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游梁式抽油機技術領域,具體是涉及一種高原地區抗風化型抽油機潤滑裝置。
背景技術:
游梁式抽油機的主要結構是由電動機旋轉通過曲柄連桿機構轉換成抽油桿的往復直線運動在油井內將油抽出,該抽油機的旋轉部位共安裝有3對軸承,即中軸和尾軸上各安裝有兩個軸承、曲柄銷的兩端各安裝有一個曲柄銷軸軸承,中軸上的軸承稱為中軸軸承,尾軸上的軸承稱為橫梁軸承,中軸軸承、橫梁軸承作擺動運動,曲柄銷軸軸承作旋轉運動,這幾種軸承轉速很低,只有10轉/分,但額定負荷達到8噸,其載荷特性為交變低速重載,經常出現因潤滑不良導致軸承早期磨損、甚至卡死現象。
當前游梁式抽油機需要解決的一個技術問題是,如何在高原地區和高寒高海拔地區能夠定時、定點、定量、不停機的實現對軸承的潤滑,提高作業人員的便利性,杜絕登高作業,降低危險系數,減少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來提高游梁式抽油機軸承的使用壽命,保證抽油機的完好率,增加采油產量是相關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高原地區抗風化型抽油機潤滑裝置。該潤滑裝置能夠對游梁式抽油機進行不停機潤滑,不需要工人在高寒高海拔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下進行高空作業保養,降低了工作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軸承的潤滑條件,并且該潤滑裝置的油管具有抗風化性能,延長了使用壽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高原地區抗風化型抽油機潤滑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潤滑油箱、電動潤滑泵、開閉式快換接頭、隔壁接頭和分配器以及潤滑監測系統,所述潤滑油箱安裝在所述電動潤滑泵上,所述潤滑油箱的出口與所述電動潤滑泵的入口相連接,所述隔壁接頭安裝在抽油機的支架上,所述分配器設置在抽油機的游梁上,所述電動潤滑泵的出口與所述開閉式快換接頭相連接,所述開閉式快換接頭與所述隔壁接頭相連接,所述隔壁接頭通過主油管與分配器的入口連接,所述分配器的一個出口通過第一分油管與用于向中軸軸承注油的中軸注油嘴相連接,所述分配器的另一個出口通過第二分油管與用于向尾軸軸承注油的尾軸注油嘴相連接,所述分配器的第三出口通過第三分油管與用于向一個連桿軸承注油的曲柄銷注油嘴連接,所述分配器的第四出口通過第四分油管與用于向另一個連桿軸承注油的曲柄銷注油嘴相連接;所述主油管、第一分油管、第二分油管、第三分油管和所述第四分油管均為黑色軟管;所述潤滑監測系統包括用于檢測中軸軸承轉動噪音的中軸軸承噪音傳感器、用于檢測尾軸軸承轉動噪音的尾軸軸承噪音傳感器、用于檢測一個連桿軸承轉動噪音的第一連桿軸承噪音傳感器和用于檢測另一個連桿軸承轉動噪音的第二連桿軸承噪音傳感器,以及用于接收上述各噪音傳感器輸出的噪音值并在所述噪音值大于預設值時控制報警的監測控制器,所述中軸軸承噪音傳感器、尾軸軸承噪音傳感器、第一連桿軸承噪音傳感器和第二連桿軸承噪音傳感器均與所述監測控制器的輸入端相接,所述監測控制器的輸出端接有報警器。
上述的高原地區抗風化型抽油機潤滑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加熱潤滑油的溫度控制系統,所述溫度控制系統包括用于檢測潤滑油箱油溫的溫度傳感器、用于接收溫度傳感器輸出的溫度信號并通過繼電器控制電阻絲加熱潤滑油箱的溫度控制器,所述溫度傳感器與所述溫度控制器的輸入端相接,所述溫度控制器的輸出端接有繼電器,所述繼電器的一端與電源相接,所述繼電器的另一端與電阻絲相接。
上述的高原地區抗風化型抽油機潤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設置有用于固定所述主油管的卡環,所述游梁上設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分油管的第一管卡和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分油管的第二管卡,抽油機的一個連桿上設置有用于固定第三分油管的第一管箍,抽油機的另一個連桿上設置有用于固定第四分油管的第二管箍。
上述的高原地區抗風化型抽油機潤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箍和所述第二管箍均為喉箍式管箍,所述第一管箍的箍帶上設置有用于定位所述第三分油管的第一弧形凸起,所述第二管箍的箍帶上設置有用于定位所述第四分油管的第二弧形凸起。
