第一內壁區段的高度與第二內壁區段的高度相加的總和。
[0009]在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二內壁區段的內徑大于第一內壁區段的內徑與第三內壁區段的內徑,且第一內壁區段的內徑大于或等于第三內壁區段的內徑。
[0010]在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三內壁區段更包含第四內壁區段,第四內壁區段不與第二內壁區段相連,第四內壁區段形成第二油槽。
[0011]在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中,第四內壁區段的內徑大于第三內壁區段的內徑,且第四內壁區段的高度小于或等于第三內壁區段的高度的三分之一。
[0012]在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中,這些導流溝槽設于第一油槽或第二油槽的一側,且這些導流溝槽至少部份與第一油槽或第二油槽連通。
[0013]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另提供一種馬達,包括有定子、轉子以及軸套結構,轉子與定子對應設置,且轉子結構具有一轉軸。
[0014]軸套結構包括一體結構的軸套本體以及轉軸承載槽。轉軸承載槽開設于一體結構的軸套本體中心位置具有開口。且轉軸承載槽包含有第一內壁區段、第二內壁區段、第三內壁區段與多個導流溝槽。第一內壁區段形成油封,且第二內壁區段形成第一油槽。第三內壁區段的高度大于第一內壁區段的高度與第二內壁區段的高度相加的總和。其中,轉軸經由開口直接穿設于轉軸承載槽中。
[0015]在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二內壁區段的內徑大于第一內壁區段的內徑與第三內壁區段的內徑,且第一內壁區段的內徑大于或等于第三內壁區段的內徑。
[0016]在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三內壁區段更包含第四內壁區段,第四內壁區段不與第二內壁區段相連,第四內壁區段形成第二油槽。
[0017]在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中,第四內壁區段的內徑大于第三內壁區段的內徑,且第四內壁區段的高度小于或等于第三內壁區段的高度的三分之一。
[0018]在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中,這些導流溝槽設于第一油槽或第二油槽的一側,且這些導流溝槽至少部份與第一油槽或第二油槽連通。
[0019]本發明相對于現有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的軸套結構通過將已知構件整合成一個軸套結構,使得組裝的組設零件數目減少,進而整體的公差的累積、降低組設零件污染的風險,以達到增加馬達運作的精度以及低污染的一種軸套結構。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已知液體動壓軸套結構的爆炸示意圖。
[0021]圖2A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軸套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0022]圖2B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軸套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0023]圖3為圖2A的軸套結構應用于馬達的剖面示意圖。
[0024]圖4為本發明再一實施例的軸套結構應用于馬達的剖面示意圖。
[0025]圖5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的軸套結構應用于另一馬達的剖面示意圖。
[0026]1:液體動壓軸承結構
[0027]10:封蓋
[0028]11:軸承
[0029]12:扣環
[0030]13:墊片
[0031]14:軸承座
[0032]2、3、3A、6:軸套結構
[0033]20、30:軸套本體
[0034]22、32:轉軸承載槽
[0035]22A、32A:第一內壁區段
[0036]22B、32B:第二內壁區段
[0037]22C、32C:第三內壁區段
[0038]22D、32D:第四內壁區段
[0039]24:墊片
[0040]324:導流溝槽
[0041]35、65:底蓋
[0042]4、4A:轉子
[0043]41、41A:轉軸
[0044]412:突出部
[0045]5:定子
[0046]H1、H2、H3、H4:高度
[0047]W1、W2、W3、W4:內徑
【具體實施方式】
[0048]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依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軸套結構、應用所述軸套結構的馬達,其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參照符號加以說明。
[0049]首先,請先參考圖2A,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軸套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0050]在本實施例中,軸套結構2包括一體結構的軸套本體20以及轉軸承載槽22。轉軸承載槽22開設于一體結構的軸套本體20中心位置具有開口,轉軸承載槽22的截面形狀可以為圓形或正方形,但不以此為限。
[0051]轉軸承載槽22包含有第一內壁區段22A、第二內壁區段22B、第三內壁區段22C與多個導流溝槽(圖未繪出)。第一內壁區段22A可形成油封,且第二內壁區段22B形成第一油槽。此外,本發明的第三內壁區段22C的高度H3大于第一內壁區段22A的高度Hl與第二內壁區段22B的高度H2相加的總和。
[0052]第二內壁區段22B設置的目的在于防止第三內壁區段22C中的潤滑劑直接從軸承載槽22泄漏至外部,且,第二內壁區段22B的第一油槽得以儲存潤滑劑(例如可為潤滑油),較佳地,第二內壁區段22B的內徑W2可大于第一內壁區段22A的內徑Wl與第三內壁區段22C的內徑W3,換言之,第二內壁區段22B的內徑將分別大于第一內壁區段22A的內徑Wl以及大于第三內壁區段22C的內徑。通過此尺寸限制,可使第一內壁區段22A與第二內壁區段22B形成壓力差,以防止潤滑劑流出軸承載槽22。
[0053]因轉軸的支點位于第三內壁區段22C(故此段的轉軸晃動幅度較小,越接近開口處晃動觸越大),為了避免摩擦,較佳地,可將第一內壁區段22A的內徑設計成較第三內壁區段22C大。簡言之,第一內壁區段22A的內徑Wl又大于或等于第三內壁區段22C的內徑W3。
[0054]第一內壁區段22A的內徑Wl短于第二內壁區段22B的優點在于可適度的阻止第一油槽內的潤滑油從開口溢出,并形成類似油封的效果。
[0055]補充說明的是,當轉軸設置于轉軸承載槽22內時第三內壁區段22C可提供轉軸(轉子)一支撐力,故為了夾置轉軸,此處的內徑相較第一內壁區段22A以及第二內壁區段22B窄,以降低噪音減少轉軸晃動運轉。而第二內壁區段22B則為了作為第一油槽使用,其的內徑較大。
[0056]此外,第二內壁區段22B所形成的第一油槽,較佳地,這些導流溝槽可設于第一油槽的一側,且這些導流溝槽至少部份與第一油槽連通。此種設計的優點在于,當導流溝槽建立油膜時,可從第一油槽導引潤滑劑至導流溝槽。而當潤滑劑過多時,潤滑劑可儲存于第一油槽之中。
[0057]詳細而言,這些導流溝槽是以斜向繞設于轉軸承載槽22的內表面,且這些導流溝槽更可包括第一流道區和第二流道區,且第一流道區及第二流通道區的延伸方向可形成一夾角。第一流通道區與第二流通道區可連通或不連通,這些導流溝槽的形狀呈現可人字形、V字形、魚谷形、斜紋形或其組合。
[0058]實際操作時,這些導流溝槽將可引導潤滑劑充填于轉軸承載槽22與穿設轉軸承載槽22的轉軸之間。詳細而言,潤滑劑將會沿第一流通道區與第二流通道區匯流于導流溝槽的中間區域部份,并提供轉軸必要的潤滑。此時,由第一內壁區段22A憑借頸縮、內縮的結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