上述的高原地區抗風化型抽油機潤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油管、第一分油管、第二分油管、第三分油管和所述第四分油管均為聚醚聚氨酯軟管。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設計新穎合理。
2、本實用新型采用由黑色軟管制成的油管,提高了油管的抗紫外線能力,減少了日曬對油管的危害,進而起到了一定的抗風化效果。
3、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潤滑監測系統,可以對軸承的潤滑情況進行有效的自動監控,避免人工在高寒高海拔地區的惡劣環境條件下進行潤滑檢查,有效的避免潤滑不良導致軸承早期磨損、甚至卡死現象。
4、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溫度控制系統,能夠有效的適應高海高海拔地區的惡劣自然條件,在潤滑油箱的溫度過低時,通過加熱,能夠確保潤滑油在油管內順暢的輸送。
5、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卡環對主油管進行固定,通過設置第一管卡對第一分油管進行固定,通過設置第二管卡對第二分油管進行固定,通過設置第一管箍對第三分油管進行固定,通過設置第二管箍對第四分油管進行固定,這樣能夠提高避免高寒高海拔地區的大風使各油管偏離位置。
6、本實用新型采用聚醚聚氨酯軟管或橡膠軟管制成主油管、第一分油管、第二分油管、第三分油管和所述第四分油管,這樣,能夠有效的提高油管的抗老化性能。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安裝在游梁式抽油機上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潤滑監測系統的電路原理框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溫度控制系統的電路原理框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一管箍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電動潤滑泵; 2—潤滑油箱;
3—開閉式快換接頭; 4—隔壁接頭;
5—卡環; 6—主油管;
7—支架; 8—游梁;
9—中軸注油嘴; 10—第一分油管;
11—第一管卡; 12—分配器;
13—第二分油管; 14—第二管卡;
15—尾軸; 16—尾軸注油嘴;
17—連桿; 18—第三分油管;
19—第一管箍; 19-1—箍帶;
19-2—第一弧形凸起; 19-3—箍殼本體;
19-4—鎖緊蝸桿; 20—曲柄;
21—曲柄銷注油嘴; 22—中軸軸承噪音傳感器;
23—尾軸軸承噪音傳感器; 24—第一連桿軸承噪音傳感器;
25—第二連桿軸承噪音傳感器; 26—監測控制器;
27—報警器; 28—溫度傳感器;
29—溫度控制器; 30—繼電器;
31—電源; 32—電阻絲。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的一種高原地區抗風化型抽油機潤滑裝置,包括潤滑油箱2、電動潤滑泵1、開閉式快換接頭3、隔壁接頭4和分配器12以及潤滑監測系統,所述潤滑油箱2安裝在所述電動潤滑泵1上,所述潤滑油箱2的出口與所述電動潤滑泵1的入口相連接,所述隔壁接頭4安裝在抽油機的支架7上,所述分配器12設置在抽油機的游梁8上,所述電動潤滑泵1的出口與所述開閉式快換接頭3相連接,所述開閉式快換接頭3與所述隔壁接頭4相連接,所述隔壁接頭4通過主油管6與分配器12的入口連接,所述分配器12的一個出口通過第一分油管10與用于向中軸軸承注油的中軸注油嘴9相連接,所述分配器12的另一個出口通過第二分油管13與用于向尾軸軸承注油的尾軸注油嘴16相連接,所述分配器12的第三出口通過第三分油管18與用于向一個連桿軸承注油的曲柄銷注油嘴21連接,所述分配器12的第四出口通過第四分油管與用于向另一個連桿軸承注油的曲柄銷注油嘴21相連接。
如圖2所示,所述潤滑監測系統包括用于檢測中軸軸承轉動噪音的中軸軸承噪音傳感器22、用于檢測尾軸軸承轉動噪音的尾軸軸承噪音傳感器23、用于檢測一個連桿軸承轉動噪音的第一連桿軸承噪音傳感器24和用于檢測另一個連桿軸承轉動噪音的第二連桿軸承噪音傳感器25,以及用于接收上述各噪音傳感器輸出的噪音值并在所述噪音值大于預設值時控制報警的監測控制器26,所述中軸軸承噪音傳感器22、尾軸軸承噪音傳感器23、第一連桿軸承噪音傳感器24和第二連桿軸承噪音傳感器25均與所述監測控制器26的輸入端相接,所述監測控制器26的輸出端接有報警器27。
本實施例中,該潤滑裝置在使用時,開啟電動潤滑泵1,由電動潤滑泵1將潤滑油依次經開閉式快換接頭3、隔壁接頭4和主油管6泵送至分配器12,潤滑油再經分配器12依次經第一分油管10輸送至中軸注油嘴9,經第二分油管13輸送至尾軸注油嘴16,經第三分油管18輸送至一個曲柄銷注油嘴21,經所述第四分油管輸送至另一個曲柄銷注油嘴21,通過中軸注油嘴9將潤滑油注入中軸軸承的全部空間,通過尾軸注油嘴16將潤滑油注入尾軸軸承的全部空間,通過曲柄銷注油嘴21將潤滑油注入連桿軸承的全部空間,進而將舊潤滑油全部擠出,實現不停機潤滑,不需要工人在高寒高海拔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下進行高空作業保養,降低了工作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軸承的潤滑條件,避免了不安全事故的發生,提高了采油產量。同時,通過設置潤滑監測系統,可以對軸承的潤滑情況進行有效的自動監控,避免人工在高寒高海拔地區的惡劣環境條件下進行潤滑檢查,有效的避免潤滑不良導致軸承早期磨損、甚至卡死現象。
本實施例中,所述中軸注油嘴9用于向安裝在游梁8與支架7連接之處的中軸軸承座上的中軸軸承注油,所述尾軸注油嘴16用于向安裝在連桿17與尾軸15連接處的尾軸軸承注油,所述曲柄銷注油嘴21用于向安裝在曲柄20與連桿17連接處的曲柄銷軸上的連桿軸承注油。
本實施例中,所述監測控制器26內預先存儲有軸承在潤滑良好時的噪音預設值,并通過噪音傳感器輸送的噪音值與預設值比較,當噪音值大于預設值時,此時,需要對軸承進行潤滑,于是通過報警器27報警,當噪音值等于或小于預設值時,此時,軸承的潤滑情況良好,不需要潤滑,所以報警器27不報警。
本實施例中,所述主油管6、第一分油管10、第二分油管13、第三分油管18和所述第四分油管均為黑色軟管。由黑色軟管制成的油管,提高了油管的抗紫外線能力,減少了日曬對油管的危害,進而起到了一定的抗風化效果,延長了該潤滑裝置的使用壽命。
如圖3所示,該潤滑裝置還包括用于加熱潤滑油的溫度控制系統,所述溫度控制系統包括用于檢測潤滑油箱2油溫的溫度傳感器28、用于接收溫度傳感器28輸出的溫度信號并通過繼電器30控制電阻絲32加熱潤滑油箱2的溫度控制器29,所述溫度傳感器28與所述溫度控制器29的輸入端相接,所述溫度控制器29的輸出端接有繼電器30,所述繼電器30的一端與電源31相接,所述繼電器30的另一端與電阻絲32相接。
本實施例中,通過設置溫度控制系統,能夠有效的適應高海高海拔地區的惡劣自然條件,在潤滑油箱2的溫度過低時,通過加熱,能夠確保潤滑油在油管內順暢的輸送。
如圖1所示,所述支架7上設置有用于固定所述主油管6的卡環5,所述游梁8上設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分油管10的第一管卡11和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分油管13的第二管卡14,抽油機的一個連桿17上設置有用于固定第三分油管18的第一管箍19,抽油機的另一個連桿17上設置有用于固定第四分油管的第二管箍。
本實施例中,通過設置卡環5對主油管6進行固定,通過設置第一管卡11對第一分油管10進行固定,通過設置第二管卡14對第二分油管13進行固定,通過設置第一管箍19對第三分油管18進行固定,通過設置第二管箍19對第四分油管進行固定,這樣能夠提高避免高寒高海拔地區的大風使各油管偏離位置。
結合圖1和圖4,所述第一管箍19和所述第二管箍均為喉箍式管箍,所述第一管箍19的箍帶19-1上設置有用于定位所述第三分油管18的第一弧形凸起19-2,所述第二管箍的箍帶上設置有用于定位所述第四分油管的第二弧形凸起。
本實施例中,由于卡環5設置在支架7上,可以預先在支架7上打孔以方便安裝卡環5,同理,可以預先在游梁8上打孔以方便安裝第一管卡11和第二管卡14,但是,由于連桿17的位置特點,在連桿7上打孔不方便,于是,通過呈喉箍式的第一管箍19和第二管箍,依次完成對第三分油管18和所述第四分油管的固定,尤其是在第一管箍19上設置第一弧形凸起19-2,這樣對第三分油管18的定位效果更好,確保第三分油管18不會偏離,同理,在所述第二管箍上設置所述第二弧形凸起,這樣對第四分油管的定位效果更好,確保第四分油管不會偏離。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管箍19和所述第二管箍的結構相同。所述第一管箍19和所述第二管箍均包括箍帶19-1、箍殼本體19-3和鎖緊蝸桿19-4。
本實施例中,所述主油管6、第一分油管10、第二分油管13、第三分油管18和所述第四分油管均為聚醚聚氨酯軟管。這樣,能夠有效的提高油管的抗老化性能。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換,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